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
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方法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景物时又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因此作者的观察、感受就不可能雷同。
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自然界的景物时,不仅要认真观察景物的特征,还应努力探索景物中所包含的感情因素,把握住景物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描写山水风光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诗人王维了,他写的诗大多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为了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他常常抓住景物的特点,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笔端,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如《山居秋暝》中有这样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初看只是平淡地写景,细细品味却觉得很有味道:月光照着松林,也照着清清的泉水,又照着石头。
这样,就勾画出一幅皎洁静谧的秋夜山水图,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其次是他的另一首名作《鸟鸣涧》。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雨后黄昏的山中景色,清幽静寂,这正与诗人恬淡的心情相吻合。
而后半部分写的是山鸟被雨后美景所吸引,而发出的悦耳的叫声,这就与诗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相呼应了。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一下子就显示出了诗人高雅的情趣和内心世界的美好。
写景状物离不开描摹形态,也离不开用适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出来。
对于描摹形态,学生的习作一般都能做到符合要求,但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似乎做得不够好,经常是用“壮丽”“雄伟”“险峻”等词语,从而失去了一种意境和韵味。
如在写《故乡的榕树》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枝干粗壮,树叶茂密,真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
”这样写,固然没有错误,但却少了一种境界,即使榕树再美,也让人感觉缺少了什么,是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
其次是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对自然景物进行描绘时,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
由于自然景物极为丰富多彩,如果仅用简单的词句来描绘,势必写得不深刻。
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自己带进特定的情境中去,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印象。
写景的文章并不局限于对实际事物的再现,还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内容和时代气息。
请你选择你游览过的一处风景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请你选择你游览过的一处风景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运用
生动的语言描绘
1.我喜欢奔跑在田野上,像个撒野的孩子,任性而张狂。
一直以来,我都固执地认为,春天的田野,浓郁的花草气息就是母亲的味道。
最多的时候,我在山坡上傻站着,看着满山遍野的野花,看它们晶亮的颜色,看它们倔强地绽放。
发呆。
天空依旧是蓝色的,太阳光依旧刺眼,空中依旧弥漫着浓郁的山野花草的气息。
2.校园一角校园的花坛真美啊!春天,金黄的迎春花早早的开放了,向人们报告着“春来了”的喜讯。
它那可爱的小喇叭被它吹得“嘟嘟”响,小动物们没有听不见的。
夏天,五颜六色的太阳花开了,它那典雅的花瓣就像涂了一层薄薄的蜡,由深到浅。
秋天,各种各样的菊花开满大地,仿佛一圈五颜六色的镶边,开遍了大地,开满了人们的心怀。
冬天,晶莹剔透的梅花开了,去梅花山的人多的数不过来。
他们不时把鼻子凑上去闻一闻,“啊,真香啊!”人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句句赞叹。
怎么写好作文中景物描写

怎么写好作文中景物描写 【篇1】怎么写好作文中景物描写 写景,是作文中的一项重要技巧,也是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旭日东升,还是夜幕低垂,四季变换的景色总能成为我们笔下的灵感之源。那么,如何精妙地描绘景物,使之在读者眼前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呢?以下几条建议,或许能为你指点迷津。
首先,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能够凸显出景物的鲜明特点。想象一下四季的雾气:春天的雾,如同细雨般轻柔,滋润着万物;夏日的雾,则带着炎热的气息,仿佛蒸汽一般弥漫在空气中;秋天的雾,带着一丝凉意,让人感觉清新宜人;而冬天的雾,则伴随着雪花,将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将四季之雾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捕捉景物的独特之处,展现出别样的美。当秋风掠过,金黄的落叶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在空中翻飞。而远方的山峦,硕果累累的树林中,农民们正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之美,更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再者,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之中,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看到落叶飘零,我们或许会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而面对初升的朝阳,我们又能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激情;当站在海边,眺望无垠的大海时,我们的心胸也会变得开阔起来。景物本身并没有情感,但我们的心情却能为它们赋予不同的色彩。 此外,通过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景物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比如,在璀璨的星空下,我们仿佛看到了天使在夜空中悄然降临,她们聆听着人间的秘密,守护着每一个美好的梦想。这样的描绘既展现了星夜之美,又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最后,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景物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描述长城的雄伟壮观时,我们可以写道:“它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样的比喻不仅让读者对长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篇2】怎么写好作文中景物描写 写景,是作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景物描写往往能为文章增色不少。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呢?
