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内涵。
作为湘西苗族民歌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修养,还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其在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艺和音乐表现力方面的独特价值。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它以其朴实、深沉、充满激情的音乐语言,向世人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中,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景观、家乡风情、爱情和生活感悟的深刻情感。
湘西苗族民歌还融合了苗族特有的音乐元素和传统民族乐器,如芦笙、哨子、葫芦丝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1. 丰富的音乐选材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湘西苗族民歌作为学生的声乐练习曲目。
这些民歌旋律优美,情感丰富,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民歌,学生可以了解湘西苗族的音乐文化和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开展民歌研究与表演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声乐类专业学生开展湘西苗族民歌的研究与表演活动,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社团活动中进行推广和展示。
通过学习和表演民歌,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声乐技巧和表演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湘西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形式的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音乐体验,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湘西苗族音乐的理解和认同。
3. 引入民族音乐元素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湘西苗族民歌的音乐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进行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通过探讨湘西苗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其对不同文化音乐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又可以丰富声乐教学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多元文化的音乐艺术。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富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感,而且具有独特的旋律和韵律美感。
近年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湘西苗族民歌进行教学,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本文将从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同胞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底蕴,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民歌以其高亢激越的音乐气质、深沉悠扬的旋律、朴实质朴的歌词以及浓厚的地方情感而闻名。
尤其是其独特的发声技巧和节奏感,为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湘西苗族民歌的旋律多为自然音阶,简单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
歌词多以苗族语言演唱,富含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生活情感,每一首歌都是苗族族民智慧的结晶,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湘西苗族民歌还包括了丰富的舞蹈元素,其舞蹈动作和歌词内容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运用湘西苗族民歌进行教学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比如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实践演出等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湘西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声乐技能和表演能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体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运用方式:1.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在声乐课程中专门设置湘西苗族民歌专题课,通过讲授、示范演唱、学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湘西苗族民歌的历史渊源、艺术魅力和表演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组织实地考察可以组织学生到湘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统表演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苗族音乐的魅力和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3.举办音乐会和比赛可以组织声乐专业学生举办湘西苗族民歌音乐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湘西苗歌是苗语极为生动的部分,是苗族人民用以表达思想感情重要的语言方式,是苗族人民伦理、叙事、抒情的重要表达方式。
苗族人民一段悲痛的经历、一次深刻的记忆、一个美好的祝愿、一个理想的追求、一个新颖的向往……往往都通过苗歌来表现表达,苗歌集苗语语法、修辞、逻辑思维一体,是苗族语言词汇的海洋。
