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治疗经验

合集下载

赵学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赵学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赵学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赵学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治疗该疾病的过程中,赵学印教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首先,赵学印教授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他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并根据患者的体检报告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他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深入解读病情,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以确保治疗的成功和满意度。

其次,赵学印教授在治疗过程中重视药物疗法的合理应用。

他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的抗病毒药物,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适应患者的变化。

他还根据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状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药物或营养补充剂,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肝脏功能。

此外,赵学印教授注重对患者的卫生教育和生活指导。

他会详细介绍患者应该遵循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告诉患者要远离烟酒刺激,以及如何合理摄入营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他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体质,调整生活状态。

他倡导乐观心态和积极心理建设,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

赵学印教授的治疗方法在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他的治疗方案不仅有效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缓解了症状,提高了患者的肝脏功能,还对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许多患者在他的治疗下,病毒转阴,甚至有的恢复了正常的肝脏功能,重获健康。

然而,赵学印教授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复杂,治疗过程较长,并且会遇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并发症等问题。

因此,他不断更新学术知识,关注前沿研究,并与国内外的医学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综上所述,赵学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丰富而独特。

他以个体化治疗为核心,合理运用药物疗法,注重患者的生活指导和心理支持,取得了卓越的治疗效果。

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总结

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总结
中图 分 类 号 : R 5 7 5 . 1 文献 标 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3 ) 0 9 — 1 5 3 4 — 0 2
【 关 键词 】 名 医经 验
慢 性 乙 型肝 炎 中医疗 法
王 京奇 主任 医师为北 京市第 4批 老 中医药 专家 学 术 经验 继 承工作 指 导老师 , 北 京市 中 医药薪火 传 承 3 + 3工 程带 教老 师 , 从 事肝 病 临床 4 0年 , 临 证经 验 丰 富 , 对慢 性 乙型病 毒性肝 炎 的治疗有 独到 之处 。笔 者有 幸 侍诊 , 受 益匪 浅 , 现 对王老 治疗慢 性 乙型病 毒性 肝炎 的 经 验进 行总结 。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0 1 3年 9月 第 2 2卷第 9期 J E T C M. S e p . 2 0 1 3. V o 1 . 2 2 . N o . 9

专 家 经 验 ・
王京奇主任 医师治疗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 经验 总结 木
张 静
( 北京 市 门头沟 区 中医医院 , 北京 1 0 2 3 0 0 )
在3 0 - 5 0 g 。
健运, 气 机 的正常输 转而 消散 。 肝藏 血 , 肾藏精 , 而精血
互生, 如《 张 氏医通 》 所说 “ 气不耗 , 归 精于 肾而 为精 , 精 不泄 , 归 精 于肝而 化清血 ” 。肝 血与 肾精 的这种 互生互 化 的关 系 即肝 肾 同源 ,肝 肾不 足 ,常常是联 系在一起 的 .补 肾 即以补肝 ,对 于肝 肾不足 的慢性 乙型 肝炎 患
伏热 , 血 热则伤 阴 , 以致 阴血逐渐 亏损 , 肝体 失养 , 犹如 树木 缺乏 水分灌 溉 , 日久则 枯萎 变硬 , 这时慢 性 乙型肝 成 痰饮瘀 血病 理产 物 , 此病 理产 物再 与毒热 结合 , 日甚

孙同郊治疗慢性肝炎经验

孙同郊治疗慢性肝炎经验
菊花、 夏枯 草 、 虎杖 、 休 等 。常用 清 热除 湿 药 如茵 蚤 陈、 土茯苓 、 苦参 、 白茅 根 、 金钱 草 、 前仁 、 车 竹茹 、 石 菖蒲、 滑石 等 。 常用 方剂 有五味 消毒饮 、 甘露 消毒丹 、 茵 陈蒿 汤 、 子柏 皮汤 等。根据 患者 湿热 的轻 重 , 栀 治 疗 或 以清 热解 毒 为主 除湿 为辅 ,或 以除湿 为 主清热
维普资讯
泸 州 医学 院学 报
3 2
2 0 年 08
第 3 卷 1
第 1期
Jun l fL zo dc l H g V 1 N . 2 0 o ra u h u Me ia e e o Co o.1 o1 0 8 3