环境描写

二、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如比 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三、要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如 《雨的四季》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时寓情 于景,有时借景抒情,有时情景 交融,或写出一份情感,或写出 一点哲理,如《春》《荷叶.母 亲》等。
早晨,晶莹的露珠映着初生的朝阳, 停在翠绿的叶子上,像一颗颗璀璨的 小珍珠在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又 像许多顽皮的孩子在叶间眨巴着大眼 睛。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母亲的 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 不知疲倦的眼睛。
景物特点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 布局等区别与其他景物的地, 春夏秋冬的景物不同,风雨雷 电的情态各异,同一景物不同 时间的特点也不一样。
一、抓住景物特征 观察,才能把握其特点,景物 描写得睛,还需要调动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方 面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 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 让景物具有立体感,如《春》。
12种景物描写的方法

12种景物描写的方法
1、选好观察点:写景物就是把观察到的东西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的写给人看,观察点不同看到的情况不一样,写景选好观察点是很不一样的。
2、按一定的顺序写:按一定的顺序写景才能条理清楚。
3、按一定的范围写:写景物时,视野所见,范围可大可小不一定写全,要确定范围后再写。
4、要抓住特点有重点的写:写景物,特别是写一个地方,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你能都写出了,要抓住特点有重点的写。
5、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写景物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必然发生变化,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写出景物的不同状态。
6、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景物来写:景物描写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对表达中心思想有用的景物就写,没用的景物就不用写。
7、要写好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有的景物处于静态,有的景物处于动态,景物的描写要表现出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特点。
根据写作内容可以选择以静为主的写法,也可以选择以动为主的写法,或者兼而有之。
8、用比喻的方法写景物:为了把景物写的生动形象,有时常用比喻的方法写。
9、用拟人的方法写:有的文章用拟人的方法写,是景物人格化。
10、从多种感官写:触觉、视觉、听觉等。
11、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侧面描写也叫简介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的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12、虚实相结合写:景物描写中,我们在此时此地所见之景是实的,有眼前所见的实景发生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彼地之景是虚景。
景物描写之多个角度观察抓住景物特点

《景物描写之多个角度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教学设计鲤鱼江中学:钟迪敏一、教学目标:1、抓住特征写景,并通过写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2、多角度观察,学会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让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3、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多角度观察,学会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让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师:同学们,大自然在孕育了我们人类的同时,也创造了美丽的世间万物,我们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的馈赠。
多媒体播放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图,让学生在美丽图片的欣赏中,回忆起生活中的美景,由衷的热爱大自然美景。
师:自然是人类之友,我们也常常为许多作家笔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而陶醉——其景致描写之形象,之逼真,之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
如何才能作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呢?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景物描写之多个角度观察,抓住景物特点(二)经典回忆生齐声朗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师:同学们,这段景物描写美不美?我们一起来分析鲁迅先生怎么做到把景物写得这样生动形象的。
(三)技巧品味生分组讨论,联系以前学习课文时的分析,找出写景的技巧。
《我与地坛》三处景物描写的赏析

《我与地坛》中三处景物描写赏析景物描写有许多讲究,要抓住特点,要描绘色彩,要动静结合,要写出感情。
任何好的景物描写都是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升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宏壮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即包含了上述诸特点,地坛中的景物有着强烈的史氏色彩,而当此之时,史铁生的内心也正经历着是活着还是自杀的严峻考验,最终在与地坛的对话中史铁生终于能够凤凰更生。
在文章里,地坛可以说是史铁生的知音知己,是他的知心爱人,甚至几乎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他生活的全部:看书,思考,散心,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都在这里。
我是为了地坛,地坛是为了“我”,似乎几百年前,史铁生与地坛就注定了今生的相聚:朝夕相伴,两情依依,无论寒暑,不惧风雷。
史铁生写古园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写古园的景物其实也就是在写自己的心情和心路历程。
下面就对《我与地坛》中的三处景物描写分别具体赏析。
第一处景物描写:“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所谓剥蚀了浮夸,淡褪了炫耀,一方面是在说沧海桑田岁月无情,曾经的显赫如今已经没落,一方面似乎也是在说我不再狂妄。
然而,野草荒藤“自在坦荡”,我却不能。
地坛的破落相突出了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而荒园的破败又与作者的不幸及心境相合相应,彼此交融。
而且“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又为下文作者的思想转变埋下了伏笔:荒同虽然破败,但野草荒藤依然茂盛依然自在依然坦荡,作者似乎在暗示面对生活的不幸,生命依然可以平淡洒脱甚至辉煌。
第二处景物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佥光。
景物描写作文指导

景物描写作文指导描写景物的作文,无非是三种形式: 1)抓住特征写出特点; 2)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将景物当做人来写; 3)从不同的角度写景。
我们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叙事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使文章有深度。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多角度分析景物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借助想象力进行场景描绘。
