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厥阴病

中医基础理论厥阴病



厥阴病小结
乌梅丸证
胃热脾寒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1)上热下寒证
麻黄升麻汤证 厥阴病 2)厥热胜复证
肺热脾寒
3)手足厥逆证
(6种厥证)
六经辨证小结 历代医家从脏腑、经络、气化、部位、 阶段等方面来探讨六经病证发生、发展、 确定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 用来确定人体阴阳的多少。
一.历史意义:从无到有,奠定基础 二.现实意义:启发思维,规范临床
临床表现:手足逆冷, 脉乍紧,心下满而烦。
3.蛔厥(即乌梅丸证)
病机:
蛔虫内扰,阴阳气不相顺接。
临床表现: 脉微而厥,静而复时烦。
4.血虚寒厥证 病因病机:血虚受寒,寒滞筋脉。
临床表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治疗:养血散寒,温通经脉------方用当归四 逆汤。

5.水厥证

病因病机:水饮内停,中阳被遏,不能外 达四肢。
演变的规律。目的在于用六经辨证的方法:

2.脏腑: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由于 经脉的相互络属分别又与手少阳三焦与足 少阳胆相为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 经
厥阴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相表里
心 包:
肝:
肝居于右胁下,其经脉络胆,与胆相表里。 ① 主疏泄 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② 藏血 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 能。 肝木条达,三焦通畅,心包之火才能借助三 焦之通道,下蛰于肾,温暖肾水,肾水温暖, 既能涵养肝木,又能上济心阴,使心火不亢。
第七节
厥阴病辨证

概说

厥阴病多见于伤寒末期,病情较为复杂而 危重,临床上可归纳为上热下寒证、厥热 胜复证和手足厥逆证。

文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小议

文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小议

⽂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议厥阴病,是伤寒关于疾病发展进程中最后⼀个类型,有着与其他类型疾病完全不同的复杂性,⽽且在《伤寒论》的撰写体例中,更是有着其独特性。

民国的陆渊雷先⽣,⼀⽣研究《伤寒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很有造诣,但讲到厥阴病篇的时候,却下了个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可研索”,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说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

因为厥阴病篇的条⽂杂乱⽆章,理不出⼀个头绪来,因此他认为这是“杂凑成篇”的。

胡希恕先⽣在他的《伤寒论讲座》⼀书中也认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关厥阴病的条⽂只有四条,可能是由于错简的原因,把《⾦匮》“杂病”的很多内容混杂到了该篇。

历代治伤寒者,对其他五类疾病的研究认识都分歧不⼤,唯对厥阴篇的看法众说纷纭,令⼈莫衷⼀是。

从伤寒全⽂的内容来看,伤寒六经,其它五经,都有明显的疾病特点和治疗⽅法,基本上每⼀个病篇都以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这四个部分作为编写体例,泾渭分明,条理清晰,容易掌握和识别,到了厥阴病整个体例就变了,没有本证了,直接就是上热下寒证、下利证、呕哕证、厥逆证……换句话说,厥阴病篇56段条⽂(宋本),这么多的⽅证,究竟哪⼀条是本证?令⼈⼀头雾⽔。

所以有⼈说厥阴病最⼤的特⾊就是没有特⾊。

由于笔者学习的是桂林本的《伤寒论》,其中厥阴篇的内容(共76段条⽂)⽐宋本的更加“杂乱”,《⾦匮要略》的“呕哕下利”、“寒疝宿⾷”、“消渴⼩便不利”,甚⾄“转筋阴狐疝蛔⾍”等杂病的内容都掺杂到厥阴篇。

果真是由于古⼈错简导致本来应该⼲⼲净净四条的厥阴篇竟变得如此混杂,以⾄于竟成“千古疑案”?笔者于此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底什么是厥阴病?如果把厥阴病的疾病实质弄清楚了,那么,“千古疑案”可能也就⽔落⽯出了。

刘⼒红先⽣在其《思考中医》⼀书中对厥阴之“厥”作了很丰富的阐释,但学术、考据的味道太浓。

笔者尝试“狭隘”地从厥阴病的原⽂“所谓厥者,阴阳⽓不相顺接”的内涵以及临床经验的观察来作探讨,旨在揭⽰,厥阴病到底在⼈体是⼀种什么状态、特点的疾病?中国上古⽂化有⼀个很特⾊的表述⽅式,即⽤“取象类⽐“的⽅式来阐释、表达形⽽上的思想观点,这是作为中国⽂化、哲学的源头,群经之⾸的《易经》提出的思维⽅式,⽐如,太极、阴阳、五⾏的概念就是这种表达⽅式之⼀。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6 厥阴病篇

