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

合集下载

欣赏语文教学之美

欣赏语文教学之美

欣赏语文教学之美作者:童孝文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12期摘要:语文滋养人文精神,充斥着人文之美;语文充满情感因素,充斥着人情之美;语文包罗万象,充斥着文学之美;语文联系生活点滴,充斥着生活之美。

俗话说,“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也是如此。

如何让语文课堂精彩万分,成为学生所向往的乐园呢?不管是以前的传统教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教育,都应该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发现语文之美,爱上语文,这样才能使学生充满兴趣,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自然也就跟着上去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之美;人文;情感;文学;生活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语文教材储玉藏珠,是一个美的矿藏。

高中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挖宝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接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而爱美,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一、人文美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当今社会的这种生活环境还有信仰导致了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而语文教育正是滋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沃野。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真善美,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美化心灵,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课文的讲述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都能够像古人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那般自信,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般心境豪迈,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般不弃不舍,等待成功。

将人文味融入语文教学的课堂,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语文独特的人文之美。

二、情感美语文所特有的人文之美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情感,坚持情感教学。

只有注重了人情,才能更好地彰显语文的人文之美,才能使语文的人文美得以充分展现,让语文散发出诗意的芬芳。

构建课堂和谐,追求教学实效[追求和谐语文课堂

构建课堂和谐,追求教学实效[追求和谐语文课堂

构建课堂和谐,追求教学实效[追求和谐语文课堂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促进情感交融、彰显美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创设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

显而易见,这种和谐的环境因素,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师生关系这一因素的和谐。

支持课堂的应该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学习默契,“而非单向的教师权威。

”其中,师爱的渗透又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学中,师生是渐趋平等的伙伴关系。

教师陪着学生成长,陪着学生缘文会友。

在这统一的过程里感情是和谐教学的催化剂。

授教者如果能声情并茂、批文入情、融情于课,使课堂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就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运用平和、传神的言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再寻觅最能体现主题的优美画面,引领学生沉浸到优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实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在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位和谐一统中再现美。

一滴水能够辉映太阳的光辉。

二、和谐便于冲破束缚与羁绊、谋求阅读创新、充实美素质教育呼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育的实质是“育人”,旧传统将“语文学”的肢解、解析式教学严重羁绊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消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唯有提倡语文课堂的民主与和谐,还学生自由、自主、合作与交流。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既然是这样,那么,承认每一个体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表明他们阅读文本时往往存在个性化倾向。

那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和”即须求同存异,承认差别,尊重不同。

只有这样真正做到“和谐”并“合作”。

和谐相处,平等交往。

相互学习,交流讨论;才能在砥砺中明确原来模糊的,在辩论中深化原来肤浅的,在求异中丰富原来单一的,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语文教学要追求“和美”境界

语文教学要追求“和美”境界

语文教学要追求“和美”的境界永昌县新城子中学737208 赵守恩永昌县第二小学737200 张贤慧摘要:语文教学要追求“和美”的境界。

实现教与学之和、师与生之和、文与道之和、讲与练之和、放与收之和,努力达成“言意相谐”“雅俗共赏”“主客相生”“显隐结合”的和美状态。

关键词:语文和美境界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潜意识中,我们总在追求种种极限、极致,却无暇顾及“极限”、“极致”所带来的反向运动。

“物极必反”是很多人都不难理解的道理,可我们往往只是从理论上去认识它,在实践中却常常违背它。

生活中有许多“极化现象”是需要调和与平衡的?就生态环境而言,出现了许多因“极化”带来的危机: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酸雨的频繁光顾、臭氧的破坏等等。

人所共知的“水葫芦之灾”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极化现象”也出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走进21世纪,中小学语文界在为新课改带来的诸多新气象欢呼雀跃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惑。

教与学,师与生,讲与练,内容与形式,言语与情意,工具性与人文性,课内与课外,等等,令各位语文教师和教学研究者难以准确把握,以至于无所适从。

由于受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了不少科学的演绎,在纠正语文教学中原有的一些缺点和弊端时往往矫枉过正,语文新课程教学“失度”现象严重。

认识到极端态度对待问题的负面影响后,语文教学出现回归萌芽,向本色语文、简约语文、生态语文发展。

但“度”的把握仍是教学实践的关键。

因此,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教改实验始终未能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得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也陷入迷茫之中。

回顾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问题上走的也是跌跌撞撞。

就以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吧,解放初期的“文”“道”之争,批判了“重文轻道”,又陷入“重文轻道”的偏向。

紧接着是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在“大跃进”“政治挂帅”的思想影响下,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跨学科教案二:如何将音乐、美术与语文融合进行课堂教学?

