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观后感800字
电影《人生》观后感

电影《人生》观后感《电影〈人生〉观后感》前几天看了电影《人生》,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电影里的主角高加林,那真是让人又怜又恨。
他有才华,有抱负,一心想要走出农村,去外面的大世界闯荡一番。
可命运就爱跟他开玩笑,一会儿把他捧得高高的,一会儿又把他重重地摔下来。
影片一开始,高加林还是个民办教师,在村里的学校教着书。
那时候的他,满心满眼都是对未来的憧憬,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从此摆脱农民的身份。
他上课认真,对学生们也很负责,在那小小的教室里,仿佛能看到他大大的梦想。
可谁能想到,村主任的儿子高中毕业没工作,村主任为了给儿子谋个出路,硬生生把高加林给顶替了下来。
高加林没办法,只能又扛起锄头,当回了农民。
当农民的日子可不好过啊!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累得腰酸背痛不说,还看不到啥希望。
这时候,村里的姑娘巧珍出现了。
巧珍那可是真心喜欢高加林,一点儿都不嫌弃他现在的处境。
巧珍长得漂亮,心地又善良,对高加林那是无微不至的照顾。
高加林一开始心里还有点儿别扭,觉得自己一个文化人,跟没文化的巧珍在一起有点儿不甘心。
可架不住巧珍的热情啊,慢慢地,他也就接受了巧珍的感情。
他俩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虽说穷,可也有甜蜜的时候。
巧珍会偷偷给他带好吃的,陪他一起在田间劳作,听他讲那些城里的新鲜事儿。
高加林呢,也会给巧珍讲诗歌,讲文学,让巧珍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可命运的转折又来了。
高加林的叔叔从部队转业回来,当了劳动局局长。
手下人为了讨好局长,给高加林在城里安排了一份工作。
高加林这下可高兴坏了,终于能离开农村,去城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到了城里,高加林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感觉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他写的文章屡屡发表,很快就成了单位里的红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城里的姑娘黄亚萍。
黄亚萍有文化,有见识,跟高加林能谈天说地,从国际局势到文学艺术,无所不聊。
高加林心动了,他觉得黄亚萍才是他的灵魂伴侣,能跟他一起追求更高的理想。
电影《人生》观后感高加林

电影《人生》观后感高加林电影《人生》观后感高加林《人生》是一部由导演阿尔·朱里亚尼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家族的三代人在历经种种风雨后的故事。
这部电影从上映之初,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成为了影史上的一大经典之作。
在这部电影中,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情节均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家族的历程。
电影开篇以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一棵参天的大树下照相为开场。
而这棵树的影像始终贯穿了整个电影的时间线,象征着家族的根基、延续和生命的重要性。
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开始逐渐了解一个个家庭成员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比如电影中,祖母在战争洗礼下失去丈夫和儿子,成为女性单独扶持家庭的典型代表。
而在新的时代下,祖母的女儿们也面临不同的生活挑战和考验。
其中最凄美的,就是长女吉塔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进行选择,最终病痛折磨下去世的命运。
电影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些台词和画面的呈现。
比如,小女孩吉娜逃离被烧毁的城市,背上背篓逃难的情景,以及祖母身处空旷废弃的教堂里大声歌唱的桥段都极具观赏性和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而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没错,那是我的手”,更是深刻地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爱和牵挂之情。
通过这部电影中各个人物之间的经历和错综复杂的情节,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家庭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和生活上的需要,更是为了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内心上的满足。
如果家庭中的成员之间无法相互理解和扶持,那么在遇到问题时,这个家庭也很难保持稳固而持续的存在。
该电影对我有启示和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身边的亲人朋友,懂得感恩家人的付出和家庭的温暖。
同时,也激励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生活,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总之,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深入探究,背后寓意丰富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从中学习到关于爱与坚韧的经历,获得了难得的、真诚感人的观影体验。
《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读完《人生》,我深深被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所感动。
这本书通
过描写主人公的一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主人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却
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
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诠释了人生的真谛,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主人公的一生,我明白了人生中总会有风雨,但重要的是
要学会面对和克服。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的信念,才能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此外,书中也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如何过得有意义,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阅读《人生》,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人
生的真谛。
我会珍惜每一天,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努力去实现
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
发和思考。
《人生》观后感15篇

