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权行为无因性、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衔接

合集下载

论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_民法论文

论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_民法论文

论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_民法论文民法论文「内容提要」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物权法始终的、反映物权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和规律的最根本规则。

它是研究、制定、适用物权法的出发点。

由于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法仍然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物权是对于物的直接支配的权利,具有绝对、排他的法律属性。

因此,从立法技术上考虑,我国物权法仍需以一物一权主义、物权法定主义、物权优先效力、物权行为无因性、公示和公信为其基本原则,仍应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其体系结构之支柱。

唯有如此,我国物权法才能对现实的财产交配关系进行准确、有效的调整。

「关键词」物权法/公示原则/公信原则一、物权法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在人们的日常用法中,物权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涵义。

广义的物权法即实质意义的物权法,凡是调整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都是广义的物权法,因此不仅民法物权编包括在内,其他如《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中有关物权的规定都属于物权法;狭义的物权法即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专指民法中的物权编而言。

本文所论述的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就狭义的物权法展开的,但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广义的物权法仍具有指导意义。

物权法调整的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较之民法的其他部分,它更为直接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关系。

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物权法确认着生产和交换的前提,体现了分配的结果,并且也决定着消费的范围。

所以,物权法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财产问题从来就随着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切身问题。

”〔1〕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权法》,有关物权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众多的法律之中,但我国立法机关已展开物权法的制定工作。

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几点思考

青春岁月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将其占有的他处分。

前文也曾提及,无处分权的物权变动瑕疵决定了善意取得人动产或登记在其名下的他人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若第三人在的性质只能是原始取得。

如果让与人有处分权,那么受让人直接交易时处于善意,即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追回可以因继受而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也就不构成善意取得了。

的法律制度。

它是在公示公信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了善意第3、受让人的受让基于交易行为,并且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合理三人的权利,从均衡原财产所有人利益和善意第三人利益的角度对价。

在善意取得制度中要求受让过程是基于交易行为,主要是出发,以牺牲一定财产所有权的静态安全保护所有权的动态安全为了防止让与人与第三人串通,损害真实权利人的利益,并且善为价值取向,继而保护交易安全,稳定社会,提高交易效率的一意取得制度的价值也是基于保护交易安全和效率,因而交易行为种现代法律制度。

的规定一般为学者所认可。

但就是否应当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合理对价,有学者对此产生质疑。

笔者认为,首先,由于公示原则,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权利的正确性是可以进行推定的,因而只要让与人具有足以令人善意取得作为一项制度而产生,实质是以维护、体现公示公信赖的公示外衣(占有动产或不动产的登记权利人),那么受让信原则为基础的,在物权变动出现瑕疵或公示所有人与真权利人人就可以理应推定让与人是真权利人。

这时的受让人也一定是善不相符合时,确定善意受让人权利并保障真实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意的,所以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受让人的恶意,就像刑法中的制度。

作为善意取得制度产生和建立的基础,公示公信原则,要“无罪推定”原则一样,受让人(具有合理信赖的受让人)本身求对物权所有人的占有状态或物权变动过程公开。

虽然有时这种也是可以被善意推定的。

因而如果让与人具有足以令人信赖的公公开仅仅是流于形式,但作为具有对世性和绝对性性质的物权而示外衣,并且无其他相反证据证明受让人恶意,那么就可以认定言,这种公开不仅是明示了物权所有人的权利,也对负有不作为受让人是善意的。

