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太后化解正嘉之交皇位继承危机_林延清

合集下载

明朝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

明朝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Empresses and Imperial Concubines in the Crisis of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 in Ming
Dynasty
作者: 林延清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求是学刊
页码: 138-144页
主题词: 明朝后妃;皇位继承;稳定政局
摘要:在明朝屡次发生的皇位继承危机中,后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少数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也起了消极作用,亦对明朝政局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总体看,在明朝出现皇位继承危机时,后妃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这对明朝近三百年统治中,保持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应予以肯定。

明朝后妃之所以能在皇位承继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原因在于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和明朝皇帝昏庸腐化者居多的实际状况。

《宋史·石延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石延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石延年,字曼卿,先世幽州人。

晋以幽州遗契丹,其祖举族南走,家于宋城。

延年为人跌宕任气节,读书通大略,为文劲健,于诗最工而善书。

累举进士不中,真宗录三举进士,以为三班奉职,延年耻不就。

张知白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延年不得已就命。

后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知金乡县,有治名。

用荐者通判乾宁军,徙永静军,为大理评事、馆阁校勘,历光禄、大理寺丞,上书章献太后,请还政天子。

太后崩,范讽欲引延年,延年力止之。

后讽败,延年坐与讽善,落职通判海州。

久之,为秘阁校理,迁太子中允,同判登闻鼓院。

尝上言天下不识战三十余年,请为二边之备。

不报。

及元昊反,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

命往河东籍乡兵,凡得十数万,时边将遂欲以扞贼,延年笑曰:“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既不暇教,宜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又尝请募人使唃厮啰①及回鹘举兵攻元昊,帝嘉纳之。

延年喜剧饮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终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饮多以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二人饮啖自若至夕无酒色相揖而去。

明日,都下传王氏酒楼有二仙来饮,已乃知刘、石也。

延年虽酣放,若不可撄②以世务,然与人论天下事,是非无不当。

初,与天章阁待制吴遵路同使河东,及卒,遵路言于朝廷,特官其一子。

(节选自《宋史·石延年传》)(注)①唃厮啰:人名。

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裔。

②撄:扰乱,打扰。

8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延年喜剧饮/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终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饮/多以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二人饮啖自若/至夕无酒色/相揖而去B.延年喜剧饮/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终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饮多/以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二人饮啖自若/至夕无酒色/相揖而去C.延年喜剧饮/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终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饮多/以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二人饮啖自若/至夕无酒色/相揖而去D.延年喜剧饮/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终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饮/多以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二人饮啖自若/至夕无酒色/相揖而去8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军,为军队编制名,与现在所说的“军”相似,其最高长官为“知某某军”,副长官为“通判”。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爱民如子,执政有方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①。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但非贤不理,唯在得人。

”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②,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选自《贞观政要·仁义》,有删改):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

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来他在傅岩筑墙,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使商朝国势强盛,殷商中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标点符号,请指出相应位置的标号。

人皆知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祚,既可指国运,又可指皇位,文中指前者。

B.吕尚,即姜子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

他在商周时期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文中借傅说、吕尚代指治国贤才。

《张茂昭传》阅读练习

《张茂昭传》阅读练习

《张茂昭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茂昭本名升云,德宗时赐今名,字丰明。

少沈毅,颇通书传。

孝忠时,累擢检校工部尚书。

孝忠卒,帝拜邕王谅为义武军节度大使,以茂昭为留后,封延德郡王。

后二年,为节度使。

弟昇璘薄王武俊为人,座上嫚骂,武俊怒,袭义丰、安喜、无极,掠万馀人,茂昭婴城,遣人厚谢,乃止。

久之,入朝,为帝从容言河朔事,帝竦听,曰:“恨见卿晚!”召宴麟德殿,赐良马、甲第、器币优具,诏其子克礼尚晋康郡主。

帝方倚之经置北方,会崩,故茂昭每入临,辄哀不自胜。

顺宗立,进冋中书门下平章事,复遣之镇,赐女乐二人,固辞,车至第门,茂昭引诏使辞曰:“天子女乐,非臣下所宜见。

昔汾阳、咸宁、西平、北平皆有大功,故当是赐。

今下臣述职以朝,奈何滥赏?后日有立功之臣,陛下何以加之?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既还,王承宗叛,诏河东、河中、振武、义武合军为恒州北道招讨,茂昭治廪厩,列亭侯,平易道路,以待西军。

承宗以骑二万逾木刀沟与王师薄战,茂昭躬擐甲为前锋,令其子克让、从子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绕贼,大败之,承宗几危。

会有诏班师,加检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乃请举宗还朝,表数上,帝乃许。

北镇遣客间说,皆不纳。

诏左庶子任迪简为行军司马,乘驿往代。

茂昭奉两州符节、管钥、图籍归之。

先敕妻子上道,戒曰;“吾使尔曹出易,庶后世不为污俗所染。

”未半道,迎拜兼中书令,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

至京师,双日开延英,对五刻罢。

又表迁坟墓于京兆,许之。

明年,疽发于首卒,年五十,册赠太师,谥曰献武。

帝思其忠,擢诸子皆要职,岁给绢二千匹。

(节选自《新唐书·张茂昭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B.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C.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D.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论张太后化解正嘉之交皇位继承危机

