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批判现实主义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第一节、概述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

社会关系的变化。

劳资矛盾加剧。

中小资产阶级破、分化。

商业精神与金钱关系。

宗法制关系被金钱、物欲替代。

启蒙时代“理性王国”的诺言遭到现实讽刺。

重新审视阶级关系,现实思考、观察与批判。

哲学基础。

由康德、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向费尔巴哈唯物哲学的转变。

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论思想。

文学传统的继承。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乌俄的现实主义传统。

浪漫主义的社会批判、个人反叛。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1、思想特征强烈的暴露性与批判性。

着力黑暗现实的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坚持对现有秩序的否定批判。

同情下层社会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改良主义。

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小人物苦难与中小资产者的个人奋斗。

塑造个人反抗者形象。

2、艺术特征概括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

把文学看作分析研究社会的手段,提供特定时代俄社会历史画面,揭示现实矛盾,探讨社会问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社会认识价值。

确立客观写实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准确真实反映生活,注重现实生活描绘,再现论与反映论的时代。

文学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同构关系。

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细节描写。

史诗性与心灵探索。

心理描写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成就卓著。

三、各国现实主义文学比较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主题是反映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和资产阶级必将取代封建贵族阶级的历史规律。

描写上流社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形象。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则直接描写劳资矛盾,反映工人的生活和斗争。

揭露资产阶级虚伪道德与资本主义冷酷的社会关系。

侧重描写“小人物”遭遇。

人道主义该俩色彩浓厚,温情与道德感化。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主题是揭露批判农奴制罪恶。

塑造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与新人形象。

思考题: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思想艺术特点)2、英国、法国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题比较第二节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一、司汤达《红与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奠基者,心理描写艺术大师。

第七章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艺术上具有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a.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司以前的 小说,如流浪汉小说、哲理小说,司各特的 历史小说等,一般地讲,都未写出性格形成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司较早地定出了典型性 格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b.描写心理和行动的结合,从内心活动的揭 示来刻画性格。


三、福楼拜 1、生平。 批现中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是 法国十九世纪中期继巴以后最重要的批现作 家)。 他的父亲是医院院长,造成了他对科学的重 视,十几岁到巴黎学法律,23岁以后因病退 学,父亲逝世,靠父亲家产维持生活,在乡 下过着小地主生活,写作是在乡间幽静的环 境中在安适的生活中写作的。有时间细心琢 磨,在艺术上挖掘,他写得很慢,精益求精, 作品的批判性不如巴,生活面狭窄。他极为 用功,

命名:受但丁启发,但丁用《神圣喜剧》开始,用 《社会风俗》、《魔鬼喜剧》,最后用《人间喜 剧》。按原计划写三部分,风俗研究(包括6个 “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完成了28部,4部 已有提纲,《外省生活场景》完成11部,另有6部 未完成,《巴黎生活场景》完成16部,6部未完成, 《政治生活场景》,完成2部,30部仅有写作计划, 《乡村生活场景》出版2部,基本完成的1部,两部 在计划中)、哲学研究(计划27部,完成22部。)、 分析研究(计划5部,完成2部。)文学价值最高的 是风俗研究,在序里,全面讲了自己的宗旨任务, 他要整体地再现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他要再现历 史学家忽视写的部分,为了表现整体性,他把自己 的作品串连起来,构成了包罗万象的《人间喜剧》, 各种人物2400多,反映了1804—1814拿破仑晚期。 第二时期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时期,用编年史的方 式,把88部小说串连起来,组成人间喜剧,是一部 形象化、艺术化的历史教材。马克思说:“在他作 品里得到的经济学、政治、历史材料比所有的历史 教科书还要多”。

19世纪文学

19世纪文学

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理解后简答题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文学发展状况:无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革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术语解释宪章派文学: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琼斯和林顿。

德国工人诗歌(19世纪40年代):维尔特(最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加入“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无产阶级歌手。

恩格斯称他“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批判现实主义:一法国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梅里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力的作家。

