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老校歌歌词释义

合集下载

部分高校校歌(歌词)汇集

部分高校校歌(歌词)汇集

部分高校校歌(歌词)汇集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中山大学校歌: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山手创遗泽余芳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广西大学校歌:保卫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

为国牺牲,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求得智识,炼好身体,更遵守严格纪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起努力,对内团结,对外抵抗,为祖国奋斗到底。

暨南大学校歌:扬子滔滔连珠江,暨南教泽播八方。

百年沧桑千里路,一朝涅槃出凤凰。

言忠信,根在中华,行笃敬,走遍万邦。

四海关爱暖流荡漾,五洲学子汇济一堂。

剑锋砺就梅花凝香,德润寰宇辉映炎黄。

西北工业大学校歌:西岳轩昂北斗辉煌泽被万方化育先翔巍哉学府辈出栋梁重德厚生国乃盛强千仞之墙百炼之钢缕木铄金飞天巡洋公诚勇毅永矢勿忘中华灿烂工大无疆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己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含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履舜? 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西南联合大学校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清华大学老校歌:(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校风校训校歌办学理念

校风校训校歌办学理念

利辛中学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校歌及其释义办学实践是校长办学理念产生的源泉,理性思考是办学理念丰富和提升的必然过程。

校长在提炼办学理念时进行理性思考的四个维度如下:(1)政策理论基础。

办学理念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

(2)继承传统与创新。

以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这是办学的基本思路。

(3)借鉴外校经验。

各兄弟学校都有各自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将会开拓校长的思路,丰富校长的思想,从而使校长的办学理念有更高的思想高度,并且更充实。

(4)体现时代精神。

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同阶段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校长在学校的某一发展阶段里的办学理念,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

兹根据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理念及实践,以《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为指导,借鉴外校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我校办学理念表述如下:利辛中学肇始于1958年,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享有较高的办学声誉。

20XX年与利辛一中分离,以初中部为基础重设利辛中学以来,在王友东校长的带领下,利辛中学广大师生勤俭办学,风雨兼程,学校发展日新月异。

在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利辛中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全面育人,以德为先,规范和谐,追求卓越,创新发展”。

在这种理念引导下,我们实际践行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思路。

《辞海》是这样解释校训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从现代教育文化学意义上讲,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座右铭”的作用,对于造就和培养学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作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准则,校训是对学校的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其表述比校风更凝练、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能较好地体现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治校风范。

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

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

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2010-04-16 09:52:10| 分类:石油勘探|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赣西之子(曾锋)《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引用赣西之子(曾锋)的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1复旦大学校歌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

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

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

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2.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歌词译文:诚实之德多么伟大,整个世界都为之鼓动;象鼎之三足支撑着它的,是智慧、仁爱和奋勇。

集大成的圣人是孔子,是众圣汇聚归依的正宗;直到千秋万代,旁及四面八方,我们的目标都相同。

随着海潮沿江西上,就是富饶的江东;巍峨的北极阁啊,耸立在雄伟的南京城中。

上天开启了教育的恩泽,我们的事业永无穷;衷心祝愿事业无穷,像初升的太阳照耀长空。

3.上海交通大学校歌歌词相聚在东海之滨,吸取知识的甘泉。

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搓共涉艰险。

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

同学们,同学们!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

宏图在胸,重任在肩。

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

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

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

同学们,同学们! 饮水思源,饮水思源。

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

4.南开大学校歌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5清华大学老校歌1=bE4/4何林一夫人作曲汪鸾翔先生撰词(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清华校歌(简谱)及释义

清华校歌(简谱)及释义

清华大学校歌校歌歌词释义清华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

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

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

……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

汪先生当时是清华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

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

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

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

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

”他正式提议取消当时的英文校歌,用汪先生的中文校歌取而代之。

而以文言文作歌词也有弊端。

这就是其中的典故、涵义对许多人来讲难以一看即知,如贺麟先生所言,当时有些同学“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

故此,汪鸾翔先生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剖。

同年,贺麟先生(当时尚在学校作学生)亦在《清华周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书后》,除前所述内容外,专就“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的涵义作了论述。

以下是依二位老前辈指明的途径,从当前的视角,用今天的语言,试将老校歌歌词中较为难懂的部分分段释义:第一段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讲清华地理位置。

