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飞将军李广为何不被汉武帝重用难封侯的原因

合集下载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人称“飞将军”。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军功卓著,却一直未能封侯。

汉文帝时期:1、主要经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2、原因分析汉文帝时期,国家实力有限,只能对匈奴实行被迫的和亲政策,与匈奴作战会破坏和亲政策,会引起更大规模的战争,而汉朝的实力不如匈奴。

汉朝抗击匈奴入侵也只是小规模战争,不足以让李广取得军功,实现封侯的愿望。

所以,汉文帝说李广“生不逢时”。

汉景帝时期1、主要经历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吴楚七国之乱时,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远扬。

但是因为接受了梁王授给他将军印,班师后,汉景帝没有给予封赏。

2、原因分析汉景帝时期,窦太后一直希望汉景帝能立梁王为储君,以后继承皇位。

梁王也因为有窦太后的宠爱而骄横,汉景帝表面上对梁王关爱有加,实际上一直防备梁王。

李广跟梁王亲近,必然引起汉景帝的猜忌。

另外,汉景帝时期,对匈奴也是采取和亲政策,李广没有太多立功的机会实现封侯。

汉武帝时期1、主要经历先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期间,李广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几次请求,汉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后来因为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2、原因分析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强盛,扭转了与匈奴的实力对比。

汉武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主动出击,北击匈奴。

历史解密李广为何迟迟不能封侯?司马光说他是徒有虚名

历史解密李广为何迟迟不能封侯?司马光说他是徒有虚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广为何迟迟不能封侯?司马光说他是徒有虚名
导语:李广是汉代有名的将领,与匈奴交战大大小小共七十多次,被匈奴人尊称为“飞将军”。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却终其一生难以封侯,而且还落
李广是汉代有名的将领,与匈奴交战大大小小共七十多次,被匈奴人尊称为“飞将军”。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却终其一生难以封侯,而且还落得个自杀身亡的结局。

对此,一众“羽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所以,李广为什么终身不得封侯呢?通常的说法有三种:
1.生不逢时;
2.不遇明主;
3.个人原因。

先看第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汉文帝。

李广参军是在文帝十四年,因为抵抗匈奴入侵有功,被封为中郎。

其后,他经常跟着皇帝一道出行,时不时遇到冲锋陷阵、抵御外敌的事情,有时也会与猛兽进行格斗。

他的一身本领显露无疑。

李广虽然武功卓越,一身是胆,但可惜文帝施行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无为而治”为纲要的战略方针。

因此,文帝只能发出一声叹息:广啊,你要是穿越回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分分钟的事!
所以说,李广之所以没有封侯,原因是生不逢时,这是皇帝哥都承认的哟。

但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漏洞太大!
李广历经了文、景、武三朝,即便文景时代,奉行的是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武帝一朝便开始了对匈自卫反击战。

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远超以往,凭此封侯的人多的双手双脚都数不过来。

哪里能说没有战场厮杀立功封侯的机会呢?
生活常识分享。

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著名诗句大家耳熟能详,说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名将、宿将、英雄。

曾统兵领万骑出雁门进攻匈奴,儿子李敢曾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到李陵一代,更是骁勇善战,以5000士兵对匈奴骑兵8万……就是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一生得不到封侯,这是为什么?主要是遭汉武帝的排斥。

当然和李广性格也有关系,但也不是难封的理由。

毕竟这位将军深得人士的影响,使匈奴胆寒的将军。

为了有所表现,能在漠北战中击败匈奴,得到封侯。

67岁的李广最后一次出征。

那一战卫青让李广来做侧应。

那是一场非常残酷的血拼。

在汉武帝指示下和卫青的操纵下,使李广在漠北决战中,不与敌人主力接触。

卫青指令李广东路迂回,因线路绕远,军队又没有向导,而且水草缺乏,军队迷路了,超过了与卫青的部队会合的期限。

卫青虽然得胜还朝,但是死伤也是非常惨烈的。

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在幕府责问大将军卫青为什么不让我的部队与匈奴正面交手,而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仅仅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怎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说罢拔剑自刎。

王维说李广难封一个原因:“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数奇“指李广的背运,运气坏得出奇,他居然在大漠中迷路了。

为什么会“迷路”呢?卫青受谁的旨意下令要李广突然改道,改道会打乱以前的作战步续,增加突发情况的发生。

李广知道可能自己遭到暗算,他为了不牵连他的部下,自己揽其全责。

到了朝廷很难说清啊,面对众人的怀疑和责难有口难辩,有人会觉得他不顾大局,陷害卫青,居然要让整个军队失败,一生英名将丧尽于此,这才是最难忍受的。

李广只能以死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和衷心。

这位从汉文帝一直到汉武帝征战了47年的老将,以这样令人痛心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李广由于种种原因使之不能封侯,但历史自有公论。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千百年来,李广成了才德出众却不得志的所有人的代名词。

