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终点站折返方案分析 ——以东莞地铁2号线为例
西安地铁二号线终点站折返时间及能力研究

西安地铁二号线终点站折返时间及能力研究摘要: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北客站为例,重点阐述了站前、站后两种折返模式的折返时间、折返能力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对点式ATP级别下进行折返的作业步骤、折返时间、折返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比较,并根据现场实测情况和信号系统特点提出了重点研究方向和优化建议。
关键词:折返时间;折返能力;折返间隔;优化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ubway station north 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ation, station turn-back mode after two turn-back time, turn-back capacity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point ATP levels range-bound under operating procedure, time, turned the detailed turn-back capacit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gnal system puts forward the key research direction and optimization proposals.Keywords: turn-back time; Turn-back capacity; Turn-back interval; optimization1 引言折返能力是限制列车通过能力和运转效率的关键环节,随着乘客对服务水平要求的提升,行车间隔的逐渐缩短,折返能力往往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限制瓶颈和关键因素,因此及时研究西安地铁两端站折返效率,提前做好预想和分析,对整个运营组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折返能力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折返能力分析折返能力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行效率的保障,折返线路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还对乘客的安全和换乘需要的时间以及行走到换乘站台的距离有很大影响。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受到市民普遍欢迎,因此其承载的客运量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效率、还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方便乘客的角度考量,在进行线路规划和设计时,都要对影响线路的折返运行时间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线路站点设置的特点、施工场地条件和具体客流分布情况,选择折返站点设计方案和相应的设备以及设施。
标签:折返能力;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折返时间轨道交通具有运行时间精确可控、线路发车时间间隔短、单位里程客运效率高的特点。
但是轨道交通线路的列车由于必须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因此当列车在线路终点或某一客流量较大区间段需要折返时,需要利用专用的折返线路实现列车的折返运行。
一、轨道交通列车的折返运行设计原理(一)列车的折返站点的设置需要设置折返站点的首先是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行终点,列车在终点站的乘客下车后必需要按原路折返投入反方向的运营;其次是根据客流分布特点需要或者在轨道交通线路的交叉点,需要列车将乘客运送到达折返站后,沿反向重新载客运行。
折返站的设计首先需要考虑运营的实际需要,根据预计的客流大小、运营的安全组织难度和轨道交通线路网络建设计划科学的选择。
其次还要考虑站点施工的场地条件、资金投入的大小。
根据折返线路的位置来划分,目前有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两种设计方式。
(二)列车的折返线路设计无论是选择站前折返还是站后折返的设计方案,在具体的折返线路的设计上都有两种选择,既单渡线或者双渡线。
由于折返站的设置除了满足列车灵活调度、往返运行的需要,还可以做为故障列车的临时停靠点[1]。
因此通常情况会选择双折返线的设计方案。
而单折返线的设计在列车出现故障时,会造成后方列车无法使用折返站的情况,严重影响线路的运营。
(三)列车进出折返站点的信号系统折返站的信号系统功能包括了指挥列车安全的进出站台和进出折返线的功能。
