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冕僧寺夜读

合集下载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僧寺夜读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信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

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紧挨着一座寺庙住下来。

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依靠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很是可怕。

王冕是小孩子,却满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信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信死了以后,韩信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信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

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注释:牧:放牧牲畜。

陇:通“垄”,田埂。

窃:偷偷地,暗中,悄悄地。

诸:许多。

辄:就。

忘:丢失。

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痴:入迷。

如此:这样。

听:听任。

已:完毕。

去:离开。

潜:暗暗地、悄悄地走。

执策:策通“册”,书本。

执策:拿着书。

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

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王冕僧寺夜读的译文

王冕僧寺夜读的译文

王冕僧寺夜读的译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校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见。

母曰:儿痴这般,曷不听其所做?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孩,恬若看不到。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徒弟,遂为通儒。

出自明代宋濂《王冕传》。

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王冕僧寺夜读-宋濂原文

王冕僧寺夜读-宋濂原文

王冕僧寺夜读|宋濂原文王冕僧寺夜读,宋濂原文及王冕僧寺夜读,选自《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1)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3)上,窃(4)入学舍(5),听诸生(6)诵书;听已(7),辄(8)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9),父怒挞(10)之。

已而(29)复如初。

母曰:儿痴(11)如此,曷不听(12)其所为?冕因去(13),依(14)僧寺以居。

夜潜(15)出坐佛膝上,执策(16)映长明灯(17)读之,琅琅达旦(18)。

佛像多土偶(19),狞恶可怖(20),冕小儿,恬(21)若不见。

[1]安阳韩性闻而异之(27),录(22)为弟子(23),学遂(24)为通儒(25)。

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

时冕父已卒(26),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pi)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27)笑。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听学生们读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

傍晚回家,他把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

王冕的父亲很生气,鞭打了王冕一顿。

不久,他仍然像以前一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于是王冕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

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朗朗一直读到天亮。

罗汉像(原文中佛像代指罗汉像)都是人形土制品,面相狰狞,颇有些恐怖。

王冕是小孩子,内心却安然仿佛没看到。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王冕很快成为了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人。

(后面为新增的)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

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了。

古诗王冕僧寺夜读翻译赏析

古诗王冕僧寺夜读翻译赏析

古诗王冕僧寺夜读翻译赏析文言文《王冕僧寺夜读》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前言】王冕僧寺夜读,中国古代文人的勤学故事,出自明代“文臣之首”宋濂的《王冕传》,讲述的是元朝的文学家、书画家王冕少年时一心读书求学,终成通儒的故事。

王冕的成功,诠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内涵,启迪我们学习要好学不倦,专心致志。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其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pi)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牧:放养牲畜。

(3)陇:通“垄”,田埂。

(4)窃:偷偷地。

(5)学舍:学堂。

(6)诸生:众多学生。

(7)已:完毕。

(8)辄:总是。

(9)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10)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1)痴:入迷。

如此:这样。

曷:通“何”,为什么(12)听:听任。

(13)去:离开。

(14)依:依靠,倚仗[2]。

(15)潜:暗暗地、悄悄地。

(16)执策:策通“册”,书本。

执策,拿著书。

(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

(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旦:早上。

(19)土偶:用泥土塑成的佛像(2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狞,凶恶。

(21)恬若:内心安然的样子。

恬:心神安适(22)录:收。

(23)弟子:学生,徒弟。

(24)遂:最终、于是、终于。

(25)通儒:精通儒学的人。

(26)卒:死去;死亡。

(27)亦:也。

(28)词类活用:安阴韩信闻而异之。

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29)已而:不久。

《僧寺夜读》文言文翻译

《僧寺夜读》文言文翻译

《僧寺夜读》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下面是关于《僧寺夜读》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原文】王冕者,诸暨(1)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上,窃(3)入学舍,听诸(4)生诵书;听已,辄(5)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6)。

父怒挞(7)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8)如此(9),曷(10)不听其所为?”冕因去(11),依僧寺以居。

夜潜(12)出,坐佛膝上,执策(13)映长明灯(14)读之,琅琅达旦(15)。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6);冕小儿,恬(17)若不见。

安阳(18)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明·宋濂《王冕传》)【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窃:偷偷地(4)诸:许多(5)辄:总是(常常)、就(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7)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8)痴:此指入迷(9)如此:这样(10)曷:通“何”,为什么听:听任(11)去:离开(12)潜:暗暗地、悄悄地走(13)执策:策通“册”,拿着书(14)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15)达旦:到早晨,到天亮(16)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7)恬:安静的样子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文言文翻译王冕僧寺夜读

文言文翻译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吴郡人也。

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五,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流离失所。

一日,偶至僧寺,见一僧夜读经卷,光芒四射,照映寺壁。

冕心奇之,遂入寺中,欲求一席之地,夜以继日,潜心研读。

时值深秋,月色皎洁,僧寺内钟声悠扬,宛如天籁。

冕独坐僧房,手捧经卷,目不窥园。

僧人见其勤奋,甚是感动,遂与之交谈。

冕谈论经义,博古通今,僧人赞叹不已,遂收冕为徒,教授之。

冕在僧寺中,日以继夜,苦读经卷。

夜深人静,寺内一片寂静,唯有冕的书声琅琅。

僧人见其勤奋,常劝冕休息,冕答曰:“吾志在经书,夜读犹日读也。

”僧人闻言,无不感慨。

一日,冕夜读至深夜,忽闻窗外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冕心中一惊,忙放下经卷,推窗而望。