论物权善意取得、公示公信力制度与物权行为理论——兼谈我国继受物权行为的必要性

论物权善意取得、公示公信力制度与物权行为理论——兼谈我国继受物权行为的必要性
在 其它原因如债权行为无效 、被撤销等 因素的情况下 ,基于
在于把第三人 的主观状 态 当作权 利是否受 保护 的标准 。 但 是,正因为是一种 主观状态 ,善意取得制 度也难以成为保护
权利取得人的利益 。毕竟权 利取得人 的主观状态是难以为人
所知 ,也难 以举证 。在实务操作中 ,因为 … 过 失 ’ 重大 、‘ 过失 ’ 可得而知 ’ 等这些模 糊 的善 意标 准使 负有举 证责 、‘ 任的人 也 往 往 难 以举 证 ,其 对 第 三人 的保 护 往 往 捉襟 见
观上 的一种状态 ,正如学者指出的那 样 ,该理论的积极作用
意第三人利益的力度上是不同的。
在债权形式主 义与折衷 主义立法模 式下 ,善意取得 制度
很难发挥其作用 。有学 者就把善 意取得定性为继受取得来弥
补权 利取得 的缺陷 。其认为 ,通 过受让人 的善意可 以补正无 权处 分人 处分 权的欠缺 ,从而使 得无权处分行为成为有效行 为。 的确 ,如果认为善 意取得 是~种 原始取 得 ,此时 ,由 于受让人 的善 意仅可补足权利取得的缺陷 ,而不能补正无权 处分 效力的缺陷。在这种立法模 式下 ,无权处分行为不能认 定 为有效的行 为 ,而只能是一种效力待定 的行 为。故善意 的 买受人 只能在 由于出卖人 的处分权 效力 的欠 缺下受到保 护 ,
收稿 日期 :2 0 0 o 06- 9一 4
律 行为本身的原 因而导致该行为 无效 的命运 。既然 权利取得
作者简介 :伍玉功 ,男,湖南新宁人,湖南公安 高等 专科 学校副教授 、法学硕士 ,主要研 究方向 :法理 学、民商法。
5 4
维普资讯
— —
兼谈 我 国继受物权 行为 的必要性

物权行为无因性

物权行为无因性

物权行为无因性摘要: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是提及物权法尤其是物权变动模式不可避免的一对概念。

德国法上的物权行为无因性高度抽象概括出了物权行为(交付或登记)是物权变动的手段而非债权行为(合同行为),有效的合同并不能导致物权变动的发生。

但是在我国应否移植该制度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物权变动一、无因性与有因性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与有因性原则的区分在于物权变动的效果是否与原因行为(债权行为)有关,与原因行为无关的、物权变动仅依靠物权行为的效力而发生的为无因性原则;物权变动与债权行为的有效、无效或撤销等相关联的,称为有因性原则。

德国物权法承认物权行为的区分原则和抽象原则,即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相互独立且当债权行为因一些法定事由无效时物权行为并不当然受影响,物权变动是否发生仅依靠物权行为的效力。

所有权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不是债权合同本身,而是物在事实上之交付。

有因性原则以合同有效与物的交付或者登记为物权变动的根据,合同无效时即使物已交付或者登记物权不发生变动,合同的无效会阻碍所有权的变动。

二、我国相关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善意取得是无权处分人擅自处分他人所有的财产,由于第三人为不知情,基于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使第三人取得财产的一种制度。

一部分学者反对在我国使用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原则就是能通过善意取得制度取代无因性原则,由于善意取得制度是诸如法国民法等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国家为保护交易安全而设立的一种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与德国民法的物权行为理论在保护功能上有较大的重合,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物权行为无因性是以区分物权变动的当事人内部的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从而排除债权行为对物权行为的影响,保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善意取得制度是通过在法律关系外部强行切断所有权而赋予第三人取得所有权实施的,虽然也有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但是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立法例下,“善意”如何区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问题。

“善意”的判断依据登记或者占有的公示公信力,第三人信赖登记或者占有状态与实际所有人一致即可判断为善意。

论确认物权变动的理论模式的选择

论确认物权变动的理论模式的选择

2006年第3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第71期论确认物权变动的理论模式的选择磨琴(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94)摘要:通过追溯物权行为理论起源,梳理物权变动理论模式及应考虑的因素,得出的结论是应建立以物权无因性理论为基础,以公示公信制度为原则,以善意取得制度为补充的确认物权变动的理论模式。

