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训练含解析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也(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之奠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答案】C(A.比:近来。
就:就职上任。
凭:临。
B。
应:应付。
D.止:留居。
既:不久,后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C(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
②⑧人称代词,你的。
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
⑥连词,假如。
⑨语气助词,表揣测。
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3.下列对《祭十二郎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亲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
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答案】B(“少为长祭"错,应该是“长为少祭”)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3祭十二郎文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材分析: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乘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十九岁来到京师谋生,二十五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往。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乃写成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祭文打破了传统的祭祀文体格式。
不去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死后的品德、业绩,而是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疾书,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繁富,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要理解这一艺术特色,就必须把握住两点:他一面要追亿往事,叙述二人亲密的关系:一面要面对现实,抒发自己得到噩耗后,震惊、疑惑和万分悲痛的思想情绪。
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内容.作者只在开头的“年月日……告汝十二郎之灵”,和结尾的“呜呼哀哉!尚飨!”数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间主要部分运用的都是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谈论家常,倾诉心声。
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
又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
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练习: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 自主赏析 祭十二郎文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A .所怙.(hù) 省.(shěng)吾 归取其孥.(nú) B .汴.(biàn)州 佐戎.(róng) 斗斛.(hú)之禄 C .万乘.(shèng) 其嗣.(cí) 殒.(yǔn)其生 D .奴婢.(bēi) 尚飨.(xiǎng) 曷.(hé)其有极 【解析】 A 省:xǐng ,C 嗣:sì,D 婢:bì。
2.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 65994341( D ) A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去世 B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品 C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D .而不克蒙其泽.乎 泽:通“择”,选择【解析】 无此通假现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65994342( C )A .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B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 C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D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解析】 A 项古,安家;今,娶妻。
B 项古,青年;今,少年儿童。
D 项古,成长立业;今,开始存在。
4.选出下面各句中的“其”字不是代词的一项导学号 65994343( A )A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C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解析】 A 项“其”为语气词,其它为代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65994345( C )A .⎩⎪⎨⎪⎧吾往河阳省.坟墓不省.所怙B .⎩⎪⎨⎪⎧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C .⎩⎪⎨⎪⎧始.速祸焉汝之子始.十岁D .⎩⎪⎨⎪⎧惟其.所愿曷其.有极 【解析】 C 项两个“始”都是副词,当“才”讲。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D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真实、确实)邪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解析】D项, 比:近来。
戚:忧伤。
2.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⑥假如;⑨副词,表揣测语气;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吾与.汝俱幼吾与.汝毕力平险B.诚知其.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C.未可以.为信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A项两个“与”字,都是介词,和;B项代词,代“遽去吾而殁”之事/语气词;C项把/用来;D项转折/修饰。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C.其传之.非其真邪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解析】D是结构助词“的”,其他的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习题:第五单元+第22课祭十二郎文+Word版含答案.doc

第22课祭十二郎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蓝关在地理上只是一个地名,也是古代出京城长安东南四十余里的一处驿站,现属于西安市管辖。
然而,自唐而下,读书人一遇到“蓝关”,心头就会“咯噔”一下,一种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的情感撞击就会油然而生。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省.所怙.(xǐnɡ ɡū)并令守汝丧.(sànɡ)B.虽万乘.之公相(chénɡ) 丞相薨.(hōnɡ)C.兄殁.南方(mò) 窆.不临其穴(fá)D.请归取其孥.(nú) 尚飨.(xiǎnɡ)解析:A项,“怙”应hù,“丧”应读sānɡ;B项,“乘”应读shènɡ;C项,“窆”应读biǎn。
答案:D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敛不凭其棺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C.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D.毛血日益衰解析:A项,敛:通“殓”;B项,羞:通“馐”;C项,零丁:通“伶仃”。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惟兄嫂是依B.大王来何操C.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C项,省略句。