论张太后化解正嘉之交皇位继承危机

作者: 林延清;赵腾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050071
出版物刊名: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7-7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张太后;正德;武宗;嘉靖;朱厚熜;正嘉之交危机
摘要:正德十六年(1521 年)三月,明武宗病亡,由于他既无子嗣,又无兄弟,皇位继承成为空白,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乱一触即发,明王朝面临倾覆之虞.在此危急关头,张太后挺身而出,及时确定皇位继承人,并派遣使臣迎接新君朱厚熜来京即位.她还在皇位空缺期间,主持朝政,全力委用内阁首辅杨廷和,采取种种措施稳定政局;并在君臣“门礼之争”中做好协调工作,使朱厚熜顺利即位,开启明朝嘉靖时期.。

“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的转变

“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的转变

“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的转变第38卷第1期2010年1月辽宁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 o1.38No.1Jan.2010编者按:林延清先生的《"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的转变》一文,对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发生的一群宫女险些将嘉靖皇帝扼死的事件进行了重新梳理.认为,该事件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对嘉靖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亦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它是影响朝政走向的重大事件,值得高度关注.但长期以来,史界对此却重视不够,仅将其归结为一次偶发的宫延事件,进行一般的事件起因和过程的阐述,并未揭示其深刻影响,这也使得我们对嘉靖朝政的发展演变缺乏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而《"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的转变》一文,则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对"壬寅宫变"施加给嘉靖朝政的巨大冲击波,予以全面而又深入的剖析,指出它是嘉靖朝政由盛入衰的转折点.这就首次将"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其作用的力度,判定为嘉靖朝政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论断新颖独到,具有很鲜明的创新性,值得一读."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的转变林延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发生的宫婢之变,险些将嘉靖皇帝扼死.它是嘉靖皇帝专横暴躁,横施淫威所造成的,对嘉靖朝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开启了嘉靖皇帝怠政的时期;第二,狂热地崇信道教,专一奉道事玄;第三,直接导致严嵩专权乱政的出现."壬寅宫变"是嘉靖朝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关键词:嘉靖皇帝;壬寅宫变;朝政下滑中图分类号:K248.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10)01—0007—07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发生的一群宫女险些将嘉靖皇帝扼死的严重事件,历史上称为"壬寅宫变".它对嘉靖朝政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嘉靖朝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应对此进行深入地探讨.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一日是很不寻常的一天.嘉靖皇帝遭到比三年前南巡途中险被烧死更为严重的劫难——差一点被宫女杀死.因嘉靖二十一年为农历壬寅年,故此事件被称为"壬寅宫变"一般情况下,要想加害明朝皇帝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要说紫禁城内外戒备森严,就是弄清皇帝某夜在哪里就寝也是不易的.皇帝居住的乾清宫暖阁有九个房间,"中一间置床三张于房下,收稿日期:2009—08—26作者简介:林延清,男,山东菜州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明清史.8辽宁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正即以天桥上左一问之下置床三张于上,又以天桥下左二问之下间置床三张于下,又以天桥上左三间之上间又置床三张于上,又以天桥下左四问之下间置床三张于下,右四间亦如之.天桥即人家楼梯也.凡九间,有上有下,上下共置床二十七张,天子随峙居寝,制度殊异"【1].九个房间,二十七个床位,皇帝可以随意选择,因而很难弄清他到底在哪里安寝.同时,皇帝除在乾清宫暖阁起居外,还时常到后,妃,嫔居住的宫中留宿.明代皇后在坤宁宫居住,妃嫔也各有自己的宫室.后, 妃,嫔亦配有定额的宫女,以侍奉其起居,即皇后十名,贵妃八名,妃嫔六名等.尽管防范严密,但对在嘉靖皇帝身旁侍奉的宫女而言,还是难以奏效.十月二十一日晚上,嘉靖皇帝来到曹端妃宫就寝.在宁嫔王氏与宫女杨金英等的谋划下,杨金英等十几个宫女悄悄地溜进嘉靖帝的寝室.她们利用嘉靖帝熟睡之机,准备勒死他.开始时杨金英把用丝花绳搓成的一条粗绳递给宫女苏川药,苏随即又传给杨金英.杨则拴好绳套.与之同时,宫女姚淑翠接过邢翠莲递来的黄绫抹布后,就用它将嘉靖皇帝的脸蒙住.众宫女见状一拥而上,姚淑翠掐脖子,邢翠莲按前胸,苏川药和关梅香则把着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按着两腿.