《人生》观后感15篇《人生》观后感1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每一个脚印都烙下了一段属于我们的故事。
如果你将这些脚印穿成一串,你会发现人生就像一场电影,这场电影记录了你的一生,记录了属于你的故事。
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在这场电影中你自己就是绝对的主角。
每个人的人生不同,他们电影的开头、情节、结局也都不同。
有的人的电影,他的结局是名利双收,而有的人的结局则是寒碜如乞丐。
有人想说:“既然每个人都是自己电影的主角,那么结局为什么会那么天差地别呢?主角不是都有光环笼罩吗?”是,每个主角都有光环笼罩,只是这个光环是隐性的,它需要你的激发。
就好比你有一个手机,但是它没有电,你又找不到电源给它充电,那么它就等于废品。
每个人都有光环的笼罩,它代表的是你的潜力,它需要你看到它、发掘它,使它可以散发出代表荣耀的光芒。
在人生这场电影中,你不仅是主角,还是导演,电影中的一切由你主导,主角的道路,由你而定。
这场电影的结局好坏与否,全看你如何安排。
每一个人的电影都有许多观众,但是他们都无法看完这部电影,哪怕是你的父母、爱人,他们只能算是观看了其中一些片段,能够看完这部电影的人只有你自己,当暮年之际,回忆这场人生的电影,细细品味,不知是何感想!说了不少,用简单的话讲,其实我是想告诉大家:“在你的人生中,你就是导演,你的道路需要你的规划,在你的人生中,你就是主角,你的光环需要你自己开启。
规划了你以后的道路,再开启你的光环,你的人生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
”《人生》观后感2我们不得不佩服编剧兼男主贝尼尼的脑洞。
这么有创造力的回答,大概只有童真的小朋友能想得出来了;同时,也不禁被剧中人物Guido作为父亲的温柔所打动——在这样一个险恶的时代,他处处保护儿子的童心,尽自己所能地给儿子一个完整的、没有童年阴影的“美丽人生”。
即便是进入集中营之后,无论历经了多么劳苦的工作、内心多么惶恐,Guido 也始终没有向儿子倾露残忍的真相。
电影人生观后感

电影《人生》观后感各位有看过《人生》这部电影吗?以下是是有关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看看吧。
电影《人生》观后感1 影片《人生》以它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赢得了观众。
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影片中的高加林,有他自己的感情、思想和人生观。
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匍匐在黄土地上。
他有知识、有文化,想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
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实。
然而,高加林并没能主宰命运,他反倒被现实“嘲弄”了。
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了,他唯一能够发挥才干的机会被剥夺了。
他痛苦、伤心、愤懑。
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格格不入。
因此,高加林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愿望成为必然。
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加林一脚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使他能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
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倍增:深夜冒雨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为新的人生进取着,努力着。
影片中高加林的蔑视世俗、自强不息以及不安于现状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
然而高加林也有他的弱点。
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时,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去改变,而要逃避现实呢?他以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软弱自私,才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影片中另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
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的,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也很美,然而她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与高加林缺少共同语言,更谈不上志同道合。
《人生》观后感(15篇)

《人生》观后感(15篇)《人生》观后感1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看了《人生》以后,老师要求谈观后感,大多数同学反对男主角高加林抛弃善良淳朴的巧珍,追求新欢;也有一部分同学赞成高加林追求城市新的生活,追求新的爱情。
看过一部日本影片以后,我感到非常失望,没有什么意义,决定今后不再看了,以后就真的很少再看。
在农村老家时,哥哥在乡镇电影院放电影,我经常替他看家值班,不去看;在省城上学时,学校门口是鲁艺剧院,偶尔和同学两人买一张票看后一部片子。
利用这个时间,去水龙头上洗衣服,没人跟我争水;到操场上练习三步上篮;或者背上那只已经退了色的军用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我写了我的大哥。
我写到在我们兄弟姊妹当中,数大哥聪明,也是他不幸。
很小的时候,大哥就知道帮助母亲做家务,去生产队挣工分,打草,割麦子,耪地,驾车大小农活样样能干。
学习也好,家里贴满了他的奖状,毕业高考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了,哪里想到,在那政治挂帅的年代,终因为我父亲在旧社会读过书,被公社扣押了作文写得很长,交上以后,没想到第二天被老师当作短文《北关菜市》,在杂志上刊登出来,一个月之后,我便去了一个偏远的乡村小镇,在那儿教书。
《人生》观后感2今天是十月最后一天,传说中的万圣节。
电影中最令我痛心的是那几声枪响,最令我感动的是叔本华最终等到他的头奖。
前一个小时我以为会是单纯的爱情片,后面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
我不了解二战,不了解纳粹,不知道犹太人做了什么。
为什么连孩子都不放过,战争的本质是什么,人性到底怎样,我不知道。
刚刷微博刚好看到说象牙的获取。
要大象跪着并切掉它半张脸。
图片触目惊心。
我的评论好长。
很难过。
人类期待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也期待人与动物之间的和平。
碰碎一个杯子都足以让人心疼,伤害一个生命让人心痛。
叙利亚难民,非洲儿童,山区贫困的人。
大象,海豹,北极熊。
太多太多,我们的和平年代,对他们而言却并不。
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少,但我想做很多很多。
电影《人生》观后感4篇