只见电光划破夜空,狂风卷起落叶,雨点如注。

冕心中一动,遂提笔作诗一首:风雨夜读僧寺中,灯前风雨共书声。

经书满腹心如水,不怕天涯路不平。

僧人闻诗,不禁拍手称快,曰:“吾徒有此才华,他日必成大器。

”冕闻言,心中大喜,更加努力读书。

岁月如梭,冕在僧寺中度过数载,学问日益精进。

一日,僧人病故,冕悲痛欲绝,遂决定离开僧寺,四处游历,以求广博知识。

冕游历天下,历经风雨,所见所闻,无不丰富其知识。

一日,冕至一山寺,夜读经卷,恰逢一僧人夜游至此。

僧人见冕勤奋,遂与之交谈。

冕谈论经义,僧人赞叹不已,遂收冕为徒,教授之。

冕在山寺中,夜以继日,苦读经卷。

一日,冕夜读至深夜,忽闻窗外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冕心中一动,遂提笔作诗一首:风雨夜读山寺中,灯前风雨共书声。

经书满腹心如水,不怕天涯路不平。

僧人闻诗,不禁拍手称快,曰:“吾徒有此才华,他日必成大器。

”冕闻言,心中大喜,更加努力读书。

如此数年,冕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一日,冕游历至一古都,偶遇一知县,知县见冕才华横溢,遂招为幕僚。

冕在知县幕下,辅佐有方,政绩显赫,深受知县赏识。

冕在知县幕下,仍不忘夜读。

一日,知县设宴款待冕,宴后,冕独坐一室,夜读经卷。

知县见状,问冕:“先生为何深夜不眠,仍在读书?”冕答曰:“吾志在经书,夜读犹日读也。

《王冕僧寺夜读》原文及译文

《王冕僧寺夜读》原文及译文

《王冕僧寺夜读》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诞挞。

已而复如初。

母曰:“日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咒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听已,辄默记。

辄:_(2)父怒挞之。

挞:_(3)琅琅达旦。

旦。

_(4)冕因去。

去_(5)窃入学舍。

窃:_2.翻译句子。

(1)已而复如初。

译:(2)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3.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是参考答案:1.(1)就(2)鞭打(3)天亮(4)离家(5)偷偷地2.(1)不久,又像原先那样。

(2)王冕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堂里的学生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它。

3.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二: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参考答案1.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2.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3.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三: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偷偷地就入迷神情平静2.王冕是诸暨的人。

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策:通“册”书册。

长明灯:佛前昼夜长明的灯。

恬若:内心安然的样子。

恬:心神安适。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
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王冕者,诸暨[ jì]人。七八读原岁时,父命牧(1)牛陇[lǒng]上,窃
(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文;听已,辄[zhé](3)默记。暮归,
王 忘其牛,父怒挞[tà](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
冕 曷[hé](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
僧 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
本文写了什么事?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
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 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 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 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辄[zhé](3)默记。暮归,忘其 王 冕
牛,父怒挞[tà](4)之。已而复 僧
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 寺
(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
夜 读
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
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
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9),冕小儿,恬[tián](10)
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
寺 夜 读
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tián](10)若不知。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请跟我朗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 jì]人。七八岁时读原,父命牧(1)牛陇[lǒng]上,窃(2)
王 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文[zhé](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
冕 怒挞[tà](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5)不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私下,偷偷 ) ②辄默记( 总是(常常)、就 ) ③儿痴如此( 入迷 ) ④恬若不见( 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听已,辄默记。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 直读到天亮。
拒绝为官。 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
之,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 朱元璋以兵请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 兰亭天章寺。
王冕者,诸暨[ jì]人。七八岁时,
父 命 牧 ( 1 ) 牛 陇 [lǒng] 上 , 窃
(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
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
王冕(元朝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310年~1359年),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 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 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 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 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 才。 [1]
通过阅读增强文言语感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英语一样,需 要大量的阅读来增强语感,语感好了, 理解能力也会增强。

积累文言词汇
肆 知人论世,以史为鉴
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
词汇量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
生活,也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
目录
这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放牛郎 王冕僧寺夜读
第一课
王冕僧寺夜读
课前暖场
勤学
请分享关于“学习”“惜时”“勤奋”等诗文、名言、俗语、故事。
课前暖场
《劝学》
积累: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标贰
通过古文了解历史人物
正史中对历史人物的介绍更加接近历史 真相,我们看到的历史剧、小说、漫画…… 都是根据史书中的记载改编的文学作品。
王冕(元朝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 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 续集2卷。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 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 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 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来)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以为、认为) B.必以分人。(把) C.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D.以刀劈狼首。 (用)
4. 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的根本原因 。 答:根本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 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 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 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 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 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 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 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 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 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见似的。
僧 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
寺 夜
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
读 儿,恬[tián](10)若不知。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为什么。(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