关键词:物权变动;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公示公信原则;善意取得制度中图分类号:D9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604(2006)03—0042—03在我国,民法学界关于是否承认物权行为之独立性与无因性韵论战一直不休。

学者们多关注于物权行为理论的自我构架,而缺少对有关物权行为理论与相关制度的正本清源。

本文着眼于此,希望能通过对以物权行为无因性为中心的探讨,建立我国物权变动的理论模式。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罗马法并不区分物权与债权,只是在交易中折射出对交易形式的要式性追求。

这种要式性的强调凸现出罗马法尽管不承认物权与债权分离,然而物权转移时,特定仪式的具备,表明了法律对物权的变动有着债的合意以外的考虑。

学说汇篆体系中物权概念的产生,物权的变动应当有其自身的名义和形式,格劳秀斯等人提出并发展了意思表示理论,成为物权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石。

萨维尼作为物权行为研究的集大成者,明确地提出了物权行为的单独存在,被当时德国民法典采纳,物权行为理论诞生。

物权行为理论的创设,是意思自治理论完善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物权行为理论的产生,并非是基于保护交易安全的法政策上的目7的而创设的。

无因性理论是物权行为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有学者认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产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物权的公示公信力;也有人认为,物权行为无因性是德国民法创立物权行为概念,又进一步肯定物权行为独立之后的必然逻辑结论,是理论推演的结果;还有许多学者认为给予物权行为无因性是“交易安全的保护机能”。

交易安全保护说,从法政策上的角度出发,将交易安全视为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生命源头。

浅析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浅析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浅析 物权 行 为 的无 因性
葛 超
( 四川大学 6 1 0 2 0 7 )
摘 要: 物权的无 因性理论 为德 国著名法 学家萨维尼首创 , 该观 点的提 出后 深受法学界 的热捧 , 并且在 其民法典 中将该 思想予以 收录 , 这 对于我 国立法也很 有很 大。 本 文将通过 对该理论 的相 关立 法依据 、 缺陷、 立法意义及相 关问题进行分析 , 旨在进一 步将 该理论
护 。善意取得 中“ 善意 ” 已经难 以被第 三人合 理预知的一种主观 心理状态 。善 意取得 制度在理论上对保护第 三人似乎没有漏洞 其 以买受人 的主观善意为主要标准决定是 否对 其保 护 。但在实
之前 , 我们应 当首先明确物权行 为的相关 问题 。 物权行为是指关 于物权 的设立 、 变更 、 转移 和废止 的法律行 为 , 其相关概 念最早
没有规定善意 取得制度 的前提下在一定程 度上保障交易 的安全 进行 。 在规定 了善意取得 之后 , 第三人 就乐 意借助于善意取得制
化。 并认为一方当事人在未履行买卖契约之时却交付了某物, 但
他方 当事人 误以为是受赠而受领该 物时 .该错误对于物权契 约 的效力不生 实质 的影 响 , 及不影响所有权 的正当转移。萨维尼的 物权理论在 德国法学界受到广泛 的重视。而且德 国民法在起 草 的过程 中也 采纳 了该 项理论 , 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 物权形式主 义 和该原则共 同构成 了具 有德 国特 色的交 易体 系。
是1 8 4 0年 由德 国萨维 尼 出版 的《 现代罗 马法 体系 》 一 书 中提 出 来 的。 文章 中应用 。 如基 于债 的关 系提 出的债权 契约 和基 于物权
提 出的物权契约 。 我 国民法典 中部分 的吸收 了物权行 为的理论 ,并且对物权

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

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

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物权行为理论自其产生起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其逻辑上的严谨性和体系上的完整性又让反对者很难彻底否定物权行为理论,德国民法对其上百年的坚持和完善,也从实然的角度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颁布之前,我国学者对应否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的争论一度达到白热化。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我国民法典奉行物债二分的体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物债二分体系之下,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学者之间仍有较大分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以下,笔者将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对此进行详细论证。