东莞市轨道交通2号线终点站折返行车组织研究

幽 泰工案技术
2 7 2
东莞市轨道交通 2号线终 点站折返行车组织研究
陶 涛 , 赖书科 ( 东莞 市轨道 交通 有限公 司 , 广 东 东莞 5 2 3 0 7 3)
摘 要 :东莞市轨道交通 2 号 线将 于 2 0 1 6 年开通试运 营,首建段 两端终 点站配线 比较 灵活,均设有站前 渡线和站后折返 线,列车可采用 站前 折返 或站后折 返方式完成折返。本文主要对 两端终点站在信 号系统正 常情况下的行 车组 织折返 效率进行 研究,分析 不同折返模式 下的行车风 险, 并为终点站折返方式提供建议。 关键 词 :东莞市;轨道交通;终点站;折返;行车组织
( 6 )再生置 换的原 因是 ,当全 部再生 液进完 后 ,树脂层 中仍有 备实际运行 中的出水 如何 监测进行 了分析 ,明确了监测指标 ,以及根 正在 反应的再生液 , 而树脂层 下部至计量箱之 间的再 生液则 尚未进入 据监 测指标对 阴阳床 失效 情况的判断 ,从而可 以针 对性的进行再生 操 树脂层。为 了使这 些再 生液全部通过树脂层 ,须用除盐水按再生液流 作。同时对一级 除盐 的再生过程进行 了解析 ,配合实 际操作 ,总结出 过树 脂的流程及流速通 过交换器 ,这一过程称 为置 换。置换过程应注 再生操作的重点 ,便 于再 生操作有效成 功。最 后分析 了一级 除盐 实际 意完全 ,也应注意及时分析合格后停止 ,以免影响工交 。
2 )上次再生 后运行 时间过 长造成保护层缩小。
( 4 )进再 生 液 时要 控 制浓度 。酸 ( H C I )2 . 4  ̄ 2 . 6 %。碱先 进 3 O 阴床出水 S i O 较大 :2 0 ~3 O / L 。分析原 因主要有 :
城市轨道交通终点站折返方案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终点站折返方案研究摘要:本文的研究基于西门子闭塞ATC信号系统,按照信号系统可实现的行车指挥功能,将研究的前提条件分为CTC模式、ITC模式、IXLC(联锁)模式及联锁故障四类,从安全风险、客运需求、经济成本、行车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不同信号控制模式下的列车终点站折返方案。
关键词:安全风险;客运需求;经济成本;行车组织;折返方案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地铁线路的通过能力主要取决于列车在终点站的折返能力,因此,分析各模式以及信号系统故障情况下的终点站折返能力,并基于相应的分析结果研究终点站行车方法,对于终点站行车组织中安全关键点的把握及最大限度地使运能与客运需求相匹配,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双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为地铁线路在开通初期组织终点站折返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引。
1.2 研究方法及目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及规章文本对终点站折返作业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总结出了不同折返方式下的折返能力影响因素。
然后,提出终点站折返能力的计算方法,并结合东莞轨道2号线两端终点站进行具体计算,并基于此对终点站行车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不同信号级别下适用的行车组织方法,为地铁终点站行车方法的选择提供基本的研究思路和借鉴。
2 终点站折返能力计算2.1 折返能力影响因素采用站前折返时,在车站位置、列车尺寸、线路参数固定的情况下,站前折返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信号系统可实现的行车指挥功能、列车驾驶模式的选择、司机站台作业的速度。
采用站后折返时,列车站后折返能力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信号条件:不同信号条件下列车起始控制点不同,列车由控制点运行进站的距离也不一样,使得各信号条件下的列车进站运行时间存在差异。
二、驾驶模式:驾驶模式取决于信号条件,并且决定了列车的运行速度,驾驶模式不同,列车在折返作业流程中的走行时间也不一样。
三、司机作业速度:属于人为可变因素。
一方面,不同司机在折返作业过程中的操作速度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信号条件决定了折返模式的选择,不同的折返模式对司机在折返作业流程中的操作要求不同,进而影响了司机作业时间。
地铁终点站折返道岔故障的处理

地铁终点站折返道岔故障的处理徐琮皓【摘要】明确了终点站道岔故障的概念及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阐述了地铁运营过程中发生道岔故障时各个专业的职能职责,以天津地铁为例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对处理此类事故提供借鉴.【期刊名称】《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1【总页数】3页(P7-8,11)【关键词】道岔故障;处理;调度指挥;天津地铁1号线【作者】徐琮皓【作者单位】天津市轨道交通集团地下铁道运营有限公司,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92.4终点站道岔故障是指线路终点站折返道岔出现故障,造成列车无法按常用进路折返,致使列车晚点、掉线或局部运营中断的事件。
