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之水意象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渡湘水孟浩然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①,歌声识采莲。

榜人②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注】①杜:杜若,芳草名。

②榜人:船夫。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本诗是五言律诗。

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明快飘逸B.婉约含蓄C.质朴刚劲D.清淡自然(3)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第3辑:景物形象(意境)题专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第3辑:景物形象(意境)题专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第3辑:景物形象(意境)题专练景物形象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剪裁、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如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如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音响描写等。

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写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即意象。

意象是指诗人为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景物,如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等,但这些客观物象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成了诗词中的意象。

而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托意象而产生又超越具体物象的,通过读者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的一种艺术境界。

附: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技巧点击】(一)鉴赏诗歌描写的景象,一般可按下面三个步骤进行:(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领悟意象,一般需要做到: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

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生气,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但是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出现了,触景生情,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201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含答案

201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含答案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意象专题练习二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意象专题练习二含答案

满江红次汤碧山①清溪
(元)许有壬
木落霜清,水底见、金陵城郭。

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

载酒时时寻伴侣,倚阑处处皆楼阁。

对溪云、试放醉时狂,浑如昨。

沙洲外,轻鸥落。

风帘下,扁舟泊。

更寒波摇漾,绿蓑青箬。

为向九原江总②道,繁华何似今凉薄。

怕素衣、京洛染缁尘,从新濯。

【注】①汤碧山,作者的友人,做了一首写清溪的词,作者这首词是和作。

②九原江总:九原,春秋时晋卿大夫的墓地,后泛称墓地。

江总,南朝人,陈时任尚书令,受到陈后主宠幸,不持政务。

1.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上下阕诗人情感的变化。

(5分)
答案:上阙用“都莫问”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人生哀乐的感慨,想放下却又无法释怀的无奈(1分),然后用“时时寻伴侣”表达知音难觅、无人倾诉的痛苦(1分),只得“对溪云”,希望借酒消愁,但心情依旧如故(1分)。

下阕转而用意象“轻鸥”“扁舟”“绿蓑青箬”寓归隐之意(1分),再用典故表达繁华不能长久(1分),最后用“怕素衣”“染缁尘”寄托自己要坚守节操,不被世俗所染,表达自己归隐之志(1分)。

(6点答对其中5点得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

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

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D(2)示例:①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②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020高三复习 诗歌意象的作用 练习及答案

2020高三复习 诗歌意象的作用 练习及答案

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赏析意象作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②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译文:暗淡的大红色官服十分贴身,一半披着一半拖在地上走出红色的大门。

衣袖里面藏着在苏州做的新诗本,衣襟上留着在杭州喝酒的污渍。

衣衫上的绯色经过梅雨季节发过霉已经褪落,衣衫经过冲洗仍然残留着一丝香气。

曾经放浪随意的三年生活过得很快,想丢弃空行囊,似乎不近人情。

鉴赏这是一首闲适诗,虽说咏的只是一件旧衫,但对旧衫的色香襟袖,穿衫的种种经历,都娓娓道来。

一件旧衫,便是坎坷生活的见证。

诗作用语细腻准确,显示出艺术造诣之深厚。

诗咏旧官服,实感慨身世。

首句即有自嘲老大之意,盖年老服绯衣而尚未服最高品级之紫衣。

颔联借故衫概括杭州、苏州数年诗酒经历,流露自得之意,此处可与同一年所作《吴郡诗石记》之文相参。

颈联承上句“旧”字,分写衫之“残色”、“故香”,寓恋旧之意。

尾联则明确道出恋旧心理,“烂熳三年”呼应颔联,末句言旧衣不可弃,则似暗喻旧臣不宜疏远。

全诗不加雕琢,对心理变化表现自如。

一领旧衣服,写得如此曲折委宛,如此多情,不但看出文字工夫,亦见性情之厚。

其中“襟上杭州旧酒痕”,已成名句,常为后人引用。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陆畅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之水意象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

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寒食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 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 第三联描写蝴蝶翩翩起舞,鸥鸟轻快飞翔,乐景乐情,诗人为眼前美景所陶醉。

D. 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阔大深远。

(2). 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①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②,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注释】①蓼岸:长有蓼草的江岸。

②征鸿:远飞的大雁。

③杳杳:深远貌。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送别之地的景象,既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又为写离情作好铺垫和衬托。

B. 第二句让人联想柳永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突出词人心生离愁。

C. 结句是说来年兰花红、江水碧的时候,我们定会相思相慕。

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动人。

D. 本词以悦目景开头,又以绚丽景结尾,使所抒发的别情具有“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

(2).词中“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这两句历来被诗家所称道,
请结合全词内容作简要赏析。

二、名篇名句默写
1.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句,作者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2.《赤壁赋》借客人之口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 , ________。

3. 《琵琶行》以江水明月的寂静来衬托音乐声音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 《三国演义》开篇咏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表达了历史无情、功业成空的慨叹,这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 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 沈从文《边城》中“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的描写与《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25语文作业答案
一、1(1). C C项,“乐景乐情”理解错误,诗中是乐景衬哀情”。

故选C。

(2). 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2.(1)C项,“直抒胸臆”错误,从词中来看,结句“兰红波碧忆潇湘”意思是“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兰红波碧”都是景,这借景抒情,且暗含用典,“忆潇湘”,舜在南巡视察时,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没有和他同往,后来她们后悔没有陪伴着舜,于是追赶舜的行程,当她们走到洞庭湖畔时,却得到舜已经死在苍梧的消息,她们悲痛不已就投了湘水而死。

湘水与潇水在湖南汇合,称为“潇湘”。

“忆潇湘”常用来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典故的使用含蓄雅致,属间接抒情。

故选C。

(2)这两句对仗工整,运用比喻(或象征),以“征鸿”比喻别离远去的亲人,以“流水茫茫”比喻无尽的思念和愁苦,,写出了词人目送亲人远去之后的情形和心境:词人怅望长天,鸿雁高飞,渐失于天际,词人呆立江边,久久不肯离去,而思绪如这一江碧水去追寻亲人了。

抒发了词人惜别留恋的深情。

二、1 白露横江卷起千堆雪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