高考作文《美丽的校园》以自然风光为题材,景物描写运用了“明暗对比”“动静结合”“衬托、渲染”等写作方法。
以下就是我针对此类题目如何进行立意构思而提供的几点建议: 1、通过具体的场景画面,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强化对于心灵触动的感悟。
2、描写自己喜爱的景物,运用白描或抒情性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3、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想象性描述,使所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鲜活。
4、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引导读者感知并把握景物特点。
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同,这也是环境造就人的一种表现。
因此,对于这样的作文来说,可以通过“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来作文,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意义也许正是产生于“他人”的观察和视角之中。
所以,这样的文章可以从“异乡人的眼里”“他乡人的眼里”“陌生人的眼里”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作文,如果恰当引用其他作品中的词句,那么,你的作文必定会增色不少。
当然,即便是同一个作者,其不同的经历也会导致他的视角和写作风格各不相同。
所以,这样的文章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内容进行选材。
下面,我们再结合某位同学的作文来探讨以上观点。
1、外公家养了十几只鸭子,这些鸭子生性活泼好动,每天清晨我起床后,总能听见它们“嘎嘎嘎”的叫声。
它们还给我带来了欢乐。
有一天早晨,我还未睁开眼睛,鸭子就已经“嘎嘎”叫着将早饭给我吃了。
它们好像很懂事,一大早就嚷嚷着让我陪它们一起玩,虽然我昨晚睡得很晚,但也没有影响到我和它们一起“疯”。
5、侧面描写的方法1)细雨蒙蒙2)凄风苦雨3)雨雪霏霏4)雪花飞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第一篇: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在写作文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
如南方与北方,平原与高山,城市与农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
如: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令人惊叹的,而这座城市则是悠久文化的集中体现。
这里不但有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更有凝聚人们智慧的现代化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新建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这段话的作者抓住最能代表北京这个城市的景物来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2.注意动静搭配。
我们还可以抓住景物的变化来写,我们所观察到的景物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活动变化的,因此在写景时既要对景物的静态进行描写,也要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做到动静结合,这样才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更形象。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第8课《小镇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是静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第二自然段是动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3.注意景物的形状和颜色。
除动静的变化之外,还有景物的形状,颜色的特点。
如:湖水清澈见底,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中,显得更加青翠。
这是,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湖上像撒满了珍珠一样,微风一过,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再如《桂林山水》中对山水的描写:我攀登过峰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
4.注意景物形状、颜色的变化。
除动静的变化之外,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往往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不仅要注意写出动静变化,还要注意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发生的变化.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跪着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
那狗十分凶猛……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5.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要想抓住景物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除了注意观察,学会积累之外,还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比如说《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时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就是一个比喻句。
虽然我从没见过漓江的水,但我在商场里见过碧绿的翡翠,就能想象出漓江水的颜色。
还有《观潮》中写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梆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每当我读到这儿,就好像真的看到潮水向我猛冲过来似的。
写景时,我们可以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等方面抓住特征来描写,这几方面的描写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穿插,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能形象生动,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景物描写要有顺序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怎样才能有顺序地写景呢?一、定点写景。
在固定的地点进行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叫定点写景法。
1.按照空间顺序,一观察点的转移为线索写景。
如: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南眺望,整个广场尽收眼底。
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
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
这段描写从中央写到南端,再写到两侧。
有如:站在湖边,我静静地看着:湖面很平静,水清澈见底,湖水由浅到深,银白、浅蓝、墨绿,界限非常清楚。
天山的白云和两侧的山峰,清晰地倒映在水里,把天、山、湖融为一体。
在这平静的湖水中,惟一活动的是鸭子。
一群白鸭边游边叫,一会儿张开翅膀扑打水面,溅起无数的水花,一会儿用脚掌在水中拨动,荡起一圈圈波纹。
这段描写从湖面到天山的白云,再到两侧的山峰,最后回到湖面上的鸭子,按空间顺序由近到远、由远到近地把湖面周围的景色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2.按照时间顺序,写出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
如:多美的雪花呀!开始零零落落,又小,又厚,又柔,又轻,就像那高贵的白天鹅轻轻抖动翅膀,一片片小小的羽毛,飘飘悠悠地落下来。
接着,小雪变大了,变得密密麻麻,像谁用力摇动天上的玉树琼花,那洁白无瑕的花瓣纷纷飞下来。
