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书院简介

合集下载

昌乐方山书院简介

昌乐方山书院简介

昌乐方山书院简介昌乐方山书院,位于中国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方山镇,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传统书院。

自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方山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象征,也是山东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山书院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

整个书院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气势宏伟,设计精美。

书院由大门、正厅、东西厢房、西廊房等建筑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式布局。

大门上方是一块匾额,上书“方山书院”,由当时的著名学者题写,展现了书院的气魄和人文底蕴。

进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严肃穆的正厅。

正厅内供奉着大量的古代文人和学者的石刻像,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了古代文化的殿堂。

书院内还有一处小型的园林,名为“墨花园”。

墨花园以松树为主,园内种植着各种花草,并有小桥流水,形成了山水园林的景观。

这里常年清新宜人,是学者休闲思考的理想胜地。

方山书院曾经是山东省的重要学府,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庞大的图书馆藏。

书院内藏书万余卷,其中包括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和文人手迹。

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古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书院不仅是教育学术的重要场所,也为当地的农民和士人提供了求学的机会。

在书院里,士人可以与学者共同研读经典,讨论学术问题,相互切磋,提升自己的修养。

书院也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和文化活动,为当地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和风雨,方山书院仍然保留着其作为古代文化瑰宝的风采。

如今,方山书院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前往参观和学习。

书院管理部门还致力于推动书院的保护与传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代智慧和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昌乐方山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典型代表,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文化教育领域的瑰宝。

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也为当代人传递了智慧和启迪。

昌乐方山书院是一座令人敬仰的文化圣地,必将继续为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做出卓越贡献。

滨州市培风书院简介

滨州市培风书院简介

滨州市培风书院简介
中国书院文化萌芽于唐朝,推行于五代,至宋朝而大盛。

起源于乾隆四十五年的滨州市培风书院是中国古代早期书院,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院名出自《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是清代滨州教育家、学者、文人集徒讲学、藏书著作之所。

书院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无以数计的各地人才驻留书院,历史上曾经名师硕儒云集,盛况空前。

滨州市培风书院有辉煌的历史,当下,在传承书院文化的同时,切合时代的脉搏,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国学应用文化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新时代书院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以“传承国学开启智慧成就人生奉献社会”的文化理念,努力搭建不断创新的文化交流平台;按滨州市培风书院是从事国学教育研究、实践、推广和服务的专业机构,业务模式是国学教育整体服务,包括国学教育高端及个性化培训、国学高端论坛、展会及其定制化服务、青少年教育品牌加盟等三大核心业务。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搭建亲密无间的互助平台;践行“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民族复兴”的书院宗旨,努力搭建实现个人梦、家庭梦、企业梦、产业梦、民族梦的圆梦平台。

我们将传承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秉承近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赢得光荣与骄傲的国学文化,为了实现滨州市培风书院的宗旨,构建我们共同
的滨州市培风书院,我们分步成立培风教育、培风文化、培风产业、培风教育基金会,分别实现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产业整合与财富创造,资源的汇聚与共享,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公益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以赴。

山东书院掠影:古典遗风,当代楷模

山东书院掠影:古典遗风,当代楷模

山东书院掠影:古典遗风,当代楷模作者:吴越来源:《齐鲁周刊》2018年第43期山东的书院发展史,和中国书院发展史同步。

但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其演变轨迹又有独特性。

近年来,各地兴起了一大批新的书院,有的是在原有书院的基础上修复,有的是独立创办,大大小小的书院,形成了一道道文化风景,诠释并发扬了齐鲁文化。

从泰山学派到尚志书院北宋初年,山东兴起“泰山学派”,胡瑗、孙复、石介在泰山勤学苦读,砥砺品行,各有成就,著名当世。

朱熹把三人并称为“宋初三先生”。

《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说:“宋兴八十年矣,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

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经,实自三先生而始。

故晦庵(朱熹)有伊川(程颐)不敢忘三先生之语”,充分说明在开启理学上的积极作用。

三先生之一的泰山先生孙复在其读书的地方——泰山南麓,创办了泰山书院。

泰山书院以讲习儒家经典为主,兼及子、史,尤以《周易》《春秋》为重,并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孙复的名著《春秋尊王发微》成就于此时。

泰山学派推崇孟子。

孟子在宋以前的地位并不高。

唐以前,孟子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般的儒者,“孔孟之道”是后来的事。

泰山学派在孟子地位的提升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孙复在《春秋尊王发微》中,把孟子看作是“道统”链条中继孔子之后的首要环节。