这里的“西山”、“东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讲清华的理想是使祖国达到大同社会。

“大同”,语出《礼记·礼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后人们常用“天下大同”来表达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地位差别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先生曾著《大同书》,阐述了他基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

清华校歌的故事

清华校歌的故事

清华校歌的故事作者:陈新宇来源:《大学生》2015年第05期古人讲﹁乐合同﹂,一个学校的校歌具有彰显精神气质,体现历史文化,凝聚校友认同之功能。

清华最早的校歌是英文的,由一位美籍女士所作,这与其最初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西式氛围不无关系。

(一)同学少年肝胆相亲,荟萃一堂豪爽。

我歌于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时无两。

广播令闻树立荣名,群雄莫与争衡。

谓予不信请君来临,会当赞和同声。

同声同声会当赞和同声。

噫清华嘻清华吾校岿巍。

美哉吾校旗愿日增汝之光辉。

噫清华惟清华真吾校兮。

吾敬之吾爱之长相依兮。

(二)各种比赛到处竞争,在我权操必胜。

夺得锦标赢得英名,济济师师称盛。

劳燕西东他日相逢,班荆共话离衷。

母校勿替校誉克继,且继今而长隆。

长隆长隆且继今而长隆。

噫清华嘻清华吾校岿巍。

美哉吾校旗愿日增汝之光辉。

噫清华惟清华真吾校兮。

吾敬之吾爱之长相依兮。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校歌作为学校意蒂牢结(ideology)之象征,其选择可谓一校之“宪法”问题。

清华乃由美国退回超收的庚子赔款所设立,位处圆明园畔,其渊源和选址,皆与国耻密切相关,早期培养的学生,则以留美为目标,因此其承载的民族感与西方化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纠结。

校歌相关问题讨论的背后,正是此种情绪之反映。

1923年,清华征求校歌,经在京名流几经审定,汪鸾翔(字公岩)先生精心撰写的歌词最终入选,随后,延请张丽真女士谱曲,这就是沿用至今的校歌之由来。

汪先生是清华学校高等科国文教员,张丽真女士是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

当时《清华周刊》(总第307期,1924年3月28日)刊登的校歌写的赫然是“何林一夫人作曲”,不了解彼时书写习惯者往往容易误会“何林一”是位女士,将其张冠李戴为作曲者。

管中窥豹,可见即便“五四”运动之后,虽在高知阶层之间,妇女仍不免作为男性的附庸存在,张女士险些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好在时过境迁,今天清华的校歌上已经郑重写上张丽真女士之大名,还其著作权和历史应有地位。

《清华校歌释义》课件

《清华校歌释义》课件

旋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 乐元素
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表 达出清华精神
清华校歌的和声运用
和声结构:采用四部和声,主调为C大调
和声特点:和谐、稳定,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和声变化:在和声中加入变调、转调等手法,使音乐更加丰富、生动 和声效果:通过和声的运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更好地传达了 清华校歌的主题和情感。
激励学子:激 励清华学子, 培养清华人才
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增强清华学子 的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素养
清华校歌的文化传承
校歌创作背景: 1923年,清华 学校成立20周 年之际,由梁启 超作词,赵元任 作曲
校歌内涵:体现 了清华精神,包 括自强不息、厚 德载物、爱国奉 献等
清华校歌的节奏处理
节奏特点:节 奏明快,富有
动感
节奏变化:根 据歌词内容, 节奏有快有慢,
富有变化
节奏与歌词的 结合:节奏与 歌词紧密结合, 使歌曲更加生
动形象
节奏与情感的 结合:节奏与 歌词的情感紧 密结合,使歌 曲更加感人至

05
清华校歌的文化内 涵
清华校歌的文化价值
传承清华精神: 弘扬清华精神, 传承清华文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承学校文化:清华校歌作为学 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 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提升学校形象:清华校歌作为学 校的名片,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和美誉度。
清华校歌对社会的启示
弘扬清华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
传承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弘扬民族精 神
激励学子:激励 学子奋发图强, 追求卓越
清华校歌的歌词来源
歌词作者:汪鸾翔 创作背景:1923年,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汪鸾翔受校长委托创作 校歌 歌词内容:包括对清华精神的赞美和对学子的期望