6 厥阴病篇

热邪为患。
病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损伤肠络。
【治法】
清热燥湿,凉肝止痢。 【方药】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清热解毒,凉肝止痢。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清热燥湿止痢。
第五节 辨呕哕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提要】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释义】 干 呕——肝寒犯胃,胃寒气逆。 吐涎沫——胃阳不足,阴浊上逆。 头 痛——阴浊上犯,清阳被扰。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泄浊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方药】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吴茱萸 生姜——温阳祛寒。
四、痰厥
【原文】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 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 之,宜瓜蒂散。(355)
【提要】痰厥的证治。
【释义】
主证: 手足厥冷——痰食停滞,胸阳被遏,不达四末。 脉乍紧——实邪内结,气血运行不畅。 心下满而烦——痰食内阻,胸阳被郁。 饥——胃中无邪。 不能食——实邪壅滞。 病机:痰食阻滞,阳气被郁。
寒凝经络 寒凝胞宫。
病机:血虚寒凝。
【治法】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养血和营。 桂枝三两、细辛三两——温经散寒通脉。 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补中益脾养营。 通草——通行血脉。
内有久寒——素体寒邪较重。 据临床所见,本证常见巅顶痛、腹痛、喜温喜 按、干呕、吐涎沫,或寒疝、癥瘕等证。 【治法】 养血通脉,温阳散寒。
【治法】涌吐痰食。
【方药】
瓜蒂散:
瓜蒂一分——性升催吐,涌吐痰食。
赤小豆一分——酸苦涌泄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厥阴病篇证治述要

厥阴病篇证治述要

(3)厥热胜复证和自愈证
阳气时进时退,见厥利和发热交替。发热为阳气进,厥利为阳 气退。从发热和厥利天数的对比,来判断阳气的盛衰和病证 的预后。(331、334、336、341、342、332)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 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一、厥阴病的病位和相关生理
【病位】肝、肝经;心包、心包经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 并治第十二”下有“厥利呕哕附”五字,提示把 《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附入了厥阴病篇。显 然附入的内容,病位不一定都在肝和心包。
【生理】 脏: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心包为 心之外围,内寄相火。
经脉:足厥阴肝经从足至头,和督脉交于 巅顶。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
乌梅丸的应用
呕吐、胃痛、上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霉菌 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痢疾、 久泻、五更泻、寄生虫病、糖尿病等。
乌梅丸溶液对蛔虫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迅速增强 胃内酸度,降低肠道上部和胆汁的pH,促进胆汁分 泌和胆囊收缩,不利于肠道上部及胆道内蛔虫的生 存,驱使蛔虫退回肠道下部。引流胆汁,减少和防 止胆道感染。对钩虫病、血吸虫病以及胆囊鞭毛虫 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冷、痛、血虚 ②雷诺氏综合症(肢端动脉痉挛症) ③痛经、疝气痛、胁痛、头痛,属寒凝肝脉伴血虚者 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寒湿凝滞伴血虚者 ⑤冠心病心绞痛,配生蒲黄、石菖蒲、炙远志 ⑥坐骨神经痛,加川牛膝、地龙;久痛加桃仁、
红花,寒甚加附子 ⑦大动脉炎(无脉症),加黄芪、姜黄
(2)寒伤厥阴之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千古疑难厥阴病,坑了无数的经方大家,已故大家李阳波,在《伤寒论坛讲记》一书中提到,他的经验,寒证易治,热病难治。

但我想,他可能是遇到了厥阴病。

在这瞎扯之前,首先要声明,李阳波的水平可比我高太多了。

决定一个人水平的高低,是看他临证时候能不能开出正确的方子,而不是做我这种理论性的工作,而开方这件事情,练到一定程度是会有第六感帮忙的,例如已故的经方大师陈潮祖就到了这种境界,即便是用脏腑辨证也能开出正确的经方。

咱们这样粗浅的功力,还得从最基本的招式开始练。

结合现代西医学的认识,其实中医里一些说的比较玄的东西是可以具象化的。

由于确实没看到谁给初学者把厥阴讲明白了,所以想起来杜撰一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厥阴,而不是去讲那些玄而又玄的。

也许某天某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后辈看到了,就能把九阴真经第九重打通了。

先说说哪些证型不是厥阴病。

很多人都以为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胃溃疡,胃部有炎症的时候,除了用一张经方,还需要加点黄连消炎,例如需要理中汤加黄连,又或者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但跟厥阴没半毛钱关系。