电影《人生》观后感4篇电影《人生》观后感1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
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马云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
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贾樟柯1984年7月高中毕业后,我独自外出闯荡江湖,先去北京,又去保定。
正好电影《人生》首映式,我有幸最先看了这电影,当时很受启发,感触很深。
昨晚我从网上搜索,又看电影《人生》,又又很多启迪,值得深思和借鉴。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虽然时代不同,但发生在高加林身上的事,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经历着呢?每个人的人生总是在经历着这样那样的意外,有喜有悲,不能叫你处处满意,但我们还是要热情的生活下去。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
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
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读完《人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这本书
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生活故事,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书中,有的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
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困难和挫折是不
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另外,书中也有人物因为得到了财富和名利而迷失了自己,最
终陷入了痛苦和孤独之中。
这让我意识到,成功并不仅仅是物质上
的富有,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
通过阅读《人生》,我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拥有多少
财富和名利,而在于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如何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人。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珍
惜每一个快乐的时刻。
总的来说,《人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也
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我会珍惜眼前的幸福,坚定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努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人生》观后感800字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老电影了,第一次在大学的课堂上看二十几年前的电影,有点新鲜,收获也颇丰。
对于人生的规划、人生的态度,身在大学中的我们似乎还是那么茫然,明明知道世界的现实和无奈,却仍然做着自己的童话梦。
命运的选择总是那么残酷,人生的十字路口,迷惘,徘徊,让你体验选择的痛苦与艰难。
有梦的年轻人追寻梦想,在无数次的挣扎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学会坦然。
他来自陕北,来自那个据说拥有黄土高原的地方。
朴实的农村教师,善良、淳朴、真实,他走着属于自己的路。
她,默默地关心支持着他,只因为自己和他的差距,她只是静静地关注着自己喜欢的人。
可是,生活总是那么戏剧化。
我们的男主角却因为一次不幸遭遇而认识了她,两人的爱情在面临一次次的考验中最终还是夭折。
在人生的交叉口,他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她坚持着自己的爱情。
选择很多,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可惜我们年轻有才的高加林在欲望的驱使下最终选择离开了曾经深爱着他的只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
这是一个不够圆满的结局,但我又为刘巧珍感到庆幸,庆幸她没有因为爱情而盲目,庆幸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当平步青云的高加林面对中学好友黄亚萍的热烈追求时,他的内心泛起了波澜。
亚萍和自己脾胃相投,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但巧珍的关心和对爱情的执着又让他心存愧疚。
面对现实的诱惑,终于,高加林成了俘虏。
在那个畸形的年代,贫穷、落后的时代造就
的疤痕深深烙印在人生路上的似乎注定只能是伤痛。
也凸显了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下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以及人性思想对现实功利性的指导作用。
电影如人生。
虚构的情节总是那么真实,所以才总能让人产生共鸣。
喜剧的作用在于能让人开怀一笑,而悲剧的深刻则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
没有人能够拒绝选择,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拒绝诱惑。
在那个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年代,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历史不会重演,但有些情节和片段却总是在重复。
就像我们不愿意重蹈覆辙,却总是会不停犯错。
有些错误我们可以一笑而过,有些段落可以是过眼云烟,但是总有一些事情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就像何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一样,虽然没有结局,却已经成为他们人生浓重的一笔。
《人生》简结流畅的述事,经典的情节暗示,淡漠的色调,仿佛都表达着主人公心中沉重的人生感悟。
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获得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最佳电影奖。
无论以前或以后,我至今再未看到任何其它国产电影能达到如此的水准。
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电影人已经没有人会思想这样深刻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