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

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

《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汪鸾翔(一)校歌选择之经过本校中文校歌选择於前两年征求校歌之时,在作者对於世界学术思想之变迁,以及我校教育方针之择定,颇费一番斟酌,而后敢於发言。

即学校采用之时,亦几经请北京名人之审定,而后乃毅然采定。

采定后,复请何林一夫人精心制曲,始琅然可歌。

以一歌之微,而所经之手续,已繁复如此,诚不得谓之“率尔操觚”也。

乃有疑其缺乏尚武精神者,兹将此歌之真义,大略述之如下焉。

(二)本校歌不偏重尚武之原因古者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其精神各不相同。

校歌之作,与六艺中之“乐”相近。

“乐”之精神在“和”,与“射”“御”之近於“尚武”者互相对待。

若“乐”而不“和”,则失其所以为“乐”。

故《论语》上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又说:“由之瑟,奚为于某之门。

”皆以“乐”而不“和”则失“乐”之本旨,遂於由与武王之乐,一再贬之。

居今日而言教育,是否宜纯粹尚武?乃一绝大问题。

纵今尚武精神,亟应提倡,亦应使之自成系统。

坐言起行,不必定在含有美术性质之“乐”歌内表示之。

况自欧战以还,强权之说,已渐为识者所弃。

而“和平”、“互助”、“平等”之声浪,则日渐升高。

事实上是否真能“洗兵不用”?是乃别一问题。

而人心之厌武事而亲和平,则固有其动机。

吾人苟犹抱尚武为教育惟一之宗旨,则是否进於“天宝末年时世妆”?是亦一疑问也。

有以上各种原因,故吾人虽心知武力一时不能废却,而亦不愿在诗歌中多所发表。

此歌之不偏重於尚武方面者,盖有深心,非盲目也。

(三)本校歌所含之元素本校歌不偏重於尚武,既如前所述矣。

然则所恃以馈赠清华学子者,果何物耶?吾言至此,吾泪涔涔,吾心怦怦,吾之秃管亦振荡而不宁。

诸君!诸君!诸君日处此暖炉电灯之旁,亦尚忆中原有无数饥寒欲死之困苦同胞否乎?诸君日游此书林艺苑之间,亦尚忆中国有无数毒如蛇蝎之军阀政客否乎?再远望之,彼沉沦於物质之迷梦,而日吸吾人精血以去者,更一望无涯。

种种惨状,一出清华园门之外,即可见之。

清华大学老校歌歌词释义

清华大学老校歌歌词释义

清华大学老校歌歌词释义一、老校歌歌词清华大学老校歌张惠珍女士作曲汪鸾翔先生撰词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二、歌词释义(一)第一段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讲我校地理位置。

这里的“西山”、“东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讲清华学子的理想是使祖国达到大同社会。

“大同”,语出《礼记·礼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后人们常用“天下“致知”、“穷理”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术语,常与“格物”连用,都是探索事物内在本质的意思。

此句讲清华学子在学校中刻苦钻研,学习前人遗产,探索未知世界。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

与第一段“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相对应,上段讲“东西”,此段讲“新旧”,即“今古”。

“东西融汇,古今贯通”是清华传统的治学理念。

汪鸾翔将此称为校歌所含的“元素”。

学习古代文化为今所用,所以说“殊途同归”。

而今清华学子仍需学习古代文化的精华,继承先人优良的民族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肴核,美餐。

“肴”指肉菜,“核”指水果。

“闻道”,认识事物的真谛。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此句把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们的思想丰满起来。

“文艺”,则只是器识之末。

古人这一见解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所谓“文艺”,已不似古人的写作,应指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聪明才艺。

贺麟先生文中写到:“现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凭一才一艺天生的鬼聪明,来出小小的风头,绝未作丝毫涵养器识的功夫。

而我清华同学(我当然在内)也早就有-的病根,至今犹未能除掉,……而校歌之‘器识为先’四字,实对症的良药,予吾人以极大之教训,……”。

我校长久以来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鼓励学子投身社会实践以“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其中蕴含的民族优秀传统此为其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老校歌歌词释义
一、老校歌歌词
清华大学老校歌
张惠珍女士作曲
汪鸾翔先生撰词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二、歌词释义
(一)第一段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讲我校地理位置。

这里的“西山”、“东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讲清华学子的理想是使祖国达到大同社会。