他说:“孔子既没,千古之下,攘邪怪之说,夷奇险之行,夹辅我圣人之道者多矣。

而孟子为之首,故其功钜。

”见于史书记载的宋代山东书院,还有徂徕先生石介在徂徕山长春岭下办的徂徕书院,史书说“石守道与孙明复相师友,讲学力行,鲁人宗之,称为徂徕先生”。

还有宋元祐四年(1089年)创办于汶上县的圣泽书院,宋咸平年间创办于郓城县的岳麓书院等。

济南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书院。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闵子书院、白鹤书院、至道书院、历山书院、白雪书院、泺源书院、济南书院、尚志书院、景贤书院九大书院。

现存的几处书院中,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到当年一些著名学者在此传道授业的痕迹。

安丘公冶长书院景点简介

安丘公冶长书院景点简介

安丘公冶长书院景点简介
安丘公冶长书院是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的一处历史文化景点。

公冶长书院建于明代,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书院,也是
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明代书院建筑。

书院建筑风格典雅,结构精致,展现了明代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书院内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献,展示了古代文化教育的瑰宝。

此外,书院周围的园林景观也十
分优美,古树参天,碧水环绕,环境幽静宜人。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
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领略书院建筑的精湛工艺,以及享受清幽
的园林美景。

总的来说,安丘公冶长书院是一处集古建筑、文化遗
产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景点,值得前往参观。

山东省青州云门书院简介

山东省青州云门书院简介

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仳山东省青州云▲每周一早上“梦想展示”介
▲山东省特级教师张云杰老师执教公开课
▲纪凤翔校长与学生谈读书云
门书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先后
更名为“青州考院”“青州师范学堂”“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等。

2006年,在古书院的遗址上,“青州云门书院”落成,成为一所兼具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学校。

自建校以来,学校以“书院课程”为主导,以“三原色课堂”为引领,以阅读“常青藤”小学语文名师工作中心,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动的开展。

中心共有成员。

其中,特级教师,师,1人曾课,5人曾课。

2013年“书香乐苑”“学堂”“玄驹之原”“心。

2016年12月,▲书院学子喜获青州市首届中华
诗词电视大赛冠军
▲“读经诵典·沐浴书香”活动。

山东徂徕书院

山东徂徕书院

龙源期刊网
山东徂徕书院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2年第07期
徂徕书院遗址位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之北,徂徕山在泰山东南侧,泰山与徂徕山亦因一脉相承的泰山徂徕书院而一同名扬四海,那时,琅琅书声回荡在高山之中。

山东徂徕书院,开启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序幕。

孙复、石介是泰山徂徕书院的创始人。

徂徕书院是北宋初年山东境内最早、最著名的书院。

孙、石二人既是著名的古文家、教育家,也是宋代理学的先驱。

孙复、石介二人以儒家理学精神为先导,培养了一批富有成就的人才,树立了一代严谨学风,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泰山学派”,一时间,泰山徂徕书院门生弟子云集。

吴王阖闾、孔子、汉武帝、李白等曾亲自登临,司马迁也曾到达此处。

可见,汶河沿岸是春秋时鲁国人才辈出之处。

孙复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以继承儒家的“道统”自居,特别推崇董仲舒、杨雄和韩愈。

孙复讲学泰山,四方士子闻风而趋,文教兴盛,学者众多。

石介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他在徂徕山开院授书,当时从者众多,授书的地点后被称为徂徕书院。

他性格耿直刚烈,嫉恶如仇,敢言直谏。

由于他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

夏竦等人怀恨在心,诬之为“朋党”之列,石介在流放途中死去。

济南虞山书院简介

济南虞山书院简介

济南虞山书院简介济南虞山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虞城镇虞山村。

虞山书院始建于北宋,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是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虞山书院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

书院内有大门、正厅、东西厢房、后厅、后花园等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书院内的建筑均为古代建筑风格,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虞山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曾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之一。

书院内有许多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如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滕王阁序》、清代学者郑板桥的《虞山诗稿》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虞山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曾经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之一。

书院内有许多名人留下的教育遗产,如明代教育家王守仁的《格物致知》、清代教育家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

这些教育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的重要遗产。

虞山书院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场所之一,曾经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心之一。

书院内有许多名人留下的思想遗产,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清代思想家严复的《癸辛杂识》等。