湘西苗歌主要流传于花垣、泸溪、吉首、古丈、保靖等湘西地区及湘西周边的贵州、湖北、重庆等苗语地区,湘西苗歌集山歌、傩歌、哭嫁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拦门歌、扛仙歌、跳香歌等八种为一体,歌词多为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
有时,根据需要可发展到六句以至数十句。
演唱时,声部此起彼伏,高、低声部先后进入,韵润巧妙运用,曲调朴实,线条流畅。
以韵和润的技巧为核心的湘西苗歌是湘西苗语地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之间交流感情、思想、文化,它情绪开朗、朗朗上口,在湘西苗族人中得以长时间流传。
一、韵是湘西苗歌编词的重要核心湘西苗歌在编词形式上,也有严格的“规范”,一般以七言句为准,每首苗歌的歌词最短不能少于四句;唱词要讲究押韵,当地俗称一押三、二押四,即一、三两句押韵,二、四两句押韵,以此类推,要一个韵脚押到底,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不算是真正的好苗歌。
如:七言四句的苗歌,唱词是:苗语用汉字写:忙拢最汝啊崩哩,几念拢度高乖拢。
尼重哩哩绸闪给,到达同器巴哩兄。
汉语翻译是:今天到齐一堂人,高兴上级领导来光临。
个个眯着眼睛笑,只因为党的关怀暖心灵。
湘西苗歌在编词上强调“新颖通俗礼貌”。
每编一首歌词,人们常常要从劳动生活中去提炼、精心构思,有时还采用“赋、比、兴”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使之达到通俗易懂且新颖有礼节的目的。
如教育小孩要爱劳动有礼貌的七言四句苗歌《几忙勾莎弄陪埋》,歌词是:“啊里歹穷扑吾腊,几长几绸几斗排;几哩几批陪能卡,几忙勾莎弄陪埋。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乐器。
苗族的音乐艺术在湘西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中苗族风格的歌曲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可以增进对该地区文化的了解,并且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需要对苗族音乐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究。
苗族民歌非常富有感情,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况。
苗族歌曲通常由主歌和副歌组成,主歌表达了主题和情感,而副歌则是一种重复或和声部分。
苗族音乐的节奏感强烈,常常伴随着激烈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需要对苗族传统乐器有所了解。
湘西苗族常用的乐器包括芦笙、箫、侗笛、锣、鼓等。
其中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芦笙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愿望。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时,可以巧妙地运用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增强音乐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需要加强与苗族民间艺人的合作。
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长期以来的创作积淀,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与当地的苗族艺人合作,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他们的音乐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与苗族艺人的合作,可以丰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更具原汁原味的特点。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苗族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将其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还应该关注湘西苗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促进苗族音乐在当地和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冯悦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摘要:在湘西地区聚居了很多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该区域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歌文化,其中苗族民歌作为典型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引入,湘西苗族民歌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传统的演唱以及表演风格也存在失传的风险。
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湘西苗族民歌特点以及演唱风格,旨在更好的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特点;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14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69一、前言苗族地处湘西,其民歌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源自大自然动物的声音,逐渐演变为现代苗歌唱法。
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诸多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众多少数民族歌曲被湮没,很少人会唱少数民族歌曲,而少数民族歌曲的表演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上,湘西苗歌所体现的独特演唱以及表演,与往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存在明显区别,同时,山寨唱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其唱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音乐演唱和表演技巧,可以有效地传承湘西苗族独特的文化。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分析(一)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湘西苗歌的叫法体现了民族特色,按照苗语习惯,苗歌称为“萨”,主要指的就是用于古代祭祀活动的歌曲,经过历史演变,最终演变为多种形式。
在演唱腔调方面,主要划分为“韶吾”和“韶萨”[1],“韶吾”是利用高腔演唱,在旋律上要更加激进,演唱比较自由,所以,演唱的歌曲也多为高亢激烈,让人兴奋。
