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和谐处理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

、
把握语 文课堂教学 节奏必须 以教 材为基 础 。 以
教学重点 和教 学难点为依 据。对教材 的重点 和难 点 , 教 师在授课时节奏宜缓 , 要做 到缓 而不松 、 缓而不虚 。 教师
一
定 给学生 充分 的时 间 , 让他 们去 思考 , 醒学 生想 提
好再说 、 想好再讨 论 、 想好再辩 论 。教师要 看准火候 , 及 时进行点拨 ,这样 既可 以解决 教材 中的重 点和难点 , 又 可以达到训练学生 口头论辩 和思维应 变能力的 目的。 对
果不少 学生 因为熟悉 正在 讲授 的 内容 而表 现 出来 松懈 情绪时 , 教师则 可以加快教学节 奏 , 让学生振奋 精神 , 集 中注意力 , 紧思维 的弦 ; 绷 如果 不少 学生 因为听不 懂所 讲 授 的内容而 表现 出忧 心忡 忡 、 愁眉 苦脸时 , 师就要 教 放慢节奏 , 甚至 回头再讲 , 让学生 听 瞳。一般来说 , 语文 课 堂教学节奏 以稍微 紧张为好 , 因为略显 紧张 的节奏会 使 学生集 中注意力 , 而在课堂上兴趣 盎然 、 从 热情 高涨 、 思维 活跃 , 有利 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 表 情反馈往往是感性 的 、 初步 的 、 概括 的。因此 , 教
一
个 人在 急切 盼望 时 , 注意 力会 高度集 中 、 习兴 趣也 其 学 最 为浓厚 。教师在教学时 , 讲解要舒缓如 山泉流水 , 娓娓 道来 , 逐渐把学生 引入 知识 的海洋 , 高潮 时要节 奏明快 , 明 白晓畅 , 力达语 文教学的高峰 。 既要浓墨重彩 , 又要言 简 意赅 , 教学信 息顺 畅地输 入学 生 的心 田 , 把 结尾处 要 紧凑 , 留有余味引人思考 。总之 , 语文课 堂教法 多变 , 节 奏 和谐 , 就能创设一种独 特的情境 , 使学 生能愉快地 、 自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节奏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节奏作者:殷凤苹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调控教学环节,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疲劳,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和谐有效处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有速度快慢,讲述抑扬顿挫,有其特有的节奏。
教学节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王松泉和董百志认为“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较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形式。
”教学节奏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展示所体现的变化规律。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使教学节奏和谐。
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调控教学环节,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疲劳,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要想使课堂教学具有节奏美,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巧妙的导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做好导入新课,课堂的起始阶段,就如同戏剧的开场锣鼓,说书人的开场白,小说的序幕,教师要在一两分钟内,用一种新颖的方式,精练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课堂的开头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
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采用激情导入的方式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如果没有去过,但听说过的也行。
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群山俊岭,它们都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这一导语,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空间,从而达到了教学的一个小高峰。
语文教学节奏和谐及口语训练节奏

语文教学节奏的和谐及口语训练节奏[摘要] 语文教学是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有张弛、抑扬、错综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强弱长短交替出现,便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的布局有高低急徐、启承转合,流动的节奏展现出教学过程的动态、教学的多样和丰富极具教学美。
在语文口语教学中,应将构成课堂教学节奏的诸多要素融会贯通,如教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与激情度等。
通过符合规律地重复、交替这些可比要素,来表现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及要强调的内容,进而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
[关键词] 教学节奏和谐口语训练一、语文教学节奏张与弛的和谐和谐,是中国的传统理想,它追求对象的外在与内在特点的协调。
语文教学课堂的节奏美,首先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情绪上处于张弛的和谐变化中。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学过程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要引导学生热爱艰苦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起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从事艰苦的劳动。
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一节课如果没有起伏、张弛、曲折的节奏变化,一直都很松懈,很平静,就不能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需要,大脑皮层得不到有效的刺激,甚至还被逐渐抑制起来,学生就会产生困倦和厌烦。
但是,如果一节课一直是紧锣密鼓,处处是难点重点新知识点,教师讲得紧张昂扬,步步设疑,环环激疑,学生思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运作之中,学生也会很快疲倦,也会影响听课学习的效果。
一张一弛的“张”是显著的变动的状态;“弛”是相对静止状态。
语文课堂上的张,是指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以昂扬的积极的情绪听课做练习的状态;弛,是指学生以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注意力听课学习的状态,学生听课时比较随意,不必集中全部注意力,情绪松懈轻松。
教学中张弛的变化,是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反映出来的教学状态。
教学内容的知识量大,密度大,难度大,教学活动多,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紧张,教学状态呈现张;教学内容的知识量小,密度小,难度小,教学活动少,学生注意力不大集中,情绪松弛,教学状态就是弛。
掌控节奏,建构“抑扬顿挫”的语文课堂

