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秦兵马俑

合集下载

14秦兵马俑

14秦兵马俑
返 回 下一页
古代军事
廉颇是赵国名将,素以勇猛善战、用兵稳健著称。他到长平后,马 对付,并且他快要投降了。”赵孝成王本来对廉颇损兵折将不满,又见廉 秦在阏与之战中惨败于赵后,决心打通’晋南豫北通道’,占领韩上党 上构筑工事,扼守险阻。昭襄王四十七年四月,王指挥秦军猛攻赵军 山地和魏河内地区。于是从昭襄王十九年(前 颇拒不出战,于是听信了谣言,决定派赵括代廉颇为将。 到九月,赵军被围已经断粮四十五天,饥饿无食,军中甚至出现了 268年)开始,复猛攻魏、 垒壁,赵军沉着应战,初战双方各有死亡。赵兵侵犯秦斥候兵,秦斥候 韩河内和韩上党山地,经过七、八年的连续攻战,基本略定了魏的河内地 人相残食事件。绝望中,赵军拼命突围,于是分为四队轮番戟秦壁垒,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七月(前260年),赵括走马上任,代替廉颇担任 兵又杀赵副将茄。接着秦军攻破赵两座城堡,俘虏了四个都尉,并夺取 区; 韩上党地区在秦的频频攻势下,也仅剩下十余座城池。 赵军主帅。秦昭襄王听说赵括已任主将,马上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 赵括亲率赵军精锐与秦军展开肉搏战,便始终无法突破秦垒,结果赵括 了赵军两个垒壁。 王韩桓惠王惧秦,想把上党献给秦国,上党太守冯亭不愿献地于秦, 为副将,并传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大将者斩”。赵括代廉颇为将后, 被秦军射死。主将死,群龙无首,军心涣散,秦军乘机大举进攻,赵军四 老将廉颇见秦军攻势猛烈,于是决定采取防御方针。他下令赵军坚 于是以上党十七县归降赵国,欲与赵国联合抗秦。《史记· 马上改变了廉颇的战略战术。他“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老 十五万将士被迫降秦。白起恐赵卒为乱,仅放回其中二百四十名年龄尚小 赵世家》记载 壁固守,不许出垒应战。然后准备利用秦军远道而来急于求战难于持久 赵国对韩献的意见不一,平原君赵胜认为:’出动百万大军攻城掠地,经 将白起根据赵括年轻气盛、轻敌冒进思想,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 者回国,而将其余四十余万赵军将士全部杀戮后掩埋。 的心理状态,拖疲秦军后再寻机而战。其后,秦军多次挑战,赵军均不 年还不能攻得一城,今不用费一兵一卒而得到十七城,这是赵国的大利, 既设阵地,然后分割包围以歼灭之的作战方针,下令小部秦军接敌即退,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极其惨列的仗,《战国策· 秦策》形容 应战,使秦一进无计可施。 不可丢失’。平阳君赵豹认为:’韩国不以上党献秦而献之于赵,是企图嫁 假装失败。然后以两面支奇兵二万五千人迂回到赵军后。这样,当赵军 当时情景是“血流成川,沸声若雷”。同时,这也是秦野战杀敌数量最多的 这时赵孝成王见赵军前线失利,想派使赴秦议和。其谋臣虞卿认为 祸于赵,赵国不能接受上党’。但赵孝成王决定采取赵胜的意见,并派赵 中计追赶秦军至秦垒时,秦军主力固守的垒壁似铜墙铁壁,赵军根本无法 一次战役,这一仗,赵国前后损失了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伤过半。赵 在这种形势下遣使求和是没有希望的,他建议赵王派使节携重宝赴楚、 胜前往上党接收土地,派大将廉颇率兵镇守长平。 攻破。而此时秦军的奇兵已完成了对赵军的分割包围,另一支骑兵五千人 国经此沉重打击,精锐损失殆近,实力大为削弱。 魏求救。赵王不听,遂派遣贵臣郑朱赴秦求和。郑朱到秦国后,秦昭王 阻绝于赵壁垒间,把赵军分为二,同时,白起又派一支累骑兵猛攻赵垒壁, 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二十多里的地方。当时,秦、赵两国都 故意在各国使节面前接见郑朱,示意秦将与赵媾和,借此以断诸侯合纵 是倾国而战,双方集结了近百万军队沿长平城左右五十多里的山地构筑 另一部分兵力阻断赵之援兵及粮道。赵军完全被秦军分割包围。这时赵军 救赵之心。暗地里却派人赴赵行反间计,离间赵君臣关系。秦间谍在赵 垒壁,互相对峙。 心动摇,形势于赵极为不利。 散布谣言说:“秦所痛恨畏惧的是大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容易