跨学科教案二:如何将音乐、美术与语文融合进行课堂教学?

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了许多学校和教育界人士争相推广的教育模式。

音乐、美术和语文三者的结合是跨学科教学中的一种经典方式,它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如何将音乐、美术与语文融合进行课堂教学呢?一、音乐与语文的结合音乐和语文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

音乐是一种语言,可以用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而语文则是我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的主要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将音乐和语文结合起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

1. 利用歌曲教授语文知识在教授语文知识时,可以借助一些歌曲,如儿歌、民歌等,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的理解。

比如,通过演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在学习节气文化和四季变化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春天这个词在古代诗词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制作歌词在学习语文作文时,也可以利用音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制作一个自己的歌词,在课堂上演唱出来。

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通过歌曲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结构。

3. 配合音乐表演课文在学习文学常识时,可以选择一些文学作品,将其改编为歌曲并用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二、美术与语文的结合美术和语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联系。

美术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场景或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而语文则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1. 文学作品的插画创作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或人物形象,进行插画创作。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美术创作的乐趣,并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2. 呈现作品场景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利用美术的手法来呈现作品中的场景。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将贾府的规模和布局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贾府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义。

创造性复述,让语文课堂别样美丽

创造性复述,让语文课堂别样美丽

创造性复述,让语文课堂别样美丽语文课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阅读和写作的课程,它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和机械应试为主,缺乏创造性和乐趣,这不仅令学生对语文产生抵触情绪,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别样美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成为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要让语文课变得别样美丽,教师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说、学生听、机械填鸭式的方式进行,这不仅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也限制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合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在教学《论语》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古代智慧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要让语文课变得别样美丽,教师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本为主,缺乏趣味性和情感性,这不仅令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也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语文的情感联结。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借助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情感共鸣和表达欲望。

要让语文课变得别样美丽,教师需要有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学生的记忆力和应试能力为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不仅令学生产生学习厌倦,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设立个人化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在学生作文评改时,可以注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不足之处,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和提升。

要让语文课变得别样美丽,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创造出一个有情感、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语文课堂。

“色香味美”:让教学成为一道“佳肴”

“色香味美”:让教学成为一道“佳肴”
新 课 改 之 下 ,我 们 力 求 知 识 点 的 自然 生
的“ 佳肴” 。主要从 以下 四个 方面进 行论
成, 用丰富 多彩 的知识 生成模式 , 来吸引
学 生 的注 意 力。
述: 色 在精 彩 , 语 文课 堂 的和谐 氛 围 ; 香
在 互动 ,语 文课堂 的合作 之路 :味在感
结合《 找春天》 这 一 课 时 的教 学 中 ,
我就 用 多媒体 将 春 天 的美 景呈 现 出来 ,
中, 很可能存在一些不 合理 的现 象。在新
课改的理念 之下 , 我 的分 组是通过 学生 自 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的
由选择 , 在 我的语文课 堂 上 , 学 生的 座位 独 特体验 ……” 我想, 对 于小学语 文教学
朱寒英

触这些名家趣事 的过程 中, 对于古典诗词 产 生了浓厚 的兴趣 。通 过 丰富的 知识生 成, 力促学生感 知能力的提升。
四、 美在 评 价 。 创 新 的评 价 改革 之 路 评 价 改 革 是 小 学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的 一
说, 与其 用纪律 来约束学 生 , 不如通 过精
呈现 出来 , 学生还 处于低段 , 刚 开 始 接 触 李 白、 杜 甫 这 类 古 代 著 名诗 人 , 学 生 在 接
笔 者认为 ,好 的课堂应 该是 一种享
受, 在教 学 中, 我 们 一 直 在 不 断 地 强 调 学
福建省建宁县黄坊中心小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意识和一 自主 学 习能 力 , 对
是 自 由的 , 学 生之 间可 以 自 由组 建 学 习小 课 堂来说 , 关于春 天的美
景, 再仔 细品读教 材 中的 “ 我发现 春风是 轻轻 的、 暖暖 的 , 春 雨是细细 的 、 密密 的。 的发 现… …”学生一 边 品读 课文 中的句 子, 一 边欣赏 多媒体上春 天 的美景 , 我还 播 放 了一些 关于春 天的 背景音 乐 ,学 生 整一 堂课 ,学生都 全身心 沉浸 于美丽 的

美在课堂教学——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七美”

美在课堂教学——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七美”

