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歌创作背景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选阅读(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2010年5月,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顾秉林对来自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校长陈力俊说:“大学有三宝:校训、校友和校园。
两岸清华的校训相同,海外校友会是一家。
”“两岸还没统一,但海峡两岸清华校友会早就统一了。
”顾秉林的风趣讲话得到了陈力俊的认同,海峡两岸的清华同根同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被传为佳话。
两岸清华同样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
同时,梁启超本人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
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过:“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
”他欣赏清华学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
1914年11月他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礼貌,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
清华老学长钱耕森教授解读清华校训时提到,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认为清华校训是世界所有大学最好的校训,而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则认为,清华校训的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张岱年曾指出:“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一样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

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2010-04-16 09:52:10| 分类:石油勘探|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赣西之子(曾锋)《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引用赣西之子(曾锋)的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1复旦大学校歌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
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
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
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2.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歌词译文:诚实之德多么伟大,整个世界都为之鼓动;象鼎之三足支撑着它的,是智慧、仁爱和奋勇。
集大成的圣人是孔子,是众圣汇聚归依的正宗;直到千秋万代,旁及四面八方,我们的目标都相同。
随着海潮沿江西上,就是富饶的江东;巍峨的北极阁啊,耸立在雄伟的南京城中。
上天开启了教育的恩泽,我们的事业永无穷;衷心祝愿事业无穷,像初升的太阳照耀长空。
3.上海交通大学校歌歌词相聚在东海之滨,吸取知识的甘泉。
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搓共涉艰险。
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
同学们,同学们!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
宏图在胸,重任在肩。
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
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
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
同学们,同学们! 饮水思源,饮水思源。
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
4.南开大学校歌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5清华大学老校歌1=bE4/4何林一夫人作曲汪鸾翔先生撰词(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清华校歌(简谱)及释义

清华大学校歌校歌歌词释义清华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
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
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
……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
汪先生当时是清华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
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
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
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
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
”他正式提议取消当时的英文校歌,用汪先生的中文校歌取而代之。
而以文言文作歌词也有弊端。
这就是其中的典故、涵义对许多人来讲难以一看即知,如贺麟先生所言,当时有些同学“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
故此,汪鸾翔先生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剖。
同年,贺麟先生(当时尚在学校作学生)亦在《清华周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书后》,除前所述内容外,专就“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的涵义作了论述。
以下是依二位老前辈指明的途径,从当前的视角,用今天的语言,试将老校歌歌词中较为难懂的部分分段释义:第一段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讲清华地理位置。
这里的“西山”、“东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讲清华的理想是使祖国达到大同社会。
“大同”,语出《礼记·礼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后人们常用“天下大同”来表达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地位差别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先生曾著《大同书》,阐述了他基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
清华大学校歌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始建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当时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校歌
汪鸾翔先生撰词
张慧珍女士作曲
E-mail文化传播网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
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
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
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
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
赫赫吾校名无穹。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
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
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
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
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
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
是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
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
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
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
中国大学十大经典校歌

中国大学十大经典校歌清华大学校歌(其中一段)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清华大学的校歌该是中国高校里最长的吧?共有三段,文言作词,用典极多。
是由汪鸾翔先生撰词,张慧珍谱曲,作于1923年前后,气势宏伟,含义深刻。
北京大学校歌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北大的此校歌作于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每年的一二九大合唱,最经典热门的曲目莫过于《燕园情》,还是用美声唱法。
青年学子朝气蓬勃、指点江山的青春气息,满含一种“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新锐之气。
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校歌创作于1916年前后,并且由现代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李叔同先生(即弘一法师)制谱。
歌词虽然只有73个字,但气势磅礴,意境极为深远,显示出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复旦大学校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校歌是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的,文采斐然,歌词压韵。
并且点明了复旦大学的“复旦”二字源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尧唱的卿云歌,其中的“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句。
关于清华的歌曲