第十四课 秦兵马俑(课件练习视频)

第十四课 秦兵马俑(课件练习视频)
A a
D
14.秦兵马俑
苏教版 五年级下
精品
导入新知
一起来欣赏
D
A a
精品
导入新知
兵马俑也称秦始皇兵马俑、
秦俑等。
D
秦始皇兵马俑于19A74年在
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
1.5千米处,现a已发现三处俑
坑。秦始皇兵马俑于1987年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精品
新知讲解
学习生字
gǒng 拱形
wǔ 队伍
保护着驭手。
a
忠心耿耿
精品
新知讲解
弓弩手
D
个个张弓搭箭,两眼盯着前方,A 或 立或跪,随时准备将利箭a 射出去。
箭术高超
精品
新知讲解
马佣
D
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A 壮,
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
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a 蹄,腾空
而起,踏上征程。
跃跃欲试
精品
新知讲解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这是什么句子?
D
双重否定A
(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
a 但必须有否定的意义在里面。)
◆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 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 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精品
新知讲解
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
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若有所思: 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
D
么。
A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 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a;欲:
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 形容参加过多次 战斗。

14、秦兵马俑

14、秦兵马俑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 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 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 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 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 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 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 左右。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 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 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 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 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 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 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 左右。 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 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 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希 拉克
14 秦兵马俑
14 秦兵马俑
为秦始皇陪葬用的,制作成 军队官兵和战马模样的陶俑。
轻声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 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秦兵马俑 的哪些方面?
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 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 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 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 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 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 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 的亲人……
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 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 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 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 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 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 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 的亲人……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 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 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 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 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 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14、秦兵马俑

14、秦兵马俑

14、秦兵马俑教材分析:《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

本篇课文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述,充满深情地展现了秦兵马俑光辉灿烂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艺术。

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热爱之情。

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更像是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朗读、欣赏、想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把秦兵马俑的美,雕塑艺术的美,传统文化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里,达到文化的濡染作用。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在文中的作用。

4、学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读课文看画面理解词语,再凭借理解的词语初步感悟兵马俑的特点。

领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同学们,祖国60华诞国庆大阅兵大家观看了吧,那真可以称为雄壮之师、威武之师。

你们见过一支地下的军队吗?这是一支“举世无双”的军队,它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于1974年苏醒了,它就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

见过它的人,都好似穿越了时空隧道,将人们带到了秦朝的古战场。

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课件显示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课题:14 秦兵马俑“俑”就是古代殉葬用的人形或兽形物,叫偶像,多为木制或陶制。

秦兵马俑: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秦兵马俑》第2课时

《秦兵马俑》第2课时

读课文:秦兵马俑的地位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
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 举世无双 )和( 享誉世界 )这两个词写出了秦 兵马俑的地位。 ( 西安的临潼 )这个词写出了秦兵马俑的位置。
名人评价: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 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马
俑,不算到中国!”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读课文: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
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 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 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 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驭手
战袍 征程
颔首
蹬着 缰绳
军阵
雕塑 弓弩手
我会读 举世无双 恢宏气势 身材魁梧 肩负重任 神态自若 若有所思 雄兵百万 享誉世界 南征北战 头戴金冠 身披铠甲 张弓搭箭 殊死拼搏 战车千乘
shèng
规模宏大 所向披靡 久经沙场 目光炯炯 跃跃欲试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 1 ):总领全文。写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 土的地方。 第二段( 2 ):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十分宏大。 第三段(3-10):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四段( 11 ):总结全文。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 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 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
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 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 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 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秦始皇兵马俑详细介绍

