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
2019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练习(二)

2019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练习(二)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班级姓名四.刚峰宦囊都御史刚峰海公①卒于官舍,同乡宦②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苏点其宦囊③,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③、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⑤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注释】①刚峰海公:指海瑞。
刚峰,海瑞的字。
②宦(hu6n):作动词,做官。
③宦囊:指海瑞死后的遗物、遗产。
囊,口袋。
④端:古代布帛长度单位,一端为二丈。
⑤王司寇凤洲:指王世贞。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即千万言谀之2、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二】以下对“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使用千言万语来奉承阿谀海瑞,也不如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
B、使用千言万语来赞美海瑞,能及得上王世贞这三句话的评价吗?C、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就是不同于对海瑞千万言的奉承阿谀。
D、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为千千万万对海瑞的赞美作佐证。
【三】翻译以下句子。
1、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2、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3、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四】文中最能说明海瑞一生清廉的文字是:【五】引用王世贞的三句话,在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五.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
浅易文言文

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拔苗助长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①,芒(máng)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yǐ)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qū)而往视之⑤,苗则槁(gǎo)矣⑥。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guǎ)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yún)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同“悯”,担心,忧虑。
长——生长,成长,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草木干枯。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高一语文假期作业答案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一.孔子犹江海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
”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说:同“悦”。
④终业:完成学业。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2.赐不能识也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3.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三、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谓语提前的倒装句:2.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四、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一、1.如,像2.了解二、1.先生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
2.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 三、1.善哉,子贡之言也!2.孔子为人何如? 四、C译文: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为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够了解他”赵简子很不高兴地说:“你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学业有成才离开他,(现在)我问你(他为人怎样),你却说不了解,这是为什么啊?”子贡(回答)说:“我就象饥渴的人在江边喝水,知道满足就罢了。
而孔子就象江海一样(辽阔,深邃),我怎么有能力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好,子贡的话说的真对啊!”二.推敲《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训练(二)

解释下列句加点 的词 。 1 .父 时为将
、
●
2 .愿王勿遣
●
3 .始妾事其父
●
考考雾
D
、
4 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
一
。
。
二、1 .年幼丧父 2 离 开 .
5 .故卒不加诛 。
三 、1 .长 大 后 ,知 道 出身 家 世 ,感 动哭 着 辞别 母 亲 , 开到南 都 ,进入学堂。 离
治 楚 矣 !”
4 .教 育 ,教 诲 5 .看低 、看小 (自己 ) 二、 “ 老父”是 “ 吊” ,而众 人是 “ 贺” ,行动不 同 ,服 饰也相异 。
三、 “ 位已高 ……不敢取 ”,引导孙叔 敖正确处理 与民 、
与 君 、与 财 的关 系 。
{落斡 ① 令尹 :楚 国官名 ,相 当于 宰相 。② 国 :指都 城 。③ 吊 :吊唁 。④不 肖 :不能干 ,没有 贤德。 ⑤ 受吏 民之垢 :意 即担 任宰相一事 ,这是一种谦 虚 的说 法。⑥患处之 :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 意
主任
: 大林 ] =
易 短 文
( ) 二
孙叔 散 纳 害
一
一
、
1 .国都
孙叔敖 为楚令尹① ,一 国② 吏民皆为贺。有 老 父 衣 粗 衣 , 冠 白 冠 ,后 来 吊③ 。 孙 叔 敖 正 衣
2 .穿 3 .是 不 是 有
冠 而 见 之 .谓 老人 日 : “ 王 不 知 臣之 不 肖④ , 楚
苦 学 , 五 年 未 尝 解 衣 就 寝 。 若 夜 昏怠 . 辄 以 水 沃 面 。 往 往
馊 粥④ 不继 , 日 昃⑤ 固始食 。遂大通 “ 六经”之 旨,慨然 有 志于天下 。常 自诵 日: “ 当先天 下之 忧而忧 ,后 天下 士
高一学年文言文小短文阅读训练

