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中庸:君子人格与孔子法律思想的沟通

合集下载

孔子论君子人格

孔子论君子人格

孔子论君子人格孔子的君子人格学说,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相和价值取向,对以君子人格为核心的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君子与位与仁位意识是孔子君子人格学说的结构性因素。

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已广见于《诗》《书》等先秦典籍,是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与之对应的是“小人”,即普通民庶。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小人划分的依据是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主要是政治、经济地位。

德能适位是位意识的核心理念,强调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与其所处的地位、职位相匹配。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里仁》)意思是,一个未曾入仕的读书人,以及欲谋求更高职位的人,其所思所虑应该是“所以立”,即自己是否有立于其位的德能素质。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孔子认为,不胜其任,很少有不遭及灾祸的。

敬业守位也是位意识的基本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孔子完成了君子由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向理想人格的学术转换。

在中国教育史和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明确君子作为教育目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君子成为理想人格的代称,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晚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要求。

宗法贯穿政治、经济权力分割的制度已开始动摇,作为“四民”之一的“士”阶层形成和发展。

孔子的时代,士主要指读书人,即所谓“士民”。

其职业选择,或入仕,或专事文教,后者作为精神和文化生产者,从事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创新。

这种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则是学术文化和私学的兴起。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的,“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第 39页)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天下归仁”的政治、社会理想,是孔子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首创私学的动力。

先秦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综述

先秦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综述

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内容小结一、《论语》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义礼孝悌忠恕中庸之道《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行的典籍,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的、反映儒家思想的一部散文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所谓“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以礼为先,天下就可以归仁了。

所谓的“礼”,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尊卑贵贱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规定。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各种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中首要的是五伦之首的父子关系。

所以“孝”是孔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父子关系纯以天合,与生俱来,本于自然,所以孝乃是儒家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学而》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问之道在做人,建立自己的人生,完善内心的修养,“本立而道生”。

孝是爱的根本,也是爱的最初形式,所以孔子强调“孝”当然对其它关系孔子也非常重视。

如孔子讲为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当然,无论是“礼”“仁”,要实现最终的要求都是以提高自我为始点的,要做到自省、自重、自立、有诚信。

如曾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主要参考书目:⑴、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⑵、南宋朱熹·《論語集注》⑶、清刘宝楠《论语正义》⑷、钱穆《论语新解》,⑸、杨伯峻《论语译注》二、《孟子》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政王道人性善养气穷独达兼舍生取义1、仁政思想孟子“仁政思想”来源于孔子的“仁”。

但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孔子的法律思想

孔子的法律思想

孔子的法律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思想中,法律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法律思想,包括他对法律的观点以及他对法治的看法。

一、孔子对法律的观点孔子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法律应该是公正、明晰、公开的,以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孔子认为,法律应该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地位高低,官员和普通人都要受到同样的法律制约。

孔子还强调,法律应该以仁义为基础。

他认为,法律规定的条文和义务应该符合道德伦理,体现仁爱和公正的原则。

他反对滥用权力和虐待弱势群体,主张法律要合乎人心,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二、孔子对法治的看法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的思想,这也是他对法治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德与礼是治理社会的重要因素,而法律是确保德行和礼仪得到遵守的手段。

孔子主张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符合礼仪的典范。

他认为,领导者的品德和修养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道德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影响。

这也是孔子提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还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来建立和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法律的公正和合乎人情,为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建立起了重要的价值观。

孔子对法治的看法也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契合之处。

他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的观点,强调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领导者应该以德行和修养为基础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的法治观念。

总结孔子的法律思想强调了法律的公正和仁义,以及法治与道德、礼仪的关系。

他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法律制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的理念,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正的追求,同时也为后代的法律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传统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共通点

传统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共通点

传统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共通点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通点。

首先,中庸注重平衡和谐。

中庸强调“不偏不倚”,要求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避免极端和偏激。

这与现代法治思想中的平等、公正、公平原则相契合。

现代法治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追求社会的平衡和谐。

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都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的实现。

其次,中庸注重道德修养。

中庸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法治思想也强调公民的道德修养和自律,认为法律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而内在的道德修养才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都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和社会的道德秩序。

第三,中庸注重人的自由和自主性。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自主性,而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干涉。

这与现代法治思想中的个人权利和自由相契合。

现代法治强调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限制政府的权力,使个人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都强调人的自由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第四,中庸注重和谐共处和社会稳定。