秦始皇兵马俑详细介绍
二、兵马俑的规模
秦始皇兵马俑共分为三坑,分别是壶口遗址、坑中遗址和坑外遗址。其中坑中遗址是规模最大的一块,包含数千个精美绝伦的陶俑,代表着秦代的军事力量和陵墓建筑技术。这些陶俑栩栩如生,造型逼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陶俑雕塑艺术水平。
三、兵马俑的发现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陕西省农民在地下打井时偶然发现的。此后,历经数年的严格考古挖掘,使得这一伟大的古代文化遗产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成为中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六、兵马俑的旅游价值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秦始皇兵马俑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中国传统的陶俑艺术,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探寻古代帝王陵墓的秘密,感受历史的厚重。兵马俑周边建有完善的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
七、兵马俑的未来
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镇国之宝”,将继续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增添新的动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秦始皇兵马俑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继续为世人所瞩目和传颂。
秦始皇兵马俑详细介绍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陶俑群,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该项建筑规模宏大,历经两千多年仍保存完好,堪称中国古代陶俑艺术的巅峰之作。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世界级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遗址之一。
一、兵马俑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研究,秦始皇兵马俑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始建于前221年至前208年时数十年。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守护者,在当时被用来驱逐邪恶、保护陵墓,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
四、兵马俑的价值
秦始皇兵马俑不仅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不仅展示了秦代的军事装备和战争方式,更反映了古代中国封建帝制的政治形态和统治制度。因此,兵马俑被誉为中国古代陶俑艺术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军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5篇)[修改版]

《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5篇)[修改版]

第一篇:《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14 秦兵马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6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秦兵马俑》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该单元以世界各地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本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说明文的好材料。

【点评:“说教材”呈现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理解,要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说清楚文本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可供学习的言语内容。

显然,这里的“说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而已,并没有呈现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本单元包括《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课文,之所以将它们编排在一起,从内容上来说,它们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结构分明,条理清晰。

《秦兵马俑》无论是篇章结构上还是构段上,都有鲜明特点,描写与联想相结合的描述方法不仅形象生动,还突出了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美之情。

这些是说教材时要重点关注的。

另外,这是一篇状物散文,而非说明文。

】二、说学情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品读与自学能力,他们能够自己读通句子,读懂文章内容。

但还需要老师对他们提出品与读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点评:学情并不是笼统而空洞的,针对具体文本学习的学情分析,要与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等结合起来。

“品读”的能力指什么?“品与读的要求”指向的是什么?关于状物散文,学生有怎样的知识基础和阅读经验,需要引导的是什么?自己的学生是具体的学习者,不是抽象的符号,切不可说得不明不白。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14课 秦兵马俑 课前预习|苏教版 (共11张PPT)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14课 秦兵马俑  课前预习|苏教版 (共11张PPT)

第六步,我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行文结构是先总体介绍秦兵马俑的再分述秦兵马俑的特点最后加以总结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再现了中华民族那段的历史
第一步:朗读课文,纠正语调 第二步:边读边画,理解字词(在教材上找到 生字标读音,画出新词查字典)
1.读一读,用“√”勾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鸟瞰(hàn kàn) 颔(hán hàn)首 √ √ · · 擎(jìng qíng)天柱 √ · 所向披靡(mí mǐ) 战车千乘(chéng √ · · 2.理解词语
一、快乐二选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享誉世界(xiáng xiǎng) · 所向披靡(mí mǐ) 翘起(qiáo qiào) · · 惟妙惟肖(xiāo xiào) 鸟瞰(gǎn kàn) · · 魁梧(wú wǔ) · 二、找朋友。(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拱( 拱形 ) 吏( 军吏 ) 史( 历史 )
神态安详、镇定,充满必胜的信心。 神态自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
鸟瞰 —( 发掘 —( 模拟 —( 反义词: 仔细 —( 强大 —( ) 马虎 ) 弱小 发掘 —( ) 埋没 俯视 ) ) 挖掘 ) 模仿 珍贵 —( 精美 —( 折服 —( 宝贵 ) ) 精致 ) 信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 检查生字词,规范书写。