杨金英就势把绳套在朱厚璁的脖子上,姚淑翠和关梅香两人用力拉绳套.眼看嘉靖帝就要归西,可惜的是,杨金英误把绳套打成死结,拉了好久也没致嘉靖帝于死命.宫女张金莲见事不成,思想发生动摇,竟偷偷地跑去报告方皇后.当方皇后赶来解救时,被姚淑翠打了一拳.陈菊花吹灭灯.方皇后一面命人点灯解救嘉靖帝,一面命太监张佐, 高忠将四处藏匿的宫女们一一逮捕.此时,嘉靖皇帝虽没被勒断气,但也处于昏迷不醒状态.方皇后立即召集御医进行抢救.事关万岁爷的性命,御医们面面相觑,不敢轻易向前.工部尚书掌太医院许绅知道自己无法推脱,就冒着可能被处死的风险, 为嘉靖帝把脉,开药.他用桃仁,红花,大黄等下血药为嘉靖帝医治,"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2]嘉靖皇帝虽被抢救过来,但因惊吓过度,身体很虚弱,不能理事,对"谋逆"宫女的处治,就由方皇后主持.她命司礼监太监张佐,高忠等审讯被捕宫女,并将结果上报嘉靖皇帝,"言金英(即杨金英)与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亲行弑逆,宁嫔王氏首谋,端妃曹氏时虽不与,然始亦有谋.张金莲事露方告,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皆同谋者."(3]这里,将端妃曹氏也牵连进去,显系方皇后主意.她早就对曹端妃受宠怀有深深的妒意,正好利用此事发生在曹端妃处所的机会,加其以罪名,以便予以惩治.根据司礼监的上奏,嘉靖帝遂颁谕旨称:"这群逆宫婢杨金英等,并王氏各朋谋害弑朕于卧所,凶恶悖乱,好生悖逆天道, 死有余辜.你们即打问明白,不分首从,便都孥去,依律凌迟处死,坐lJ尸枭首,示众尽法.各该族属,不限籍之同异,逐一查出,着锦衣卫孥送法司,依律处决,财产抄没交官.",4]于是刑部会同锦衣卫将杨金英等十六名宫女绑赴市曹,凌迟处死.还将丝花绳和黄绫抹布封收官库.王宁嫔和曹端妃的身份是妃嫔,自然不便在街头行刑,可能是在紫禁城内秘密处死的.需要指出的是,依据《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七"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丁酉条"的记载,参与此事的有杨金英等十五名宫女.而明人沈德符在其所着《万历野获编》中,引用刑部处置宫女的奏疏中称处决宫女十六名.同时,两者在宫女姓名的记载上也略有出入.笔者以为沈德符所引刑部奏疏所记较为可靠,可定为十六名宫女参与宫婢之变,具体姓名如下:杨金英,杨翠香,苏川药,姚淑翠,邢翠莲,刘妙莲,关梅香,黄秀莲,黄玉莲,尹翠香,王槐香,张金莲,徐秋花,张春景,邓金香,陈菊花[5].宁嫔王氏和杨金英等十几个宫女为何要冒灭九族的风险,去谋害嘉靖皇帝呢?这个问题涉及宫闱秘事,史书多讳不言.但这次事件是经过较长时间准备的,"时诸婢为谋已久"[6].这也表明宁嫔王氏及杨金英等宫女对嘉靖皇帝的仇恨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而要铤而走险,此为宫变发生的主要因素.嘉靖皇帝专横暴躁,恩威莫测,不仅常在外廷施用廷杖责打群臣,在内廷也对后妃及宫女横施淫威,"世宗性卞,待宫人多不测,宫人惧."[7]嘉靖皇帝的第一个皇后是孝洁皇后陈氏.她是大第1期林延清:"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的转变9名府元城县生员陈万言的女儿.嘉靖元年(1522)被选人宫,与嘉靖帝成婚.嘉靖七年(1528)九月的一天,嘉靖皇帝与陈皇后在宫中闲谈时,方,张二妃进来献茶.嘉靖皇帝见二妃之手很白嫩,就拉过抚摸.陈皇后妒意顿生,起身要离开.专横的嘉靖帝怎能容忍,立刻大发雷霆.这将陈皇后吓得魂飞魄散,惊悸之下堕了胎,没过几天就撒手而去.临死前,陈皇后欲见其母冀氏一面,嘉靖帝竟不允准.陈皇后去世后,嘉靖帝甚至还令礼部从简发丧,并定下不中听的谥号:悼灵,草草埋葬于袄儿谷.继之而立的第二位皇后张氏的命运更惨.张氏初封顺妃,嘉靖七年陈皇后死后,继立为后.嘉靖十三年正月,嘉靖皇帝颁谕礼部,宣布废黜张氏, 时距她被立为后仅五年多.张后被废与孝宗张太后有关,"说者谓建昌侯张延龄坐罪当死,昭圣太后乞哀于废后(指张皇后).后乘新正侍上宴,微及其事.上震怒,立褫冠服鞭挞之,斥谴以去"[8].仅仅是替人说情,嘉靖帝就鞭挞张后,并予以废黜, 实在是寡恩乖戾.对待皇后尚且如此,其他妃嫔的境遇更可想而知.宁嫔王氏是在嘉靖十九年册立的,短暂的受宠之后,就是冷落,随之而来的是接二连三的责罚.王氏性格倔强,不甘受辱,内心埋藏着对嘉靖帝的仇恨.至于宫女,处境就更加悲惨.当时正在北京的朝鲜使节,对此记述道:"盖以皇帝(指嘉靖帝)虽宠宫人,若有微过,多不容恕, 辄加笙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二三百人,蓄怨积苦, 发此凶谋."[9]还说:"皇帝好道术,炼丹服食,性寝躁急,喜怒无常.宫人等不胜怨惧,同谋构乱云." [1o]这两段邻国记载,虽系传闻,但从中可以看出嘉靖皇帝的残暴程度,以及宫女所受的苦难.最令宫女无法忍受的是,嘉靖皇帝还用宫女的经血烧炼"红铅".据说这是一种长生不老药,服之可成仙升天.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乞求长生的愿望十分强烈,于是他就强制采取宫女的经血,以炼制这种药物.在收集过程中,宫女备受摧残和折磨,不少人失血过多或血崩.这些人即使当时不死,也会落下病根,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如此残酷的压迫和蹂躏,逼得她们走上反抗之路.宫变发生之前,王宁嫔和杨金英等人商议说:"咱们下手吧,强如死在他手里."尽管最后未获成功,但她们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却彪炳史册,受到后人的崇敬.十几个宫女起而造反,差点使嘉靖皇帝命丧黄泉,这使举国上下十分震惊.朝野内外,街头里巷,流言四起,人心浮动,"是时中外震惶,次日始知上体康豫,群心乃定."[11]大学士严嵩等遂上疏,以"事出仓卒,人心惊惑.今虽甫平,犹恐传闻未定",请求昭告天下,以安人心(12].嘉靖皇帝认为自己大难不死,定有神灵护佑,有必要宣示天下,便对严嵩说:"卿言甚善,群婢大肆逆谋,实变出非常,仰荷天地,祖宗,皇考妣,百神佑护,以致朕躬安宁,宜即择吉,遣官祭告祗谢及降敕中外, 以安人心."[13]于是在事件发生后的十天——十一月一日,嘉靖帝派遣文武大臣成国公朱希忠等告谢天地,宗庙,社稷及各方神祗,还于宫内外举行斋醮活动.第二天又昭告天下:"朕诞膺天眷,临御大宝二十一年于兹,夙夜兢兢,钦若上帝,祗奉庙谟,罔敢怠遑.