中庸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共处,追求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现代法治思想也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通过法律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都强调社会的和谐共处和稳定。

最后,中庸注重智慧和理性。

中庸认为,人应该通过智慧和理性来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

现代法治思想也强调法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追求智慧和理性的决策和管理。

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都注重智慧和理性的运用。

综上所述,中庸观念与现代法治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通点。

中庸注重平衡和谐、道德修养、人的自由和自主性、和谐共处和社会稳定,以及智慧和理性的运用,这些都与现代法治思想中的平等、公正、公平、个人权利和自由、社会稳定以及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追求相契合。

孔子的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法律史论文)

孔子的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法律史论文)

孔子的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在与曾子的对话中也说:“吾道一以贯之”1。

“仁”作为孔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同样也是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

所以,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是围绕着“仁”来建构的。

关于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本文拟从政治与法律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结构杨幼炯在论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时是这样说的:“孔子政治思想之全部出发点,根源于其人生哲学。

孔子学说向以阐明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故于我国民族之影响独大。

我国自始即是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伦理常为政治之原动力。

……儒家政论之全部,皆以伦理为出发点,故其影响所及,我民族因有之精神,几全凝结于伦理。

儒家人生哲学,又全以‘仁’为中心。

孔子言‘仁’,几无所不包,若广义地解释,凡宇宙政教之千类万汇,皆可入其范畴;其本体包括多方面,凡政治宗教等离此则均失其存在。

故孔子之所谓‘仁’,乃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2。

可见,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围绕“仁”来建构的,并且“仁”的概念是从广义上进行解释的。

孔子对“政”的定义是“政者,正也”3。

这是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时孔子给予的回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这体现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统治者自身行为要正当。

如果统治者本身的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的通。

在春秋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的政治主张也体现了其周礼维护者的身份。

孔子主张“正名”,“‘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而当时正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6。

“正名主义为孔子学说之中心问题。

孔子以为人类之一切文物制度礼法,乃起于种种‘象’。

所谓‘象’在实际上,即是名号名字,故孔子之政治政策,主张‘正名’。

盖当时世衰道微,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正‘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之时代,孔子欲改造当时之政治,以‘正名’为第一要着.正名所以定分,使天子、诸侯、大夫、陪臣、庶人各能循名以责实,素位而行事”7。

中庸与现代法律体系的关系

中庸与现代法律体系的关系

中庸与现代法律体系的关系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是,中庸在现代法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一种追求平衡、和谐和中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而中庸的理念可以为现代法律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中庸强调的平衡和和谐的原则与法律体系中的公正和平等原则相契合。

中庸主张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追求中庸之道。

在法律领域,公正和平等是法律的核心原则,法律应当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偏袒任何一方。

中庸的理念可以提醒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和需求,避免过度偏向某一方面,以实现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其次,中庸强调的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对法律的公正和客观执行也有积极影响。

中庸主张不偏不倚,不偏袒个人或特定利益群体。

在法律领域,法官和执法者应当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不受外界干扰,以公正地判断案件和执行法律。

中庸的理念提醒我们,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当基于客观的事实和公正的原则,而不受个人偏见和利益的影响。

此外,中庸提倡的和谐和平衡也与法律的目标相契合。

中庸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睦相处,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法律领域,法律的目标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法律通过规范行为、制定规则和解决纠纷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庸的理念提醒我们,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应当注重平衡各方的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中庸与现代法律体系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和挑战。

首先,中庸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准则,而法律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制度。

中庸的理念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行为准则,而法律则是通过外在的规则和制度来约束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和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准则。

其次,中庸的理念强调的是平衡和和谐,而法律往往需要通过对冲突的解决和权衡来实现公正和公平。

在现实中,法律往往需要在不同利益之间做出选择和权衡,这可能导致某些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和谐。

儒家思想的中心理念

儒家思想的中心理念

儒家思想的中心理念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一思想体系以孔子为代表人物,其核心理念贯穿于中国历史,对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爱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曰:“仁者,人也。

”仁爱即爱人,主张人们应以爱心为本,关心他人,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仁爱强调君子的行为标准,要求人们在国家、社会和家庭中,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礼制礼在儒家思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礼制不仅包括传统的礼仪、礼器、礼节等外在形式,更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

通过遵循礼制,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

三、孝道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赡养。

孔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

”孝道体现了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维护了家族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孝道也是仁爱的起点,是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