但是,深入研究一下李广一生的行事,我们便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他没被封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什么怨愤可言。

李广,西汉名将,陕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自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由于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军前自杀,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但至死未得封侯。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之热泪。

太史公本人还因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向汉武帝辩解而被施以宫刑。

然而,他并没有揭示造成李广不能封侯的深层次原因,却使得李广的“飞将军”正面形象代代流传,二千多年来让后人感慨、惋惜。

而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却是意气用事、难着边际,更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李广缘何而不封侯。

“李广难封”之因,我们应对历史做冷峻的思考。

任何结果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造成的。

外因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内因。

我们先谈外因。

李广的青年时代恰逢文景时期,那时国力还不足以与匈奴打一场大战,李广英雄无用武之地。

文帝也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那个大背景下,再有才干的将领也难有所作为。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李广来说不是好事,但也绝不是坏事。

要知道,个人勇、力远远赶不上李广却被封侯的大有人在。

比如,李广的从弟李蔡也事汉文帝做郎官,同样出征、同样有战功,又同样抗击匈奴,李蔡封为乐安侯,官到丞相;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

甚至李广的部属边史、士兵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的。

偏偏李广本人却不能封侯,甚至落得引刀自刎的下场。

这样分析,不能说李广太委屈,社会不公平,而是说,文景武帝的社会背景虽对李广不太利,但不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历史趣谈:“飞将军”李广难封 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

历史趣谈:“飞将军”李广难封 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飞将军”李广难封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导语: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

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

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与风水先生王朔一番讨论,总结出,原因是当年曾经杀降,王朔还特意解释:“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杀降无疑是不对的,以前虽没有日内瓦公约,但是杀降卒会令敌人誓死反抗,令敌方民众怀恨,损害自己的名声。

所以,通常情况下,这样做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不利。

不过古人喜欢故弄玄虚,不愿多讲大道理(讲道理也永远不可能说服所有的人,有杀降不好的道理,也有杀降好的道理),所以干脆用一个“祸”字定论。

不过古代诸将不信邪,就是要杀降的也一直有,也没听说有谁仅仅因为杀降就倒霉的。

那么李广为什么就这样倒霉呢?(对他运气确实不好这一点,大家还是普遍承认的)(一)首先看一下李广的个人情况,“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广家世世受射……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史记》)。

他是出身军人世家,身怀绝技,英勇善战!从这方面来看,没有什么不利的因素,不出意外,是可以功成名就的。

从李广的战斗生涯来看,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勇”和“善射”。

刚出道时,他就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说他:“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为什么子不遇时呢?因为那时没有大规模战争,作为军人,李广没有发挥的空间。

既然当时没大规模战争,生活常识分享。

“飞将军”李广是不合格的将军,军功不够是他不能封侯的主因

“飞将军”李广是不合格的将军,军功不够是他不能封侯的主因

“飞将军”李广是不合格的将军,军功不够是他不能封侯的主因李广是西汉时期富于传奇色彩的名将。

他历经汉文、景、武三朝,长期守卫汉朝北方边境,多次主动出击匈奴。

纵横沙场 40 年,与匈奴大小70余战,名闻天下,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然而这位声威赫赫的一代名将,不仅终生没能封侯,还落得个“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引来无数文人志士为其扼腕叹息。

司马迁用“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颂他的人格魅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慨叹他的不幸遭遇,其后的王昌龄更是以千古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塑造了李广威武勇猛的形象。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文人的生花妙笔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威武勇猛“飞将军”李广其实是个不合格的将军。

李广是不合格的将军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把为将之道的标准概括为“五德”,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北宋的梅尧臣注曰:“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1.勇在为将的五个标准中,李广做得最好的是“勇”。

李广出身于将军世家,天生手臂修长,擅长骑射。

每次和匈奴交战,都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非常勇猛。

元狩二年(前121 年 ),李广率四千骑兵被匈奴四万大军包围。

李广临危不惧,激战持续两天,李广还能左冲右杀,无丝毫疲色,其体力和意志力令人叹为观止。

据《史记》描述,在这场恶战中,“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可惜的是,由于自恃武艺高强,李广常常逞匹夫之勇,只身犯险,多次将自己和军队置身绝地。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严重。

2.仁“仁”即爱护士卒,《孙子兵法》中这样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在爱护士卒上,李广做得也不错。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历史趣谈:汉朝名将李广 时常迷路导致最后无法封侯

历史趣谈:汉朝名将李广 时常迷路导致最后无法封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朝名将李广时常迷路导致最后无法封侯导语:李广先生很可怜,一生披荆斩棘,战功无数,最终却与“封侯”无缘。