而“韶萨”属于平缓型,不会出现较大的旋律变化,一般情况下,是叙述一些故事,所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往往会增加即兴演唱部分,速度上可以结合演唱随时调整快慢,非常灵活,充分体现了湘西苗族所特有的地方特色。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

小 的“ 水车” 白天 忙 于农 事 , 没 有 时间 来 陪伴你 们 这些 来 自远 方 的客 人 , 只好 用 晚 上 的时 间 唱苗歌来 陪伴 , 请 多 多包 涵 。意思 是 教育 孩 子们 , 我 们 苗家 陪伴 客人 应 该用 唱苗歌 , 苗歌 陪 客是 苗家 的传 统 习惯 , 是 对 客人 的 厚礼 , 你们 要继 承 下去 , 发扬 光 大 。
的海 洋 。
区, 湘西 苗 歌集 山歌 、 傩歌 、 哭嫁歌 、 故事 歌 、 椎 牛鼓 舞 歌 、 拦 门歌 、 扛仙 歌 、 跳 香歌 等八 种 为 一体 , 歌 词 多为七
言 一句 , 两 句组 成一 联 , 两 联 为 一 首 。有 时 , 根 据 需 要 可 发 展 到 六 旬 以 至 数 十 句 。演 唱 时 , 声 部此起 彼伏 , 高、 低声 部 先后 进 人 , 韵 润巧 妙运 用 , 曲调朴 实 , 线 条 流 畅 。 以 韵 和 润 的技 巧 为 核 心 的 湘 西 苗 歌 是 湘 西 苗 语 地 区
5 9
c 》z 0N 0芝0口 》r 《 麓 钵 太 韪
曲式 结构 较 为完整 , 其 格 式 主 要 分 为 四句 一 组 , 每句 五 言或 七言 。此外 , 还 有冷 歌 、 热歌 之 别 , 冷歌 指 预先 造就
个个眯 着 眼 睛笑 , 只 因为党 的关 怀暖 心灵 。 湘西 苗 歌在 编 词上 强 调 “ 新 颖 通 俗礼 貌 ” 。每编 一首 歌 词 , 人 们 常 常要从 劳 动 生活 中去提 炼 、 精心构思 , 有 时 还采 用 “ 赋、 比、 兴” 等 一 系列 表现 手 法 , 使 之 达 到通 俗 易懂 且新 颖 有礼 节 的 目的。如 教育 小孩 要 爱 劳动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湘西苗歌,苗语称作“萨”,它是湘西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乾隆《永绥厅志》有记载“永苗风俗十条”“鼓藏跳至戊时乃罢,然后择寨旁旷野地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
”清嘉庆二十五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中也有赛歌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绸绢,女子出簪环以为乐,结对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不善者不入队。
”一、湘西苗歌的种类苗歌按其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古歌、情歌、礼仪歌、喜庆歌、生活歌等十多种。
按其歌唱腔调可分为高腔(苗语称“韶唔”)和平腔(苗语称“韶萨”)两大类。
两者歌腔各异,各具特色,都属山歌体,采用苗语演唱。
#、韶唔(高腔)旋律起伏大,在旋律发展进行中时常作八度内的大跳进行。
节奏较自由,近于散板。
一般只在野外作歌,歌手根据野外所处的环境,可站可坐演唱。
“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
“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不同。
“韶唔(高腔)往往由高亢激昂的引腔作腔,紧接着乐句作连续大跳旋律进行。
虽然节奏较自由,但散而不乱,旋律婉转,抒情性强,曲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韶萨”(平腔)旋律起伏不大,进行比较平稳,通常旋律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属叙事性歌腔,近于朗诵,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
虽然此歌腔有时接近于小调或说唱音乐,但其结构、润腔、即兴作词演唱等特点,仍可归于山歌体。
“韶萨”(平腔)苗歌开始也常以引腔作腔,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韶萨”(平腔)歌腔灵活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演唱中常多加衬词作连接。
一曲反复演唱多段词较常见,一般在室内演唱,有时也在室外演唱。
此腔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曲调含蓄幽雅,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二、湘西苗歌音乐特征分析1、湘西苗歌音乐的曲体构成:一般曲前是以音腔作腔,引入基本乐句。
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罗长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湘西苗族文化也不断跟进时代的步伐,湘西的苗族民歌也在发展变化中。
湘西苗族民歌的调式的多样、旋律独特、节奏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文章从湘西苗歌的起源、湘西苗族文化的习俗角度入手,分别对湘西苗歌的艺术形式歌曲唱腔、曲调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湘西苗歌;腔调;歌调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3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97一、前言湘西苗歌是以湘西苗族方言苗语为演唱语言的歌唱形式,表演者常常是通过当时所看和当时所感而演唱的苗族歌谣,因此湘西苗歌是湘西苗族语言极为生动的部分,也是湘西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特殊民俗文化也是湘西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湘西特殊的地域文化对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起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比第一,苗族人口占比第二,少数名族占72%。