四、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则,意指不偏不倚,平衡和谐。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处理各种问题的最佳方式。

这一理念强调在矛盾对立的双方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君子人格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人格的培养,君子是具有高尚品德的理想人格。

孔子认为,君子应具有仁爱、礼让、忠诚、诚实等品质,并能践行中庸之道。

君子人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目标,也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

六、教育观念儒家思想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改善社会的重要手段。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中心理念包括仁爱、礼制、孝道、中庸之道、君子人格和教育观念。

这些理念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仁爱中庸:君子人格与孔子法律思想的沟通

仁爱中庸:君子人格与孔子法律思想的沟通

仁爱中庸:君子人格与孔子法律思想的沟通“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空怅惘,人寰无限,丛生哀怨。

”这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主题曲中的一段。

凄婉的曲调唱出了司法官悲天悯人的内心世界,千钧的字词昭示了司法官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和托付。

《大宋提刑官》讲述了中国法医鼻祖宋慈一生的判案经历。

时间已过去太久,我早已记不清楚具体的情节,但宋慈沉郁凝重的神情却长久地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神情里,有对天地的无尽慨叹,有对人性的深沉之爱。

历史的天空中,如宋慈般仁爱正义的司法官就像璀璨的群星。

这群人类良知的守护者,不仅仅是精通学识、深谙人情世故之人,更是德行高尚的君子,是仁以为己任的大丈夫。

漫漫人生之路上,他们不倦怠,不停歇,以君子之道明德修身,不断追求善良公平的至高境界。

而他们手中所执的法律之剑,也闪耀着仁爱正义的光芒,给冤屈者以公正的交代,给不幸者以安宁的生活。

在一个高尚的司法官的世界里,修身为人与惩恶扬善是紧密交融、无法分离的。

而这一切,都无不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孔子深入浅出的哲学里,君子和法律本来即是相通的。

孔子的哲学,以“仁”为本。

学生樊迟曾问夫子什么是仁,夫子答曰:“爱人。

”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话语,竟就将人生的意义和奥妙铺展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么平凡,那么自然。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不是注定要承受天之大任,也不是必须得直挂云帆济沧海。

君子,其实更是一个能将每件简单而朴素的小事踏踏实实做好的人。

而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便是爱了。

君子之所以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尽力去爱,尽力去宽容。

仰,以孝事父母;俯,以仁教子女;外,以恕待他人;内,以德省自身。

君子将仁爱当作为人处事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

于是,有了克己复礼的要求,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有了“刚”、“毅”、“木”、“讷”的品格,有了“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担当。

君子,不断积累着仁爱;仁爱,也真正成就了君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爱中庸:君子人格与孔子法律思想的沟通
“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空怅惘,人寰无限,丛生哀怨。

”这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主题曲中的一段。

凄婉的曲调唱出了司法官悲天悯人的内心世界,千钧的字词昭示了司法官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和托付。

《大宋提刑官》讲述了中国法医鼻祖宋慈一生的判案经历。

时间已过去太久,我早已记不清楚具体的情节,但宋慈沉郁凝重的神情却长久地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神情里,有对天地的无尽慨叹,有对人性的深沉之爱。

历史的天空中,如宋慈般仁爱正义的司法官就像璀璨的群星。

这群人类良知的守护者,不仅仅是精通学识、深谙人情世故之人,更是德行高尚的君子,是仁以为己任的大丈夫。

漫漫人生之路上,他们不倦怠,不停歇,以君子之道明德修身,不断追求善良公平的至高境界。

而他们手中所执的法律之剑,也闪耀着仁爱正义的光芒,给冤屈者以公正的交代,给不幸者以安宁的生活。

在一个高尚的司法官的世界里,修身为人与惩恶扬善是紧密交融、无法分离的。

而这一切,都无不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孔子深入浅出的哲学里,君子和法律本来即是相通的。

孔子的哲学,以“仁”为本。

学生樊迟曾问夫子什么是仁,夫子答曰:“爱人。

”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话语,竟就将人生的意义和奥妙铺展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么平凡,那么自然。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不是注定要承受天之大任,也不是必须得直挂云帆济沧海。

君子,其实更是一个能将每件简单而朴素的小事踏踏实实做好的人。

而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便是爱了。

君子之所以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尽力去爱,尽力去宽容。

仰,以孝事父母;俯,以仁教子女;外,以恕待他人;内,以德省自身。

君子将仁爱当作为人处事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

于是,有了克己复礼的要求,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有了“刚”、“毅”、“木”、“讷”的品格,有了“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担当。