终点站道岔故障后,列车常用折返进路不能正常排列,需采取变更折返进路、单操单锁道岔、手摇道岔的方式准备折返进路。
道岔故障后,列车降级运行,需由人工保证列车安全运行,若人工防护不到位,可能导致列车脱轨、挤岔等事件的发生。
终点站道岔故障后,各部门应立即启动现场处置预案,应急处置时遵循以下原则。
1.1 响应原则一是故障发生后,车站、信号抢险队员立即做好下路轨手摇道岔的准备,相关人员到达指定位置。
二是信号抢险队应配合行车组织工作,进行先期应急处置,满足运营安全条件后再进行修复操作。
1.2 处置原则终点站道岔故障后,根据道岔故障现象(定位或反位故障),选取影响最小的折返方式维持折返。
具体地,高峰时段优先采取手摇道岔折返以保证最小行车间隔;平峰时段,可选取手摇道岔锁至固定位置,改变折返进路的方式维持折返。
在高峰时段列车行车间隔较小,此时的处置原则应该为优先保障列车的折返能力,避免列车积压。
“一次一摇”的折返方式具有不改变原有折返方式、操作时间短等优势,故高峰时段建议采用一次一摇的方式保障列车正常折返,直至找到故障原因。
“一次一摇”道岔存在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需要各岗位人员密切配合以保障安全。
平峰时段,若通过改变折返进路的方式能保证折返区段列车无积压,就用手摇道岔锁至固定位置,以改变折返进路的方式维持折返。
站前折返线——精选推荐

站前折返线站前折返线,指列车经由站前渡线折返。
优点:站前折返时,列车空⾛少,折返时间较短,乘客能同时上下车,可缩短停站时间,减少费⽤;缺点:这种⽅式存在⼀定的进路交叉,对⾏车安全有⼀定威胁,客流量⼤时,可能会引起站台客流秩序的混乱.站后折返线,由站后尽端折返线折返,可避免进路交叉。
此外,列车还可采⽤经站后环线折返的⽅法。
优点:安全性能好,站后列车进出站速度较⾼,有利于提⾼旅⾏速度;缺点:站后折返的不⾜是列车折返时间较长。
站后渡线⽅法则可为短交路提供⽅便;环形线折返设备可保证最⼤的通过能⼒,但施⼯量⼤,钢轨在曲线上的磨耗也⼤。
⼀般说来,站后尽端折返线折返是最常见的⽅式。
前折返就是当列车到达终点站时已经经由渡线折返完毕,站后折返就是当列车到达终点站清客后,再驶进折返线折返,前者先折返,后清客;后者先清客,后折返,很好理解。
A型车最⼤,车体宽度3⽶B型车是中型车,车体宽度2.8⽶C型车最⼩,车体宽度2.6⽶,上海5,6,8号线是C型车,其他都是A型车关于地铁车型:国际通⽤标准A.B.C3个型号,分别对应3⽶、2.8⽶、2.6⽶的车辆宽度。
我国2003年制订的地铁客车国家标准,我国⽬前的地铁主要是A型车和B型车。
宽度和通⽤标准⼀样,但A型车的长度是22.3⽶的,B型车是19⽶。
相关⼈⼠表⽰,其实很多城市选⽤的都是B型车,譬如北京地铁直到现在选⽤的都是B型车,杭州地铁、⼴州地铁3号线是B型车,正在建设中的沈阳地铁选⽤的也是B型车。
“其实南京地铁⼀号线、⼀号线南延线、⼆号线和⼆号线东延线,都可以⽤B型车,最终选择A 型车,主要是因为⼀些历史原因造成的。
”B型车虽然⽐A型车要⼩巧苗条⼀些,但最⾼时速也能达到每⼩时80公⾥,并且造价要⽐A型车便宜很多。
三号线⾏车间隔2.2分钟作为⼀条过江地铁线,三号线复杂的⽔⽂地质情况远超⼆号线。
要下穿⽞武湖和内外秦淮河;在城中将遇到古河道、淤泥质粘⼟;在河西会遭遇河漫滩;在城北要穿越岗⾕地和岩溶区;长江底卧有卵砾⽯层;线路上存有多处断裂带和断层等。
地铁大小交路模式下小交路折返清客作业流程研究

地铁大小交路模式下小交路折返清客作业流程研究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地铁大小交路运行模式的分析,从清客人员分工、清客路径、列车清扫作业安排、清客信息传递等方面统筹考虑,研究地铁大小交路模式下小交路清客作业流程,用于指导和规范小交路折返站的清客作业,达到清客过程安全有序、操作规范,提升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地铁;大小交路模式;清客流程Study on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of Evacuating Passengers in the Part Route under the Pattern of Full-part Route in metro.Xiong XiaomeiNiu Runchun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of evacuating passengers in the part rout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operation pattern of the full-part route in metro, taking the personnel allocation, operation route, management of cleansing the trains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evacuating passenger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ruit