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文言文阅读加练习 附答案

合集下载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一)《书林纪事》文征明习字【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文言文短篇阅读十则

文言文短篇阅读十则

文言文短篇阅读十则1.文言文阅读:"与箴胜门人"杜门不见一客者,三月矣,留都散也;礼冷官,而乞身之人,其冷百倍。

然生平读书洁身,可对衾影①,即乡曲小儿忌谤相加,无怪也。

独念国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今设为风波之世局,令小人得驾为隐阱,而驱局外之人以纳其中,纵不为斯人名行惜,其如国家人才一路何"人才坏而国事坏,国事坏而士大夫身名爵位与之俱坏。

吁,可惧也!不佞归矣!有屋可居,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酒可沽;西过震泽,南过武林,湖山之间,赋诗谈道,差堪自老。

谛观年来士大夫风气,愈趋愈下,鳃鳃②惟异己是除,私人是引。

楚人为楚人出缺,人为人营迁,不认官方,不谈才品;目中岂复有君父,而堪以服天下、挽世运乎"足下,讲臣也,朝夕对扬重瞳③,须留一段光明于胸中,即不宜轻发,以逢时忌;而因事规,婉词微讽,当有旋转妙用,莫负此千载遭逢也!吾辈口不宜快,而心固不可不热。

二疏已上,速去为幸,扁舟已买江上矣。

(明鼐"宝日堂初集")注:①衾影:"宋史•蔡元定传":"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后因谓未做亏心之事为 "无愧衾影〞或"可对衾影〞。

②鳃鳃(xǐ):恐惧的样子。

③重瞳(tóng):眼双瞳,指天子。

1.对以下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杜门不见一客者杜:关闭,堵塞B.纵不为斯人名行惜纵:纵使,即使C.差堪自老差:公务、差使D.不管官方方:应守的礼法、准则2.比拟以下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即乡曲小儿忌谤相加②即不宜轻发③其冷百倍④其如国家人才一路何A.①和②一样,③和④一样B.①和②一样,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一样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3.以下句子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留都散地留都:旧称迁都后的旧都。

B.今设为风波之世局风波:风浪C.谛观年来士大夫风气谛观:仔细审视D.莫负此千载遭逢也遭逢:机遇时机4."独念国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常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常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常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常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篇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1.解释。

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这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周处横行霸道、祸患乡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处尤剧”一句中“尤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更相庆”中的“庆”紧扣开头的_______字,表示_______________6.本文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形象,说明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1.横:祸害说:劝说没:沉2.分层:而处尤剧。

‖或说处第一层:写周处年少时横行乡里,劣迹昭著。

第二层:写周处顿生悔改之意。

3.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周处是三害之首,祸害最大。

5.患乡里人对周处深恶痛疾,且能两相照应。

6.勇于弃恶从善的人一个人有了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常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篇二」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推荐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

③踬:被东西绊倒。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⑴ 思有弗得()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4分)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11.(1)得到,获得(2)填平 12.(4分)D (选C得2分)13.(4分)C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西都不重肉,家里的衣食只是勉强够用。

他常常自我激励地说:“作为士人,应该先为天下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的乐事而乐事。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发愤苦读②被谗受贬③自我激励2.将“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XXX的一生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答:4.XXX的家庭条件如何?他的志向是什么?答:5.XXX做官时,他的表现如何?答:文,旁及XXX,尤喜《左传》。

每读一篇,必自思其义,为之作注。

十岁,能属文,十二岁,作《春秋》三传,年十四,作《春秋》传。

年十五,作《左传》传。

后又作《新唐书》、《新五代史》等书。

皆以笔记为始,继而作文,最后定稿。

XXX在读书方面非常勤奋,他从四岁起就成为孤儿,家庭贫困没有任何资源。

他的太夫人用荻草在地上教他写字,他喜欢阅读古代文献,特别是《左传》。

每读一篇,他都会思考其中的意义,并为之写注释。

他十岁就能够写作文,十二岁时写了《春秋》三传,十四岁时写了《春秋》传,十五岁时写了《左传》传。

之后,他又写了《新唐书》、《新五代史》等书,他的写作方法通常是先做笔记,然后写作,最后定稿。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荻画地②旁及史传③为之作注④以笔记为始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XXX四岁而孤,家贫无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XXX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B.XXX出身贫寒,却能成为XXXC.XXX家贫,却发明了地动仪D.XXX出身贫寒,却成为唐代著名诗人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XXX勤奋好学,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B.XXX在读书方面非常勤奋,他的太夫人用荻草在地上教他写字。