2.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部分,了解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部分,了解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说明文中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4课《秦兵马俑》。

(读题)
2.这篇课文是一篇介绍秦兵马俑的说明性文章。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凝练,结构非常清晰。

二、朗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请同学们打开书,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找三个同学读课文。

1自然段、2自然段(找举手的),3~10自然段比较长,有一定的难度,请大家推荐一个班上读书棒的同学读,11自然段齐读。

(相机指导点评)
2.动笔画:请3个同学的内容,都有一个中心句,请同学们边听边画出来。

(生提前准备笔)
3.检查交流:全文围绕一个总起句来介绍秦兵马俑,这句话是: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齐读)板书:举世无双
4.“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由此可见,秦兵马俑的地位和价值无与伦比,多么珍贵!
5.除此之外,课文还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位置:她出土于————
6.开头交代位置,有些课文还介绍概貌,这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

拓展开去,各年级学过的课文,这种结构的在我们苏教版《西湖》《泉城》《黄山奇松》《莫高窟》等。

7.课文的最后一段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
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板书:绝无仅有
我们知道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我们还可以从这两段话中得到一个信息,秦兵马俑是文物,属于雕塑类的文物。

板书:文物、雕塑
8.为什么说它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雕塑文物呢?课文从两个方面来具体介绍,指明答相机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9.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出示提纲。

师引读,介绍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及其好处: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完整。

这种结构,写起来既省力又新颖,写成的文章呢,既简练又清新。

并板书“总分总”。

10.介绍提纲的作用:编列提纲,在我们读课文时,编列提纲,让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写作文时,先列提纲,再围绕提纲具体写作,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助。

三、直奔重点一,学习规模宏大,了解说明方法。

1.(引入课文第二小节)
2.师述说:提到秦兵马俑,首先让人感觉到的是它宏大的规模。

这一段话是围绕那句话写的?“宏大”的意思?
下面的部分都是来描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读一读开头和结尾,体会总分总的结构的好处。

总结:全文结构清晰,总分总的结构,具体段落也很清晰,也是总分的结构。

4.这一段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时在写法上也是别具一格、特点鲜明,我们来仔细研读它。

5.全班推荐一生朗读该部分。

想一想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6.相机点出:
列数字,(板书)解释说明问题的准确性,使说明更具体。

以便读者面对陌生的事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举例子,(板书)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一号坑就是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很有代表性,在三个俑坑中,规模是最大的。

7作比较,(板书)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在这儿就是用俑坑和足球场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俑坑的大的特点
8.读到这,我们已经知道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那后面这部分内容岂不是可以删去,请同学们默读,想一想这部分内容有何作用,你有什么发现,边读边做批注,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书上空白的地方
交流:这样的联想,把静的兵马俑写动了,把没有生命的兵马俑写活了,能够让读者穿过时空的界限,真正感受到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俗话说的好,看景不如听景就是这样的道理,这也是这篇说明文独特的地方。

像这样的联想在后面的内容中还有很多处,下节课再去好好品读,去感受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四、小结
1.学到这儿,我们知道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性文章,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具体介绍时运用列数据、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再加上作者的联想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我们不仅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知道课文是怎么为我们说清楚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运用列数据、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介绍家乡的一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

(若能加上联想就更好了)备用作业:习字册
板书:
举世无双
规模宏大总
14.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分
列数据绝无仅有
作比较
举例子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