should instruct and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of evacuating passengers in the part route stations, which will secure the safet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evacuation, improving the service level and work efficiency.Key words metro; full-part route;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of evacuating passengers1 引言随着地铁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地铁客流也在不断变化,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地铁客流,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城市地铁均陆续开通大小交路运行模式。
终点站两种折返方式的利弊分析及折返能力计算

终点站两种折返方式的利弊分析及折返能力计算
蔺增良
【期刊名称】《都市快轨交通》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 一、站前折返与站后折返的适用条件rn 站后折返,列车基本固定使用一条与出发正线连接最近的折返线折返,另一条折返线可作备用。
站后折返不像站前折返受列车到站或出发的干扰,折返能力较大,较规范规定的远期最大通过能力每小时不少于30对列车能力有较多储备。
如果客流来向不在车站尾部,尾部不受建筑物的干扰,地质条件又较好,一般应优先考虑站后折返。
反之,如乘客大部分在车站尾部,或尾部受建筑物(基础)或地质条件限制,则应采用站前折返。
站前折返目前有深圳的罗湖站、广州的西朗站、香港的东涌、柴湾、油赤地、中环4个站。
……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蔺增良
【作者单位】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深圳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
【相关文献】
1.广佛地铁终点站调车方式办理折返作业的乘务风险及控制措施 [J], 邓爱平
2.轨道交通终点站折返能力分析及改进研究 [J], 王志海
3.关于北京地铁五号线部分折返站折返方式的改进建议 [J], 陈冠莺
4.地铁折返站折返能力计算及其参考图研究 [J], 张雨洁;王文波
5.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不同折返方式下折返能力计算与分析 [J], 安志龙;马丽;马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终点站折返方案分析 ——以东莞地铁2号线为例发表时间:2020-02-25T14:00:17.3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作者:侯玉祥[导读] 摘要:地铁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交通工具,由于其具有环境污染小、旅行速度快、运行密度大、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发展。
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523000摘要:地铁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交通工具,由于其具有环境污染小、旅行速度快、运行密度大、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及汽车的急剧增长,城市交通拥挤和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建设一个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地铁运营当中行车间隔的限制点,要提高轨道线路的通过能力,必须先提高折返站的折返能力。
所以,有效合理的折返方案,对于提高线路的运营效率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2号线终点站行车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符合东莞地铁实际线路情况的终点站行车方案,为日后2号线延长段和其他线路的相关研究提供基本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地铁;折返能力;方案1研究背景及意义东莞地铁2号线计划于2015年6月30日开通试运营。
该线路北起东莞火车站,南至虎门火车站,纵贯西北、西南两大片区,将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和交通最繁忙的主城中心区和厚街虎门两个中心联系为一个整体,定位为客流导向型线路。