C.XXX的写作方法是先做笔记,然后写作,最后定稿。

D.XXX喜欢阅读古代文献,特别是《左传》,并为之写注释。

XXX先生在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法负担他的教育费用。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并教他背诵古人的文章。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4.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实学,只重视虚名。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上好的优质桐木, 刻削做成了琴,装上弦然后演奏, 发出金属的声音回音象玉磬 一样。自认为是天下的极品,献给掌管祭祀的官员,官派国家级的工匠看琴。说’不古J就
还给了他。工之侨回家,求助于漆匠,伪造出断裂的细纹。有求助于篆刻的工匠,作古代款 式的雕刻。装在匣子里埋入土中,献进宫里。长官乐器的官员们传看,都说:’希世之珍啊。’
2•①学无止境。②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附录:
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 就辞别青要回家。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 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向青表示道歉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 不敢提到回家了。
4.最后一句感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①语气词,不译;于之;怎么;的样子 ②把;而;用;因为
2.被认为是’弗古X国工鉴赏琴并不看重它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它的音色是否美妙,而只看它是 否古物。’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
3.说明世人对琴的评价非常盲目,只凭琴是否古物来确定其价值。而琴的’古,与’弗古’又是真假 难辨的,只要有,断纹’、有,古竅’,有泥土味,就可以冒充古琴而博得众人喝采。
翻译:
魏文侯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好去打猎。那天,_(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 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
里呢? ”魏文侯回头看手下侍臣说:“两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难道義可以不遵守约定吗? ”于是他就出去了。I
《反裘负刍》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含答案解析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含答案解析及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人论谏书》[唐]杜牧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数:计算,查点B. 以卑凌尊,以下干上干:冒犯,干犯C. 晓人不当如是邪晓:知道,明白D. 敬宗皇帝欲幸骊山幸:君王到某地游玩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纳谏而悔过行道者渔父莞尔而笑B.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退论书策以舒其愤C. 此乃常人之情而后乃今将图南D.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院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湖寿春中学八年级语文短篇文言文集锦薛婧(一)王冕僧寺夜读【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注释】(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思考: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你有何启示?(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

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

薛谭乃谢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思考: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三)三人成虎【原文】庞恭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4]乎?”曰:“不信[5]。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6]信之。

”庞恭曰:“故市之无虎也明[7]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8]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8]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9]。

[1]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7]去:距离。

[8]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9]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2、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四)画蛇添足楚有祠①者,赐其舍②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③,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齐策》)注:①祠:祭祀。

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

③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对的—个成语。

( )(A)画饼充饥(B)画地为牢(C)画虎类犬(D)画龙点睛(五)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②,辄③以水沃④面。

往往粥不继,日昃⑤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①适:嫁。

②昏怠:昏沉困倦。

③辄:就。

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⑤日昃(zè):太阳偏西。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六)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七)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②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①逮:到,及。

②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很大的学问。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八)秦西巴纵麑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②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③。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注释】①纵麑(zòng ní):放走小鹿。

麑:小鹿。

②窃:私自。

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思考: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九)永之氓①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②,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⑤。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⑥之甚!身⑦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氓,百姓。

②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

③寻常:古代以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④侣:同伴。

⑤怠:懒惰,松懈。

此为疲倦无力。

⑥蔽:蒙蔽,指为金钱所迷惑。

⑦身:自身,自己。

思考:这篇文章讽刺了。

(十)为学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②,则难者③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④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⑤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⑥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①为学:做学问。

②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③者:…的事情;…的人。

④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⑤恃:凭借,倚仗。

⑥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

(十一)颜回好学回⑴年二十九,发尽⑵白,蚤⑶死。

孔子哭之恸⑷,曰:“自⑸吾有回,门人益亲⑹。

”鲁哀公⑺问:“弟子孰⑻为⑼好⑽学?”孔子对⑾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⑿,不贰过⒀。

不幸短命死矣,今⒂也则亡⒃。

”注释:⑴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

⑵尽:全都。

⑶蚤:通“早”。

⑷恸(tòng):哀痛之至。

⑸自:自从。

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益:(副词)更;更加。

⑺鲁哀公:鲁国国君。

⑻孰:谁。

⑼为:最。

⑽好:喜好爱好(组词法)。

⑾对:回答。

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

迁:转移。

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贰:重复。

过:错误。

⒁短命死矣:命短死了。

⒂今:现在。

⒃亡:通“无”,没有。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十二)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2.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短片文言练习答案(一)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学习态度。

(三)1、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2、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四)D(五)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只有一个“面”的文章,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结果开始思考:范仲淹为什么会“遂大通‘六经’之旨”?从前文中得出答案的关键词是“刻苦勤奋”;再往前推,他为什么会刻苦勤奋?得出关键词“逆境”。

最后概括一下答案要点即:天才出于勤奋,逆境出人才。

)(六)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有对立面的文段,就须正反面思考,以备答案的完整性、规范性。

思路可以概括为:为什么(找不到羊)→因为歧路多,不知道如何去找。

怎样(能找到羊)→找准道路,明确方向)如此思考就可以从正反两面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不能明确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成功的道路。

(七)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八)思考: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要知人善用;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认为自己正确就不怕得罪人;知错就改:不计个人恩怨(九)思考:这篇短文讽刺了那些贪而无厌、爱财如命的人。

(十)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主观努力或立志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D )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十一)门人益亲不迁怒,不贰过(十二)1.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