掌控节奏,建构“抑扬顿挫”的语文课堂作者:季桂锋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08期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某一个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有节奏的活动。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学节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枯燥单调的教学节奏会令高中学生感到乏味,无法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教学则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掌控是其教学艺术的展现,只有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采取合适的授课方法,才能有效调控教学节奏。
一、无声思考,感悟旨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限时讲授的方法控制教学节奏。
高中学生大多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
在这种无声品味的情境之中,学生可以细细琢磨教师的话语,并深入探究文本,感受文章的旨趣。
《荷塘月色》一文以精巧、绵密的构思,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委曲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尝试找到文本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地方,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摘取其中重点的句子进行分析。
如给学生讲解“博喻”的手法在烘托渲染方面的作用时,可以采用学者魏纪东曾经研究过博喻的结构类型,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介绍。
在难度较大的深入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再次调控教学进度,设置简单一些的问题,如让学生找出《荷塘月色》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些句子,推动课堂气氛走向活跃。
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如何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抒发内心变化。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他们介绍学者张园园对于文学意境中情景交融的见解。
在创设无声的思考情境之后,根据写景散文的体裁特点,重点抓住写景的句子促其思考。
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并根据结果调整讲授的内容。
这样的课堂有张有弛,既有讲授,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能起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深情朗读,体验内涵部分高中学生对于朗诵不太重视,认为这是小学或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其实不然,深情诵读文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训练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谈小学语文教学要创建和谐课堂

、
激发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兴趣
兴 趣 是 最 好 的 老 师 兴 趣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驱 动 力 . 发 并 保 激 持 学 生 对 学 习 内容 的 兴 趣 . 于 提 高 教 学 的 质 量 至 关 重 要 激 对
发兴趣的方法很多 , 列举几种 : 现
1上 课 伊 始 . 以 先 以智 力 体 操 或 音 乐 欣 赏 的 方 式 使 学 生 . 可
于 把 握 课 堂 节 奏 . 弛有 度 , 学 生 合 理 用 脑 , 能 达 到 有 效 教 张 让 才
学 的目的。
3教 学 语 言 艺 术化 、 学 方 法 灵 活 化 . 教 教 学 语 言 是 一 门艺 术 . 是 教 师 的 基 本 功 。根 据 不 同 的 教 也
学 内容 . 师 要 使用 不 同 的语 速 和 语 调 。 教 师 简 洁 优 美 的语 言 教
提 高 学 习 的 主动 性
张一弛才 是文武之 道” .平 静 无 波 的 教 学 让 人 昏 昏 欲
2精 心 备 课 . 备 而 来 . 有
教 师 在 课 堂教 学 之 前 要做 好 充 分 的 准 备 这 种 准备 有 两 方
睡 . 锣 密鼓 的设 计 让 人 疲 于奔 命 。 理 学 研 究 表 明 。 生 的思 紧 心 学 维过程一般是“ 活跃 — — 疲 软 —— 活 跃 ” 的周 期 运 动 。 师 要 善 教
台。 四 、 控 课 堂 节 奏 。 教 学 有 序 进 行 调 使 课 堂 节 奏 的 调控 是一 门 艺 术 . 是 高深 的 学 问 。 教 师 只 有 也 认真分析 、 心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节奏 , 善教学过程 。 潜 完 1 与慢 的交 错 . 快 合 理 的 课 堂 应该 是 疏 密相 间 的 教 师 在 设 计 教 学 时 往 往 注
从“一张一弛看初中语文课堂的节奏一张一弛其备不忒意思

