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平时积累 巧用课本素材

合集下载

巧用课本素材,提高教学效率

巧用课本素材,提高教学效率

巧用课本素材,提高教学效率作者:刘胜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5期新版思想品德教材增添了大量的辅助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大致分为三类:①故事、案例;②诗歌、名言警句;③图片、漫画。

它们图文并茂、取材新颖,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这些素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面对各种各样的教学素材,选择正确的使用方法至关重要,现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导入提高兴趣部分素材蕴含了教材的知识要点,将其作为课堂导入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第一框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导入课堂教学,了解友谊的重要性。

第五课《男生女生之间》第三框以课本中“一名困惑的中学生”和“小芳”的事例导入,说明青春期男女同学出现情感萌动是正常的,但又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

第八课《一念之差》以《探测火星》、《相机的诱惑》两幅图片导入,告诉学生大千世界有美好的诱惑也有邪恶的诱惑,要认清诱惑,经受考验,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看图表述培养能力教材中大量的图片、漫画可以由学生表述漫画意思,并联系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的表达、分析能力。

如: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中“有了烦恼跟谁说”四张图片的意思学生有些难懂,通过学生表述、比较,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理解了“学生倾诉对象变化”的知识点。

第五课《男生女生之间》中插图《男女同学之间》,先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含义,大家就容易理解“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这一知识。

第八课《一念之差》中插图《危险的诱惑》是对第一框知识的总结,让学生指出每幅图代表的不良诱惑,可以使学生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

三、学生朗读活跃气氛诗歌、名言警句中体现了教材的观点,集体朗读不仅可以巩固知识、活跃气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孟郊的《游子吟》,孔子、孟子、荀子、莎士比亚、蒙田、马克思等人的名言警句,都是教学中良好的素材,教学中要予以充分利用。

灵活运用语文课本中的素材

灵活运用语文课本中的素材

灵活运用语文课本中的素材作文讲究厚积薄发,没有素材的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也难登锦绣文章的殿堂。

素材积累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源于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是源于传媒,优秀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博取众长,为我所用;三是源于书本,尤其语文课本更是一座素材金矿,绝大部分课文,内容丰、题材广,文质兼美,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并且准确把握课文的精髓,领悟并运用前人优秀的写作成果,课本就能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为写作平添一抹亮色,提升文章档次,高考写作就会别有洞天。

怎样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素材呢?一、积累两原则忠实原文:要使课本成为写作的素材金矿,在平时,就要紧扣课文,挖掘素材。

中学所选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无论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还是单元小结、课后注释、课文链接,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

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课文入手,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

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

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

同时,引用要忠实原文,不要随意改动,也要准确理解课文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篡改。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是由缪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缪贤的推荐,蔺相如很可能成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老舍人,更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显露才华,也就不会“拜为上卿,使强秦不敢加兵于赵”。

缪贤不仅慧眼识英雄,而且舍己荐英雄。

他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窃计欲亡走燕”,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突出相如之长。

我们能挖掘出缪贤的这些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对原文的忠实解读,运用于写作之中,岂不锦上添花?熟而不俗:当然,有些课文素材太熟,大多已成旧例,可能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难以引起读者的共识共鸣。

高考作文中如果使用了这些旧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

巧用课本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巧用课本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x p s e n us Ea l &Tc i e me hq
素材运 用范 例与技巧
》技巧
三、 直接 引用名句 名篇 , 再现素材 , 加强论证
的深度
恰 当而熟练 地 引用课本 中的古诗 词 、 哲理性 语 句不 仅 能增 加文 章 的文采 , 而且 可 以增 强文 章的 思 想 内涵 。如 2 0 年 四 川满 分 作文 《 遇挫折 , 04 遭 笑对 痛苦》 :
刘和珍们是 “ 哀痛者” 这好理解。 , 列强入侵, 军 阀混战, 国家衰败, 他们为国家哀痛 !鸦片横行 , 人
心麻木 , 民族积弱, 他们为民族哀痛 !水旱频发 , 家
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 哀痛” “ 是刘和珍们
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足显作者灵活 自 如地组合课文中 破 人亡 , 百姓 可怜 , 他们 为人 民哀痛 !这种 哀痛成 为 又如 2 0 年高考福建卷 以“ 06 留一点空白” 为话 的战士 本 色 !
材料 组合 的方式 , 分别使用 了“ 烛之武 竟能用 一段话 造辉煌的道理, 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扎实的积累。 使秦 师从边 境中退 去, 救一个 国家 , 挽 一个 即将 灭亡 的 国家” 《 之武退秦师》 、曹植 以惊人 的智慧吟 出 (烛 )“
再如, 陕西省 2 0 年高考话题作文是“ 04 快乐幸 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 ,有位考生结合课本写了篇 《 哀痛者/ 幸福者》 开头几段是这样的: ,
⑥ 为人儿女者要有孝心, 但要据理力争, 不要愚
孝 。焦仲 卿 明知母亲 是毫无 理 由地故意 刁难 自己的
妻子 , 但出于对母亲 的孝心 , 不得不休掉妻 子, 最后导 致爱情 悲剧的产 生。