关于清华的歌曲,最著名的莫过于《清华大学校歌》,又被称为《清华学校校歌》。
这首歌曲创作于1923年前后,由汪鸾翔先生作词,张丽珍女士作曲。
在公开征集校歌的活动中,汪鸾翔先生的歌词经过校内外名人的评审被选中。
《清华大学校歌》不仅是清华大学的代表歌曲,还被誉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中国文化之精神,且与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契合,充分表达了清华教育的宗旨。
歌词中充满了对清华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如“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描绘出清华的庄严与壮大。
同时,歌词也体现了时代的任务和呼声,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呼应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众心声。
《清华大学校歌》的旋律优美激昂,充满力量与朝气,它在清华师生中广泛传唱,已经成为清华精神的重要象征。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努力学习、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华校歌的故事

清华校歌的故事作者:陈新宇来源:《大学生》2015年第05期古人讲﹁乐合同﹂,一个学校的校歌具有彰显精神气质,体现历史文化,凝聚校友认同之功能。
清华最早的校歌是英文的,由一位美籍女士所作,这与其最初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西式氛围不无关系。
(一)同学少年肝胆相亲,荟萃一堂豪爽。
我歌于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时无两。
广播令闻树立荣名,群雄莫与争衡。
谓予不信请君来临,会当赞和同声。
同声同声会当赞和同声。
噫清华嘻清华吾校岿巍。
美哉吾校旗愿日增汝之光辉。
噫清华惟清华真吾校兮。
吾敬之吾爱之长相依兮。
(二)各种比赛到处竞争,在我权操必胜。
夺得锦标赢得英名,济济师师称盛。
劳燕西东他日相逢,班荆共话离衷。
母校勿替校誉克继,且继今而长隆。
长隆长隆且继今而长隆。
噫清华嘻清华吾校岿巍。
美哉吾校旗愿日增汝之光辉。
噫清华惟清华真吾校兮。
吾敬之吾爱之长相依兮。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校歌作为学校意蒂牢结(ideology)之象征,其选择可谓一校之“宪法”问题。
清华乃由美国退回超收的庚子赔款所设立,位处圆明园畔,其渊源和选址,皆与国耻密切相关,早期培养的学生,则以留美为目标,因此其承载的民族感与西方化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纠结。
校歌相关问题讨论的背后,正是此种情绪之反映。
1923年,清华征求校歌,经在京名流几经审定,汪鸾翔(字公岩)先生精心撰写的歌词最终入选,随后,延请张丽真女士谱曲,这就是沿用至今的校歌之由来。
汪先生是清华学校高等科国文教员,张丽真女士是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
当时《清华周刊》(总第307期,1924年3月28日)刊登的校歌写的赫然是“何林一夫人作曲”,不了解彼时书写习惯者往往容易误会“何林一”是位女士,将其张冠李戴为作曲者。
管中窥豹,可见即便“五四”运动之后,虽在高知阶层之间,妇女仍不免作为男性的附庸存在,张女士险些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好在时过境迁,今天清华的校歌上已经郑重写上张丽真女士之大名,还其著作权和历史应有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
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评审入选。
汪先生当时是清华国文和哲学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
以文言文作歌词也有弊端,就是其中的典故、涵义对许多人来讲难以一看即知,不少同学“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
故此,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
当时还是清华学生、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贺麟也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书后》,专就“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等句的涵义作了论述。
现依两位老学长指明的途径,从当前的视角,用今天的语言,试将老校歌歌词中较为难懂的部分分段释义如下:第一段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讲清华地理位置。
这里的“西山”、“东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讲清华学子的理想是使祖国达到大同社会。
“大同”,语出《礼记·礼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后人们常用“天下大同”来表达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地位差别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先生曾著《大同书》,阐述了他基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
“爰”、“跻”都是达到的意思,“跻”还有“飞越”之意。
春风化雨乐未央。
春风化雨指良好的教育,此句讲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其乐无穷。
“未央”:没有边际。
行健不息须自强。
源自《易传·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君子应摹仿天道运行的必然性,努力奋斗,永不停息。
第二段左图右史,邺架巍巍。
此句赞颂我校教学设施完备,尤指图书馆,为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
“左图右史”:人置身书斋,前后左右都是书。
《新唐书·杨绾传》:“(杨绾)性沈靖(沉静),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恬淡)也”。
“邺架”:即邺侯之架。
唐朝李泌,家富藏书,曾封邺州侯。
