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根治结肠造瘘术手术记录

合集下载

手术记录:乙状结肠造瘘术(双管)

手术记录:乙状结肠造瘘术(双管)

手术记录:乙状结肠造瘘术(双管)
术前及术后诊断:
患者,男性,52岁,因“乙状结肠癌”入院。

入院后,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癌,无远处转移。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

手术方式:
患者接受乙状结肠造瘘术(双管)。

手术过程中,医生在患者腹壁上建立两个造瘘口,一个用于排空乙状结肠内的粪便,另一个用于尿液排出。

通过手术将乙状结肠与腹壁连接,以使肠道内容物通过造瘘口排出。

麻醉方式:
患者接受全身麻醉,通过吸入麻醉药物和静脉注射麻醉药物达到全身麻醉状态。

手术经过:
手术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进行。

医生首先进行腹壁的消毒,然后进行切口,接着分离乙状结肠,并在腹壁上建立两个造瘘口。

将乙状结肠与腹壁连接,确保肠道内容物能够通过造瘘口排出。

然后缝合腹壁的切口,并进行止血。

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任何异常情况发生。

术后注意事项:
1.患者在术后第一天需禁食,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2.术后需要常规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

3.术后要定期检查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

4.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造瘘口的清洁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皮肤刺激。

5.患者在恢复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6.患者需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癌症有无复发或转移。

7.如出现发热、疼痛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手术记录:乙状结肠造瘘术(双管)

手术记录:乙状结肠造瘘术(双管)

术前及术后诊断
术前诊断:乙状结肠癌,患者存在排便困难、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

术后诊断:经过手术确认,患者诊断为乙状结肠癌,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手术方式
乙状结肠造瘘术是一种较大型的腹部手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切除病变的乙状结肠,将健康的肠段连接至患者的肛门或腹部造口,以恢复肠道的通畅性。

麻醉方式
患者采取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无意识,同时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手术经过
1.患者在手术台上接受全身麻醉,并进行气管插管;
2.医生在患者腹部作一椭圆形切口,长度约为8-10厘米;
3.分离并切断乙状结肠,将病变的肠段切除;
4.将健康的肠段与肛门或腹部造口连接,并进行缝合;
5.清洗伤口并放置引流管;
6.逐层缝合切口,并进行包扎。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
2.给予营养支持,促进患者恢复;
3.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4.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辅导,减轻其心理负担。

全结肠手术记录模板

全结肠手术记录模板

全结肠手术记录模板患者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手术日期:•手术医生:•手术助手:病历摘要患者于XX年XX月XX日入院,主诉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经过临床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确诊为全结肠疾病,需进行全结肠手术治疗。

手术计划为全结肠切除术。

术前准备1.患者已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

2.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3.患者已完成肠道准备,采用口服清洁剂进行肠道清洗。

4.患者已空腹,禁食禁饮8小时。

手术过程麻醉患者被送至手术室后,由麻醉科医生进行全身麻醉。

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使用静脉麻醉药物。

麻醉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切口与操作1.患者采取仰卧位,全身消毒。

2.手术医生在腹部进行皮肤切口,切口约Xcm。

3.进行腹腔镜手术,插入腹腔镜和工作孔。

4.检查全结肠,确定手术范围。

5.进行全结肠切除术,包括结肠切除、淋巴结清扫等。

6.切除的全结肠被取出,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

7.进行吻合术,将残余结肠与回肠或直肠吻合。

8.检查吻合口是否密闭,排除出血和漏气等情况。

9.清洗腹腔,吸除腹腔内残留的气体和液体。

10.闭合腹壁切口,进行皮肤缝合。

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间:XX时XX分手术结束时间:XX时XX分术后恢复1.患者送至恢复室,继续监测生命体征,观察麻醉效果。

2.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输液,补充液体和营养。

3.患者术后进行疼痛控制,使用镇痛药物。

4.患者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预防术后感染。

5.观察患者排尿和排气情况,判断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6.术后第X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早期活动、呼吸训练等。

7.术后第X天开始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8.术后第X天拔除引流管,观察引流液情况。

9.术后第X天进行术后复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

术后并发症1.术后出血:未见明显术后出血。

2.术后感染:未见明显术后感染。

全结肠手术记录模板

全结肠手术记录模板

全结肠手术记录模板
全结肠手术记录
患者姓名:
年龄:
性别:
手术日期:
手术经过:
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被放置斜躺位,皮肤消毒后,用无菌铺盖将手术部位覆盖。

术前注射抗生素预防感染。

切口选择:在右中下腹水平线上作切口。

进腹探查: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直肌,经腹直肌创口进入腹腔。

腹腔内术者用视觉、触觉进行探查,观察腹腔是否有其他异常。

结直肠处理:将离断结肠切缘用无菌纱布分开,将全结肠经阑尾根部切除,并与末段直肠分离。

吻合:在切除部位和残余结直肠之间进行吻合。

吻合方式可以选择手工吻合或使用自动吻合器进行吻合。

引流:在手术区域置入引流管,用于排出残余气体和液体,并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切口处理:在层次关闭时,先将腹腔关闭,然后分别对皮下组
织和皮肤进行闭合。