这种情况是同时得了伤寒和温病,需要一张伤寒的方子和一张温病的方子合方处理。

温病的药物,无异于西医的抗生素,但抗微生物谱更广,靶向性更好,像贯众、虎杖这类药还能同时抗病毒。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候是很有用的,有些人需要石膏,有些人则需要连柏、犀角,一旦用错了层次,不仅没效果,还会打伤人。

在慢病的领域,温病大多是伤寒的并发症,所以仍然离不开六经辨证。

比如皮肤病,如果用皮肤的温病合并整体的伤寒,这样的思路来处理,效果会很好。

无非就是一张伤寒的方子打底,加上控制皮肤炎症的治温病的药物,类似的方剂还有如黄连温胆汤。

胡老一派认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这种分类也不能说它错了,只是这样的分类就导致了把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归入厥阴病的方证,那么是不是既治太阴少阴,又治阳经的方子就是厥阴病的方子呢?那么茵陈术附汤,肝胆湿热+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是不是厥阴病呢?这个观点恐怕还是有点问题的。

厥阴病护理PPT课件

厥阴病护理PPT课件
03 增强患者的信心:帮助患者了解 疾病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04 提供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心理 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中医药治疗
01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进行 辨证论治,选 择合适的中药
方剂。
02
汤剂治疗:根 据辨证论治的 结果,选择合 适的中药汤剂 进行治疗,如 四逆汤、吴茱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 E
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B 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减少感染风险
D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避免暴饮暴食,
多吃蔬菜水果
01
02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04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 间,保证充足的睡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 惯,每天进行适量
萸汤等。
03
针灸治疗:根 据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选择 合适的穴位进 行针灸治疗, 如足三里、三
阴交等。
04
拔罐治疗:根 据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选择 合适的穴位进 行拔罐治疗, 如大椎、肺俞
等。
05
饮食调理:根 据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选择 合适的食物进 行饮食调理, 如红枣、枸杞
等。
西医治疗
01
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 物、抗生素、抗炎药物等
的运动
谢谢
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增强体质
01
合理饮食:保持 营养均衡,多吃
蔬菜水果
02
规律作息:保证 充足的睡眠,避
免熬夜
03
适当运动:坚持 锻炼,提高身体
素质
04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 心态,避免焦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厥热胜复──厥阴病病理过程中厥热交替的表现 厥热胜复──厥阴病病理过程中厥热交替的表现 ── 3、寒证 肝血虚寒──当归四逆汤证 肝血虚寒──当归四逆汤证 ── 脏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或吴 脏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或吴 ── 茱萸汤证 4、热证(热痢)——白头翁汤证 热证(热痢)——白头翁汤证 热证
#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阴阳 正邪斗争 消长的外在表现。 消长的外在表现。即对四肢厥冷与发热交替出 现的病机概括。 的病机概括。 厥——四肢厥冷——阴寒内盛——邪气胜 ——四肢厥冷——阴寒内盛——邪气胜 四肢厥冷——阴寒内盛—— 热——发热——人体阳气来复——正气胜 ——发热——人体阳气来复——正气胜 发热——人体阳气来复—— 根据厥冷和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轻重, 根据厥冷和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轻重,可以 推知厥阴病病势的进展, 推知厥阴病病势的进展,对判断疾病预后有一 定参考价值。 定参考价值。
#
二、厥阴病的病理特点 邪犯厥阴,阴阳逆乱,厥热胜复。 邪犯厥阴,阴阳逆乱,厥热胜复。 三、厥阴病成因 主要由太阴、少阴病传变或少阳病邪陷厥阴。 主要由太阴、少阴病传变或少阳病邪陷厥阴。 四、厥阴病转归: 厥阴病转归: 阳无阴竭者死 阳复阴存者生 阳复转出少阳

五、厥阴病分类 蛔厥证──乌梅丸证 蛔厥证──乌梅丸证 ── 1、寒热错杂证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寒格吐利证──干姜苓连参汤证 寒格吐利证──干姜苓连参汤证 ── 寒热虚实错杂证──麻黄升麻汤证 寒热虚实错杂证──麻黄升麻汤证 ──