据考古发现湘西苗族人与5000多年前“三苗”“九黎”有着相同的渊源,传说由于湘西苗族统治者被迫实行民族压迫的民族歧视政策,湘西苗族人迫于统治者的压力不得不进入森林生活。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进入湘西的山林之后而产生。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一起经历千百年的炼铸,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作为载体湘西的苗族民俗文化、湘西苗歌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能以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代代相传,歌唱方式便是苗族文化传承、苗族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三、湘西苗歌的基本特征湘西苗歌优美动听,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湘西苗歌的语言特征湘西苗歌的演唱语言使用的是湘西苗语,湘西苗语隶属于汉藏语系,湘西的苗族方言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但总体分为两种苗语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多民族音乐中苗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湘西苗族人民从古至今口传心授、代代衍展的湘西苗族本土音乐,是湘西苗族先祖及后人的心灵交流与对话,神秘而悠远,有着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无穷魅力。
当地民众常即兴表现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遇到举行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日夜不休,但大都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即便是流传下来的,也很不完整,词句传化或意境完全改变,没有定性。
专门用于宗教或婚嫁等所唱的歌谣,虽也全靠记忆力传诵,词句间不免有传化或改变,因经常演唱,其内容还是大致相同,保存的也较多。
研究湘西花垣县苗歌必须从构成其音乐上特殊民族风格的一切因素,如旋律、节奏、曲式、节拍等,以及研究这些外部形式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以及民族心理。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苗歌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才能够据此创作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苗族音乐作品来。
在湘西苗族歌曲中,苗歌被分为韶唔、韶萨两个种类,即:抒咏性歌腔和陈述性歌腔。
韶唔即抒咏性的苗歌腔,也就是苗歌中的高腔。
湘西花垣县抒咏性苗歌是高亢的假声演唱,这种唱腔旋律起伏较大、咏唱性强、情绪饱满、高亢激越、抒情优美,婉转流利。
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
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发生变化。
韶萨即陈述性的苗歌腔,因为就是苗歌中所说的平腔。
这类苗歌声腔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灵活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
在歌曲的开头一般也常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苗歌演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分为两个次方言,即: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共有四十八个声母,三十五个韵母,有六个声调;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宫、商、角、徵、羽或大小调都有。
苗歌的曲式结构很完整,一般都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歌曲,也有复乐段和多段体的歌曲。
苗歌曲调一般都带有引子、插句或插段、尾声。
苗歌曲调的旋律旋法很独特,音型、动机、乐汇很短而富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风味。
苗歌的节奏非常自由和复杂,用散板演唱的占多数。
由于苗歌在演唱上很自由,因而在演唱一首苗歌时,常常在中间有不少停顿,这是由于歌词要即兴创作造成的,其实苗歌曲调旋律音符的休止并不多。
苗歌的旋律的装饰音、滑音很多,尤其是下滑音更独特。
有的下滑音经常滑到半个音。
这种苗歌在演唱时,发声、咬字、吐字很独特。
用假声演唱的高腔,高亢激越,优美动听;用真声演唱的平腔,悠扬悦耳,婉转流畅。
湘西苗歌的演唱形式十分多样,有在室内座堂唱(平腔),室外山坡野外的牧歌唱(高腔),还有把湘西苗歌引入到其它苗族艺术表演形式的活动中,如:苗鼓舞、跳香、接龙、椎牛、八人秋,使苗歌的演唱更具浓郁的民族彩色。
苗歌一般都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歌曲,也有复乐段和多段体的歌曲,曲调一般都带有引子、插句或插段、尾声,曲调的旋律走向很独特,音型、动机、乐汇很短而富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风味。
湘西花垣县的苗歌以乐句为单位核心,用句前、句中、句后来划分苗歌的曲式、段落。
一首苗歌的开头乐节或乐句,叫做起腔;中间的乐节或乐句,叫做腔;结尾的乐节或乐句,叫做绞腔。
通过苗歌歌手们对曲式结构的表述,形成了湘西花垣县苗歌本身的一套固有的独特曲式结构。
在一首苗歌中,总是出现一个或两个乐句,加上乐句的起腔、加腔和纹腔组成。
在每一个乐句当中,又由一个或几个长短不同的旋律,不断的、相对稳定的重复或变化出现,形成了有规律,多样化的曲体。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曲调,多是以旋律当中最低的那个音开始,并用最低的那个音结束,在歌曲结束时,便又回到了全曲最低的主音,而在演唱曲调中的最高一个音时,就要从最高处往下八度音程大跳下来。
这样的演唱方式形成了起伏的旋律线,不仅使曲调粗犷嘹亮,而
且含蓄、柔美,有一种铿锵之势,这种多层次、多性格的音乐形象,在中外诸多优秀民歌的当中,也是不多见的。
苗歌自古以来就有一定的、固定的节拍,表面看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要根据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点才能找到苗歌内含的节拍规律。
湘西花垣县的苗歌多采用自由节拍,形式上散而不乱,一般是头拍强、二拍弱、三拍次强。
这也是湘西花垣县苗歌在节拍力度处理上的一个特殊现象。
苗歌是湘西花垣县苗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湘西花垣县的苗歌当中,构成其苗歌风格特色的前提的润腔是在滑音、装饰音的基础上形成的。
苗歌的唱法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环境,大致可分真、假声结合唱法、半真半假声唱法、轻声唱法、真声唱法等几种类型。
在湘西花垣县的苗歌中,不论是句末或曲终,都是用颤音、滑音或先颤后滑作结束,尤其是在曲终,总是先用颤音演唱,再用直嗓子演唱,最后用滑音演唱作结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即颤后拉直,直后加滑。
装饰音也是湘西花垣县苗歌中运用很广的色彩音,一般来说,单倚音和后单倚音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