从“一张一弛看初中语文课堂的节奏一张一弛其备不忒意思单调的音符不会串联成优美的旋律,同分贝的声音会让我们的双耳倍感疲劳,缺少节奏感的课堂教学也会让老师和学生缺少教与学的激情,会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要合理地“hold”住课堂的节奏。
让老师和学生都能通过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去获得行云流水般的享受。
每堂语文课,都是“张”与“弛”的有机结合。
导入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身心得以放松的过程。
老师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谐动听的音乐或生动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不再去牵挂草丛边的秋千上是不是有只蝴蝶停在上面,而是让学生把有意注意转移到教室里,课本上。
接下来的检查预习环节,又是一个相对紧张的环节,要求学生准确地将他们课前的预习状况传达给老师,对错与否,评价严谨。
感知、分析课文的环节无疑是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一环,时间跨度大,内容繁琐且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老师很难将学生的有意注意都“拢”到这个环节当中,而且心理学的常识也告诉我们,一堂课中,尽可能地使学生在用脑时兴奋区和抑制区交互工作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张弛有度”的原则便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能够让学生科学用脑,合理地安排学习。
在这一环节,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借助这一问题统摄全文的学习,通过设计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张弛有度。
问题的“具体化”,可缓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压力,是一个“弛”的过程;问题的“明确化”,可增强自主学习的时效性,是一个“张”的过程。
化“整体”为“具体”很重要。
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最怕的问题类型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等等,我们不妨把以上的问题具体化,如文章设计的主要人物,主人公是谁,线索人物是谁,起因、经过、结果如何,将繁琐的问题肢解,使教学更加面向全体。
化“模糊”为“明确”很关键。
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过分显露自己超出学生的文采,从而导致学生的“审题障碍”,连指导问题本身都理解不了,谈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问题明确了,学生才会借助自己的思维习惯,已有的知识严谨地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

课 堂 上保 持 思 维 活 泼 、 神 振 奋 的 良好 状 态 , 利 于 提 高 课 精 更
堂教 学 效 率 , 它是 教 学 艺 术 的 一 种 表 现 。
种教学方法 , 讲授 , 启发 , 或 或 或讨 论 , 疏 导 , 质 疑 , 提 或 或 或
开端 要 激 越 , 引人 人 胜 的 导 语 可 以 引起 学 生 学 习 的 兴 趣 ; 发
教 学 态 势 起 伏 有 致 , 学 方 式 的动 静 结 合 , 环 节 才 能 清 晰 教 各
地 进 行 , 到 教 学 节奏 上 的 “ 律 ” 每一 节课 过 后 就 应 该 像 达 韵 。
间 , 生 思 维 的兴 奋 与 停 顿 相 连 , 伏 有 序 , 层 推进 , 生 互 学 起 层 师 动 和谐 , 多种 方 式 使 用 巧 妙 , 静 结 合 , 致 盎 然 。 动 兴
课 堂 教 学 节 奏 应 有 张 有 弛 , 弛 得 法 ; 疏 有 密 , 密 张 有 疏
得 当 ; 高 有 低 , 落 有 致 ; 颖 多变 。 伏 和 谐 。 这 种 恰 到 有 错 新 起
问 , 使 用 教 具 , 出示 图 片 , 替 进 行 。 或 或 交
每 一 节 课 都 有 严 格 的 时 间 限 制 ,课 堂 教 学 的 时 间安 排 要 从 完 成 课 堂 教 学 目标 出 发 。在 保 证 课 堂 目标 完 成 的基 础 上 可 以灵 活 掌 握 。语 文课 堂 教 学 相 对 于 其 它 课 堂 教 学 内容 有 丰 富一 些 。 如 课 前 演 讲 的时 间 。 习 检 查 的 时 间 , 师 比 复 教
怎样调控初中语文课堂节奏论文

