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上语文-《昆虫记》导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学案新人教版

名著导读--《昆虫记》【学习目标】1.了解《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及作品的主要内容。
2. 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领悟法布尔的精神,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 结合《昆虫记》选文,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一、作者及其背景介绍: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Fabre ),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民家庭。
因家境贫困,法布尔被送到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寄养,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
7岁时,法布尔回到父母身边,并到村里读了小学。
后来,法布尔家又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
虽然学业无法继续,但是法布尔抓紧一切时间自学,15岁时,他只身报考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院,结果被正式录取。
毕业后,法布尔获得一中学教员职位。
课堂教学之余,法布尔阅读了一本昆虫学著作,从此萌生了要毕生研究昆虫的伟大志向。
那一年,他不足十九岁。
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独自的、安静的研究,艰辛地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果实。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等等。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诗人”,《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一样放射出了。
这是因为主人公阿廖沙,他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二、了解《昆虫记》:法布尔耗费毕生精力来观察、研究“虫子”,他专为“虫子”写出十卷本的书,不能不说是奇迹。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先后被译成50多种文字出版,中国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在他的笔下,每一类昆虫都有自己独特的“音符”:被人大加赞美的“勤劳”蚂蚁原来是它虫利益的损害者;黄蜂会在地下建起自己的“星球”;吵翻整个夏季的蝉原来是个聋子;赤条蜂会像一个神经科医生般巧施麻醉术,让自己的猎物昏而不死,使幼虫可以在自动保鲜的食物上长大;美丽的孔雀蛾生到世上的唯一目的就是找配偶,它仅有两三天时间的寿命,只来得及在世上找一个伴侣……这就是世间最奇妙的秘密——生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读法指导,把握题材特点。
2.了解科普作品的艺术手法。
3.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读法指导,把握题材特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阅读《昆虫记》,感知文本内容,了解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3.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一、了解评价,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本书,名家推崇备至,请看:课件出示:在这些天才式的观察中,融合热情与毅力,简直就是艺术品的杰作,令人感动不已。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
——埃德蒙·罗斯丹(法国剧作家)《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他不去做解剖和分类的工夫(普通的昆虫学里已经说得够多了),却用了观察与试验的方法,实地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妙与愚蒙。
——周作人(中国散文家、翻译家)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同学们是不是早已急不可耐地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昆虫记》,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设计意图】《昆虫记》是一部外国作品,且是科普作品,学生对之了解甚少。
通过了解名家评论,感知《昆虫记》获得的声誉,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和阅读状态。
二、了解作者,走近作品阅读名著,我们首先要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师:作者法布尔在之前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本书的写作背景。
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1823年12月,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方一个贫穷的农民家中。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名著导读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优质课教案_11

昆虫记-----名著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对《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作初步的了解,推荐作品《昆虫记》。
2、激发学生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指导大家用浏览读书的方法读目录、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
3、能够学会边阅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
4、指导学生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
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昆虫记》整本书产生兴趣,从而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策略教给学生读整本书的读书方法:1.看封面;2.看作者;3.看内容简介;4.看目录;5.上网查阅资料;。
从而引导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会阅读,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准备:1、人手一份《昆虫记》的阅读材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朋友,咱们一起看一看。
(配乐出示昆虫的图片,为学生尽快走进昆虫的世界营造氛围。
)2、喜欢这些小型动物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有这样一部书,里面介绍了许多昆虫,而且介绍了昆虫世界许多有趣的故事,这本书就是——(生齐答)《昆虫记》。
二、介绍《昆虫记》,激发兴趣1、瞧,我们拿到书首先会看到什么?(生答:封面)通过看封面可以知道作者、译者、出版社等。
2.老师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作者,因为正是作者的辛勤笔耕,才带给我们这么好的文字享受。
谁了解这本《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你读过他写的文章吗?(生自由回答)3、看来原来我们早就享受了法布尔的作品。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
法布尔靠自学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
又过一年,法布尔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就在同一年,他在《自然科学年鉴》发表了长期积累的成果——《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
他不仅纠正了以往权威学者的错误,而且阐发了独到的见解,开始引起科学界人士注意。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格外关注这位法国的年轻人,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名著导读 《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考点精讲版】

要敢于奋斗,才 能有所收获。
名称
特性