高一学年文言小短文阅读初级训练(一)(一) 孙登比丸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
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
辞对不服。
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
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
1、孙登遇到了什么事?2、孙登怎样处理这件事?(提示:注意“比丸”二字。
)3、这件小事给你什么启示?(提示:以小见大。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适见一人2,咸以为是3,登不听4,乃见释(二)柳庆问饮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
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谓是主人所窃。
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
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
”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
”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
彼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
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注释:别驾,官名。
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1、问题:贾人和主人,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谁受到了怀疑?为什么?2、思考:柳庆如何问案?(提示:注意标题。
)3、评述:凡诬服之词必有疑窦,故“庆问而疑之”,然郡县为何不能发现疑问呢?搞逼供信的人往往自以为破案有术,孰知逼供之下必有冤魂!4、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诣京师交易(2),主人特以痛自诬服(三)蒋常留妪唐贞观中,衛州版桥店主张逖妻归宁。
有魏州三衛杨正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发。
是夜,有人取其刀杀逖,却纳鞘中,正等不觉。
至晚店人追及,刀血狼籍,收禁考掠,遂自诬服。
太宗疑之差御史蒋常复推。
常至,追店人十五以上皆集,人数不足,因俱放散,独留一妪,年八十余,晚乃令出,密遣狱典觇之,曰:“有人共语,即记姓名。
”果有一人问妪:“使人作何推勘?”前后三日,并是此人。
捕获诘问,具服:与逖妻奸杀逖,有实迹。
高一学年文言文小短文阅读训练(2)

高一语文文言小短文阅读初级训练(一)(一) 孙登比丸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
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
辞对不服。
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
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
1、孙登遇到了什么事?2、孙登怎样处理这件事?(提示:注意“比丸”二字。
)3、这件小事给你什么启示?(提示:以小见大。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适见一人2.咸以为是3.登不听4.乃见释(二)柳庆问饮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
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谓是主人所窃。
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
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
”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
”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
彼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
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注释:别驾,官名。
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1、问题:贾人和主人,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谁受到了怀疑?为什么?2、思考:柳庆如何问案?(提示:注意标题。
)3、评述:凡诬服之词必有疑窦,故“庆问而疑之”,然郡县为何不能发现疑问呢?搞逼供信的人往往自以为破案有术,孰知逼供之下必有冤魂!4、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诣京师交易(2)主人特以痛自诬服(三)蒋常留妪唐贞观中,衛州版桥店主张逖妻归宁。
有魏州三衛杨正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发。
是夜,有人取其刀杀逖,却纳鞘中,正等不觉。
至晚店人追及,刀血狼籍,收禁考掠,遂自诬服。
太宗疑之差御史蒋常复推。
常至,追店人十五以上皆集,人数不足,因俱放散,独留一妪,年八十余,晚乃令出,密遣狱典觇之,曰:“有人共语,即记姓名。
”果有一人问妪:“使人作何推勘?”前后三日,并是此人。
捕获诘问,具服:与逖妻奸杀逖,有实迹。
高一语文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六)

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六)班级姓名十五.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①,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②?’曰,‘坐盗。
”晏子至,楚五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对曰:“坐盗。
”王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反顾之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通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楚:楚国。
②坐:犯罪。
③枳:树名,似橘树而矮小,果小味酸。
④得无:恐怕……吧。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 2.晏子反顾之曰 3.齐人固善盗乎二、下列句中加点部分与“王曰‘何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曰,“坐盗” B.何以然者 C.技止此耳 D.学然后知不足三、荆王想要羞辱晏子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
晏子针对荆王的答话是:四、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譬喻,“橘”比喻:,“枳”比喻:。
这段话反映出晏子的:。
五、翻译句子。
1.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十六.王冕故事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
高一语文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三)