君子,不断积累着仁爱;仁爱,也真正成就了君子。

君子,是仁爱的化身,是仁爱的精灵。

有人曾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存留至今,历久弥新,当归功于儒家思想之中庸哲学。

儒家自始便不去幻想彼岸世界的美好奇异,而是从现实出发寻找人的有限的超越与存在的价值。

不及理想,也不齿现实,这便是中庸。

而高明的孔老夫子早已指出,要成为一个君子,也必须执中道而行。

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无人赏识、身处低位时便应做好自己的事,韬光养晦,以待时机;万人拥簇、当政朝堂时便要鞠躬尽瘁,穷尽己力,造福大众。

处理人际关系时,君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与西方以德报怨,被打了左脸,转过来再让他打右脸不同,君子应当以直报怨。

这并非不宽容,反而是对他人的教导与帮助。

中庸在君子为人处事中的贯彻,不止这些。

例如和异性交往时“发乎情,止乎礼”,对待金钱时“若可富,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若不可,从吾所好”等等。

那么君子为什么要依乎中庸呢?因为中庸处事其实就是遵循“道”的指引行事。

一切事物的运行,都有其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即“道”。

如果违背道行事,只会适得其反。

君子的所作所为,正需要向“道”的要求不断接近。

而道的终点,在孔子这里,便是仁爱。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内圣外王”。

如果君子只是内心葆有仁爱,遵循道的指引执中道而行,还远远不够。

他必须将这种德行播撒在平凡俗世里,带给更多的人安宁幸福。

对于一个道德高尚的司法官来说,他一定要将仁爱中庸融入每一次决狱断案之中。

其实,他所尊崇的法律,在传统文化千年的浸润下,早已与仁爱中庸不可分离。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将孔子德主刑辅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来。

我觉得,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认清了人性。

人性是普通平凡的,既有其善良的一面,也有种种难以克服的弱点。

人,喜欢被爱,喜欢被包容,喜欢被以礼相待。

以高尚仁爱的德行培养人,以诗书礼乐的方式教
化人,会使人的内心安宁和平。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政者在人民心中种下仁爱宽容的种子,便也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而如果行商君之法,严刑峻罚,人民无法长久忍耐,也便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为政者在人民心中种下了恶的种子,开出恶之花便也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

刑罚严酷的国家也许能强盛一时,却必然无法长盛不衰。

与德主刑辅的法律观并行千年的,是儒家的犯罪理论。

孟子见梁惠王时曾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孔孟都强调,只有让民众有稳定的收入,民众才能踏实地生活,不为盗贼之事。

如此,犯罪才会真正减少。

为君者不必过于将注意力放在刑罚上,因为仁爱教化可以从源头上避免犯罪。

恨不能生爱,只有爱才能生爱,孔子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孔子重民爱民的思想催生了他中庸的刑罚论。

他主张“宽猛相济”、“一张一弛”。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孔子虽然认为仁爱的教化是最重要的,但也没有放弃刑罚的作用。

仁爱诚然是最能唤醒人的良知的,但仁爱也有失灵的时候。

当仁爱无法让有罪之人改过自新之时,也许只有刑罚才能让他真正忏悔。

孔子也说过:“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

”这和当今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是相通的。

如果刑罚太轻,便达不到教化罪犯、安抚人心的效果;如果刑罚太重,则又会使民众人人自危,失去安全感。

因此断狱量刑都要合于中庸之道,要公平正直,不枉不纵。

这考验着司法官的经验与智慧,从中更可以看出司法官的人格积淀。

如果说仁爱是儒家的世界观,那么中庸便是儒家的方法论。

儒家从仁爱出发,顺从道的指引,执中修身,执中处世,止于至善。

在儒家的世界里,无论是韬光养晦修身成君子,还是正大光明秉公辨善恶,在仁爱与中庸这些基本点上,都是相通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面对人性的善恶,世事的沧桑,司法官的道路怎可能是坦途?就像《大宋提刑官》主题曲中唱的那样:“滂沱雨,无底涧,涉激流,登彼岸。

”但是我相信,当那如宋慈般深沉仁爱的司法官经历了千难万险却仍旧不易初心,执着地追求着理想与正义之时,他必将迎来夕阳普照大地阡陌的美丽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