被管虫——聪明 的裁缝
①非常怕冷又全身裸露的它们拥有 会移动的“茅屋”(衣服);②母 被管虫在产卵后会舍弃自己的衣服 以保幼子安然生活,即使死了还要 拿身体当屏障来保护幼子;③幼虫 从出生后就开始为自己做衣服,即 使面对美食也不改变它的目标。
作者评价
全心为幼子,伟大的 母爱;不为美食改变 目标,可谓矢志不移。
作者名片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 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法布尔在 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 本能与习性,著成《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被 誉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昆虫的史诗”)一书。
主要内容
《昆虫记》一书描述了各种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 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书中,法布尔依据其毕生 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观照虫性,用通俗易懂、 生动有趣的散文式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 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常见昆虫的形态、 习性、劳动、繁衍、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 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 倦的科学探索精神。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将要把这猎物当作成长所需要的食
物,而让洞主人的孩子们活活饿死。
名称
圆网蛛——纺织 高手
特性
①不用仪器,不用练习,能随手把一个 圆等分;②不会被蛛网粘住是因为它身 上涂了一层“油”,但与黏性丝接触太 久,也会造成黏附,所以蜘蛛常静止在 “休息室”里;③蜘蛛网中的螺旋线容 易吸收水分,能让蛛网在极热的天气也 不会变得干燥易断;④蛛网符合高深的 几何原理;⑤能利用蛛网上的斜线来分 辨囚徒挣扎的信号和风吹动的假信号。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共43张PPT)

方法指导
谈方法
三、可以回顾旧的知识,来揭示文章 主题。以前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昆虫 的文章——《蟋蟀的住宅》,从中感 受到了昆虫是有灵性的,是自然界中 的能工巧匠!为了了解更多的昆虫, 为大家推荐阅读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的名著《昆虫记》。以此类推,可以 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方法指导
谈方法
四、可以交流感受,点拨方法来读。 (一)交流必读书《昆虫记》中最感动的故 事和理由。对整个故事,我们就应该抓住“ 主要情节”去体会,然后把“情节”和这个 情节带给你的“体会”一起表达出来,这样 才能说得更清楚,更充分,也更深刻。 (二)学习“比首尾”、“品语言”、“巧 联想”的阅读方法。比较几个故事的开头和 结尾,了解不同故事首尾的不同写法,以及 “比首尾”的阅读方法。
名著缩写
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
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
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
枝做的小鞘中。 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
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
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
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
带的简易房子。
(《石蚕》)
抓要点
名著缩写
确确实实地回来了。也许是 因为它们怀念着巢中的小宝贝和 丰富的蜂蜜。凭借这种强烈的本 能,它们回来了。是的,这不是 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不 可解释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是 我们人类所缺少的。
(《蜜蜂》)
抓要点
名著缩写
我急忙跑到园子里,拉茜说得没错。红蚂 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呢!我取 了一张叶子,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这几 只就这样迷了路,其它的,凭着它们的记忆力 顺着原路回去了。这证明它们并不是像蜂那样, 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是凭着对沿途景物的 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 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 化,它们也照旧回得来。 (《红蚂蚁》)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必读名著《昆虫记》内容导读(3).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必读名著《昆虫记》内
容导读(3)
21、天牛幼虫为自己的将来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当卵孵化出幼虫后,初龄幼虫即蛀入树干,最初在树皮下取食,待龄期增大后,即钻入木质部为害(2) 幼虫在树干内活动,蛀食隧道的形状和长短随种类而异。
(3)幼虫在树干或枝条上蛀食,在一定距离内向树皮上开口作为通气孔,向外推出排泄物和木屑幼虫老熟后即筑成较宽的蛹室,两端以纤维和木屑堵塞,而在其中化蛹。
(4)化蛹前向外钻一孔道,在树内化蛹,新羽化的成虫经此孔道而出。
22、蟋蟀的洞穴为什么都挖在朝阳的斜坡的草丛中?
在有阳光时能照到洞口,保持干燥。
在下雨时雨水难以流入洞里
2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
A 蟋蟀的洞穴不豪华但很粗糙
B 蟋蟀很珍惜自己的住所,很少搬家。
C 蟋蟀的住所远胜于所有其他动物,就连人类也没有它高明。
D 蟋蟀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
24、蟋蟀是如何产卵的?
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
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
湿的环境中。
25、法布尔花了多长时间去观查昆虫?
答:50余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昆虫记》5-课件

读书心得
• 《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 究记录。影响了无以数计的科学家、 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文学及科学非凡 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 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 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 意,被公众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 不朽传世经典!
推荐阅读
《伊索寓言》 《拉封丹寓言》 《精灵鼠小弟》
•《昆虫记》书摘
•蝉和蚁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蝉的歌声,总是不大熟悉 的,因为它是住在生有洋橄榄树的地方,但是凡 读过拉封敦的寓言的人,大概都记得蝉曾受过蚂 蚁的嘲笑吧。虽然拉封丹并不是谈到这个故事的 第一人。
故事上说: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 只是终日唱歌,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 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 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结果他遭到了难堪 的待遇。
• 孔雀蛾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为了这一
目标,它们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途 多么远,路上怎样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碍,它总 能找到它的对象。在它们的一生中大概有两三个 晚上它们可以每晚花费几个小时去找它们的对象。 如果在这期间它们找不到对象。那么它的一生也 将结束了。(《孔雀蛾》)
• 在这些默默地埋头苦干的蜜蜂和黄蜂中间,还夹
如果你小孩对蟋蟀的构造很感兴趣,你又如何 以文学的优美去将它们描述清楚???
