高一上语文期末文言文基础训练(附答题卷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之二虫又何知答案:D2. “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的意思是: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三件事C. 每天反省三次D. 每天反省三遍答案:C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应解释为: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服答案:B4.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表示:A. 愤怒,郁闷B. 愤怒,启发C. 郁闷,启发D. 郁闷,郁闷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字的用法是:A. 语气词,无实义B. 代词,指代“他们”C. 语气词,表示肯定D. 语气词,表示疑问答案:A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字应解释为:A. 这B. 正确C. 就是D. 表示判断答案:C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勿”字的意思是:A. 不要B. 忘记C. 忽视D. 忽略答案:A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A. 迷惑,危险B. 危险,迷惑C. 迷惑,迷惑D. 危险,危险答案:A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A. 心胸宽广,心胸狭窄B. 心情愉快,心情忧郁C. 心胸宽广,心情忧郁D. 心情愉快,心胸狭窄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
答案:孔子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______》。
答案:易经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知”和“仁”分别指:答案:智慧,仁德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______思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2.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3.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图:(1)唯君图之(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4)不图子自归( )5.以:(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晋军.函陵________( )2.与郑人盟.________( )3.夜.缒而出____( )4.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 )6.越国以鄙.远________( )7.既东封.郑________(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 )9.若不阙.秦________(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 )11.越国以鄙远.____( )1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 )14.因人之力而敝.之__ _( )15.且贰.于楚也__ __(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问题(解答附带)

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问题(解答附带)问题一:古代文言文阅读理解
问题描述:
请阅读以下古代文言文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孔子学堂中,一位学生问道:“孔子,你认为什么是学问的根本?”孔子回答:“学问的根本在于诚。
”学生不解地问:“什么是诚?”孔子解释道:“诚就是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
问题回答:
孔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诚。
诚指的是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问题二:现代诗歌鉴赏
问题描述:
请阅读以下现代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远远的,我看见你
蓝色的海,白色的沙滩
我想走近你
但是远远的,我看见你
你飘走了
我孤单地站在原地
问题回答: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远方的海和沙滩的向往,但却无法接近。
作者描述了自己孤单地站在原地的情景。
问题三:古代诗词填空
问题描述:
请填写以下古代诗词中的空缺部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_______,你可知?
问题回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是青春少年,你可知?
问题四:古代文言文写作
问题描述:
请用古代文言文写一段关于友谊的短文。
问题回答:
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有朋友相伴,共同分享欢乐和悲伤,使人感到温暖和安慰。
友谊如同清泉,润物无声,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只有真诚和信任才能构筑起真正的友谊之桥,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情感。
以上是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问题的解答。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一、古诗文阅读(36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9分)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以望复关。
(《诗经•氓》)(2)夙兴夜寐,。
(《诗经•氓》)(3)屈心而抑志兮, ________ 。
(屈原《离骚》)(4),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5)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6)____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7)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 _。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二)完成课内文言文试题(6分)3.下列各组,与例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例:惟利是图A.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B.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①仕宦于台阁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①何以解忧②不吾知其亦已兮(三)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
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
为连敖①,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言于上。
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区域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专题分层训练:文言文阅读(附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区域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专题分层训练——文言文阅读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
高一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答案

高中文言文专题训练三词类活用将成语填入合适的位置,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完成表格。
能文.能武.救死.扶伤.飞.沙走.石恃才傲.物好高.骛远.兵贵.神速汗.牛充栋鱼肉..人命..百姓烟.消云.散不胫.而走土.崩瓦.解草菅不毛.之地道.听途.说正.本清.源不耻.下问见异.思迁富.国强.兵惊.天动.地量入.为出.不翼.而飞华.而不实.风.餐露.宿南.征北.战幕.天席.地光.宗耀.祖是.古非.今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沉.鱼落.雁道不拾遗.闭.月羞.花温故.知新.不远.千里独善.其身拳.打脚.踢金榜..题名先礼.后兵.车水.马龙.车.载斗.量心猿.意马.蚕.食鲸.吞扶老.携幼.兴.风作.浪万紫.千红.骇.人听闻引人入胜.不可名.状极泰来蜂拥而上否文言特殊句式答案一、补出下列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并按照省略成分的不同情况归类。
1、(史公)呈卷,(左公)即面署第一,(左公)召(史公)入,(左公)使(史公)拜夫人……2、(六国)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3、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
4、廉颇送(之或王)至境,(廉颇)与王诀曰5、此人一一为(村中人或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6、相如持璧睨柱,欲以(之)击柱。
7、项王受璧,置之(于)座上。
8、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于)蕲、黄、潜、桐间。
9、我(以)何面目见之?10、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11、廉将军孰与秦王(威)?12、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操)也。
13、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
按照省略成分的不同情况归类为:①省主语,1~2句;②省宾语,3~6句,其中3~4句是省略动词宾语,5~6句是省略介词宾语;③省介词,7~9、13句,常见的有“于”、“以”;④省谓语动词,10~13句。
翻译句子,若是省略句,要根据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二、找出下列被动句的标志。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若属皆且为所..虏。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2.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3.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图:(1)唯君图之(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4)不图子自归( )5.以:(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晋军.函陵________( )2.与郑人盟.________( )3.夜.缒而出____( )4.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 )6.越国以鄙.远________( )7.既东封.郑________(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 )9.若不阙.秦________(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 )11.越国以鄙远.____( )1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 )14.因人之力而敝.之__ _( )15.且贰.于楚也__ __(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题: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班级姓名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
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待闲,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
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固请书,遂行。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
