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合集下载

202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202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202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2024年的时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让学生思考这个课题的含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习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3.课堂讲解(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a.课文中所说的“艰难的国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b.作者是如何论证“雄健的国民”的?c.你认为如何才能培养出“雄健的国民”?5.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担当。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雄健的国民”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2024年的时事背景,如国际形势、国内发展等。

(2)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让学生思考这个课题的含义。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一等奖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一等奖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一等奖1、《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法设计:朗读讨论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

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

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二、了解:1、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2、了解写作背景。

三、新课学习:(一)预习检测: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二)听读感知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1、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停顿、轻重和情感。

2、自由诵读要求: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感受高尚的情怀和伟大的精神。

3、研讨交流:(1)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艰难”?结合时代背景,说说在这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

“雄健”是什么意思?“雄健的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

“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说一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新编教材)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新编教材)

写作背景
这篇小品文写作的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 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 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 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帝国主义加紧了文化侵略。中华民 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在这种“艰难 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 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革命者、 每一。 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 须作出明确的回答。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 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 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这在当时浊流滚滚的思想文化界,无 疑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极大的振奋。




艰难的国运与
场 县

雄健的国民
二 中

李大钊



关于作者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 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 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 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 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 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 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 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嗣后,对党 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有 重大贡献。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 作霖杀害于北京。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 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 《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钊选 集》(1959年出版)、《李大钊诗选注》 (1979年出版)。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一、教材信息1.1 课程名称初一语文1.2 课时数一课时1.3 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4 课文名称《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5 作者毛泽东二、教学目标2.1 语言知识目标1.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2.学习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

3.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的发展历程和美好生活。

2.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和务实精神,让他们学会踏实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学会在困难时坚持自己的信仰,勇往直前。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难点:1.解释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

2.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复习祖国的发展历程。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3.2 正文3.2.1 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了解他是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的。

3.2.2 了解文章内容在讲解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2.3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通过深入分析和讲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2.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

鼓励他们发表属于自己的见解。

3.3 总结通过课堂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总结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深层意义。

四、教学评估4.1 收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结束后,收集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评价。

4.2 教学效果评估1.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这篇文章写作的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 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 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 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封建复古势力从一 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 的反扑。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 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掌握字词 逼狭 崎岖 yÌ qū 折 阻抑_____ 回环曲____ 亦_____ yÌ 复如是
怎样一种命运?
“艰难 险阻的境界” “很逼狭的境界” “绝壁断崖” “极其险峻” “崎岖险阻”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 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 胜困难。这雄健精神就是: 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 直前。
拓展探究
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 为什么?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 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 壮绝的境界”,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 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试阐释文中所表现的 “雄健的精神”?文中的哪 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 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 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 荡荡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 滚滚、一泻万里的魄 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 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 直前的精神。
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艰难的国运”是
指山路、道路或水流曲折环绕。
也常比喻事情不顺利或形容事
情的困难性。
回环曲折
也是这个样子
亦复如是
狭窄,空间窄小 阻止抑制 阻抑
逼狭

长江大河



民族生命进程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勇 往直前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发展
扬子江黄河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学会从历史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曲折,认识到国民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从历史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国民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国民在国家命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布置的思考问题:课文中的观点你同意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组长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解析课文中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民在国家命运中的作用。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观点,结合历史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反馈:评估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思考深度,以及对国民在国家命运中作用的认知。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国家危机和民族困境。

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国家命运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运的艰难。

课文阅读:阅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探讨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看法。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命运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危机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的具体案例。

2.2 教学手段课本和阅读材料:提供《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供学生阅读。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案例。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增加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提前布置教室。

学生预习课文和相关的阅读材料,准备参与讨论。

3.2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探讨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看法。

综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3.3 教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深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发言积极性。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课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写作,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勇气;(3)培养学生对国民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2)课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思想;(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难理解的部分;(2)如何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3)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并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案例;(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3)准备参与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重要性;(2)激发学生对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讨论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理解的部分。

3. 观点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观点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观点分析和应用能力;(2)通过课后写作,评价学生的观点分析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了解比喻说理的特点和好处。 本 体 喻 民族生命进程 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 一往无前 体
长江大河 扬子江黄河
浩浩荡荡
平原无际 一泻万里 曲折回环 崎岖险阻 长江黄河穿沙 漠、过山峡 浊流滚滚 一泻万里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自读课文:
1、归纳每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 神冲过去。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第2段: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 曲折坎坷的。 第3段: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 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第4段: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 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民族生命进 程(像长江大河一 样),回环曲折, 极其险峻。
历史生活愈是走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 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 路。有雄健精神的人能感觉到它有一种壮美的 趣味。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 路。有雄健精神的人能感觉到它有一种壮美的 趣味。
中华民族应该拿出这雄健的精神,走过这 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 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第5段:用扬子江、黄河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的 气概和战斗风貌,需要我们发扬勇往直前的民 族精神。
2、抓住各段的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1、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 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 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2、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 生命的进程。 3、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 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 上的生活” 4、谈“中华民族现在 所逢的史路”。把艰难 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联 系起来,点出了题目。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 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 的丰碑”。
李大钊
了解背景: 黎明前的黑暗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帝国主义 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 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 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 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 的希望之光,写下了这篇鼓舞人们的战斗檄文。
艰难的国运要靠雄健的国民来拯救
5、你认为文中“雄健的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为什么? “雄健的精神”——民族的精神,是冲破一切艰 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 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 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仍然需 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国梦”。
人类历史的道路 民族生命的进程 人类历史的生活
中华民族的史路
5、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 们的民族精神。号召人们以 雄健精神,顽强斗争创造未 来。
中华民族的 民族精神
(人类)历史道路 民族生命进程 人类历史生活
艰难国运 雄健精神
中华民族史路
中华民族精神
壮美趣味
雄健国民
历史道路不全是平坦的,全靠雄健的 精神才能冲过去。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和 伟大精神。 2、了解课文用系列比喻说理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3、在班级或小组讨论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和 伟大精神。 2、了解课文用系列比喻说理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用系列比喻说理的写作特 点及作用。 学习时间: 一课时 检查预习作业 1、字音 逼狭 xiá 崎 qí 岖 qū 阻抑 yì
.
.
.
2、词义
奇趣横生:
亦复如是:
学习新课导入新课来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 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怀政治理想,以 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 诠释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其中就有李大 钊。 口占一绝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比喻论证的作用。
(1) 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 性和语言的形象性。 (2)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 起来。
课堂小结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 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 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 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 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同学们,请你记住: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 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无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 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我们的民族是强胜的民族,我们的国 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只要我们奋斗,我 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2015、2、10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 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 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 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 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 主义感情。
4、标题中“雄健的国民”与“雄健的精神”有 什么关联。 不平坦 逼狭 险峻崎岖 艰难的国运: 艰难境界 造 扭 就 转 浩浩荡荡 一泻万里 雄健的国民: 雄健精神
口占一绝
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了解作者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 亭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 《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 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 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