• 如果你的小孩对蟑螂很感兴趣,你要如何才能满足他
的求知欲而不用去抓你家里养的那些恶心的“小强”?
如果他又问又问又再问,那你干脆把这套书丢给他, 我估计他看完后,这辈子都不会再问你有关昆虫的问题, 相反他却会考你:“萤火虫吃什么?”
确实,萤火虫吃什么?以前总以为它们跟仙女一样是 吃花露水长大的,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它竟也如此残忍……
• 写在《昆虫记》边上的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昆虫记》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部结合了科学观察与文学表达的名著,展现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命哲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蝉与蚂蚁的寓言”这一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法布尔如何通过观察昆虫生活,揭示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和生命哲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法布尔的观察方法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理解透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虫记》中的“蝉与蚂蚁的寓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蝉和蚂蚁这两种昆虫?”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虫记》中“蝉与蚂蚁的寓言”这一章节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昆虫生活习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对昆虫世界保持好奇和尊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记》导读
【导读】
科学的诗人——法布尔
关于法布尔,我问身边的中学生,她诙谐地说:“不就是写虫子的人嘛!”这个答案并不错,但这个仅仅写“虫子”的人,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的呢7 法布尔(1823—1915)倾其一生写下的十卷本恢弘巨著《昆虫记》,是科学百科,也是文学巨著。
事实第一,极其严谨的实证精神贯穿法布尔的一生。
这位博物学家,感恩造物,怜爱万物,拥有好奇、诗意的心性,具有卓越的文字表现力。
譬如,他能把住宅周围一带的各种蘑菇,依原样和原色。
用水彩画下来,那几百幅蘑菇图令前来观赏的人惊叹不已。
作者这样的生命底蕴和造诣,使《昆虫记》远远超越一般的科普作品,具备了罕见的艺术气质和人文内涵,成为跨文体的经典之作。
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的文学表现力,也没有哪位作家进行过这样博大精深的昆虫学探索,法布尔是第一个在自然环境中实地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因此,达尔文称他是“无法效仿的观察家”,法国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并于1911年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4年之后,这位老人便离世了。
法布尔不仅在法国自然科学史和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被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读者所熟知。
百年之后,《昆虫记》依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法布尔和《昆虫记》分别被誉为“昆虫荷马”和“昆虫的史诗”。
上世纪20年代,《昆虫记》被译介到我国时,周作人曾称法布尔为“科学的诗人”,欣赏他艺术化表现科学成果的方式。
与此同时,法布尔的一生还带给我们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
他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农家,青年时代即在远离尘嚣的乡间小镇,买下一处荒旧农宅。
取各“荒石园”,携全家在那里居住,一直到逝世。
在那里,法布尔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在园中及屋内布置昆虫笼子和实验室。
进行观察、实验,整理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在与昆虫为伴,沉迷于自然王国的岁月里,法布尔只是想“有朝一日在昆虫的历史上,多少加上几页我对昆虫的见解”(《论祖传》)。
在“荒石园”中,法布尔孤独、欢欣、清苦地度过了几十年。
直到他80多岁时,才名声大振。
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序言中,他写道:“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唯一仅有的安慰。
”
法布尔做了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保持住自己的天性和自由,用一生的光阴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哪怕这个世界弃你而去。