故凡八柄之操,五刑之用,皆稽谋自天,考训于祖,恩宥罔偏于近御,刑赏大同于宫府,凡以成平明之治,洽于变之风,以期无负天与祖宗付托之重.虽每自防微,岂期是年十月二十一日变生榻寝,二逆御氏结宫婢杨金英等,大肆谋逆,戕害朕躬.仰荷天地,祖宗,皇考妣洪庇,百神护佑,假手中宫,力救朕躬,获臻宁吉.即将逆犯依律凌迟处死,各该族属尽夷.已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及应祀神祗,恭行谢典.恐中外传疑未的, 尚怀隐忧,手足腹心,保爱胥戚,兹特降敕抚慰尔等.夫朕以冲弱,遇兹危笃,卒获康宁,然非天地,神人阴佑默相以保,我国家万万载灵长之祚何以有此!尔等宜念此眷恩,深加庆幸,安心官守,共迓皇厘,睹兹祈天永命之休,共飨久安长治之盛.尔等其钦承之哉!"[14]诏书中,嘉靖皇帝并未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宣扬施政之公允,得当,"临御大宝二十一年于兹,夙夜兢兢,钦若上帝,祗奉庙谟,罔敢怠遑……凡以成平明之治,洽于变之风.以期无负天与祖宗付托之重."他还把自己脱险,归功于"天地,神人阴佑默相",要臣工"安心官守",不要因此事件而受任何影响.尽管向天下发布了诏书,但此次突发事件的影响仍然是无法抹去的.首先是开启了嘉靖皇帝怠政不上朝视事的时期.在这次事变中,嘉靖皇帝10辽宁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正在昏迷中度过了大半天,亲身体验到"死"的滋味. 正当壮年的他,一夜之间竞与死亡的距离这么近, 这使他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有人说死而复生的人就不会再畏惧死亡.而嘉靖皇帝却恰恰相反,他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依恋却大为增强了.出于长生的愿望,嘉靖皇帝总觉得乾清宫及大内皆非吉祥之地.一则此处曾为列祖列宗升天去世之所,二则他自己在此处也几乎被宫女扼死.只要嘉靖皇帝一想到当时情景,眼前就出现杨金英等宫女怒目圆睁的形象,这使他胆战心惊,坐卧不宁.于是他决定搬到太液池西岸的永寿宫去住.永寿宫是明成祖朱棣当燕王时的旧居,他正是从此地起兵,最后登上皇帝宝座的.仅这一点,嘉靖皇帝就认为是吉址福地.加之,自明兴以来,从来没有皇帝或妃嫔在此处去世,更令其满意.嘉靖帝认为在永寿宫居住,自己就一定可以避开灾祸,长生不老.于是, 在宫婢之变发生的第二天,即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二日,嘉靖皇帝就离开大内,移居西苑永寿宫,将先朝金宝法物都搬进室内,后宫妃嫔也同时迁入永寿宫.从此,嘉靖皇帝就住在永寿宫,再也不回大内了.不上朝视事,典礼仪式也几乎是遣官代行.移居西苑后,嘉靖皇帝认为完全摆脱朝会典礼等例行公事的束缚,不仅使他多病的身体得以充分的休养,而且还能专心玄修,确实是很惬意的事情. 因而,他从嘉靖二十一年十一月始,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止的二十四年时间里,只有嘉靖二十二年(1543)正月,嘉靖二十五年(1546)正月和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还曾有三次朝见群臣的记录,除此而外,就再也没有上朝视事了. 经筵亦被废止,皇帝与朝臣处于长期隔绝状态,创明兴以来皇帝怠政的新纪录.不出席祭祀典礼,遣官员代为致祭.按明例,凡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大典,必须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以表示对天地,祖宗,社稷等的尊敬.嘉靖皇帝本是个很重视封建礼乐之事的人,即位初期和中期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仅按时出席郊庙典礼,而且大力进行改正祀典的活动,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祭祀制度.然而令人费解的是,礼乐祭祀制度愈完备,嘉靖皇帝参与这类活动的兴趣却愈来愈小,于是逐渐出现由官员代行主持大典的事情.嘉靖十一年(1532)正月,嘉靖皇帝以身体有病,不能出席在圜丘举行的祈谷大典,特地派遣武定侯郭勋代行礼.给事中叶洪认为这不合祖制, 请求嘉靖皇帝身体恢复后再举祈谷礼,不要遣官代行.嘉靖皇帝则"以遣官代祭乃祖宗朝故事"为由,拒绝了叶的请求.史书记载道:"上自即位,岁亲郊,其遣代实自此始."[15]凡事一开了头,便会接二连三地发生.同年五月"戊午夏至,大祀于方泽,遣武定侯郭勋代."[16]十一月二十四日,离冬至大祀之典只有两天了.嘉靖皇帝"偶有小疾",就写信给礼部官员,说明情况,礼部很知趣,随即上疏请求遣官代行.这正中嘉靖皇帝的心思,谕日: "朕因偶冒风寒,切念祀天重事,连日调理,欲躬亲奠献.今尚未痊,不能为礼,其遣武定侯郭勋暂代."[17]然而,这一时期遣官代祭虽屡有发生,但嘉靖皇帝亲祀之事毕竟还较经常,只是宫婢之变发生后,才基本不参加祭祀大典,几乎完全由官员代行了.不视朝,不举经筵,不出席典礼,嘉靖皇帝把自己禁闭在西苑的小圈子里,一意玄修,幻想长生不老.其次,崇信道教日趋狂热,出现专一奉道事玄的严重局面.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由来已久.早在湖广安陆时,因其父兴王朱{右杭信道教,年幼的朱厚璁耳濡目染,对之产生很大兴趣.入主北京后,因一时不惯北方生活,身体屡有不适,为消灾祛病,就在宫中搞起斋醮活动.但这一时期正值嘉靖皇帝锐意礼乐,改正祀典,建立功业之时,没有太多精力放在道教上,崇道是有限度的.不过,从嘉靖十年(1531)起,嘉靖皇帝对道教的态度由冷转热. 主要是因为当时他已二十五岁,但仍未有子嗣.为祈求神灵,使后妃早降龙子,嘉靖皇帝又热衷于搞斋醮之事.这使他对道教的崇信加深一步.但直到宫婢之变发生之前,嘉靖皇帝对道教的信奉仍停留在祛病祈嗣的阶段,对朝政的危害还不严重.宫婢之变的发生,使这种情况有了重大的改变.嘉靖皇帝认为自己得以死里逃生,张金莲的告密,方皇后的救驾,及许绅的抢救固然起了作用,但主要是天地,祖宗,神祗的保佑,尤其是他自己崇信道教的结果.嘉靖二十二年(1543)七月,事变已过去大半年,嘉靖帝仍不忘道教之恩,他对礼部说:"朕生辰且至,思去岁宫变非赖天地洪恩重,安有兹辰. 第1期林延清:"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的转变11 朕将举大报典.供事诸臣其体朕诚,勿怠."[18]于是在朝天宫建大醮七El.八月,嘉靖皇帝又以自己生辰将至,复思上天复生之恩,再举报恩之典十日.宫婢造反险遭不测,并没有使嘉靖皇帝反思自己的过错,改弦更张,反而使他与上天神仙的距离拉近了.