这些思想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思想的重要遗产。

虞山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场所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虞山书院的存在,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遗产。

虞山书院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遗产。

曲阜孔府书院选址特点

曲阜孔府书院选址特点
书院的主体建筑为孔庙,用于祭祀孔子,庙前设有泮池、戟门等建筑, 增强了空间层次感。
书院的两侧配有厢房和耳房,作为教学和居住的场所,布局紧凑合理, 充分利用了空间。
04
曲阜孔府书院的选址原因
地理环境的影响
01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势平 坦,气候适宜,为书院的建设提 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02
曲阜市交通便利,有利于学者们 的往来交流,促进学术的繁荣发 展。

曲阜市的气候条件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例如
03
在夏季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会议。
03
曲阜孔府书院的建筑布局
整体布局
曲阜孔府书院位于山东省曲阜市,背 靠孔子山,面临洙水河,地理位置优 越。
整体布局严谨,建筑群层次分明,空 间序列完整,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 觉。
书院整体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 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体现儒 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私塾教育
曲阜孔府书院采用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注重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对现代教 育中的个性化教学有借鉴意义。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孔府书院的教育模式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 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对现代教育的协同育人有启示作用。
教育环境的借鉴
自然环境
曲阜孔府书院选址于自然环境优美的 曲阜,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环 境,对现代教育中生态教育的理念有 启示作用。
05
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孔府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影 响
教育理念的影响
儒家思想
曲阜孔府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发 源地,其教育理念强调仁、义、 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对现代 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德才兼备
孔府书院推崇德才兼备的教育目 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 学术能力,对现代教育的全面发 展理念有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书院简介山东书院简介圣泽书院位于山东汶上。

相传为孔子与弟子讲学之处。

北魏孝昌二年(526)就此建立讲堂。

唐天宝十二年(753)刻吴道子所画“宣圣兖公小像”,刻像由徐浩题额、颜鲁公(颜真卿)书《夫子庙堂记》。

宋元佑四年(1089)知县周师中重修。

元至元三十年(1293)东平教授马栋庵置地12亩进行扩建,藏书千余卷,并亲临讲学。

明嘉靖二年(1523)抚按陈凤梧求遗址,知县吴瀛建于城内西南隅,仍名圣泽书院。

隆庆元年(1567)以后相继增修。

万历元年(1573)改名为复古书院,十二年(1584)又复旧名“圣泽”。

明嘉靖至清道光元年共有学田2254亩,另有南汪湖租地610亩。

至光绪十九年(1893)又增学田3900亩。

光绪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弦歌书院位于山东武城。

金大定间建。

院有祠,祀孔子及子游。

明隆庆元年(1567)知县金守谅移建于县治南,易名学道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

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小学堂。

郑康成书院位于山东淄博。

创始年代不详。

金代末年毁于兵火。

元延祐二年(1315)、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嘉靖五年(1526)、二十四年均曾予修建。

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王琮《修缮郑康成庙碑文》载:“县治之东距十余里有山曰黉山。

汉儒郑康成关陕业终之后,避地于斯,以经学教士子,因卜筑于山之麓。

故今有晒书台、有鞭书草,炳炳载入传说,铭碣不及。

”尼山书院位于山东曲阜。

又名尼山诞育书院。

尼山为孔子诞生地。

宋庆历三年(1043)孔子46世孙孔宗愿即庙为学,后毁于火。

元(后)至元二年(1336)中书左丞王懋德奏准创尼山书院,保举彭璠为山长。

《尼山创建书院》载“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钱而劝成之。

择木于山,陶甓于野,佣僦致远,牵牛车,服力役,连畛载途,饮饷相望。

”元末衰败。

明永乐十五年(1417)重建。

弘治七年(1494)61代衍圣公孔弘泰、四氏学学录孔公璜重修。

主要为祭祀之所,亦有少量讲学活动,山长、学录是书院的主祭者,亦为政府官员。

现尼山东麓门前仍有“尼山书院”石碑1座,门内正殿3间,两厢各3间。

龙山书院位于山东东平。

元至元三十年(1293)东平路总管严忠济创建于龙山屯。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东平知州普尔泰与州绅孟贞奎、王毓俊等重建于北门里路西马公祠旧址。