作文:巧用【课本素材】,提升【作文品质】

作文:巧用【课本素材】,提升【作文品质】

作文:巧用【课本素材】,提升【作文品质】典题示例——请以“逆境中的坚持”为题,写一篇文章。

【示例】逆境中的坚持(节选)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化用素材: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写作指引一、素材来源:语文课本作为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载体,当然是我们写作不可多得的素材来源,可谓“源头活水”之一,主要包括诗词素材和人物故事素材。

可以用词、可以用句;可以直接引用、可以化用;可以正用、可以反用;可用小学初中素材、也可用高中素材。

二、如何巧借课本素材引用诗文、故事,可以展现考生丰富的知识面,以及运用素材的能力。

示例:当我灰心丧气时,书教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我有了重新奋斗的勇气;当我与朋友惜别时,书告诉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于是我擦干了离别的眼泪;当我放纵玩耍时,书告诉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我认清了自己的使命……正是因为书,我才学会了坚强不屈,学会了思索未来,懂得了新世纪的青年应该积极向上,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学生作文《书是香的,孩子》)中间部分作者运用排比,引用课本素材,从灰心丧气、离别、放纵生活三个方面写书对“我”的鼓励、鞭策作用。

化用素材,为我所用。

根据写作主题的需要化用课本素材作为论据。

巧用利用课本资源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

巧用利用课本资源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

巧用利用课本资源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1.利用课本资源,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很多具有人生启迪的历史瞬间和场景,既有对事实的记录、对现象的描述,对风物的介绍、对自然的探索;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的洞察、对人生的感悟、对宇宙的凝思……仅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来说,就有“读书有味”、“有家真好”、“动物世界”、“生活启迪”、“遨游汉字王国”、“父母的爱”、“祖国的昨天和今天”、“领略伟人风采”。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有效地开发。

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吹”的难题,还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整理和加工,提炼成学生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时随机取用。

掌握领会了这些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同学的精神境界,扩大生活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领悟能力,学生作文写作时,将相应的材料充实到文章里,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之言之有物。

2、利用课本资源,丰富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正是学生作文中缺乏的血肉和营养。

思想性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

教材文本中,许多作品的作者不仅是中外著名的作家、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

与他们的作品倾心“交谈”,既可使学生了解他们生活态度,又可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他们的生活思想,获得人生启示。

当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一定触动,心灵深处进一步体验作家的独特见解和真情实感时,他们的思想会深刻起来,情感会丰富起来、认识会全面起来。

认识提高了,情感丰富了,作文文意自然就高远了,文章也就有了感染力。

3、利用课本资源,贯通写作思路文章是表情达意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要表达什么意思,必定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

观察学生平时作文,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很普遍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喜欢咬(玩)笔杆。

巧用素材 活用教材

巧用素材 活用教材

巧用素材活用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创新,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如何巧用素材,活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此,在本篇论文中,将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巧用素材,活用教材。

一、素材的巧用素材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优秀教学的关键之一。

素材可以引导学生去钻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但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素材呢?1. 利用多元化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元化的素材,例如图片、音频、视频、实物等。

做到图片与文字相结合,音频与图片相配合,视频与实物相呼应,真正实现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通过演唱、填空、朗读、背诵、制作成手抄报等方式来运用素材,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比如通过创设事例题、实例解题、实物拼图等方式来进行素材的运用。

2. 利用网上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资源广泛、丰富。

可以通过利用网络素材来实现学科增添的丰富性,化腐朽为神奇。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现一些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在艺术教育中,通过网络上传的一些名画的图像、音频,让学生在了解绘画艺术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美妙。

二、教材的活用教材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老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的质量对于教学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活用好教材呢?1. 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高效整合教材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应该高效整合教材。

对于知识单一的教材要注重综合性,充分利用书中的案例和实例,对同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思维。

在理化生领域中,通过对教材进行细分,对知识点整合,创造出一种更亲近生活的实践方法,比如二氧化碳火箭的制作,可以用达尔文进化论,引导孩子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激发兴趣,增强记忆。

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一、从蔺相如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国家 民族 上司 君王
蔺相如
下属 家人 同事
参考观点

观点一:位卑未敢忘忧国 观点二:好马还要伯乐荐 观点三:口才也是才


观点四: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
观点五:面子问题。
二、从廉颇方面பைடு நூலகம்想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不要以出身论人
材素用 工加巧 位定速 材搜广
高考考场

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匠。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 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 了一截,用短的尺子量过的木柱就被做短了,可木柱 等材料都是进贡的木材,非常珍贵,木匠和徒弟都面 临杀头的局面。在焦急中,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 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木匠和 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 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沿袭下来。以“双赢的智慧”为 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三、从蔺相如和廉颇两方面同时着想。
四、 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1不拘一格用人才。 观点2宽容才能赢得下属的忠心。
五、从缪贤方面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1甘当伯乐,为国荐才
着眼于整篇文章

