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本素材
活用素材 以一当十

活用素材以一当十一、一材多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为不同的主题服务。
在学完《屈原列传》一文后,笔者上了堂作文指导课。
首先布置学生思考:下面三个题目(《找准自己的位置》《心灵的选择》《出世与入世》)该如何运用“屈原”事例?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分别尝试这三个题目的片段写作,涌现不少佳作。
如,1.《找准自己的位置》:“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
在人生的追求中,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流芳百世的美名。
”2.《心灵的选择》:“屈原面对罢黜流放,是向恶势力屈膝低头,同流合污,保全性命,享受荣华,还是保持高洁,独善其身,宁死不屈?他的心灵如何不翻江倒海,作出艰难的抉择?”3.《出世与入世》:“屈原入世太深,只知入而不知出,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他为何不学学庄子、陶渊明、苏轼,该入则入,该出则出,出入自如?”当然,一材多用时要提醒学生注意:1.理准确解话题含义,找准切入点。
2.观点和材料一定要扣得紧。
因此,作文素材单一并不要紧,关键是思维的多元性能否得到挖掘。
多角度挖掘素材内涵,既加深了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再认识再挖掘,也锻炼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创作思维。
化单一为多元,化单薄为丰富,化腐朽为神奇。
二、多材一用所谓多材一用,是指同一主题用不同素材来表现。
在符合选材原则的情况下,表现同一主题,我们既可以用丰富而又不同的理性材料,也可以用充裕而又有个性特征的事项性材料。
例如表现“士为知己者死”这一主题,可以选用“侯赢为信陵君周密考虑、献计献策,助信陵君完成窃符救赵之高义大事”“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刺秦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事项性材料,也可以选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等理性材料。
不同的材料指向同一个中心主题,文章自然就笔意充盈了。
(课程资源)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课程资源)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摘要]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意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课程资源。
对于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使用。
本文立足教学一线实践,结合平时理论学习与思考,提出了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可操作性策略:转化、拈连、拓展、替代、重组、整合和生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创造性使用策略[正文]南宋思想家朱熹有诗句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有照本宣科之嫌,有条分缕析之弊,课堂沉闷,学生厌学,细究原因,根本在于一个“死”字。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很容易将教材与教参当作“圣经”顶礼膜拜,才导致了上述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与时俱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
一、化:融会贯通悟灵魂语文教学法如果总着眼于课文本身,效果往往不佳。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首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内涵,同时本着让学生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的主旨,大胆将课文的阅读转化为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辩论、模拟审判、写广告词、拍摄影片、写解说词、写导游词、演课本剧等,以激活学生鲜活的思维、喷涌的情感、灵动的语言。
[案例]教《小音乐家扬科》时,受电视连续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和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启发,教师设计了一个“道德法庭”,组织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审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情节,理清结构,整体感知,围绕“人们为什么称扬科为小音乐家”这个问题进行专题探究,并通过填写“人才推荐表”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创设情境,出示“小扬科惨死”的片断,品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激发学生愤慨之情。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课文,学写诉讼状,准备“道德法庭”的审判工作。
第三课时:“道德法庭”审判活动。
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分成小组。
活用课本素材满分作文精品选之李清照篇

活用课本素材满分作文精品选之李清照篇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与少女时期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
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
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
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损”呢?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有。
但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骂座、痛饮拍案。
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啊!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等我们都耳熟能详,甚至高声歌唱。
【原文再现】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加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素材评析《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适用话题即便在国恨家仇面前,李清照还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来自律,此事例适合话题“雕刻心中的天使”、“铭记与忘却”、“专一与忘情”、“水的灵动”、“纪念”等。
【精彩范文】行走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2005年高考全国卷考生我们在逐渐失去所有的记忆,名字是,年龄是,连爱过或痛恨过的人也是……题记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的一句台词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如何合理运用课本素材到作文里