一、物权行为的概念《德国民法典》创设了债编与物编的分列体系,法律行为发生于物法领域为物权行为,发生于债法领域则为债权行为。

① 自1896年《德国民法典》公布以来,物权行为概念即成为德国民法及大陆法系受德国民法影响的各国民法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于物权行为的概念,德国学者之间的认识并不统一,我国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因角度不同而大致有效力说、目的说、要件说、内容说四种观点。

效力说,从物权行为效力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行为是直接发生物权变动,或者发生物权法效果的法律行为;目的说,从物权行为目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行为是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法律行为;要件说,从物权行为要件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行为是由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与特定形式相结合的法律行为;内容说,从物权行为内容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行为是以物权直接变动为内容的法律行为。

②王泽鉴先生曾明确给出物权行为的定义。

他认为,物权行为是指物权之设定或移转直接发生变动之法律事实。

③ 物权的意思表示(包括物权的合意)本身即为物权行为(单独行为及物权契约),登记或交付则为其生效要件。

④从法律行为的逻辑来看,物权行为作为法律行为的下位概念,其必然是发生物权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和抽象原则是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所谓对物权行为的反对,也主要体现为对这两大原则的质疑。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取舍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取舍
适用于不 同方面 , 能替代 。 不
认 识
1 1肯 定 说 .
3 物权 行 为 无 因性 理 论 的理 论 优 势
第一 , 易安全的更好 维护 。关于 对交 易安 全 的维护 , 交 有学 者 认为
“ 物权行为无 因论对动态交 易安全 的保 护是 以牺 牲 出卖人 的 利益 , 牺牲
该 说认为善 意取得与物 权行为制 度在功能上 具有一致 性 , 此善 意 因 取得 可以取代 物权行为理 论 。该观 点为王 利明、 梁慧 星、 陈华彬 、 高富 平
交易 的静态 安全 为代 价 第三人也 是无 辜的 , 都应 予 以保 护 , 就 要进 行 利 益权 衡 。显 而易 这 见, 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 济发 展的今 天 , 护 第三 人比保 护原 权 利人 社会 保 价值更大 。此时 , 原权利人 的受限如 同善意取得 制度中所有 人利益 的牺
1 3从 属 说 .
有权之物权 行为 ; 三是 移转价金所 有权 的物 权行 为 , 每个 法律 关 系容易 判断 , 有利于法律 适用 。( ) 利于 完 善民 法体 系 : 且 2有 无因 性理 论 对德 国民法物权 法和债权法 的制订产生 了重大影 响 , 德国民法典 的起 草者认
为, 采纳物权 行为理论 有助于区分债权 和物权 。 第三 、 物权 行为的无 因性与善意取得 制度两 者之间在理 论上 存在互 补 。德 国民法中采用善 意取得制度 要较物权行为 无因性理论 晚 , 其是专
20 0 9年 4月 ( 第 10期 ) 总 0
大 众 商 务
Po a sne s pulr Bu i s
No 4 , 00 . 2 9
( u l i l, O 10 C mu t ey N . 0 ) a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物权行为无因性、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衔接摘要::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内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这些联系有些人主张善意取得制度可以取代其他而这。

然而三者各自都有不可取代的制度功能,它们共同构成物权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为物权法的运行提供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依据。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善意取得;公示公信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概述(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含义物权行为理论由萨维尼首创,他认为交付是一个不同于债权契约的物权契约,具备两个条件:占有转移和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

但他并未对物权行为作出明确的定义。

[1]权行为定义为“物权契约(包含物权合意)”本身就是物权行为,登记或交付则为其生效要件。

伴随物权行为理论产的的概念还有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

物权行为的有因或无因,是指立法和理论如何解决作为原因的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关系,即物权行为的效力是否受债权行为的影响。

采取无因性原则,则原因行为的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不能导致物权行为当然无效或被撤销。

这样物权变动结果的发生是依据物权变动合意而非债权合意。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一种立法技术和理论建构的产物,并不是物权行为没有原因,而是指原因被从物权行为中抽出,不再成为物权行为的内容而已。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论基础无因性原则是德国萨维尼提出,是一项重要的法学理论创设。