如何调控初中语文课堂节奏和谐的教学节奏既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又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外化形态。
课堂教学节奏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中并影响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每一堂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成功的教学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课堂结构,节奏张弛有序,自始至终引导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励学生积极地思维,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较为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节奏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节课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运行方式。
教学节奏对教学效益的影响很大,科学合理的教学节奏对教学效益有积极影响,违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学节奏对教学效益有消极的影响。
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目的是科学合理地安排教与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教学艺术。
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益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语文的教学内容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有深刻而广阔的内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入,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学生,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是充满变数的,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充满灵性的。
不同的课堂节奏,有着不同的韵味,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如果能做到课前精心布局各个教学环节,课上及时关注、了解学生的反应,使课堂教学如奏乐般富有节奏感,这样张弛有度、富有弹性、节奏和谐的语文课堂,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大增。
现代课堂面临着多重挑战,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课堂上的,作为研究型的教师,最主要的是研究教学,研究课堂中的学生,研究课堂中的知识,研究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课堂中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和谐处理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节奏和谐之美,如巧妙的开头、传神的结尾、此起彼伏的过程等教学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始终使节奏处于和谐状态,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安排得有条理、松紧有度,收放自如,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和谐;有效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速度快慢,讲究抑扬顿挫,有其特有的节奏。
教学节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展示所体现的变化规律。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使教学节奏和谐。
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调控教学环节,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疲劳,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要想使课堂教学具有节奏和谐之美,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巧妙的开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
做好导入新课,课堂之初,就好比戏剧开场的锣鼓声,说书人的惟妙惟肖的开场语,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用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简练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课堂的开头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
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
课时,教师采用激情导入的方式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如果没有去过,但听说过的也行。
那滚滚黄河、长江,冲破险阻,艰难曲折而又一往无前地一泻千里,那宏伟壮丽、气势雄伟的群山俊岭,它们都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这一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教学的一个小高峰。
二、传神的结尾
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是高考时的最后一秒,教师不仅要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全课的内容,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还要讲求艺术技巧,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回味无穷。
例如,在讲诗歌《长征》这一课时,快要结束了,教师可以总结性地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让我们在《长征》的乐曲声中,齐声背诵这首诗。
”乐曲声起,全体起立,背诵全诗,结束全课。
这样愉快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充满快乐,不感到乏味、单调、压抑、枯燥,还能使学生进行一次美的体验,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三、此起彼伏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中,除开头的先语制人与结束时惟妙惟肖传神话语技巧外,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的合理调节、短暂的休息也是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安排好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30多分钟内,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完成好教学任务,并自然而然地把课堂
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高潮阶段一般都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教学阶段,也是他们思想感情最强烈的时刻。
这时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想方设法给他们的大脑以强烈刺激,让他们的智慧之花不断地喷射出来,使情感的浪潮此起彼伏,在教学高潮之后,要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调节学生的思绪,缓解一下学生课堂情绪,把教学节奏稍微放慢,从而放松他们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们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我改用游者的心态,放慢语速,说:“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过的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水光山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看——漓江的水怎么这样的美?用什么词形容的,怎样形容的?”学生静静地思索,又用极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从而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个波峰。
在此之后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用精巧的话语描绘出第一场情景,就形成了第二个波峰。
在学生对漓江的水作了简要介绍后,教师要立即巧妙过渡一下:“我们被漓江的水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顺流而下,看一看漓江的山吧,沿途还会有哪些奇景仙境呢?”这两个环节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从而学生们都被美景深深吸引住了。
教师再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用语言及时地、恰当地引导理解词语,加快了教学课堂节奏。
然后教师再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的
激情,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漓江水的美和桂林山的奇,课堂上就出现了第三个波峰。
接下来,教师小结上文,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并有意放慢教学节奏。
要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游览观赏的感受。
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在此之后我又依次提出几个小问题:(1)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丽,现在就在我们的脚下,这时你会想到什么呢?(2)祖国的大好河山举不胜举,桂林山水只是一部分,你又会想到什么呢?(3)你会用哪些语言来赞美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呢?整个教学过程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说是此起彼伏,环环相扣,疏密有致。
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美,获得美的享受。
总之,教学的节奏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始终使节奏处于和谐状态。
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安排得有条理、松紧有度,收放自如,才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动态之美。
(编辑: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