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三)班级姓名七赵将括母赵将马服君赵奢①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主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乎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卜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注释】①马服君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的大将。
马服君是赵奢的封号。
一、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1.父时为将 2.愿王勿遣 3.始妾事其父4.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5.故卒不加诛 6.吏无敢仰视之者二、下列加点的“将”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 B.父时为将C.括不可使将 D.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三、下列对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父时为将经常 B.受命之日那些日子里C.今括一旦为将一时 D.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每天四、翻译有误的1.身所奉饭者以十数2.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3.愿王勿遣4.妾得无随坐乎五、赵括的母亲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八高山流水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
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
鼓,动词,弹奏。
太山,指泰山。
④少选:一会儿。
⑤汤汤hāng 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峰宦囊》阅读答案作者:佚名文章来源:web点击数:866 更新时间:2014-4-26 7:34:10峰宦囊都御史刚峰海公①卒于官舍,同乡宦②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苏点其宦囊③,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③、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得!王司寇凤洲⑤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注释】①刚峰海公:指海瑞。
刚峰,海瑞的字。
②宦(hu6n):作动词,做官。
③宦囊:指海瑞死后的遗物、遗产。
囊,口袋。
④端:古代布度单位,一端为二丈。
⑤王司寇凤洲:指王世贞。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即千万言谀之 2.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下列对“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千言万语来奉承阿谀海瑞,也不如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
B.使用千言万语来赞美海瑞,能及得上王世贞这三句话的评价吗?C.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就是不同于对海瑞千万言的奉承阿谀。
D.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为千千万万对海瑞的赞美作佐证。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2.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文中最能表明海瑞一生清廉的文字是、引用王世贞的三句话,在人物描写的方法是、1.赞美 2.结党营私二、B 三、1.在南京做官的同乡,只有户部苏怀民一个人 2.这九个字是对海瑞一生最准确、最完美的评价四、点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五、侧面描写文都御史海瑞在上任时去世,他在南京作官的同乡只有户部的苏怀民一个人,苏怀民清点他的遗物发现,只有竹笼中的俸金八两,夏布六丈和几件旧而已。
这样的都御史哪里还能有啊!司寇王世贞评价他说:“不怕死,不贪财,不拉帮结伙。
”这九个字恰当评价了海瑞的一生,即使再有千万句话来赞,还能比这几句更准确吗?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注释】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词。
1.一国吏民皆来贺 2.有一老父衣粗衣3.岂有说乎 4.敬受命5.心益小二、文中那位“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三、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四、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参考译文和答案】译文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
自己富贵了却对人傲慢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很对,我一定会牢牢记住它们答案一、1.闷都 2.穿 3.是不是有…… l教育,教诲 5.看低、看小(自己) 二、“老父”是“吊”,而众人是“贺”,行动不同,服饰也相异。
三、“位已高……不敢取”,引导孙叔敖正确处理与民、与君、与财的关系。
四、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2010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训练6.范仲淹故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④不继,日昃⑤固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②世家:家世。
③南都:今河南商丘。
④饘(zhān)粥:稠粥。
⑤昃(zè):日偏西。
⑥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B.之虚所卖之C.后天下之乐而乐D.子将安之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范仲淹二岁而孤( ) 2.去之南都(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
2.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故事》一、D 二、1.年幼丧父2.离开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
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
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
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治国安民阅读答案治国安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得徭役不兴2.征求无已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皆朕所目见:2.夫治国犹如栽树:三、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四、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五、找出文中与"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相呼应的句子。
【参考译文和答案】196、《治国安民》译文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
(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
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答案-、1.兴起,发生2.停止二、1.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2.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
三、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四、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五、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初三文言文阅读练习王勃故事2006-09-19 15:31【大中小】【我要纠错】王勃故事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然④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注释]①宿:事先。
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③勃:指王勃。
④汎(fàn)然:轻松、愉快之意。
⑤语益奇:(勃文)语益奇。
⑥矍(jué):惊惶貌。
⑦属(zhǔ)文:写文章。
属,连缀。
⑧寤:睡醒。
译文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
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
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
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
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阅读训练]一、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寤”的意思与学过的《狼》一文中“_________”(填一词)的意思相反。
二、选出对画线句子“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
A.因此拿出纸和笔来请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当真的。
B.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
C.于是,出示纸和笔邀请所有的客人,(客人)没有一个敢来的。
D.因为出示了纸和笔遍请客人来吃饭,(客人)没有一个敢答应的。
三、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寐二、B三、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
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四、开始并不怎么着意构思,而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接着痛快地喝酒,再将被子蒙在脸上睡觉,等到睡醒后提笔;一挥而就并且一字不改。
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
”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