答案:C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丞相薨.薨:古代除皇帝以外的人的死都称薨。
B.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戚:忧伤。
C.不克蒙其泽.矣泽:恩惠、恩泽。
D.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墓地。
解析:A项,薨: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答案:A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9题。
汝①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及至绵辍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伶官传序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 )A .仇雠.(chóu) 凯.(kǎi)旋 遗.(yí)恨 骄奢.(shē) B .离散(sǎn)沉溺.(nì) 剔.(tì)除 俳.(fēi)优 C .度.(dù)曲 宝藏.(cánɡ) 勖.(xù)勉 系.(jì)颈 D .囊.(nánɡ)括 发.(fà)誓 缱.(qiǎn)绻 伶.(línɡ)人 【解析】 B 项中“散”应读sàn,“剔”应读tī,“俳”应读pái;C 项中“藏”应读zànɡ,“系”应读xì;D 项中“发”应读fā。
2.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 .家祭无忘告乃.翁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 C 与例句,你的;A 表判断的副词,是;B 于是;D 副词,竟然。
3.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C )例:与.尔三矢 A .遂与.之俱出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 【解析】 C 与例句同,动词,给;A 介词,和;B 动词,帮助;D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 .⎩⎪⎨⎪⎧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解析】 A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 遗留/舍弃;C 原来的;D 领取/请允许我。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A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此三者,吾遗恨也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解析】例句与A都是被动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六国论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C)A.赂.(lù)秦暴.(bào)霜露弥.(mí)繁B.与.(yǔ)嬴厥.(quē)先祖父日削.(xuē)月割C.殆.(dài)尽洎.(jì)牧以谗诛率.(shuài)赂秦D.为.(wéi)国者当.(dānɡ)与秦相较荆棘.(jí)【解析】A.暴pù;B.厥jué;D.当tǎnɡ,同“倘”。
2.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解析】A.灭亡;B.逃亡的人;C.逃走;例句及D,损失。
3.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B)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解析】B是修饰关系.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⑥思厥先祖父..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⑥B.①⑤⑦C.②③⑤D.③⑤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解析】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根底知识稳固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孥.(nú)殁.死(mò)汴.州(biàn)怙.(ɡù)丞相薨.(hōnɡ)嗣.(sì)C.殒.生(yǔn)奴婢.(bēi)窆.不临其穴(biǎn)飨.(xiǎnɡ)万乘.之公相(chénɡ)颍.水(yǐnɡ)项,“怙〞应读“hù〞。
C项,“婢〞应读“bì〞。
D项,“乘〞应读“shèng〞。
2.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真实,确实)邪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项,比:近来。
戚:忧伤。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成立..邪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以为..信也项,古今义相同,这样。
A项,几何: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
今义,指几何学。
B项,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D项,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①⑤/②⑦/③⑥/④/⑧/⑨/⑩C.①⑦/②⑧/③⑤/④⑩/⑥/⑨D.①⑧/②⑥/③⑤⑨/④/⑦/⑩;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④⑩人称代词“他(的),他们〞;⑥假设;⑨语气助词,表示揣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D )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
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
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
..(真实、确实)邪
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
【解析】D项,比:近来。
戚:忧伤。
2.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⑥假如;⑨副词,表揣测语气;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吾与.汝俱幼
吾与.汝毕力平险
B.诚知其.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
C.未可以.为信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A项两个“与”字,都是介词,和;B项代词,代“遽去吾而殁”之事/语气词;C项把/用来;D项转折/修饰。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其传之.非其真邪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解析】D是结构助词“的”,其他的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朗”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解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阅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回答问题。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6.古代传统的祭文,有一套固定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的称颂,形式则多为体;而韩愈这篇祭亡侄的文章,却写得别开生面、颇有创造性,其特色为:
①从内容的角度看,只有
没有;(前限16格,后限10格)
②从形式的角度看,。
(概括不超过22格)
【答案】骈俪
①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朴素叙述__对亡者的一句赞颂之辞
②不用骈俪韵文,而是句子长短错落,更贴近生活
7.悼念死者,却从自己的身世落笔,“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这样构思和写作,
作者的目的可以归纳成两点,即:
①;(概括不超过14格)
②。
(概括不超过15格)
【答案】①表现由亡侄引发的对兄嫂的怀念
②一往情深地表达他对亲人的痛惜之情
8.对文中所说“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①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这里运用了和相结合的手法;(每格1字)
②从情感上来看,。
(限6字)
【答案】①直接描述__间接烘托__②突出一个“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