六、厥阴病治疗原则: 厥阴病治疗原则: 1、上热下寒证──寒温并用,清上温下 上热下寒证──寒温并用, ──寒温并用 2、寒证──温肝降逆或温经养血 寒证──温肝降逆或温经养血 ── 3、热证──凉肝解毒 热证──凉肝解毒 ── 由于厥阴病病情复杂,治疗总以观其脉证, ※ 由于厥阴病病情复杂,治疗总以观其脉证,随 证治之为原则。 证治之为原则。
自注句, 自注句,提示病因 乃肝经邪热壅滞, 乃肝经邪热壅滞, 邪热下迫大肠。 邪热下迫大肠。

原文解析: 原文解析:
热利,欲饮水——包含厥阴热毒诸证:渴饮量多, 热利,欲饮水——包含厥阴热毒诸证:渴饮量多, ——包含厥阴热毒诸证 喜冷饮,下利里急后重,臭秽灼肛, 喜冷饮,下利里急后重,臭秽灼肛,小 便短少黄赤,舌苔黄腻。 便短少黄赤,舌苔黄腻。 下重(里急后重)——表现为解大便窘迫,有解之 下重(里急后重)——表现为解大便窘迫, 表现为解大便窘迫 不尽之感。不同于“热泻”的暴注下迫。 不尽之感。不同于“热泻”的暴注下迫。 若肠道热毒壅滞,损伤肠络, 若肠道热毒壅滞,损伤肠络,还可见大便 脓血。 脓血。

白头翁汤证辨证要点: 白头翁汤证辨证要点:
①下重(里急后重)——肝经邪热壅滞,疏泄不 下重(里急后重)——肝经邪热壅滞, 肝经邪热壅滞 利而气机壅滞 ②大便下脓血——肝热下迫大肠,损伤肠络 大便下脓血——肝热下迫大肠, ——肝热下迫大肠

乌梅──酸收安蛔 乌梅──酸收安蛔 ──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 攻补兼施 苦寒清热 附子、桂枝、干姜、蜀椒、细辛 附子、桂枝、干姜、蜀椒、 ──辛温散寒 ──辛温散寒 黄连、黄柏──苦寒清热 黄连、黄柏──苦寒清热 ── 本方酸涩固脱,故可治寒热错杂而虚的久利。 本方酸涩固脱,故可治寒热错杂而虚的久利。
#
通体皆厥
蛔厥证为何作为厥阴病的主证? 蛔厥证为何作为厥阴病的主证?
1.病机:厥阴肝寒,格拒阳气在上,寒热错杂, 病机:厥阴肝寒,格拒阳气在上,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2.蛔的化生:厥阴主风木,蛔虫趁风木之气而化 蛔的化生:厥阴主风木, 风木克脾土,土失运化,湿气内生, 生,风木克脾土,土失运化,湿气内生,湿郁化 热,湿热郁蒸,化而为虫。 湿热郁蒸,化而为虫。 3.蛔的治疗:杀虫的中药,大都可疏肝熄风,与 蛔的治疗:杀虫的中药,大都可疏肝熄风, 厥阴有关,故蛔厥与厥阴有关。 厥阴有关,故蛔厥与厥阴有关。

第五节
辨下利
白头翁汤证) 一、热证下利 (白头翁汤证)
即里急后 重的简称
原文:热利,下重者 白头翁汤主之。 371)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373) 之。( 373) P385
P 384
原文: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 原文: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 提要:提示厥阴热利的证治。 提要:提示厥阴热利的证治。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
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326 P
357
提要:讨论了厥阴上热下寒证。 ※ 提要:讨论了厥阴上热下寒证。 ※ 原文解析: 原文解析: 相火上冲, 相火上冲,消烁津液 消渴(烦渴喜饮) 消渴(烦渴喜饮) 气上撞心