术毕,切口贴敷无菌敷料,纱布包扎固定。

患者转入恢复室。

术后观察: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出血、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等。

术后用药: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需给予抗生素、止痛药及其他辅助药物治疗。

术后随访:
患者术后需要定期随访,观察进食、排便情况,并定期复查相关检查指标,如胃肠道造影、CT等。

医师签名:
日期:。

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术(结直肠癌手术记录)

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术(结直肠癌手术记录)

人民医院结直肠癌手术记录姓名:性别:男年龄:75岁住院号:术前诊断:直肠中段巨大肿瘤,癌不除外拟行手术:经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Dixon术),双器械吻合超低位保肛术术后诊断:直肠中段巨大肿瘤,癌不除外已行手术:经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Dixon术),双器械吻合超低位保肛术麻醉方式: 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手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第三助手:无手术开始:09时45分手术结束:12时45分共计时间:3小时00分麻醉人员:麻醉开始:09时30分麻醉结束:12时55分共计时间:3小时25分手术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前情况:详见病历手术中所见:入腹未见腹水,腹腔未见种植结节,肝脏未触及异常包块,腹主动脉前方未触及异常肿大淋巴结。

肿瘤位腹膜返折下直肠前壁,直径6cm,距肛门约6cm,质软,可推动,侵透全层,直肠系膜内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盆侧壁未触及异常肿大之淋巴结。

手术过程:核对患者无误,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1、取下腹部正中纵直切口,长约15cm,按照腹壁层次切开,入腹,探查如“手术中所见”描述,保护切口,以自动腹腔拉钩牵开切口,隔离小肠。

2、提起乙状结肠,电刀切开其左侧与侧腹壁之粘连,于Toldt筋膜后游离乙状结肠及其系膜。

3、于Gerota筋膜前方游离,清除肠系膜下动脉周围之淋巴脂肪组织,于发出处结扎、切断直肠上动脉,并分别自根部结扎、切断各支乙状结肠动脉,于肿瘤上方15cm处结扎切断结肠边缘血管,离断结肠,消毒、防护残端。

4、向下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要求,后方于盆筋膜脏、壁两层之间游离,前方于Denonvillier’s筋膜前方游离,于盆神经丛内侧离断直肠侧韧带,游离直肠及其系膜,以超声刀切除肿瘤下方之全部直肠系膜。

5、于肿瘤下方以大直角钳夹闭直肠,下组扩肛直至四指,以0.2%甲硝唑液冲洗远端直肠腔,于肿瘤下方3cm,以45mm弧型切割缝合器关闭直肠,近段离断,移出标本。

盆腔冲洗,严密止血。

直肠造瘘口护理记录书写范文

直肠造瘘口护理记录书写范文

直肠造瘘口护理记录书写范文
患者姓名:XXX性别:男年龄:XX岁
住院号:XXXXXX病房号:XX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护理人员:XXX护士长
一、病情概述
患者因直肠癌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直肠造瘘口。

目前患者情况稳定,生命体征正常,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护理措施
1.每日进行造瘘口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2.每日更换造瘘袋,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和规格,避免过紧或过松。

3.定期更换造瘘袋内衬,避免细菌滋生。

4.监测患者的排便情况,及时清理粪便残渣,避免便秘或腹泻。

5.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少食多餐,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6.定期进行造瘘管的检查和维护,避免堵塞或感染。

三、注意事项
1.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造成造瘘口破裂或感染。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3.如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护理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患者的造瘘口情况良好,排便通畅,无明显不适症状。

同时,患者对护理措施也表示满意。

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手术记录

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手术记录

手术日期:
手术开始时间:
手术结束时间:
手术前诊断:1.低位直肠Ca 伴肝转移?2.不全性肠梗阻
手术后诊断:
病理诊断:-
手术名称: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
手术者:
助手:
护士:
麻醉方式:全麻
麻醉者:
手术经过:麻醉成功后,病人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取左下腹腹直肌外缘处纵行切口约5cm长,依次切开入腹;术中所见同下。

提起乙状结肠,切开其左侧腹膜,分离乙状结肠系膜后,将乙状结肠提出切口外,检查无活动出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检查乙状结肠无扭转,张力适中,将一次性吸引管穿乙状结肠系膜,行桥式牵引固定。

于右下腹戳口置血浆管一根于盆底固定于皮肤;将乙状结肠肠壁及系膜间断分别与腹膜、腹直肌前后鞘、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固定,检查无明显狭窄;切除部分皮肤,将乙状结肠肠壁及系膜与皮下缝合固定。

将拖出的乙状结肠中分行横行电灼切开腱膜及肌层,检查无出血。

消毒后油纱保护,敷料固定,结束手术。

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不多,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手术所见:所见腹膜光滑,未见转移灶,腹主动脉周围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肠系膜下动脉旁及乙状结肠系膜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大网膜与下腹壁少许粘连,腹腔有腹水,腹膜返折上直肠及乙状结肠结肠未明显扪及包块。