觉 , 以f 书设 计应该有一种雕塑 的美 , 所 J 五 给学生以智 的启 迪 和美 的陶冶 一无论是文字式板书还是图形式板书 , 都应 力求 “ 精要 、 口 、 美观 。 课堂教学中的板 书不应只是映入 ” 学生 的眼[ , f 更要写在学生心上 , I 使其铭记不忘 。所谓“ 精 要 ” 即板书 内容要言简意明, , 短小精悍 , 用尽量少的文字 、 符号 , 志出一篇文章教与学 的重点 内容 , 标 起画龙点睛 的 作用; 所谓 “ 目”指板 书的“ ” “ 要鲜明 、 醒 , 表 或 图” 新颖 , 一 目了然 ,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 所谓 “ 美观” 除了文字书写 , 好之外 , 板书中的“ ” “ 要具有图画美 , 表 或 图” 能引起学生
是幽默机智是否奏效的关键 。正如相声艺术一样 ,包袱” “
要 抖 在最 关 键 处 。在 教 学 中 同样 重 要 , 不 仅 活跃 了课 堂 它
性, 它能引起和保持学 习的兴趣 , 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
冈 此 , 当 得 体 的 导 语 不 仅 能 消 除 学 生 的 疲 劳 , 中 学 生 适 集 的 精 力 , 发 学 生 的 兴 趣 , 且 能 给 学 生 一 种 和 谐 愉 悦 的 激 而 心 理体 验 , 受 愉 悦 美 。 感 二、 把握 朗读 体 会 节 奏 美
。教 学 实 践
趸 第 1 7 期 5
美 在 课 堂 教 学
— —
浅谈语文教 学中的“ 美” 七
许 芳
集 中起 来 , 学 习古 诗 产 生 浓 厚 的 兴 趣 , 学 时 尽 量 把 古 对 教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 从 语 文 学 科 的 特 点 出发 , 教 学 生 应 把
力 和 诗 意 。好 的导 语 应该 融知 识 性 、 想性 、 术 性 、 味 思 艺 趣

“黄金分割点”:语文教学的和谐之美

“黄金分割点”:语文教学的和谐之美
程, 大到环 节 的构 思 , 到 一个 词语 的恰 当 小
师 冬 天 来 了, 蝈 们 有 的 ( 蝈
( ) 个个 ( , ) 。
) 有 的 ,
运用 。带着 预案走 进课 堂 时 , 教师 往往 希望
学生在课 堂 的表现 能按 照 预 案行 云 流 水地 呈现 出来 。其 实 , 堂 是 一 个 动 态 的过 程 , 课 它 的精彩 之处正在 于不 断生 成 , 们没 有 办 我 法完全预料 , 时都会 有惊 喜 出现 。不 失 时 随 机地 把 握 课 堂 的 即 时 生 成 , 会 “ 径 通 就 曲
幽” 看 到更美 的风景 。 ,
师 那 么 , 蚂 蚁 们 呢? 只 见 他 们 有 的 小
( 生 生

)有 的( ,
)个个( ,
) 。
个个 ( 很快乐) 。 个个 ( 都在舞蹈 ) 。
个个 ( 都很幸福 ) 。
学生 各 抒 己 见 , 回答 精 彩 纷 呈 , 别 是 特
预设 与生成 的“ 黄金分 割点 ” 的把握 , 关 注 应
以下两点 :
们层层 介绍 了“ 头 书” 石 。那 么 ,I I 川 川 和
磊磊一共 问了几个问题呢?
( 生 浏 览课 文 , 出 问题 。 学 划 )

勘探 队的 叔叔 一一 解答 了这 些 问题 , 让 我们 随着 川 川 和 磊 磊 一 起 去 问 一 问叔 叔, 认真倾 听叔叔 的回答 , 他的 回答 中 从 找一找 , 探 队的叔 叔 为什 么 说石 头是 勘
杨再隋教授 曾对“ 文课是什 么” “ 么 语 、什
是真正 的语文课” 进行 了深入 的研 究 , 明地 鲜
是教学 的“ 黄金 分 割点 ” 。然 而 , 准 最佳 的 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关键词:和谐美平等对话合作共享流畅丰富有效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

心灵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的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

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了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他们才会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
无谓的烦恼、恐惧。

因此,现代课堂教育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

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

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
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

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文学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所创造。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教育的。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学生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

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

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

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震怒,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上学生交流得到底怎么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
等等。

从而灵活地调整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
完美的教学教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期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受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否从整体出了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红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让学生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讲习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终生不弃。

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

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