他相信只要崇信道教,虔诚地进行斋醮活动,神祗就能保佑他免遭任何的伤害,就能延年益寿,永享人间的荣华富贵.尤其是移居西内后,他不上朝理事,更加放手地崇道修玄,"遭宫婢变,移居西内,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废,君臣不相接,独仲文得相见,见辄赐坐,称之为师而不名.心知臣下必议己,每下诏旨多愤疾之辞,廷臣莫知所指.小人顾可学,盛端明,朱隆禧辈,皆缘以进."[19]明人沈德符记的更为具体,(嘉靖皇帝) "以无极为拜天之所,当正朝之奉天殿;以大高元为内朝之所,当正朝之文华殿;又建清馥殿为行香之所,每建金篆大醮坛,则上必Et躬至焉.凡人值撰元诸侍臣,皆附丽其旁,即阁臣亦昼夜供事,不复至文渊阁.盖君臣上下,朝真醮斗几三十年"[20].嘉靖皇帝不仅狂热地祈求长生,还十分荒唐地将军国大事与修玄奉道联系起来,使嘉靖朝政治逐渐带有"道术治国"的色彩.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月,明大同边卒刘圮擒获叛卒王三.王三是明大同左卫指挥王铎之子.他叛降鞑靼后,不断引导鞑靼军向内地骚扰,成为明边防大患.这次王三被擒,实为明边军智勇所致.但嘉靖皇帝却将功劳归之于上玄,说什么:"叛恶就擒,固义勇之效力,实神鬼有以默戮之."[21]竞加秉一真人陶仲文少师,仍兼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世,惟仲文而已."[22]边疆将士的战功竟然成道士加冕的资本.这以后,每逢有边防捷报传来,嘉靖皇帝都要归功于道教,并举行告谢典礼.甚至嘉靖皇帝还将崇玄与刑法相联系.嘉靖二十四年(1545)八月,在扶觇中,有"神"降于箕,请求宽宥杨爵,周怡和刘魁等三名官员.嘉靖皇帝对箕仙十分敬畏,立即下令将已关押四年之久的杨爵等三人释放出狱.一个月后,吏部尚书熊浃上疏极言乩仙之妄. 嘉靖皇帝生气地说:"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23]又命东厂旗校将杨爵等三人重新逮捕人狱.嘉靖二十六年(1547)-V一月,大高玄殿遭火灾.嘉靖皇帝在露台祈祷.火光中好像昕到有呼喊杨爵等三人为忠臣的声音.嘉靖皇帝吃惊不小, 立即传旨将杨爵等三人释放出狱.杨爵等人被释固然是好事,但对官员的处治以奉玄事为转移,适足表明嘉靖皇帝溺道之深.再次,出现了严嵩专权的局面."壬寅宫变"后,世宗躲进西苑,日祈长生,朝讲尽废.他虽然仍通过批阅章奏,掌握着军政大权,但朝廷日常事务却无法亲自处理.同时,整日忙于斋醮祈祷,和朝臣们极少会面,君臣隔阂亦愈益严重.这种情况使嘉靖皇帝更加需要一个既忠实又柔顺的大臣充任内阁首辅,帮助他处理朝政.一位名叫严嵩的大臣引起他的兴趣.严嵩,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此人极善迎合,嘉靖七年(1528)升任礼部右侍郎后,步步高升.嘉靖十五年任礼部尚书.他在改正祀典中,处处附合嘉靖皇帝,赢得欢心.嘉靖二十一年八月,以武英殿大学士人值文渊阁.宫婢之变后,嘉靖皇帝移居西苑,与外界接触极少,除方士外,朝臣中只有严嵩能够见到他的面.于是严嵩便利用独承顾问的有利地位,排挤其他阁臣.嘉靖皇帝下的谕旨,他都尽可能不让别的阁臣知晓.这样,他就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理朝政.对于内阁最重要的票拟之事,严嵩更是抓住不放,不允许别的阁臣参与其问.严嵩此人机敏,善于揣摸嘉靖皇帝的意向.他人阁时已六十多岁了,年纪毕竟大了,反应也渐渐迟钝.但他仍不准其他阁臣插手,而是让其子严世藩代行. 严世蕃凭仗其父权势,官至工部侍郎.他奸猾机灵,颇通国典,晓畅时务,对嘉靖帝所下手诏,常能准确揣摩其意,做出符合其心愿的批复.严嵩遂悄悄地让世蕃进人值房,为其代办票拟之事.严嵩父子专权自恣,这就使与他同在阁的南京吏部尚书张治,国子监祭酒李本"益不敢预可否"[24].即使后来人阁的徐阶,在一段时间内,"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25].内阁而外,严嵩对各府院部衙门也加紧控制.他遍引私人居要地,形成严密的亲信势力网,以掌握大权.严嵩父子窃取朝中大权后,贪赃枉法,疯狂地攫取财富.内外官员升迁任免,多以贿赂多寡而定.这就造成政以贿成,吏治极为腐败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嘉靖朝政日益下滑,社会矛盾和危机也就日益尖锐和严重了."壬寅宫变''12辽宁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焦发生后,嘉靖初期政治较为清明的局面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更为腐败的政治.这次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确是不可低估.参考文献:(1](清)于敏中,英廉等.日下旧闻考:卷三四[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527.[2]张廷玉.明史:卷299[M~.许绅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7650.[3][6][11]明世宗实录:卷267(M).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丁酉.台湾中文出版社,1984.[4][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8[M].宫婢肆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470.[7]明宫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145.[8](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3[M].世宗废后.北京:中华书局,1959.(9]【101李朝中宗实录:卷99[M3.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宦官之祸(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宦官之祸(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宦官之祸(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自明帝以后,通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