慢 性肝 炎是临床 常见病 ,至今 无特 效 的治疗 药
物 。 同郊 教授在用 中医药 治疗慢性 肝炎 方面 , 孙 积累
解毒 为辅 , 将清 热解 毒除湿 药与扶 正 固本药合 用 , 或 或 以扶正为 主酌加 清热 解毒 药 ,并 随症 加用理 气 活 血等 品 , 此 治疗 , 按 能使 大 多数病 人症 状 减 轻 , 功 肝
注意 以下 几个 方 面。 1 清 热解毒除湿 法贯 穿于治疗 的始终 肝 炎属祖 国医学 “ 痛 ” “ 胁 、黄疸 ” “ 、 积聚 ”等范
例 如患 者李 某 , 肝 炎 已 5年 , 神 萎 靡 , 色 患 精 面 黯黑 , 纳呆 , 溏 , 便 脉弱 。辨 证为病 久气血 亏 虚 , 双 投 补肝 脾之剂 , 服少效 , 功能反 复不 正常 。后 审查 屡 肝 证情 , 发现 患 者 正气 虽 虚 , 湿 热稽 留未尽 , 然 表现 为 舌根 部有 白腻 苔 , 口苦 , 心烦 , 黄 , 改投 清化 湿热 尿 乃

成冬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成冬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过 程 中均 采 用 了直 观 的 解 剖 方 法 , 一 点 是 相 同 这 的。 因此 , 某 些 脏 器 组 织 在 形 态 结 构 的观 察 描 述 对 上有 近似之处是 应该 明确 的。 4 3 明 确 中 医 学 “ ” “ 肉” 实 体 概 念 , . 筋 、肌 的
代 谢 的相 对 平衡 。脾 的 这 种 功 能 与 其 主 肌 肉 的功
简介如下 。 1 发 病 机 制 成 老 师 认 为 湿 热 疫 毒 留恋 不 去 是 发 生 慢 性 乙 肝 的 条 件 , 气 虚 弱 是 慢 性 肝 炎 正 发 生 的根 本 原 因 , 如 《 正 内经 》 言 :正 气 存 内 , 所 “ 邪 肝 脏 的主 要 功 能 是 主 疏 泄 、 藏 血 、 筋 。其 主 主 疏 泄 功 能 维 持 着 人 体 的 气 机 调 畅 , 血 的 功 能 主 藏 要 是 贮 藏 血 液 和 调 节 血 量 , 《 问 ・五 脏 生 成 即 素 篇 》 述 之 :人 动 则 血 行 诸 经 , 静 则 血 归 于 肝 ” 所 “ 人 。
维普资讯
陕西 中医 20 0 2年 第 2 3卷 第 7期 ・65 老 中 医经验 ・
成 冬 生 治 疗 慢 性 乙型 肝 炎 经 验
陕 西 省 中 医 医 院肝 胆 科 ( 1 0 3 田莉 婷 李煜 国 商 凤 琴 700 )
成冬 生 主任 医师 , 医 3 业 O余 载 , 床 经 验 丰 临
4 2 尽 管 中 医学 与 现 代 医学 由于 形 成 年 代 , .
思 维 方 式 , 究 方 法 不 同 , 两个 不 同的理 论体 研 是 系 , 对 脏 腑 组 织 在 功 能 的 认 识 上 不 可 能 完 全 相 在

汪达成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

汪达成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

桑寄生 1 5
,
9
,
当 归 尾 1 勺 猪 等 1 59 鹤 草 芽
, ,
20 9
白 扁豆 2 5 9 谷 芽 1 5 9
,
日 1 荆 水煎 服
,
.

药 半 月 后 即 感精 神 好 转 纳食 增 加 后 以 上 方 加
,
,
熟 女 贞子 3 鲍 调 治
,

3
月 诸症 俱 消
,
,
复查肝 功能

中为 主 勤 求 古 训 博 采 众 方 师古 而 不 泥 古 且
, , , ,
,
胡索
10 9
,
当归 尾
,
,
159

,
石见 穿
159
9
, ,
,
马 鞭草
9
1 59
.
治 疗立 法
,

鹤草芽 2 0 9
,
屯 梨根 茵 陈各 3 0

猪等 2 0


时 汪 老认 为 患 者 盛 不 受 补 先 宜 祛 盛 化 积 邪 祛则 正 安 但 要 攻 而 有 度 祛 邪 而 不 伤 正
而 致 病位 在 肝 但 肝 病 日 久 硫 泄 不 利 则 脾 胃 运 化 功 能 紊乱 即 木 旺 克 土 故 乙 肝 患 者 临 床 常
以 脾 气 不 振 邪 湿 内阻 为 主 要 表 现 常 见 倦怠 乏
, ,

肝截 血 肾 旅 精 肝 肾 同 撅 ; 肾 者 水 脏 为 肝
,
,
,
,
,
之母 虚 则 补 其母 滋 水 能 描 木 故 常 以 一 贯 煎

“归莲双甲汤”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小结

“归莲双甲汤”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小结

“归莲双甲汤”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小结近二十年来,我们运用家传秘方“归莲双甲汤”对113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观察验证,着重以健脾利湿为主,辅以疏肝化瘀之品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临床资料:本组的113例中,男60例、女53例,年龄为10—68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最长的12年,最短的1年;诊断依据:1.有典型临床症状;2.血液检验肝功异常,二对半,两阳以上改变者。