根据《东莞市快速轨道交通2号线客流预测》,2015年东莞地铁开通初期早、晚高峰单线最大断面客流量分别达到10148人次/h和8934人次/h,上线运营列车为B型车,列车编组数为6节,额定载客量为1250人/列(按5人/m2计算),由此可得出高峰时运量所决定的线路通过能力分别为9列/h(早高峰)和8列/h(晚高峰),对应的行车间隔400s和450s。
在运营中,提高最小行车间隔主要受限于线路运行节点的通过能力和信号系统通行能力,而线路终点站是正常运营时线路主要运行节点,其折返能力往往决定线路的最小行车间隔。
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信号系统采用了西门子移动闭塞系统,按照信号系统所能实现的梯度降级功能,分为CTC(连续式ATP)、ITC(点式ATP)及联锁模式,因此,分析各模式以及信号系统故障情况下的终点站折返能力,并基于相应的分析结果研究终点站行车方法,对于终点站行车组织中安全关键点的把握及最大限度地使运能与客运需求相匹配,实现服务与运营效率的双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为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在开通初期组织终点站折返提供良好的参考。
2基于折返能力的终点站行车方案2.1 信号系统可用情况下的终点站行车方案研究一、CTC及ITC模式下的行车方案1.安全风险(1)站前折返:单渡线上的折返道岔转换频繁,故障几率增大,而一旦出现站前折返道岔(W1503)故障或列车出现故障时,则会严重阻塞后续列车正常运行,而且需要人工下线路钩锁道岔,在新线开通各岗位人员较新、工作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容易因人为操作的失误而衍生叠加故障,同时也存在列车在区间停车、挤岔甚至脱轨等风险。
(2)站后折返:单渡线上的折返道岔单独锁定在正线位置,故障几率极少,当列车在站后折返的过程中出现道岔故障或者列车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组织后续列车变更折返进路(采用站前折返),保障了后续列车的正常运营,而且站后折返为空车折返,出现故障对乘客没有影响,也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故障情况下的行车间隔。
综上,从安全风险的角度分析,在CTC及ITC模式下,建议优先采用站后折返。
2.客运需求2号线列车的定员载荷为1250人/列(5人/m2),若要满足运量的需求,初期早、晚高峰单位小时的行车密度分别为9列/h和8列/h,行车间隔为400s和450s。
分析可知,CTC及ITC模式下,虽然2号线两端终点站站后最小折返间隔均小于站前折返,但无论是站前折返还是站后折返都能使地铁开通运营初期的运能和运量较好地相匹配,所以从该角度分析,两种折返方式均可采用。
3.行车组织在地铁日常运营的行车组织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折返方式,其行车组织的灵活性也不相同,除前述在道岔故障情况下两种折返方式灵活性的对比外,还可以从故障处理冗余时间和全折返时间对站前折返及站后折返行车组织的灵活性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初期早、晚高峰故障处理冗余时间,可以发现站后折返相比于站前折返具有更大故障处理冗余时间。
通过对比站前站后的全折返时间,也可以发现站后全折返时间大概会比站前全折返时间多出3分钟左右。
综上,CTC及ITC模式下,站后折返较站前折返具有更高的行车组织灵活性,因此,从行车组织角度考虑,列车采用站后折返更具优越性。
4.经济成本经济成本可分为人力成本及运行成本,具体体现在站台及乘务运作所需人数及正线上线运营列车数。
从人力成本的角度分析,列车采用站前折返比采用站后折返能节省2个站台岗和1个司机岗的岗位成本;从列车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采用站前折返能节省1列车的供车成本,且减少了列车在站后折返线上空车运行的里程,从而降低了列车运行的单日总里程及总能耗。
因此,综合考虑两种折返方式的经济成本,采用站前折返对2号线开通初期站前折返的行车间隔能满足运营需要的前提下,此种方式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联锁模式的行车方案考虑到2号线开通前,信号联调时间较紧迫,故线路开通后信号系统存在仅实现联锁功能的可能性,本节以此为分析前提及背景,依旧从上文所述的5个角度出发,研究联锁模式下终点站的折返路径选择及相应的行车方法。
1.安全风险(1)站台安全风险联锁模式下的站台安全风险及控制措施与ITC模式相同,在此不进行详述。
(2)折返安全风险为了应对列车冒进信号现象的发生,一般可将虎门火车站后方列车的起始控制点设置在X1501信号机前方(距离虎门下行站台约2500米),这样做既提高了行车效率,缩短了折返间隔,又通过两台信号机的双重防护,降低列车冒进信号的可能性。
此外,车站行车值班员还应加强对W1501道岔所在的计轴区段加强监控,发现列车冒进信号及时与司机联系。
列车在辅助线上运行时,限速25km/h,当列车的驾驶模式为NRM(限速40km/h)时,使用站前折返有可能出现司机没有及时降至规定速度运行进入单渡线,从而导致超速运行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站前折返时,列车应以RM模式运行,以减少站前单渡线上列车超速运行的可能性;而站后折返时列车进站前不需要经侧股进入辅助线,所以列车超速运行的可能性较小,而且为了提高终点站的折返能力,站后折返时应以NRM模式运行。