余探查未见明显异常。

引流或填塞物种类及数目:血浆管一根
纱布类及器械数目是否清点:是
记录者:
记录时间:。

手术记录模板-直肠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Miles)

手术记录模板-直肠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Miles)

1.全麻后取低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导尿。

2.取脐上正中切口,穿刺充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压力维持15mmHg左右,右下为主操作孔,右中、左中、左下为辅助操作孔,置入腹腔镜器械,探查腹腔内无明显出血,没有明显粘连,无明显腹水,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未侵及浆膜层,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直肠指诊肿瘤距肛缘4㎝(距齿状线约1.5㎝),遂决定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Miles)”。

3.用超声刀沿直肠及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两侧分离骶前间隙(先内侧后外侧),骶前筋膜完整,未损伤双侧输尿管及腹下神经,向上分离至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于根部动脉夹钳夹切断肠系膜下动脉,钛夹钳夹肠系膜下静脉,清扫该处淋巴脂肪组织。

向下分离至腹膜返折下,完全分离全直肠系膜;前方切开腹膜返折,断扎左右侧韧带,游离直肠至膀胱精囊腺后方至提肛肌平面。

肿瘤下缘距肛提肌层面约1.5㎝。

向上分离至乙状结肠中段,距肿瘤25cm,于肠旁血管弓下断扎切除该段肠系膜。

4.于左下腹壁切除直径为3cm的圆形皮肤、皮下组织,十字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分离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于腹膜外分离隧道达侧腹壁,将乙状结肠拟造口段自此隧道钳夹提出,于肿瘤上20㎝缝合器闭合切断乙状结肠,远端亦缝合器闭合并放回腹腔。

近端乙状结肠肠壁浆肌层与腹外斜肌腱膜间断缝合8针待造口。

5.会阴部操作:环形荷包缝合一圈缝闭肛门,距肛缘约3cm作梭形切口(切除范围主要为后侧),切开皮肤、皮下,注意保护尿道,切除肛管及坐骨肛管间隙内淋巴脂肪组织、肛提肌及直肠,取出标本。

冲洗腹腔,检无出血,于骶前留置引留管一根,经左侧会阴部戳口引出固定。

分层缝合会阴部切口。

6.严格止血后,检查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清点器械无误后,缝合各切口。

切除外提乙状结肠缝闭部分,开放结肠断端,结肠壁与皮肤丝线间断缝合一周,完成造口。

7.术中出血约50ml,术顺,术后安返病房。

8.术后剖开标本,见直肠近系膜侧溃疡病灶(截石位3-8点钟),约3×2.5cm,未侵出浆膜层,周围无明显肿大淋巴结,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约1.5cm,近切端距肿物20cm,标本送病理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癌根治结肠造瘘术手术记录
手术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及处理:
气插全麻,截石位,消毒腹部与会阴部。

自脐上2cm至耻骨联合作腹
正中切口。

切开腹直肠前鞘,将腹直肌向外拉开,切口下端的锥状肌也剪开,直达耻骨。

推开腹膜外脂肪及膀胱顶部后切开腹膜,进入腹腔。

探查
腹腔探查肝、脾、大网膜、胃、全部小肠、结肠及其系膜均未见异常,腹、盆腔淋巴结亦未见肿大,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位于直肠右前侧壁膀
胱直肠凹部,大小约4cm某3cm某3cm样大小,质硬,边界清,与周边组
织无粘连。

将全部小肠推到上腹腔后,用纱布垫隔离,并以大的深部拉钩
向上拉开。

分离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及其系膜,在乙状结肠系膜分出直肠
上动脉处锐性分离显直肠上动脉及同行静脉,钳夹切除近心端分别用7、
4号丝线双重结扎,集束横断结扎乙状结肠系膜,于肿瘤上方10cm乙状
结肠处上一粗纱布条结扎后,于盆底两侧打开盆底部腹膜,完整分离切除
直肠上部系膜,同时沿腹膜盆底反折剪开,至腹膜膀胱反折稍下缘,用电
刀锐性分离完整分离出乙状结肠至直肠肿物下缘约5cm水平,在距肿瘤下
缘约5cm处用一次性闭合器横断直肠,于肿瘤上方12cm乙状结肠处上一
粗纱布条结扎上方用一次性闭合器横断乙状结肠。

将切除肠段连同肿瘤一
并移除,碘伏消毒局部肠腔。

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作一直径约3cm的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分开
腹内斜肌、腹横肌后切开腹膜。

用一把肠钳由造口处伸入腹腔内,夹住近
端乙状结肠,远侧再夹一把止血钳后,在两钳间切断乙状结肠。

将近端乙
状结肠断端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2cm。

清点手术用品无误后,分别用生理
盐水、蒸馏水冲洗腹腔。

逐层关闭腹腔。

采用开放吻合法作人工肛门,即
将肠壁边缘全层与周围皮肤间断缝合一周,针距约1cm。

观察造口处结肠
血供正常。

术毕。

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80ml,术中补液3000ml,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术后送IC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