治疗方法:当归20克、陈皮10克、香附12克、柴胡15克、酸枣仁20克、赤芍15克、首乌30克、红花10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桅子20克、白术20克、丹参15克、鳖甲15克、莲心25克、山甲15克、山楂30克等,水煎服每日二次。

临证时,可根据其他兼症,随证加减化裁运用,如脾虚湿困,舌苔较腻,胸闷,腹胀较著者,可加茅苍术,藿香;舌苔黄腻,口苦,湿热较著者,加半枝莲,黄芩,一见喜;血分有热,齿鼻出血者,可加虎杖,马鞭草;舌红无苔,五心烦热,阴虚证著者,暂去柴胡,加生地,麦冬,元参;舌苔白或舌质淡,畏寒脉细,脾阳虚衰者,加干姜等。

结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检验:二对半三阳转阴35例;症状基本消失,肝功正常,二对半两阳转阴者71例;未缓解7例,总有效率93.8%。

典型病例1:吴XX,男,45岁,1993年5月12日初诊,患乙肝时久,迭治未效。

刻下:厌食,右胁胀痛,脘腹痞闷,时觉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夜寐多梦,面臂部可见蜘蛛痣,肝肿大胁下二横指质中等,颜面四肢浮肿,且有轻度腹水,大便先结后溏,肝功检查:(TTT)8单位,(ZnTT)16单位,(SGPT)210单位,HBSAg(+),HBeAg(+),抗-HBC(+)。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

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早期肝硬化。

证属: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治则:疏肝健脾,利湿化瘀之法,方用“归莲双甲汤”治疗。

治疗方法:当归20克、陈皮10克、香附12克、柴胡15克、酸枣仁20克、赤芍15克、首乌30克、灸大黄15克、红花10克、桃仁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桅子20克、鳖甲15克、莲心25克、山甲15克、生山楂30克。

中药煎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经验

中药煎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经验

中药煎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经验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主流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存在很多不良反应。

中药煎剂具有经济、活性成分多、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成为慢性乙肝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联合使用中药煎剂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经验,可以提高治疗疗效,缓解患者症状。

一、中药煎剂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应用1.中药煎剂可以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中药具有多种药效成分,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抗病毒作用。

通过中药的抗病毒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的负担,缓解患者症状。

2.中药煎剂可以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中药既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也能调节体内生物代谢,补充体内营养物质,帮助肝脏恢复正常功能。

因此,中药煎剂可起到修复肝损伤、恢复肝功能的作用。

3.中药煎剂能够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中药煎剂能够消除疲劳、改善食欲、增强体质等,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状况,调节患者的情绪,促进康复。

恩替卡韦是一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其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极高的选择性,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达到控制病毒复制和清除病毒的目的。

目前,恩替卡韦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线药物,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中药煎剂与恩替卡韦的联合应用,可以使药物的疗效更显著,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1.改善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中药煎剂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体内环境,从而提高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

中药煎剂与恩替卡韦联合应用可以加速正常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促进分解肝内毒素,提高肝功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减少药物不良反应3.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药煎剂具有多种药效成分,可以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如疲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四、临床应用案例患者胡某,男,45岁,因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就诊。

经检查后确诊为慢性乙肝。

运用中医名家经验治疗慢性肝病--乡村医生培训

运用中医名家经验治疗慢性肝病--乡村医生培训

毒”、“黄疸”、“积聚”及“虚劳”等范畴。一般
认为其病因是感受湿热疫毒,饮食不洁,正气不足或先
天胎毒;其病机主要特点为湿热未尽,肝郁脾虚,血
(阴)虚血瘀。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机错综复杂、病情极易反 复。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中医辨证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 在修复肝损伤、抗肝纤维化、逆转肝硬化、提高生活 质量和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几十年来, 在慢性肝病的治疗方面,不少中医临床家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创制了不少有效方剂,现将本人运用名家经 验治疗肝病的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硫酸锌浊度(+++),麝香草酚浊度(+++),黄疸指 数13 U,肝胆脾B超“肝脏回声细密,不均质,脾大肋 下2cm”。
属肝胆湿热证,治以清热利湿,健脾解郁,养 血柔肝。 方用强肝清利汤加减: 龙胆草12g,栀子12g,败酱草15g,银花15g, 丹参30g,当归10g,白芍12g,郁金12g,党参15g, 白术15g,茯苓15g,茵陈30g,甘草6g 7剂,药后食欲增加,尿黄减轻, 服药21剂,肝功正常。 患者腰痛,上方加寄生12g,继服14剂。并配 合郭林气功治疗。 至今20余年,多次复查肝功正常,一直从事农 村体力劳动。
【按语】 该患者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身体虚弱,日久不 能康复,即有正气不足,又有瘀血内阻,证属肝郁脾 虚、瘀血内停。治以补气健脾、养血活血、化瘀软坚, 以强肝软坚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补 气健脾;当归、白芍、丹参、郁金、丹皮、生地滋阴 养血,活血柔肝;桃仁、莪术破血逐瘀通络;鳖甲软 坚散结;茵陈清肝利胆;炒三仙消食和胃。强肝软坚 汤为治疗肝硬化的基本方剂, 若能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治疗代偿期肝 硬化多可取得较好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肝炎治疗经验
发表时间:2014-07-03T10:03:44.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仲乐年[导读] 慢性肝炎,病位在肝,以肝气郁滞为主要病机。