萨维尼于19世纪初期在大学讲义中曾指出,为履行买卖契约或其他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契约而履行的交付,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是含有一项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

在其1840年发表的名著《现代罗马法之体系》,萨维尼称:“私法上契约,以各种不同制度或形态出现,甚为繁杂。

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的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的适用。

交付具有一切契约的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的现实交付,另一方面包括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

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但却忘记了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

”萨维尼在这样区别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之后,更进一步主张物权行为必须抽象化,作为其基础的债权行为分离。

萨维尼上诉理论提出之后,深受重视。

德国民法典制定时,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的问题也有过讨论,并认为应采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虽然有许多学者认为物权行为无因性没有疑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基于法理的发展及现行法规定,肯定物权行为为德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三)无因性原则的评价1、积极评价(1)有利于法律关系明晰,准确使用法律(2)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尤其是对交易第三人的保护。

(3)有利于民法体系的完善。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物权行为理论的题中之义,是德国民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若不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物权行为理论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2、消极评价(1)该项制度违背生活常情,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人为拟制的极端的形式主义(2)严重损害出卖人的利益,损害交易活动中的公平正义。

(3)部分学者认为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和善意取得制度完全可以取代物权行为无因性,对交易第三人给予充分保护。

再在民法典中规定物权行为无因性没有必要实属立法资源的浪费。

本文着重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物权法公示公信原则概述(一)公示公信原则的含义物权具有排他性,其变动带有排他的效果,如果没有一定的可以从外部直接查知的方式将其变动表现出来,就会给第三人带来不测的损害,影响交易安全。

公示原则要求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向外界公众公示。

关于物权的变动,对动产以交付为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

对不不动产和特殊动产(船舶、航空器等)以登记为其公示方法。

以交付作为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与登记不同,交付没有永久的公示力,因为动产物权变动不仅容易而且频繁,无法以登记方法予以公示,只能用移转占有这一手段来表现动产物权的变动。

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为保证交易的便捷,物权法上还有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拟制交付、指示交付等补充方式。

所谓公信原则,是指当事人变更物权时,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了公示,即使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不存在或存在瑕疵,但对于信赖该物权的存在并已从事物权交易的人法律仍然承认其具有与真实的物权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以保护交易安全。

物权理论将公示产生的对世效力成为的公信力。

可以说,一经公示,即使错误,也产生物权法上的效力。

这一规则的使用,习惯上称为公示公信原则。

(二)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完整的物权行为理论是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存在的理论基础,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承认也必须要以完整的物权行为理论为前提。

物权变动的合意即物权行为要以为公众可知的方式进行变动。

物权公示的即为物权行为内容,由此法律赋予这种公示的内容以公信力。

倘若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无内容可言。

再者物权权利人直接支配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具有排他性和对世性。

物权的存在或其变动不应仅存在于特定人的思想观念中,而应当能从外部的表征加以认识,使物权法律关系据此得意透明。

[2],使第三人在参与交易时有了一个识别、判读物权的客观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无需进行实质调查,仅凭公示外部表象即可放心交易。

”否则,已获得物权没有保障,已转让的物权有可能被再次转让。

由此可见,物权的对世性是物权公示的必要基础,而不能因此否认物权行为理论是物权公示的内容基础。

(三)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的体现《物权法》第六条即是关于物权变动基本原则的规定。

物权法需要物权的公示原则以及物权公示原则的具体内容,而该原则欲获得真正的权威,还需要高度确定的法律效力。

在物权法中,物权公示原则的法律效力是物权的公信力,而物权的公信力则体现为其具有决定物权变动的效力、物权权利正确性推定的效力、善意保护效力和交易风险的警示效力,这些也构成了物权法的核心内容,这些效力的规定分散的体现在物权法的整体中。

[3]一个开发性条款,在立法上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具有的内容还需要大量的条文来充实。