后人用“邺架”称赞别人藏书多,校歌用此赞颂我校之丰富藏书。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致知”、“穷理”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术语,常与“格物”连用,都是探索事物内在本质的意思。
此句讲清华学子在学校中刻苦钻研,学习前人遗产,探索未知世界。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
与第一段“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相对应,上段讲“东西”,此段讲“新旧”,即“今古”。
“东西融汇,古今贯通”是清华传统的治学理念。
汪鸾翔将此称为校歌所含的“元素”。
学习古代文化为今所用,所以说“殊途同归”。
而今清华学子仍需学习古代文化的精华,继承先人优良的民族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肴核,美餐。
“肴”指肉菜,
“核”指水果。
“闻道”,认识事物的真谛。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此句把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们的思想丰满起来。
服膺守善心无违。
服膺,铭记在心。
《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海能卑下众水归。
魏人曹植《当欲游南山行》曰:“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是说深广的东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之水,正是由于它地势低下。
我国古人常以此来赞扬谦卑的人品。
《老子·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管子·形势解》有:“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庄子·则阳》有:“江河合水而为大”;《荀子·劝学》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些都借磅礴江海与涓涓细流的关系,说明了大小、高下、深浅之间的辩证法。
校歌以此句勉励清华学子谦逊治学,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这样才能“学问笃实生光辉”。
第三段器识其先,文艺其从。
器识:器量与见识,指人的内在涵养、精神境界;文艺:写作方面的学问,运用文字的技巧。
《新唐书·裴行俭传》中有“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是讲我国古时知识分子为学修身的步骤。
古人首先看重做人的度量与见识,修成大智大勇,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境界。
至于“文艺”,则只是器识之末。
古人这一见解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所谓“文艺”,已不似古人的写作,应指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聪明才艺。
贺麟先生文中写到:“现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凭一才一艺天生的鬼聪明,来出小小的风头,绝未作丝毫涵养器识的功夫。
而我清华同学(我当然在内)也早就有narrow-minded的病根,至今犹未能除掉,……而校歌之‘器识为先’四字,实对症的良药,予吾人以极大之教训,……”。
我校长久以来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鼓励学子投身社会实践以“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其中蕴含的民族优秀传统此为其一。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什么是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
穆叔认为,显赫的家世不能称为不朽。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校歌此句抒发我校学子要在各自学科中做出不朽建树的豪情。
这里的“无问西东”当指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取得世界级的成果,即今天所讲的“创世界一流”。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此句讲我校的学术民主。
这里的“介绍”是“引入”、“推出”的意思,“是”为代词,即“此”。
与上句相联,是谁把古今中西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立德立言”?是我校。
而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贡献,在于我校有对各种学派、观点一视同仁的“泱泱大风”,在今天叫做“宽松的学术环境”。
水木清华众秀钟。
秀,拔尖人才;钟,钟爱,向往。
我校齐备的学科、优秀的传统、良好的学风、出色的学习环境、民主的学术氛围,吸引着大批人才,成为了广大有志青年热爱、向往之地。
万悃如一矢以忠。
此句讲清华学子及校友对母校的情感。
悃,诚恳、诚实,亦指单纯的心。
矢以忠,不变的忠诚。
《楚辞·卜居》中屈原向郑詹尹发问:“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呼,将送往劳来斯无穷呼?”我是宁可保持诚恳、忠实的本色呢,还是在无穷的世态炎凉中疲于奔命呢?屈原的忠心是不变的,清华学子和校友对学校的忠心也是不变的。
赫赫吾校名无穹。
穹,天盖。
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天的形状像斗笠,就是穹。
无穹与无穷通,更有形象感。
清华大学老校歌诞生于20年代。
“文革”后,学校艺术教育部门鉴于形势发展,曾搞过新校歌的征集,但至今尚无一首歌曲得到大家的认同。
相比之下,老校歌倒是历经78个寒暑,仍然保持着摄人心魄的魅力。
在清华即将迎来100周年华诞之际,重唱老校歌,可以从中体味我校的历史和传统。
此歌的曲调也极具特色,稳重坚定,神圣庄严,与我校的历史及特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老校歌作曲者张慧珍女士是当时清华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
原来歌谱作曲者栏目上注的是“何林一夫人”,这既不符合今天的语言习惯,又显得过于陈腐,故改之。
希望老校歌能成为我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路上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