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挡右貂,兼领卿署之职。

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尊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闱之任也。

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

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O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

汉之纲纪大乱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论》,有删改)材料二: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入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入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闽,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用多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W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称制A下B令C不出D房闱E之间F不得不委用G刑人H寄之I国命。

再论嘉靖大礼议——以张延龄案为线索

再论嘉靖大礼议——以张延龄案为线索

再论嘉靖大礼议——以张延龄案为线索杜洪涛【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4【摘要】嘉靖大礼议的既有研究往往将大礼议演绎成阁权与皇权的角力、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对抗、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斗争.然而,在处理与大礼议关联紧密的张延龄案时,世宗及议礼新贵的话语、行为揭示了他们对大礼议的认知与上述观点颇为不同.在世宗看来,他与张太后的矛盾是大礼议及其余波的主要矛盾,他衡量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标准在于是否迎合他尊崇本生父母的意愿,是否能够与张太后脱离干系;议礼新贵清楚地认识到,大礼议的胜利在使张太后失去圣母身份的同时也使世宗与他们自己陷入了道德困境.他们主张给予张太后高于世宗生母的礼遇,制造人伦、正统各有所归的假象,极力阻止世宗族诛张氏家族正是为了维持上述假象以期规避为天下、后世所不齿的道德风险.与此同时,京师游民刘东山等人诬告张太后胞弟张延龄及其家族的行动与相关供词,显示在议礼余波中即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亦能准确地察觉到世宗对张太后的敌意.【总页数】8页(P87-94)【作者】杜洪涛【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相关文献】1.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 [J], 王剑;王子初2.简论嘉靖首辅毛纪的宗族思想--以大礼议与明代士大夫日常生活为视角 [J], 董文强3.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J], 黄修志4.浙中王门与嘉靖“大礼议”事件——兼论黄宗明、黄绾的学术生平 [J], 张宏敏5.大礼议与明显陵——兼论湖广明显陵对明嘉靖朝政治的影响 [J], 邓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4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4年7月V ol 28, No 4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ul, 2014 论张太后化解正嘉之交皇位继承危机林延清,赵 腾(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050071)摘要: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病亡,由于他既无子嗣,又无兄弟,皇位继承成为空白,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乱一触即发,明王朝面临倾覆之虞。