综上,从安全风险角度考虑,联锁模式下终点站采用站后折返(NRM模式驾驶列车)的优越性更高。
2.客运需求通过对联锁模式下的运能与运量需求进行分析可知,列车以RM模式运行时,均不能满足客流需求,而当列车以NRM模式运行并且采用站后折返方式时,运能方可与运量相匹配。
所以,只考虑客运需求时,NRM模式的站后折返更优。
3.行车组织与CTC及ITC模式的分析一致,采用站后折返的行车组织灵活性较站前折返高,从该角度出发优先选择站后折返。
4.经济成本车场供车数一定的情况下,正线采用站前折返,列车以NRM模式运行时,周期最短,即此时行车间隔最小,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客运需求,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因此,联锁模式下,正线采用站前折返,列车以NRM模式运行时,整体的经济效益更大。
2.2信号联锁故障情况下的终点站行车方案研究联锁故障作为地铁运营中的大型信号故障,对运营安全及线路通过能力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本节主要从安全风险和行车效率角度出发,以“安全第一,兼顾效率”为原则,研究信号联锁故障情况的行车方案。
1.安全风险发生联锁故障时,信号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整个联锁区域在HMI、CLOW和LOW上全部灰显,故障区域内的所有列车产生紧急制动,中央及车站的信号设备均无法确定列车的具体位置,此时,采用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
列车运行的安全完全由人工控制,所存在的安全风险来源于控制中心、车站和司机在行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同时,因故障发生时有部分你列车停在区间,若不及时组织列车进站,将可能引发乘客解锁车门进入区间等次生事件,故结合联锁故障的处理步骤,对比分析控制中心、车站、司机及乘客在采用站前折返及站后折返时的风险。
(1)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所承担的风险主要在于从故障发生至组织列车进站运行的过程中,其中风险最大的主要为定位故障区段的列车(找车)和组织相关列车运行到前方站台(摆车)这两个环节。
表1控制中心风险评价参数注:X为联锁故障区域以外的列车数。
对比分析:上线列车数越多,联锁故障情况下故障区域列车数就越多,核对错误的风险及组织列车进站的难度就越大。
站前折返比站后折返的上线列车数少一列,故站前折返时行调找车及摆车的难度和风险相对站后折返小。
因此,从控制中心的角度出发,建议采用站前折返。
(2)车站车站承担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人工准备进路(锁岔)和办理闭塞(办手续)两方面。
组织列车站前折返只须钩锁1副道岔(折返道岔只钩不锁),而站后折返时,东莞火车站须钩锁6副道岔,虎门火车站须钩锁4副道岔,道岔手摇并钩锁的次数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因此站后折返在锁岔这一步骤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较站前折返大,建议采用站前折返。
办理闭塞方面:由于采用站前折返时,行值所须确认的条件为列车进路空闲、接/发车站台空闲及列车进路准备好;采用站后折返时,所须确认的条件只有区间空闲及接/发车站台空闲。
所要确认的条件越多,出错的几率越大,所以建议采用站后折返,以将确认进路的工作分配给站后调车人员,降低车站行值的工作强度及压力。
(3)司机整个组织实施过程中,司机主要负责列车的驾驶、行车凭证及运行进路的确认。
采用站前折返时,列车在终点站所需确认的道岔较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司机的驾驶压力,因此从司机角度考虑,建议采用站前折返。
(4)乘客因故障发生时有部分你列车停在区间,若不及时组织列车进站,载客列车长时间在区间等候,将可能引发乘客解锁车门进入区间等次生事件。
为避免发生次生事件,应尽快组织列车动车进入车站。
发生故障后,由行调通知相关车站优先准备区间列车进站进路,为了尽快组织列车进站,应尽量减少手摇道岔次数。
基于上述分析,当列车在区间时,从尽快组织列车动车的角度,采用站前或站后折返,需根据道岔开通位置而定。
同时可得出在故障发生时,应优先组织区间列车进站的结论。
2.行车效率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展览中心至虎门火车站上下行区间同时存在两部列车,因此讨论故障情况下的首趟列车的行车组织需结合该情况,考虑列车间隔的不均衡性以及优先组织区间列车进站的原则,分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表2折返方案的选择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情况下,宜采用站后折返,只有在W1501道岔前方停有列车,同时虎门下行站台被列车占用的情况,为优先组织区间列车进站,宜下采用站前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