后来,雪越下越大,小雪花们在半空中你拉我扯,你抱住我,我拥紧你,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 这个例子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写出了开始下小雪花、小雪花变大、雪越下越大的美景。
二、移步写景。
就是不固定立足点与观察点,而是一边走一边看,依次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作者首先“登上台阶”,看到了庄严的国徽、12根大理石;接着“进了大门”,参观了中央大厅;穿过大厅,又“走进大礼堂”,详细介绍大礼堂;从大礼堂出来,又“上楼参观北面的宴会厅”;最后“又参观了好几个会议厅”。
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以展现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1.场面描写首先要交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为后面的场景描写作铺垫,也给文章作一个背景介绍。
不过,活动前的介绍不宜过多,只要简单地说明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是写比赛场面,往往要在赛前交代一下比赛的规则,有时还要写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例如《看中秋烟火》一文的开头:早就听说今年的中秋节在金鸡湖文化水廊有烟火晚会,一吃完晚饭,爸爸和我就来到湖滨大道。
简洁的一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了作者热切渴望的心情,也为下文的场面描写作了铺垫。
2.场面描写要注意主次。
有时一个场面中往往会有很多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描写时要突出主角,详写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如:《看企鹅》中的场面:……看企鹅的人可多啦。
大家排着队很有秩序地边走边看。
这时候,李敏跑过来,使劲往前挤,把一位叔叔挤到左边,把一位阿姨挤到右边。
大家向李敏投来责备的目光。
李敏毫不在乎地挤到前面望着企鹅高兴得又蹦又叫。
在这个场面中,主要人物是李敏,作者对他写得很详细,而对次要人物“大家”“叔叔”“阿姨”却写得简单。
3.场面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有要以整体描写反映全貌,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人物特写突出主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样,才能把整个场面写好。
如:这些学生在号召群众募捐,帮助灾区人民解决困难,重建家园,围观的人听了都伸出一双双热情的手,纷纷把钞票放进箱子里表示一点心意。
站在外围的人焦急地等待里边的人快出来,好让自己进去捐款。
一位叔叔还大声地叫嚷:“你,你快一点行吗?真是急死人了。
在这段话中,作者不仅写出了群体的活动,还写了一位叔叔的神态和语言。
这样就叫做点面结合,让场面显得热烈而不单调。
4.场面描写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一般可以用先总后分、由概括到具体的办法来写,也可以按空间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每个场面都有一个基调,有个总的气氛。
比如,开追悼会的场面,它的基调是肃穆的,气氛是悲哀的,而开庆祝会基调是热烈的气氛是喜气洋洋的,因此,要把场面的气氛描绘出来。
我们在描述场面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同时还要兼顾个人与群体,做到点面结合。
在写的过程中,不要忘了营造气氛。
做到了这些,写好一个场面就容易多了。
第二篇: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教案景物描写,抓住特点谭礼敏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并捕捉到景物特征。
2、根据观察的顺序和景物特点,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
3、尝试模仿和学习一些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比喻等方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写景。
教学难点: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技巧。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讲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看画的故事。
欧阳修得到一副画,画的是一丛牡丹,牡丹下面蹲着一只猫。
牡丹和猫都画得栩栩如生。
欧阳修知道这副画画得很好,可是看不出好在哪里,就去请教一位朋友。
那位朋友一看就连声赞叹“好画!”并且说:“这是画的正午的牡丹。
”欧阳修奇怪地问他怎么知道,他解释说:“看那画中的牡丹花瓣往四下张开,有些下垂,颜色干燥,是正午时候的花;再看那猫的眼睛,瞳孔已缩成一条直线,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的眼睛。
早上的花带有露水,花冠向中间收拢,颜色也润泽。
猫的瞳孔早晚是圆形的,到了中午才成一条直线。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副画的妙处在于画家表现出了正午时候花的形态、颜色和猫的瞳孔形状的特点。
写景和画画的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怎样写好景物呢?二、新授: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第一、仔细地观察。
(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一般说来,可以从其形状、颜色、声音、气味、质地等方面去把握。
也就是景物给你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带来的独特的感受。
《春》的第五自然段描写春风,就是从多角度落笔,突出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
先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写出了触觉方面的感受:和煦、轻柔。
再写嗅觉方面的感受:清新、湿润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气味的花香。
最后写视觉和听觉感受:春风中呼朋引伴的鸟儿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嘹亮的短笛成天响着。
本来难以捉摸的无声、无味的春风,被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第二、有顺序地描写。
比如《春》一文,作者朱自清根据景物特点和表达主题的需要,描绘了五幅图画。
从轮廓到细部,从花草到春风春雨,从大自然的画面到人间的活动画面,安排有序,层次分明,很好地表达了作者赞美春天、憧憬未来的感情。
再如《竹林深处人家》:作者就是按游踪做线索,按地点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
先写“远望”:竹林如海、平地、山麓、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接着写“深入竹海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所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既使景物显得丰富多彩,又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
又如《树林和草原》一文,作者就是按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了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如写草地,在早晨是“白露沾湿”;当“太阳越升越高”时,就“立刻干了”;乌云涌来时青草“全部发黑了”;雷雨过后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
这里有层次地写出草地随天象变化而变化的情境,就准确而又生动地勾画出了俄罗斯夏日草原的独有风光。
第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用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朱自清在《春》中这样描写小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这样描写春天的花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而屠格涅夫在,《树林和草原》中这样描晚霞:“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