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匿.僕阳周氏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语文期末文言文基础训练(附答案)1.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2.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的两个“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①施施而行②吾尝终日而.思矣D.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虚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圣心备焉.4.下面选项中有两个通假字的是()A.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其曲中.规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下列各句,加点字没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现象的一句是()A.其曲.中规B.筋骨之强.C.登高.而招D.积善.成德7.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车柔以为..轮C.用心一也.... D. 吾尝终日..而思矣8.下列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词一项的是()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之利..者 B.蚓无爪牙C.蟹六跪而二螯.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马之千里者B.青,取之于蓝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0.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余嘉其能行古道1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古之学者..(许多人)..(求学的人)必有师今之众人B.所以..为圣(…的原因)..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原因)圣人之所以C.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无.贵无贱(无论,不分)D.余嘉其能行古道..师之(接着,然后)..(古人从师的风尚)吾从而12.选出加点字与“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A.小学而大.遗B.而耻学于师.C.孔子师.郯子之徒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13.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B.不拘于时(被动)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后)14.选出加点词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原本)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称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述)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士大夫之族(类、辈)15.选出“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人非生而知之者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作《师说》以贻之16.选出“其”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其皆出于此乎B.其出人也远矣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吾未见其明也17.选出加点“则”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8.选出加点“而”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则群聚而笑之B.小学而大遗C.而不知其所止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19.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B.各不相同C.只有①⑥相同D.只有②③⑤相同20.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2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A.①白露横江(白色的霜露)②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荡渺远的样子)B.①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旷明朗)②望美人兮天一方(所思慕的人,指贤臣或圣主)C.①舳舻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 ②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D.①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适应)2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例句:泣孤舟之嫠妇A.侣鱼虾而友麋鹿B.舞幽壑之潜蛟C.扣舷而歌之D.顺流而东也24.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月出于东山之上C.徘徊于斗牛之间D.客有吹洞箫者25.选出对下列句式特点说明不当的一项()A.凌万顷之茫然(宾前句)B.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C.而今安在哉(宾前句)D.而又何羡乎(宾前句)26.选出对下列“之”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不知东方之既白③倚歌而和之④驾一叶之扁舟A.只有①②同B.只有①④同C.只有②③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27.选出对下列加点的“乎”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而又何羡乎④相与枕藉乎舟中A.只有①②同B.只有①④同C.只有②③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28.选出下列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却不知它要停留在何方】B.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的胸怀太渺小了啊】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同一根将断未断的细丝】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天地间寄托蜉蝣般短暂的人生】2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暴秦之欲无厌B.当与秦相较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秦伯说,与郑人盟30.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A.①其实百倍(实际上)②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B.①然后得一安寝(但是以后)②至于颠覆(被灭亡)C.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能因为)②可谓智力孤危(智商)D.①至于颠覆(以致)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31.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D.火尚足以明也32.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例:李牧连却之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不赂秦C.日削月割D.外连衡而斗诸侯33.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说明不当的一项()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 B.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D.其势弱于秦(被动句)34.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A.①破灭之道也(原因)②六国互丧(彼此)B.①率赂秦耶(全都)②固不在战矣(原本)C.①暴霜露(暴露)②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D.①强弱胜负已判矣(分清)②与嬴而不助五国(给予)35.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A.①始速祸焉(加速)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B.①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C.①诚不得已(实在)②革灭殆尽之际(全都)D.①则胜负之数(命运)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36.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不赂者以赂者丧A.洎牧以谗诛B.苟以天下之大C.至丹以荆卿为计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8.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六国论》的作者是北宋的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与其长子苏轼、次子苏迈合称为“三苏”,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B.《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写作动机是:以六国赂秦而亡的史训,讽谏宋王朝不要屈服于辽和西夏,一味纳绢输币以求苟安,应当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C.《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其作者分别是贾谊、欧阳修、苏洵。
D.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3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诸侯之所亡(灭亡)与战败而亡者B.暴霜露,斩荆棘,以(而,才)有尺寸之地C.举(拿)以予人,如弃草芥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判(决定)矣40.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欣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彼童子之师C.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作《师说》以贻之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登高而.招/ 觉而.起,起而归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凌万顷之.茫然/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举酒属客属:劝不绝如缕缕:细丝B.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渺渺兮予怀怀:心中的情思C.舞幽壑之潜蛟幽:深击空明兮溯流光击:划开D.倚歌而和之和:伴奏凌万顷之茫然凌:凌驾4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齐人勿附于秦4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智力孤危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C.暴霜露,斩荆棘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8.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49.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文言语句中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快)也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C.君子日:学不可以已(停止)D.非能水也,而绝(横渡)江河5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戍卒叫,函谷举B.灭六国者,六国也C.赵尝五战于秦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2.加横线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B.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C.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 D.披.草而坐(身上披着)5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刺客不行..,多于周身之帛缕..,良将犹在 B.瓦缝参差C.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师之.. D.吾从而5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5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六王毕,四海一.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6.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