道光二十六年(1846)州遭大水,书院亦被灾,知州吴炜移建于东门里路北(今东平一中校址)。

修筑讲堂9间,斋舍28间,办公室6间,同治二年(1863)修试院(考棚)于院东,建堂室24间,号舍30间。

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中庸书院位于山东邹平。

又名子思书院。

元元贞元年(1295)知县尹居敬建于传为子思、孟子传道之讲堂遗址,初名中庸精舍,设子思、孟子像,春秋祭祀。

大德六年(1302)经奏请改为中庸书院。

延祐二年(1315)诏改为子思书院。

明代又改为中庸书院。

永乐、嘉靖、万历间曾多次修葺。

天启二年(1622)被毁,3年后由兖州孙朝肃修复;清乾隆二十年(1755)再修。

东山书院位于山东平邑。

元皇庆二年(1313)邑人康辅之等创办。

初为义学,以后其子孙兴建讲堂、斋舍,改称书院。

清康熙四年(1665)郭选等人移建于该县东山(蒙山)之麓(今柏林村东南),有瓦房6间,草房12间,祭田28.6亩。

四十八年至雍正七年(1729)郭选之孙拔贡郭翅楚等人又募捐重修。

雍正八年大学士陈士馆亲题“东山书院”四字,并立碑于遇圣桥旁。

清末,因年久失修,房屋全部倒塌,遗址仅存断垣残壁。

性善书院位于山东滕州。

元延祐元年(1314)御史任居敬改建。

时朝廷赐额“性善”,故名性善书院。

后毁于兵乱。

明弘治十年(1497)知县马文盛重建。

清光绪元年(1875)知县洪用舟又重建,四进院落,以讲堂为主体,两翼各修18间考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闵子书院位于山东济南。

建于元代天历间,为济南创建最早的书院。

以孔子弟子闵子骞德行与颜回并称,又因书院建于闵子墓旁,故名。

明学者刘敕曾任山长。

闵子墓现在今济南百花公园一侧。

一贯书院位于山东郯城。

又名曾子书院、琴声书院、宗圣书院。

相传春秋时期,曾子游学时曾在此居住,讲学授徒,后人建有曾子祠。

元至正二年(1342)提举管文通倡议兴建书院,朝廷颁“曾子书院”额。

院中有一巨石,敲之如琴声,故又名琴声书院,明代改名宗圣书院。

祭祀曾子,并教授生徒,备有多种乐器、祭具和经书。

嘉靖二十年(1544)又改名一贯书院,后在地震中倒塌。

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李湖出资修复。

书院有院董事会,其成员由县中硕儒组成。

山长由县官、士绅延聘,设首士1人,负责办理生员生活事务;学长1人(在生员中选拔),办理生员有关学习事宜。

重大之事须由院董事会决断。

生员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经童试合格的或相当于童生程度的生员,长年住院攻读经史,以备应考,称“生童常课”;二是附学生员,每月来院听讲数次,送诗、文、词、赋数篇,送请批改,准备乡试应考,称“文生月课”。