“大同”,语出《礼记·礼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后人们常用“天下大同”来表达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地位差别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先生曾著《大同书》,阐述了他基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

“爰”、“跻”都是达到的意思,“跻”还有“飞越”之意。

春风化雨乐未央。

春风化雨指良好的教育,此句讲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其乐无穷。

“未央”:没有边际。

行健不息须自强。

源自《易传·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君子应摹仿天道运行的必然性,努力奋斗,永不停息。

(二)第二段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

此句赞颂我校教学设施完备,尤指图书馆,为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

“左图右史”:人置身书斋,前后左右都是书。

《新唐书·杨绾传》:“(杨绾)性沈靖(沉静),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恬淡)也”。

“邺架”:即邺侯之架。

唐朝李泌,家富藏书,曾封邺州侯。

后人用“邺架”称赞别人藏书多,校歌用此赞颂我校之丰富藏书。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致知”、“穷理”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术语,常与“格物”连用,都是探索事物内在本质的意思。

此句讲清华学子在学校中刻苦钻研,学习前人遗产,探索未知世界。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

与第一段“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相对应,上段讲“东西”,此段讲“新旧”,即“今古”。

“东西融汇,古今贯通”是清华传统的治学理念。

汪鸾翔将此称为校歌所含的“元素”。

学习古代文化为今所用,所以说“殊途同归”。

而今清华
学子仍需学习古代文化的精华,继承先人优良的民族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肴核,美餐。

“肴”指肉菜,“核”指水果。

“闻道”,认识事物的真谛。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此句把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们的思想丰满起来。

服膺守善心无违。

服膺,铭记在心。

《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海能就下众水归。

魏人曹植《当欲游南山行》曰:“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是说深广的东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之水,正是由于它地势低下。

我国古人常以此来赞扬谦卑的人品。

《老子·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管子·形势解》有:“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庄子·则阳》有:“江河合水而为大”;《荀子·劝学》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些都借磅礴江海与涓涓细流的关系,说明了大小、高下、深浅之间的辩证法。

校歌以此句勉励清华学子谦逊治学,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这样才能“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第三段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

器识:器量与见识,指人的内在涵养、精神境界;文艺:写作方面的学问,运用文字的技巧。

《新唐书·裴行俭传》中有“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是讲我国古时知识分子为学修身的步骤。

古人首先看重做人的度量与见识,修成大智大勇,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境界。

至于“文艺”,则只是器识之末。

古人这一见解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所谓“文艺”,已不似古人的写作,应指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聪明才艺。

贺麟先生文中写到:“现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凭一才一艺天生的鬼聪明,来出小小的风头,绝未作丝毫涵养器识的功夫。

而我清华同学(我当然在内)也早就有narrow-minded的病根,至今犹未能除掉,……而校歌之‘器识为先’四字,实对症的良药,予吾人以极大之教训,……”。

我校长久以来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鼓励学子投身社会实践以“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其中蕴含的民族优秀传统此为其一。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什么是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

穆叔认为,显赫的家世不能称为不朽。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校歌此句抒发我校学子要在各自学科中做出不朽建树的豪情。

这里的“无问西东”当指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取得世界级的成果,即今天所讲的“创世界一流”。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此句讲我校的学术民主。

这里的“介绍”是“引入”、“推出”的意思,“是”为代词,即“此”。

与上句相联,是谁把古今中西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立德立言”?是我校。

而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贡献,在于我校有对各种学派、观点一视同仁的“泱泱大风”,在今天叫做“宽松的学术环境”。

水木清华众秀钟。

秀,拔尖人才;钟,钟爱,向往。

我校齐备的学科、优秀的传统、良好的学风、出色的学习环境、民主的学术氛围,吸引着大批人才,成为了广大有志青年热爱、向往之地。

万悃如一矢以忠。

此句讲清华学子及校友对母校的情感。

悃,诚恳、诚实,亦指单纯的心。

矢以忠,不变的忠诚。

《楚辞·卜居》中屈原向郑詹尹发问:“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呼,将送往劳来斯无穷呼?”我是宁可保持诚恳、忠实的本色呢,还是在无穷的世态炎凉中疲于奔命呢?屈原的忠心是不变的,清华学子和校友对学校的忠心也是不变的。

赫赫吾校名无穹。

穹,天盖。

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天的形状像斗笠,就是穹。

无穹与无穷通,更有形象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