法布尔的一生是那样朴素、简洁、真实,又是那样浩瀚、有力。
他的巨著《昆虫记》的风格亦如此。
杰作总是出自有杰出精神魅力的作家。
【选评】
《圣甲虫》赏析
昆虫告诉我们:“母性是使本能具备创造性的灵感之源。
”母性是用以维持种的持久性的,这件事比保持个体的存在更要紧。
为此,母性唤醒最浑噩的智力,令其萌发远见卓识。
母性是三倍神圣的泉源,难以想象的心智灵光潜藏在那里;待其突然光芒四射,我们便于恍惚当中顿悟到一种避免失误的理性。
母性显著,本能愈优越。
在母性与本能的关系表现方面,最值得重视的是膜翅目昆虫,它们身上凝聚着深厚的母爱。
一切得天独厚的本能才干,都被它们用来为后代谋求食宿。
它们¨的复眼将绝不可能看到自己的家族了,然而凭着母性预见力,它们对这家族有着清醒的意识。
正由于心中装着自己的家族,它们使自己成为身怀整套技艺的各种行家里手。
于是,在它们当中,有的成了棉织品或其他絮状材料缩绒制品的手工,一主;这一位当上泥瓦匠,建造水泥宅室和碎石块屋顶;那一位办起陶瓷作坊:另一位则潜心于挖掘技术,在闷热潮湿的工作条件下,掘造神秘
的地下建筑,它们掌握许多与我们相仿的技艺:甚至连我们都仍感生疏的不少技艺,也已经在昆虫那里实际应用于住宅建设了。
解决了住宅问题,叉解决未来的食物问题:它们制作蜜团,制作花粉糕,还有那巧为软化的野味罐头。
这类以家庭未来为首要目的的工程,闪烁着由母性激发的各种最高形式的本能意志。
(点评:法布尔写出了此类昆虫惊人的灵性——由母性激发的创造性本能。
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以虫性反观人性,万千世界乃为一体,这也是《昆虫记》温暖世人心灵的因由之一。
在生态环境恶化成为重要话题的21世纪,《昆虫记》的生态学价值将会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
说来蹊跷,在母爱之丰富细腻方面,能够与以花求食的蜂类媲美的,竞只有那开发垃圾、净化被畜群污染的草地的各种食粪虫类。
你想再找到一位富于本能、忠于职守的昆虫母亲,却必须摆脱花坛里馥郁芬芳的花朵,转向马路上那些骡马遗弃的粪堆,大自然巾充满这类反差对照。
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
说来蹊跷,在母爱之丰富细腻方面,能够与以花求食的蜂类媲美的,竟只有那开发垃圾、净化被畜群污染的草地的各种食粪虫类。
你想再找到一位富于本能、忠于职守的昆虫母亲,却必须摆脱花坛里馥郁芬芳的花朵,转向马路上那些骡马遗弃的粪堆。
大自然中充满这类反差对照。
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
尽管各种食粪虫类干着与粪便打交道的活计,然而却荣享盛誉。
它们一般都生就一副有利的身材;它们穿着样式简单但光泽性很好的外衣:它们的额头和胸廓上,佩戴着奇特的饰物……尤其是法国境内的食粪虫类,它们当中不仅有最常见的各种乌黑发亮的虫种,而目还有若干金光闪闪和紫辉灿灿的热带虫种。
(点评:在详细观察的基础上,法布尔发现了昆虫世界的秘密,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和常规的美丑观念。
真正优异的作品就应这样,发现秘密,揭示真实,刷新人类的思维方式。
)
《红蚂蚊》赏析
鸽子飞到几百里远的地方仍然能够返回它的鸽棚:燕子会从它在非洲的居住地穿洋过海重新回到遥远的旧窝定居……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是什么东西指引它们的方向呢?研究表明:它们具有人类所没有的一种特别官能……
下面我用红蚂蚁做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红蚂蚁不会寻找食物,不会养儿育女,它们的衣食住行需要别人来替它们完成。
为了达到目的,它们就去抢劫不同种类的蚂蚁,把别人的蛹运到自己窝里。
不久,蛹蜕皮了,就成为家中积极干活的用人。
在炎热的夏天,下午时分,红蚂蚁从兵营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蚁队有五六米长。
向前爬行。
一旦发现目标,领头的蚂蚁便停下来,其他蚂蚁大步赶上,聚得越来越多。
在证实情况属实时,红蚂蚁急匆匆地钻人黑蚂蚁的宿舍,经过一场拼杀,红蚂蚁全都带着掠夺物,用大颚咬住一只襁褓中的蛹,急忙打道回府。
红蚂蚁出征的远近,取决于黑蚂蚁窝离它们的距离。
红蚂蚁外出掠夺时对道路并不选择,不毛的土地、浓密的草丛、枯叶堆、乱石堆,它们都可以穿过,但回来的路却是确定不移的。
无论外出时的路是多么弯弯曲曲,多么坎坷复杂,多么危险,它们都必然带着战利品从原路回窝,不会改变这条路线……
红蚂蚁出征的远近,取决于黑蚂蚁窝离它们的距离。
红蚂蚁外出掠夺时对道路并不选择,不毛的土地、浓密的草丛、枯叶堆、乱石堆,它们都可以穿过,但回来的路却是确定不移的。
无论外出时的路是多么弯弯曲曲,多么坎坷复杂,多么危险,它们都必然带着战利品从原路回窝,不会改变这条路线……
(点评:经观察实验。
作者发现红蚂蚁回窝靠的是视觉,它们只能按照出门时的原路回家,,在法布尔的笔下,我们看到动物的一生非常不易,它们为生存及繁衍后代进行着卓绝的努力。
他对这些小生灵是那样怜爱和尊重,即便是以抢劫为生的红蚂蚁,他也是充满爱心
地观察它们,客观地描述它们的一生。
这里展现的是各式生灵真实的生存情状,没有我们常见的那种观念性道德性评判。
这也是《昆虫记》的魅力之一。
)
(以上选文分别出自法布尔《昆虫记》,王光/译,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万亭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个别字句有校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