①“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②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 ; ③识时务者方为真正的俊杰 ; ……
赏析成功范例:
美人之美 楚汉之争,项羽年少成名,武功盖世,刘邦 却只是一介亭长,武功平平。然而最后的结果 却出人意料:刘邦成就霸业,项羽自刎江边。 我想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他懂得“美人之美”, 论才能他比不上萧何张良韩信任何一人,但他 却知道如何赞美别人的长处,让英雄为自己卖 命。反观项羽,他的自傲为他筑起了一道墙, 阻隔了所有改变的机会,这使他只有大将之才 却无帝王之风,最终无颜会见江东父老。同一 场竞争,不同的态度,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考场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 ①从各科教材中。 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 ③从平时的阅读中找。历史典故、名人逸事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 ④从语言复习资料中找: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材料等。 ⑤除此之外,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短信等都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之 处。
所以——我们不是缺乏写作材料, 我们缺乏的是发现材料的眼力。
温 1、选用课文素材,要选得恰当,用得自 然,不能生搬硬套、为用而用。
馨· 2、选用课文素材,要选准角度,突出中心, 正确取舍。
提 3、注意课文素材与生活素材相结合,力 示 求典型、深刻。
课 课文素材与作文的融合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源泉,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利用教材作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一、巧变教材,分解难点,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
案例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的教学: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这一节课的教学,按教材处理是通过教具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都是三角形的对称轴的知识,亦即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然后再用全等的知识进行几何的推理论证,最后进行性质的运用。
但是笔者发现采用该方法后,很多学生不会应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决问题,于是笔者改变策略,一开始让每个学生任意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在你所作的三角形的同一边上作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随后,找出下面三个学生的结果让大家观察和比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三个同学的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会重合呢?第三个同学所画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呢?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最后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几何推理。
这节课经过这样改动后,对“三线合一”的理解更深刻了,知道在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只要知道其中一线,就可以推导出其他两线的结论,在作业中也会应用“三线合一”解决问题了。
二、灵活地处理教材,让学生学得更自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处理、驾驭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更换素材,增加编排,改变编排等方式,对教材进行有效再加工,进一步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和例题的示范作用。
教材中可以运用的作文素材

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天地呢? 这启示我们从多角度看问题而非把问题绝对化,即便
我们身处逆境中也应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
适的精神状态,并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 性地对待生活。我们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和挫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和克服它们。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 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 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染上一些灰
尘——诸如懒惰、自卑等等。而这些灰尘虽然用肉眼 不能看清,却会让我们的大脑运转不灵,直接影响我 们的前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时时反省,就像曾
子那样每日多次反省:“为人家办事情是不是尽心尽
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给我的 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 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
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
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 自由、个性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有些人暗自发力,以
为“留一手”,自己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 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每一个 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有他光彩夺目的一面。
三招活用课本素材

论证 观 点 ,都能 使 文章倍 增 底蕴 ,洋溢 着 文采 。 二 、巧 用课 文事 例 教 材 中 的不 少 事 例 ( 括 老 师 上 课 时 介 绍 的作 者 的事 包 例 ),都是 作 文 的好素 材 。 ( )如 话 题 作 文 “ 难 与成 功 ” “ 境 出人 才” ,可 一 磨 逆
“ 书生 意 气 ,挥 斥 方 道 。 指点 江 山 ,激 扬 文 字 ,粪 土 修 《 伶官传序 》)
当年 万 户侯 ”
2 . 李白的 《 梦游天姥吟 留别 》中的两句话 :
权 贵 ,使 我不 得开 心颜 !”
原放逐 ,乃赋 《 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 《 国语 》;孙子膑 《 说难 》 《 孤愤 》; 《 》三百篇 ,大底 圣贤发 愤之所为 诗 作也 ” ,司马迁遭宫刑而成 《 史记 》。 ( 司马迁 《 报任安
兰 室 塞 窒 l 塾 三 招 活 用 课 本 素 材
陈 锐
( 湖南省衡 东二 中,湖南 衡 东
[ 摘
410 ) 24 0
要】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农村中学,狭小的生活 圈子,繁重的学习任务,决定 了这里的学生视野不开
阔,社 会知 识 、生活 积 累匮乏 ,写 起 文章 来 经 常 觉得 无话 可 写 ,真 是 “ 妇难 为无 米之 炊” 。为此 ,笔者 认 为 ,在 无 法解 巧 决现有 的条件的前提下 ,最重要 的是教会 学生活学活用,最好的办法是从课本中搜集素材,为作文服务。只是教材 中的素 材 如此 丰 富 ,怎 样提 炼 与运 用呢 ?笔 者 经过 一番 实践 ,总 结 出三 个 简单 又 实用 的 办法 。
“ 得广 厦千 万 间 ,大庇 天下 寒 士俱 欢颜 ,风 雨不 动 安 书 》 ) 安
课本素材之“思辨启迪”类