肝病日久,常可导致胃病。

临床治肝不应,可从胃治。

仲乐年(青海省互助县东山卫生院 810500)
【关键词】慢性肝炎从胃论治【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71-01 慢性肝炎,病位在肝,以肝气郁滞为主要病机。

肝病日久,常可导致胃病。

临床治肝不应,可从胃治。

从胃论治,并不是不重视从肝论治的重要性,而是强调慢性肝炎治疗过程中的主次问题,若是以脾胃功能失调见症为主者,当以从胃论治为主,兼顾治肝,这样的话,才能在慢性肝炎出现复杂症状的情况下,治疗有重点,有主次。

《内经》有:“厥阴不治,取之阳明”,说明肝病治胃的重要性。

举治如下:
一、降胃气:肝病治胃,主要是降胃气,以制肝逆,慢性肝炎,迁延日久,气机郁结,缠绵不愈,邪踞中焦,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其证多见胁肋胀痛、脘痞泛恶、甚至呕吐、胃不欲纳、嗳气、嘈杂、口苦、便燥、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等。

治宜降逆和胃。

方用柴胡疏肝饮加减治疗,多获良效。

药如:柴胡、川芎、黄连、芍药、枳壳、香附、佛手、吴茱萸、黄连、旋覆花等。

多数患者,通过治疗,症情缓解。

肝功能亦随之改善,若见黄疸者,可加茵陈、黄柏等。

典型案例
患者,男,24岁,2007年9月初诊。

患者5年前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肝功能正常,无明显症状,未予系统诊治。

近半年来,突觉胃脘胀闷不适,嗳气,嘈杂泛酸,大便燥结,口干口苦,面色稍黄,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341U/L,谷草转氨酶l32U/L。

诊时见面色萎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之症。

治疗宜健脾疏肝、和胃降逆。

方选柴胡疏肝饮加减,5剂,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服药后诸症有所缓解,食欲渐增。

加减治疗3个月余,诸症消失,后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

按:肝为刚藏,主疏泄,禀春木之性,喜条达,人的精神乐观,心情舒畅,则气血流通畅达,疏泄功能正常。

如情志抑郁,精神不舒,肝气郁结,导致消化机能紊乱,横逆犯胃,出现胃部疾患。

故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降气和胃,俾胃气和调,则肝病自愈。

二、养胃阴:养胃阴,以抑肝强。

《内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肝体赖水谷以充养,胃阴亏虚,脾胃无以行其津液,于是化源不足,肝失所养,从而肝虚久久不复,在慢性肝炎病中最为常见,证见胁痛隐隐,嘈杂善饥,或不思饮食,稍食即胀,口苦咽燥,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而弦。

治当充养阳明。

兼以柔肝,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每能应手。

药如: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乌梅、木瓜、生地、白芍、甘草等酸甘化阴之品,如转氨酶偏高者,加入五味子,屡获佳效。

典型案例
患者,男,46岁,20009年10月初诊。

患者10年前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但肝功能稍偏高,无明显症状,断断续续服用过抗病毒药物。

近半年来,突觉神疲乏力,右胁下隐痛不适,呕吐反复发作,烦渴思饮,口燥咽干,大便干,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286U/L,谷草转氨酶l48U/L。

诊时见面色萎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辨证属胃阴不足之症。

治疗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6剂,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服药后诸症有所缓解,食欲渐增。

加减治疗6个月余,诸症消失。

按:肝病日久,阴津暗耗,胃阳受伤,虚火内扰,和降失司,故出现胃脘嘈杂灼热,饥不欲食。

胃中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口咽,故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等,皆属胃阴受伤之征。

宗叶天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之意,故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以养胃阴,使津液复,肝体柔,则肝病之苦而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