三、善意取得制度概述(1)善意取得的概念善意取得制度是指动产占有人物权处分其占有的动产,却又将该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基于善意依法可以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

善意取得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第三人,我们知道需要保护的安全可以分为两种: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与财产交易动的安全。

一般情况下,民法对其是一体保护,但在物权处分涉及第三人的情况下,两种安全的保护不能兼顾。

在现在社会交换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重心。

孙宪忠教授认为“第三人比起所有人,更代表着整个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及社会安全。

”善意取得制度的承认,表明法律适应经济发展在总体上采取了牺牲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而保护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的立场。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一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耳曼法德“以手护手”原则。

依此原则,财产的所有人在财产被他人占有后物权转让给第三人的情况下,只能向侵犯其权利的相对人要求返还或者赔偿,而不能向第三人要求返还,不知情的第三人对于财产的占有具有转移所有权之效力。

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调整和保护静态所有权与动态交易安全价值冲突的两难。

善意取得制度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物权行为领域的善意取得制度,这个善意取得制度所依据的就是公示公信原则,以公示公信为依据的善意取得排除了探究第三人内心真实意思的困境,将是否为善意客观化、外表化,利于具体案情的认定和处理。

四、上述三种制度的衔接(一)物权公示公信原则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外在表现。

德国民法典赋予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效力,使其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德国民法典是通过两个阶段来实现维护交易安全目的的:第一阶段,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先把物权行为从债权行为中独立出来,并赋予其无因性来阻断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契约。

其目的是保证受让人取得确定的物权,并且当受让人再次转让给第三人时,为第三人取得确定的物权也做好了前提条件。

阻断原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契约,使物权合意不受其影响,是物权行为无因性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

第二阶段,在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上,由于物权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普通的意定法律行为,如果要确定地使物权发生转移,也必须借助公示手段让人知信,并且还要保护基于该信赖所从事交易的结果,即公信力。

为克服物权合意(意定定位)与公示方法(法定行为)相分离所造成的一系列矛盾,首先把意定行为和法定行为结合成一体,使其意思表示相统一,这就必须使公示方法作为物权合意的一个内在要件,即生效。

另外,还要赋予公示内容公信力来阻断与物权合意的逻辑关系,即当物权合意与公示内容不一致时,法律也赋予公示内容的正确推定效力,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实质上是指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区分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物权行为的有效与否,不因先前的债权行为的无效或被撤销而受影响,使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存在。

物权行为作为法律行为的一种,物权行为是否有效应当取决于是否符合法律行为生效的基本要件,即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是否合法,当事人是否具有相应行为能力,是否具备了生效的形式要件等。

王泽鉴老师指出“物权行为是指使物权之设定或移转直接发生变动的法律事实。

因法律行为而生的物权变动,必须具备意思表示即交付或登记两项要件。

”在物权行为无因性制度下,当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存在,物权行为不因先前债权行为的无效或被撤销时即表明物权行为已经生效,即已经进行了交付或登记。

因此,主张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也就表明了以物权变动的内容的物权行为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公示,物权行为已经有效存在,因已经给予其公示,继而产生公信力,即使物权行为公示内容有瑕疵,法律依旧推定物权公示的内容合法有效,并保护信赖该公示内容而进行交易的第三人。

(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是善意取得制度的依据,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1、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是善意取得制度的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物权行为领域的善意取得制度,这个善意取得制度以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为基础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现出来:物权行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善意取得制度将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视为真实,对动产的占有进行保护,并赋予其公信力,从而使得善意第三人取得物权,不因原权利人的错误而被追回,这样客观公正的社会交易秩序就能得到维护。

如果物权公示没有这样的效力,那么善意第三人在每次交易时都有义务检查原权利人的权利的真实性,否则就要承担权利被追夺得危险。

很明显,这一要求对善意第三人是不公平的。

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制度为维护交易安全而对原物主的追及权的限制,但根据德国民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该制度仍然是基于当事人自己的物权契约,即当事人关于物权设立、变更的意思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