倒是他的死对头匈奴人给了他一个无冕封号“飞将军”。

自己的敌人都李广先生很可怜,一生披荆斩棘,战功无数,最终却与“封侯”无缘。

倒是他的死对头匈奴人给了他一个无冕封号——“飞将军”。

自己的敌人都如此敬畏自己,为什么大汉王朝却如此吝啬呢?为此,不仅李广先生想不通,后世之人也是云里雾里,众说纷纭。

自古诗人多豪情。

于是,很多描写李广将军的诗句便出现了,诸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之类的,都是称颂李广将军英雄事迹的,可见“飞将军”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名气散布于朝野,爵禄却未封于庙堂,看起来是有失公允了。

其实,只要多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李广之所以至死没有封候,不是因为朝廷厚此薄彼,有意怠慢,而是因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的。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

大汉王朝开创不久,志得意满的刘邦就与匈奴人干上了。

但显然,这次刘邦真真是失算了,与项羽打了那么多年仗,国力匮乏、百废待兴,疲惫的汉王朝哪里是快速崛起的匈奴人对手,结果中了人家诱敌深入之计,被匈奴人团团围困在白登山,差点就断送了新兴的汉王朝政权。

好在匈奴人尚没有统一天下的意识,加之对汉军缺乏全面的了解,最终匈奴以胜利之师放走刘邦。

而“白登山之围”,如一盆冷水,让刘邦看到了匈奴人的实力,也看到了大汉朝的积贫积弱。

于是,刘邦及时调整国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怀柔手段;对内则休养生息,与民生计。

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文景时期。

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终于迎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大汉生活常识分享。

【转】飞将军李广为何终生不得封侯?

【转】飞将军李广为何终生不得封侯?

【转】飞将军李广为何终生不得封侯?2015-04-26 08:07:00|飞将军李广为何终生不得封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

诗中的“飞将”是指汉朝的将军李广。

李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征战无数,为汉王朝立下了累累战功。

然而不知为什么,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又在那样一个帝王开疆拓土,以封侯赐爵奖励军功的年代,却始终未被封侯,于是后世遂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

那么李广为何终生不得封侯呢?对于这个问题,后世的文人、学者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有人认为李广之所以不得封侯乃是因为“杀已降”,即滥杀投降的人。

李广在世的时候,眼看着身边的大小将领都已经封功授爵,而自己身经百战却始终身居下僚,心里十分疑惑。

于是他找到“操望气之业”(即相面)的王朔,请教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候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候邪?”王朔问李广生平有何憾事,李广自言任陇西太守时,曾杀过已投降的八百名羌人,这是自己最后悔的事。

针对此,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二、有人认为李广不得封侯是因为其“少大度耳”,即李广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史料记载,李广曾因兵败而丢了将军的职位,被贬为庶人的李广一天夜里回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不予放行,李广手下的人说情道:“这是过去的李将军。

”酒醉的霸陵尉轻蔑地回敬道:“当今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将军!”后来李广复职,很快就借故杀了霸陵尉,因此有人以此认为李广乃“少大度”之人,所以功名不成。

三、还有认为“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

”即认为李广是一个常败将军,自然得不到封赏。

后世司马光也持这种说法,认为当时的将军程不识虽然没有功劳,但是也没有失败,而李广却经常使军队陷于覆亡之境地,既然如此,当然不能封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飞将军李广为何不被汉武帝重用难封侯的原因
导语:汉景帝时期,七王作乱,吴楚叛军西进之时,梁国首当其冲。

此时的李广作为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驰骋梁国,协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几场胜仗,...
汉景帝时期,七王作乱,吴楚叛军西进之时,梁国首当其冲。

此时的李广作为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驰骋梁国,协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几场胜仗,并且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李广所向披靡,一鼓作气,夺了敌方的主将之旗。

无敌的李广自然赢得了满堂喝彩。

虽然他仅仅是个都尉,李广还是被前敌总指挥梁王破例私下授予了将军之印。

这是破格的奖励,不知深浅的李广只顾着高兴,哪知这次私下的破格奖励将给自己以后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朝廷内部的事情李广当然无缘知晓,他所知道的是,就因为梁王的这次奖励,朝廷取消了对他的任何封赏。

之后,李广就成了边将,一直在太守职位上徘徊,从来没有任何提拔。

多年后,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李广依然是举国公认的名将之花。

新皇帝,新气象,李广终于从地方来到了中央,被汉武帝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

只是多年的边地生涯之后,李广已告别了中年。

老将蒙羞
汉武帝一改文景之时的韬光养晦政策,时时表现出有所作为的政治姿态,使李广再次看到希望之光。

李广跃跃欲试,大概又等了四年,李广才正式由卫尉升任将军,带兵出雁门关进攻匈奴。

这次迟来的机会却让李广蒙受了耻辱。

匈奴兵多势众,生擒了李广。

受俘的李广被放在绳编的网兜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