在此危急关头,张太后挺身而出,及时确定皇位继承人,并派遣使臣迎接新君朱厚熜来京即位。

她还在皇位空缺期间,主持朝政,全力委用内阁首辅杨廷和,采取种种措施稳定政局;并在君臣“门礼之争”中做好协调工作,使朱厚熜顺利即位,开启明朝嘉靖时期。

关键词:张太后;正德;武宗;嘉靖;朱厚熜;正嘉之交危机中图分类号:K2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4-0067-06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4.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突然病亡,他既无子嗣,又无兄弟,造成前所未有的皇位继承空白,加之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异常激化,明朝确实处于开国以来的最危险关头。

在这危急时刻,武宗张太后果断运用权力,实现皇位平稳交接,力挽狂澜,为重振明朝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武宗猝亡,确定皇嗣,稳定人心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逝世后,作为武宗母亲的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一起,确定了皇位继承人,稳定了明朝政局。

武宗张太后,兴济(今河北省青县境内)人。

父亲张峦,“以乡贡入太学”[1]3528。

母亲金氏,“梦月入怀而生后”[1]3528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张氏被选为太子妃。

同年,太子朱祐樘即皇帝位,是为明孝宗,张氏随之被立为皇后。

弘治十八年(1505年),武宗朱厚照即位,被尊为皇太后。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病死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

临死前,武宗对身边太监陈敬、苏进说:“朕疾殆不可为矣。

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

”①这里所说的“天下事重”指的是皇位继承人选。

武宗一生纵情声色,既无子又未立储,死到临头,只好将此事交与张太后,让她与阁臣“议处之”。

武宗死后,张太后命将其遗体从豹房移至大内,随后又遣司礼监宦官张永、谷大用等至内阁,与大学士杨廷和等商议皇位继承人选。

而杨廷和则不慌不忙地从袖中摸出《皇明祖训》说:“兄终弟及,谁能渎焉。

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1]5034杨廷和所提的人收稿日期:2014-02-22作者简介:林延清(1944-),男,山东莱州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明清史68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28卷第4期 选正是刚继立为兴王的朱厚熜。

此议得到其他大学士梁储、蒋冕和毛纪等人的赞同。

张太后听到宦官们的汇报也当即予以批准。

当日(十四日)就由宦官向百官宣读由阁臣起草的武宗遗旨:“朕疾弥留,储嗣未建。

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①又传张太后懿旨谕群臣曰:“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①这样,朱厚熜作为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就正式确定下来。

从武宗驾崩,到颁布遗旨宣布继承人,只有几个时辰的时间。

张太后和杨廷和等大学士在这么短的时间就确立了皇位继承人,是不可想象的事。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皇位继承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绝不能草率决定,一定要经过慎重考虑和长期酝酿才行。

其实储君问题始终是困扰武宗朝的难题。

武宗是孝宗的长子,他还有个弟弟朱厚炜,但他三岁时就夭折了。

因而武宗实际上是以孝宗的独子的身份入继大统的。

在位十六年,后妃不少,但却未生一子。

这就使武宗正德朝始终无法立太子,成为威胁国家稳定的大事。

这使张太后为首的皇族势力及朝臣们忧虑万分。

开始时张太后等鼓动和支持一些朝臣出面,建议武宗仿照汉宋时的办法,在藩王中选择年长及贤良者预养于宫中,作为武宗的嗣子,准备在武宗身后继位。

正德九年(1514年)二月,南京监察御史汪正:“请择宫室亲贤,入京置左右,俟皇子生遣归国。

不报。

”[2]3058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大学士梁储等再疏请武宗:“豫择近属教养,待他日元子生,出就藩服。

不报。

”[2]3132然而武宗一概不予理会。

究其原因,一是他认为自己正值盛年,皇储之事尚不急切;二是他一心于巡游享乐,并未把所谓“国本”之事放在心上。

正德十四年六月发生的宁王朱宸濠叛乱和武宗乘机南巡之事,使得张太后为首的皇族集团对于皇储问题予以更大的关注。

宁王朱宸濠就是利用“时上久无继嗣,又不时巡幸,人情危惧”之机,“日夕觊觎大物”②。

尤其是朱宸濠举兵叛乱,其勾结宦官钱宁、兵部尚书陆完等谋求以宁王世子立为皇储的阴谋被揭发之后,张太后等就愈发感到在皇储问题上要有所行动,有所准备了。

恰巧此时武宗又南巡,离开北京一年多。

这给了张太后等预设皇储以充分的时间。

张太后针对武宗既无子嗣,又无亲兄弟,无法在孝宗一系中找到继承人的特殊情况,上推到孝宗之父宪宗。

宪宗生十四子,第一子和第二子皆早死无后。

孝宗为第三子。

第四子就是朱厚熜生父——兴王。

此外在武宗去世后尚在的,还有第六子朱祐槟、第七子朱祐楎、第十一子朱祐椁、第十二子经王朱祐橓和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

按继承法,如兴王朱祐杬健在,那他自然就以孝宗长弟的身份即位。

不过朱祐杬虽死,但其长子朱厚熜在,嗣未绝。

这样依嫡长孙继承法,朱厚熜就可以孝宗亲弟之长子,伦序可立为孝宗后,以武宗亲弟而嗣位。

这一设想和安排,具体什么时间确定的,因无史料记载,难以指明。

但我们可以确定最迟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二月。

时武宗已病重,张太后下了最后决心。

应该说明的是,张太后为首的皇室贵族是在与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学士秘密商讨后,做出上述安排的。