①任用人才不能论资排辈 ——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 ②要提倡顾全大局 ——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 ③知错认错真丈夫 ——赞廉颇“负荆请罪”
巧用课本素材 作文别有洞天
——《廉颇蔺相如列传》素材使用
卷首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写作文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 足的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 优秀的文章?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 此,要善于从教材课文中寻找写作素材,每年高考,都有 不少取材于课文的优秀篇章。同一篇课文,只要我们从不 同的角度去提取,就可以整理出不同的论据材料,只要我 们会定向转述。 我们可以选取内涵丰富的课文,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读, 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定向转述,概括出不同的论据材料。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巧用课本素材

巧用课本素材
(《眼泪中的中国情节》)
课堂小结
▪ 一.巧引诗句
1.直引诗句 2.化用诗词意境
▪ 二.巧用典故
▪ 1.古人范例 2.排比事例
▪ 三.巧借人物
▪ 1.诗文作者 2.文学人物
三.课堂练习
▪ 请化用课本的诗人诗词,续写下面文句:
▪ 我从遥远的《诗经》中走来,静女你依然保持着 “爱而不见”俏皮和美丽; 我从激情的《楚辞》中走来,屈原你依然怀着一 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爱民 之心; 我从悲剧的乐府诗中走来,兰芝你依然保持着 “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爱情坚贞…
巧用课本素材
(一)巧引诗句
1.直引诗句 根据行文需要,直接引用课本中的诗词。
例1.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诗 句。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 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 自己的归属。
(河南考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三.课堂练习
▪ (1)我从刚健的建安诗中走来,曹操你依然低 吟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肺腑之言。
▪ (2)我从隐逸的田园诗中走来,陶潜你依然过 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 (3)我从鼎盛的盛唐诗中走来,李白你依然高 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豪壮之言。
▪ (4)我从婉约的宋词中走来,李清照你依然苦 守着“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凄凉生活
鹊桥仙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 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 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 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 岂在朝朝暮暮。
(二)巧用典故
▪ A.古人范例:
▪ 1.辛弃疾的《永遇乐》巧用孙权、廉颇等五人的 典故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平时积累巧用课本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确,很多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无精打采,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其关键就是平时缺乏积累,头脑中缺少“米”。

其实在我们的课本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米”,只是同学们不善于积累而已。

作文完全可以借鉴课内知识,可以说,课本是学生写作素材的“北大仓”,素材相当丰富。

如名人事例,有临危受命赤子之心、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的烛之武;执着追求感人肺腑、宁死不屈、品格高洁的屈原;重事业轻生死、重理想轻名利的司马迁,等等。

又如,文中经典文段,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等等。

还有一些经典名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等等。

若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素材,何愁无“米”下锅?
巧用课本素材,意蕴深远,富有创意。

在下面一则材料作文中我们就可以使用学过的课文。

作文材料为: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由材料可以得出观点:一、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二、团结互助,有助于共同开创一番局面。

由此我们就可以使用学过的《鸿门宴》这篇课文中人物的事迹作为我们的写作材料。

在观点一中使用刘邦和张良的事例。

刘邦借助张良的足智多谋,在鸿门宴中保存性命,更在以后的楚汉之争中君臣合作,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共同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刘邦取得了天下,张良也成就一番功名。

刘邦为张良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张良也助刘邦取得天下,当上皇帝。

在观点二中使用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各自作为事例。

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君臣将士上下一心,各尽其职,各施其能,共同对抗项羽集团,最终取得鸿门宴的胜利。

而项羽集团内部,范增主张灭刘邦,项伯主张保刘邦,项羽犹豫不定,整个集团内部没有统一的方
向,没有一致的意见,一盘散沙,最终覆亡是可想而知的。

在我们的文章中若能如此运用课本材料,不仅使我们的文章素材新颖,不落窠臼,而且正反对比,论证更加有力。

巧用课本素材,可以在考场中节省时间,可以更好地谋篇布局,让文章活色生香。

如福建考生就在他的文章《季节》中写到:“何必为清照生活在秋季而感伤,如若没有那金黄零落的秋季,谁为清照满心的愁苦作序,那么那些充满才情与怅然情怀的词句,将不复存在了吧。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清照内心奔赴家园的温暖回音。

”文章通过李清照丰富的人生经历、辉煌的艺术成就,具体形象地传达出季节的特点,构思巧妙,富有创意。

还有同学将《归去来兮辞》运用到作文中,他这样写到:“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

不管你到了天涯海角,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当年,陶县令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他巧妙地将原文中的语句嵌入到自己的作文中,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

总之,写作文好比盖楼房,一旦材料齐全,万丈高楼自然平地而起。

要写好一篇作文,不能凭一日一时的功夫,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材料的积累。

可以说,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作者单位:渑池二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