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洙泗书院位于山东曲阜。

又名洙泗讲学书院。

因地处孔林东北、泗河以南、古洙水以北,故名。

元至正十年(1350)建,另一说为元(后)至元四年(1338)建。

设山长。

明正德二年(1507)改山长为学录,主持春秋仲丁祭祀。

嘉靖二午(1524)官方扩建石坊,清康熙十三年(1674)及二十八年先后整修,五十三年书院毁于雹灾,次年官方拨款修复。

雍正十二年(1734)书院奉祀官孔宪备改立“洙泗书院”石碑一座。

思圣书院位于山东平邑。

元至正十三年(1353)由当地隐士王谦、常好古、李秉忠及王致敬等集资创建。

据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途经东阳,曾在此地一小店投宿。

后人将小店修为夫子庙,名为思圣庙。

王谦等在庙址筑墙一周,建讲堂3间,东西厢房各3间。

门额题曰“思圣书院”,乃循思念孔子之意。

后渐毁。

伏生书院位于山东邹平。

又名墓祠旁讲堂。

元至正十五年(1355)知县陈埜先建,以纪念济南学者、西汉今文《尚书》之最早传授者伏生。

清顺治十五年(1658)重建。

后废。

公冶长书院位于山东安丘西南城顶山。

公冶长,姓公冶,字子长,生于春秋末期。

《史记》载为齐人,《论语》云鲁人。

自幼俭朴好学,攻读诗书锲而不舍,为人称道。

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

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

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

孔子曰:“(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并且“以其女妻之”。

公冶长书院相传为公冶长隐居读书、授徒之所。

此院“环房皆山,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确系幽静读书之所。

据记载,公冶长书院在明清两代曾得到三度重建和维修,最后毁于1943年。

今日堂宇为1989年重建。

院中有银杏树两株,黛色参天。

院中有明清碑碣4通:一通为明万历三十五年春立,一通为清康熙十五年秋立,一通为清道光九年六月立,一通为清道光二十九年七月立。

每逢阴历四月初八,为书院庙会,附近乡民云集在此,交易物资,游览山色,凭吊古人,热闹非凡。

醇儒书院位于山东德州。

初名董子书院。

据清雍正《山东通志》载:“董子书院,在儒学东,旧废。

明正统间知州韦景元掘地得董子读书台石刻,询其故址复焉。

弘治十二年(1499)巡抚熊翀鼎新之,万历四十三年(1615)知州马明端改建于河东浒,易其名曰醇儒书院。

”清康熙间再次重修,改名柳湖书院,又名繁露台。

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宗弘历南巡,驻跸德州,为繁露台题诗曰:“天下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

”道光五年(1825)改为义学,光绪末年又改为董子台初等小学堂。

东莱书院位于山东莱州。

明景泰五年(1454)建。

正德七年(1512)迁至莱州府学东,前为讲堂,后为祠堂,左右有厢,前临通衢,树石坊书“东莱书院”,万历八年(1580)诏毁天下书院,改为吕先生祠,祀宋儒吕祖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府龙文明修一新坊,题“东莱吕先生书院”。

康熙十三年(1674)、五十年又两次重修。

至道书院位于山东济南。

明嘉靖(1522-1565)间学使邹善在大明朝改湖南书院而建。

万历间改为提学道署。

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山东客籍高等学堂。

清源书院位于山东临清。

明嘉靖十一年(1532)副使齐之鸾改守府为书院。

清乾隆二十年(1755)再修,四十一年增修。

瀛洲书院位于山东蓬莱。

又名莲洲书院。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登州(今蓬莱)知府周嶅建于君子洲。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州李元龙增建堂庑,命名莲洲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知府张勤望重修,改名瀛洲书院。

道光八年(1828)、光绪四年(1878)曾两次增建。

云门书院位于山东平阴。

明万历元年(1573)参政孙琉捐建,初名兴文馆。

生徒分为两类:一类是已进学的生员,为应乡试定期到书院听讲并送文章修改;一类是住院童生,在书院候试。

学习“四书”、“五经”,研讨诸子百家,习作八股文。

以自学为主,辅以讲论、课试。

陶山书院位于山东陶馆(今属冠县)。

明正统七年(1442)建于城隍庙东。

后废。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知县陈冕重建。

后改为训导署。

河滨书院位于山东龙口。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贾璋建。

时绛水河流经域东,书院在河两岸,故名。

明、清之际废为慧灯庵。

泮东书院位于山东莱阳。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牛山木建于文庙东。

万历初停办,改为教谕廨。

万历二十九年(1601)复建书院于学署西。

道乐书院位于山东蓬莱。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府卢宣建于察院东。

万历四十一年(1613)推官白储玿更名大东书院。

重华书院位于山东荷泽。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兵备使李天植创建于城内,初名重华祠,后名重华书院。

清乾隆十九年(1754)易名爱莲书院。

四十八年复名“重华”。

以课士为主,每月初为府课,十二为县课,廿二为斋课。

冬夏二季停课。

有学田936亩。

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曹州小学堂。

崇仁书院位于山东德州。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建。

德州知州在该院讲学。

清末改为龙神庙初等小学堂。

历山书院位于山东济南。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巡盐御史毕懋康创建于趵突泉东。

为当时济南最大书院。

院内有轩室廊庑,亭台楼阁,绿柳翠竹,金线、柳絮等名泉,错落散布。

“六郡士子负笈求读者百余人,文风盛及一时。

”天启间沦为邮亭。

清顺治十一年(1654)布政使张缙彦重修书院,并新建白雪楼5楹,以祠李攀龙。

李攀龙为明文坛“后七子”领袖,著有《沧溟集》,对当时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曾建白雪楼读书其中。

故改名白雪书院。

康熙帝东巡济南,赐“学宗诛泗”匾额。

康熙二十五年(1686)巡抚张鹏重修,复名历山书院。

三十九年学政徐炯选拔六郡士子120人到院学习,并捐赠图书数千卷,学风大盛,后渐衰落。

道光元年(1821)布政使程祖洛改为义学,光绪年间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