正德十六年正月的一天,司礼监官魏彬、张锐等到内阁传达武宗旨意:“太医用药无功,今拟旨博求天下工医士。

”[3]这段话表面是说武宗对太医治好自己的病已失去信心,要内阁拟旨广求天下名医为自己看病,其实暗含着武宗已不久于人世之意。

杨廷和十分聪敏地对魏彬等人说:“若不幸有变(指武宗病亡),则君等祸福自择之,间不容发。

”[3]魏彬听罢一惊,忙问杨廷和怎么办?杨廷和从容地说:“使我辈预闻,处之如伦序,则天下安,中外同福。

反是,则君等先① 参见: 费宏. 明武宗实录卷197: 正德十六年三月丙寅[M]. 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林延清等:论张太后化解正嘉之交皇位继承危机 69受祸,次及我辈矣。

”[3]这一方面是告诉魏彬等宦官,必须按照封建伦序来选择皇位继承人,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否则首先遭殃的是你们宦官自身。

魏彬等也确实为杨廷和威严所震慑,“彬等唯唯”[3]。

另一方面,这也表明杨廷和对皇位继承人选已成竹在胸了。

同年三月九日,也就是武宗病逝前五天,张太后就以皇上手谕的形式批准朱厚熜之母蒋氏的陈请,准许兴王世子朱厚熜未等守丧期满就袭封为兴王。

其实早在兴王朱祐杬去世后,张太后就以皇上名义,加恩于兴王一家。

不但为兴王之死辍朝三日,派使臣赴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主持丧礼,还命世子朱厚熜暂管府事,给养赡米3 000石。

按明制,“亲王薨,子未封者只给养赡米二百石,袭封必俟释服。

”①而兴王世子朱厚熜却得到破格待遇,养赡米由200石提高到3 000石,未等守丧期满,就立即承袭王位。

这些都表明张太后和内阁大学士杨廷和选定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已成事实。

当然,张太后以皇族长辈的身份选择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除了遵循继嗣制度,保持王朝稳定外,还有借此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以维护张氏贵族和整个皇室贵族利益的意图。

不过,及时地选定皇位继承人,确实在武宗猝亡前后这一非常的时期,起到了稳定大局的作用。

史载,宦官奉命在左顺门宣读确定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的武宗遗旨和张太后懿旨时,朝臣“众皆跃然大呼曰:‘天下事大定矣’”②。

二、主持政务,清除江彬,渡过危机皇位继承人确定下来,但朱厚熜此时远在湖广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至少要几十天才能到京即位。

这样,明朝皇位出现长达37天(三月十四日 – 四月二十二日)的空缺,经历了空前的无皇帝主政的时期。

以张太后为首的皇族势力与以杨廷和为首的阁臣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最大限度地进行合作,使明朝平稳地度过了这次危机。

这段时期,张太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因新君未到,张太后以特殊身份代行皇帝权力。

三月十六日颁布的武宗遗诏这样说:“嗣君未到京之日,凡有重大紧急事情,该衙门具本暂且奏知皇太后而行。

”③这就赋予张太后主持这段特殊时期朝廷政务的全权。

首先,派遣官员迎接朱厚熜进京,尽快让朱厚熜入继大统。

三月十四日,以懿旨的形式,决定“司礼等监太监谷大用、韦霦、张锦,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金符以行。

”④这一行官员出发以后,张太后还不放心,为了嗣君的安全,又于三月二十二日再遣太监温祥、孙和,惠安伯张伟,兵部右侍郎杨廷仪领官军三千人迎护嗣君朱厚熜⑤。

张太后的举措十分必要。

因为在当时人心惶惶的形势下,各种可能的事变随时都可能发生,只有皇位继承人朱厚熜尽快且平安入京即位,才能稳定局势。

相传武宗驾崩后,没有皇位继承人,武宗母亲张太后与杨廷和商量后就秘密发诏给三位亲王,一位是德安的寿定王,一位是距京四五百里的汝安王,一位是安陆的兴王朱厚熜,并约定先到者为君,后到为臣。

而朱厚熜离京最远,为赶时间只好扮成朝廷钦犯,坐上囚车,日夜兼程赶往北京,终于抢在其他两位亲王之前到达北京,继承了皇位。

此传说虽不符合历史事实,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情势之紧张和臣民盼望嗣君早日① 参见: 费宏. 明武宗实录卷197: 正德十六年三月辛酉[M]. 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② 参见: 杨廷和. 杨文忠三录: 卷4: 视草余录[M]. 《四库全书》本.③ 参见: 费宏. 明武宗实录卷197: 正德十六年三月戊辰[M]. 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④ 参见: 费宏. 明武宗实录卷197: 正德十六年三月丙寅[M]. 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70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28卷第4期 入京之迫切心情[4]。

在张太后的周密安排下,朱厚熜于四月二十一日到达北京城外良乡,二十二日即皇帝位。

皇位危机得以化解。

其次,全力支持内阁首辅杨廷和,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以保证朱厚熜顺利即位。

实行京师戒严。

“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定边伯朱泰、尚书王宪各选马步官军防守皇城四门、京城九门及草桥、芦沟桥等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