25素材活用1.家仇国恨与仁善大爱 (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原文再现: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
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
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
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绝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议论切入点:冲破迷雾,方成仁心。
在诸多矛盾冲突面前,聂荣臻自始至终坚定如一,心中虽有对日本人残酷罪行的叹息,但对无辜百姓的爱护之心从未改变,这种仁爱超越了国界,成为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怀着这一精神的伟人心中,只有对错,没有国别之分。
运用示例:仁爱不是无原则的博爱,而是明察万物是非之后的理性之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聂荣臻元帅面对两位无辜的日本小女孩,没有因为她们是敌国的孩子就草率行事。
相反,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不仅悉心照料,还安排专人将她们安全送回日本兵营,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的仁爱之心。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明察是非的理性之爱。
在比赛中,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王正行将自己的备用球拍借给乌干达对手,冬奥赛场上俄乌运动员的拥抱,叙利亚以色列民间医疗和教育合作……这些镜头在命运与共的人类社会都是如此闪耀的瞬间。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我们不能被情绪左右,而需要用冷静的头脑去分析事情的本质,方能冲破偏见的迷雾,伸出仁爱之手,一起向未来。
——朱卓妮下写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期,我们就从课本素材中寻找名家经典的思辨故事,为考场写作助力。
素材活用2.(庄子《五石之瓠》)原文再现: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议论切入点:更新思维,创造之始。
庄子故事中的众人,面对同一个事物“药”,有的只作不龟手之药用,有的则利用它来得到权势富贵,用的角度不同,事物发挥的效果也就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用课本素材满分作文精品选》高中版第一篇名人篇技法提炼积累作文素材,首先可以从关注一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蓦然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罗丹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高考作文中出现。
这些的名人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了作文的档次。
下面,我们以杜甫为例。
品一杯传递民族灵魂的苦茶2007广东考生一场千年的大雪,冻结了流逝的时间,唯有萦绕耳边的感慨绝唱。
死,并不是终结,他以湘江孤舟上那一具尸骨,向我们传递一种穿越千年的民族大义!杜甫,久违了!沏一杯苦香的茶,我开始谈他。
不,更确切地来说,是读这杯又苦又清又香的茶,我想知道苦茶中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真味。
茶很苦,读得也苦。
尽管衣衫槛褛,饥寒潦倒,他们仍然高呼疾喊,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从来没有放弃过理想,从而成就了千古史诗。
读千年史诗,依然能感受得到那一场曾经吹破一所茅屋的秋风,和秋风也吹不冷的赤子之心。
我诧异,甚而惊悚。
如何才能读懂他,读懂这杯苦茶传递的真意?我苦苦思索。
读他一遍遍,我懂得为什么沧桑的岁月与冷酷的历史会选择他,让他来雕刻历史、传递真情。
那是因为他有一颗忠诚的心,一种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尽管茅屋被秋风所破,他依然呼吁“独使至尊忧社稷,众臣何以报升平”,为皇帝担忧,为国家担忧;尽管妻儿饥寒潦倒,他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总是推己及人,处处为民着想,而不以自己的处境为意。
读他一回回,却读不懂;茶里藏真意,却品不出。
人生的苦难都让你来承受吗?难道你的一生只有苦难吗?我叹息。
你就不能媚俗一点,来保住那一顶小小的乌纱帽吗?你就不可以低一下高扬的头,来安抚一下快要冻死的妻儿吗?也许你少点批判,少一点对寒士的担忧,你的生活将会变样!然而,为了传递,为了博爱,这杯苦茶始终是那样的执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你还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悲恸流泪。
“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你咬着牙记录真实的历史细节。
然而,当你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时,你自己也是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
直到冻死在湘江的孤舟上,你一心所系的始终是天下百姓!我终于懂了,懂得了杜甫,懂得了这苦茶传递的真意。
这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苦茶。
杜甫,他感慨世态,忧国忧民,始终以他刻骨铭心的文字与苦难对抗到底。
湘江那一片孤舟,承载着一具不朽的尸骨,诉说着一段凄苦的唐朝,传递着—种永恒的民族精神!这篇文章开头运用夸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人物背景。
在针对性的引入杜甫这一历史人物之后,非常可贵的是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泛泛而谈,而是以“苦茶”作比,在“品荼”中“品人”。
在品中体现人物的民族精神的传递,非常有代表性。
文章书写美观,人物特点把握十分到位,真正把材料用深、用透了。
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知识的广博,文化底蕴的厚实,思想境界的高超,语言的华丽,哲理思考的深邃。
可以说,这样的文章,作者无形中把它的境界提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使得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思想深度。
这样的文章想不得高分都难。
很多历史人物原本就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或政治家,他们名垂千古的故事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诗文是他们的生命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奏出的最强音,两者结合,让底蕴芳香四溢。
高中三年,甚至高考备考阶段,关注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名篇名句,必然会有助于我们写好高考作文。
具体说来,在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可以: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2.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4.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5.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一.中国古代名人屈原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原文再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素材评析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
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
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适用话题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等。
【精彩范文】滴水藏海看屈原2005年高考浙江考生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
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
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
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
”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
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
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
他确实操守高洁。
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
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
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
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
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所用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名师点拨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透彻。
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屈原的评介清晰展现在作者的面前。
分析透彻一个人物,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你好傻啊,屈原2005年高考贵州考生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
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但是,你好傻啊,屈原!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
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
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但是,你好傻啊,屈原!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你又能怎样?只能徒留叹息!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但是,你好傻啊,屈原!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所用话题忘记与铭记名师点拨作者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
写屈原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爱国爱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洁、文学成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