四、厥证小结
1、证候特征:“手足逆冷者是也” 证候特征: 手足逆冷者是也” 2、病机:“阴阳气不相须接” 病机: 阴阳气不相须接” 3、成因:阴阳气不相顺接 成因: 阳郁不能外达四肢——实证、 阳郁不能外达四肢——实证、热证居多 ——实证 阳虚不能温煦四肢——虚证、 阳虚不能温煦四肢——虚证、寒证居多 ——虚证 4、治疗宜忌 虚、寒厥──可灸、宜温;禁汗、下。 寒厥──可灸、宜温;禁汗、 ──可灸 禁汗。 实、热厥──不可灸,宜清、下;禁汗。 热厥──不可灸,宜清、 ──不可灸
6、痰厥——痰阻胸膈,胸阳不布——心下满而烦,饥不能 痰厥——痰阻胸膈,胸阳不布——心下满而烦, ——痰阻胸膈 ——心下满而烦 食,欲吐不吐——瓜蒂散(355) 欲吐不吐——瓜蒂散(355) ——瓜蒂散 7、冷结膀胱关元厥——下焦阳虚,寒邪结聚——小腹满按 冷结膀胱关元厥——下焦阳虚,寒邪结聚——小腹满按 ——下焦阳虚 —— 之痛,喜温怕寒,小便清长——当归四逆加吴 之痛,喜温怕寒,小便清长——当归四逆加吴 —— 茱萸生姜汤,灸关元、气海(352、340) 茱萸生姜汤,灸关元、气海(352、340) 8、脏厥——脏气亏虚,真阳欲绝——阳脱诸症,躁动不 脏厥——脏气亏虚,真阳欲绝——阳脱诸症, ——脏气亏虚 ——阳脱诸症 安——四逆加人参汤合吴茱萸汤,灸关元、 ——四逆加人参汤合吴茱萸汤,灸关元、 四逆加人参汤合吴茱萸汤 气海(338) 气海(338) 9、蛔厥——厥阴上热下寒,蛔虫内扰,阳气内乱——蛔 蛔厥——厥阴上热下寒,蛔虫内扰,阳气内乱——蛔 ——厥阴上热下寒 —— 虫病史,烦躁休作有时——乌梅丸(338) 虫病史,烦躁休作有时——乌梅丸(338) ——乌梅丸 #

第四节


一、厥证机理
原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 原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 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337 P
370
提要:提示厥证的病理及证候特点。 ※ 提要:提示厥证的病理及证候特点。 厥证的病理——阴阳气不相顺接 厥证的病理——阴阳气不相顺接 —— 证候特点——手足逆冷,冷过肘膝关节。 证候特点——手足逆冷,冷过肘膝关节。 ——手足逆冷
#
肝气被郁, 肝气被郁,疏泄失利而向上冲逆 相火上扰心胸 心中疼热
相火犯胃, 相火犯胃,热能消谷 脾虚有寒, 脾虚有寒,脾寒不运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蛔虫乱窜
饥 不欲食 食则吐蛔 中阳虚损而下利 不止
误用苦寒攻下, 误用苦寒攻下,必损伤中阳

第二节
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 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 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 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 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 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8) 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8) P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的性质: 一、厥阴病的性质:

以寒热错杂居多,且有寒热两极转化的特点。 以寒热错杂居多,且有寒热两极转化的特点。 两极转化: 两极转化: 寒极——多死证 寒极——多死证 —— 热极——阳气来复——病自愈 热极——阳气来复——病自愈 ——阳气来复—— 阳复太过——热证 阳复太过——热证 —— (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寒极生热) 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寒的鉴别。 提要:讨论蛔厥的证治及与脏厥的鉴别。 脏厥——少阴寒厥重证 少阴寒厥重证 脏厥 蛔厥——厥阴上热下寒证 厥阴上热下寒证 蛔厥 脏厥—阴盛格阳,虚阳上浮 躁无暂安时 脏厥 阴盛格阳,虚阳上浮—躁无暂安时 阴盛格阳 烦躁 蛔厥—蛔虫躁扰,时动时静 烦躁时发时止 蛔厥 蛔虫躁扰,时动时静—烦躁时发时止 蛔虫躁扰 脏厥——阴阳离绝 阴阳离绝——肤冷 脏厥 阴阳离绝 肤冷 厥 蛔厥——蛔虫内扰,阳气内乱 蛔虫内扰, 蛔厥 蛔虫内扰 四肢冰冷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主用于未梢循环障碍诸病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主用于未梢循环障碍诸病 1.寒伤血脉的腰腿痛。 寒伤血脉的腰腿痛。 2.治疗或预防冻疮(冬至后开始连续服药两周)。 治疗或预防冻疮(冬至后开始连续服药两周) 3.经期受寒,腹痛或寒凝血瘀的闭经。 经期受寒,腹痛或寒凝血瘀的闭经。 4.早期雷诺氏病(遇寒则手指发冷、胀、紫、麻 早期雷诺氏病(遇寒则手指发冷、 木)。 5.脉管炎(脱疽)──寒闭血衰型。 脉管炎(脱疽)──寒闭血衰型。 寒闭血衰型 6.小儿麻痹症恢复期。 小儿麻痹症恢复期。

三、虚寒厥冷治禁: 虚寒厥冷治禁: 原文: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原文: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0) 330) P3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