常常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灵”发掘未经现代文明“洗礼”的自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生命形态。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卡门是一个“拥有娇小而出色的姿态,热情如火的大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而浪荡的、吉卜塞女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二英国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有: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小说批判了拜金主义的罪恶.
首先,通过鲍赛昂夫人被迫退出社交界的经过,揭示 了贵族在资产阶级金钱力量的威逼下退出历史舞台的 必然趋势;
其次,通过伏脱冷的形象揭露了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 对社会风气的腐蚀和败坏;
第三,通过高老头与两个女儿的关系,揭示了拜金主 义对亲情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破坏;
第四,通过拉斯蒂涅的变化,揭露了拜金主义如何使 纯洁的青年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过程.
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0年出版,副标题为 《1830年纪事》。小说通过平 民子弟于连索黑尔个人奋斗失败 的经历,广阔描写了法国王政复 辟时代的生活和社会斗争;小说 塑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连 的形象,于连既不同于只求温饱 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 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一类。他 的失败是时代的必然。
《红与黑》的多种译本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
出版于1839年,受意大利手抄本中16世纪的《法尔耐 斯望族创业史》启发写成。描写贵族青年法布利斯在进 步的姑妈吉娜的支持下投奔拿破仑军队,法国大革命失 败后,在巴玛宫廷参与政治斗争的经历,爱情与政治冒 险结合在一起,对法国王权复辟时代的社会给予深刻批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画家库尔贝(1819— 1877),是十九世纪中 叶法国写实主义美术的 杰出代表。油画《断 崖》,描绘风暴后的埃 特雷塔峭壁的自然景色.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与文 学上的现实主义思潮是 一致的。是欧洲19世 纪的主要艺术思潮。
第一节 法国文学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地。1830年司汤 达发表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诞生。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 创作总集,收入小说共90多 部,分为“风俗研究”、 “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三大部分,“风俗研究”中 含有“私人、外省、巴黎、 政治、乡村”六个“生活场 景”。作品广泛反映了19世 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描写了 2000多个人物形象,塑造出 数十个典型形象,将小说写 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水平。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法国批判现) 、司汤达( )
• 一、生平与创作简介 • 原名亨利·贝尔,司汤达系笔 贝尔, 原名亨利 贝尔 主要作品: 名。 主要作品: • 《拉辛与莎士比亚》法国第 拉辛与莎士比亚》 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 论著作。 论著作。 • 《红与黑》法国第一部批判 红与黑》 现实主义小说,发表于1830 现实主义小说,发表于 年。
• 恩格斯:“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 恩格斯: 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 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 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 有职业的历史学家、 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 东西还要多。 东西还要多。” • “《人间喜剧》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 人间喜剧》 阶级在1816-1848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 阶级在 - 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 描写出来。 描写出来。” • 艺术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先是控制社会的经济领域,继而控 艺术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先是控制社会的经济领域, 制宗教领域(《图尔的本堂神父》描写依附于贵族的一个 制宗教领域( 图尔的本堂神父》 神父被与资产阶级有关系的另一个神父赶出图尔城)、政 神父被与资产阶级有关系的另一个神父赶出图尔城)、政 )、 治领域(《公务员》写作金融资产阶级左右了高级官员的 治领域( 公务员》 任命)(《阿尔西的议员》描写银行家如何把持议会选 任命)(《阿尔西的议员》 )( 举)、文化领域(《幻灭》描写了金钱操纵了报纸媒介) )、文化领域( 幻灭》描写了金钱操纵了报纸媒介) 文化领域
• 这个客厅的男人们像用旧的地毯那样退了颜色和暗 淡无光,他们的服饰很接近当时流行的样式, 淡无光,他们的服饰很接近当时流行的样式,只可 惜他们的白发,他们憔悴的面孔,白蜡似地的脸色, 惜他们的白发,他们憔悴的面孔,白蜡似地的脸色, 饱经忧患的前额,暗淡无神的眼睛, 饱经忧患的前额,暗淡无神的眼睛,使他们同那些 老寡妇们很相像。每天在同一时间, 老寡妇们很相像。每天在同一时间,肯定可以看见 这些人物毫无变化地在客厅里坐着或围绕桌子打牌, 这些人物毫无变化地在客厅里坐着或围绕桌子打牌, 这就使我觉得他们有点像是舞台上的人物, 这就使我觉得他们有点像是舞台上的人物,十分壮 不像是活在这个现实世界上的。 观,不像是活在这个现实世界上的。我和当时八至 十岁的小学生们经常约好去看这个玻璃笼子里的这 些珍品,把这样做当作一种娱乐。 些珍品,把这样做当作一种娱乐。”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

第二节 斯丹达尔(司汤达) 斯丹达尔(司汤达) 1783—1842) (1783—1842)
• 一、生平与创作 、 文学地位: 文学地位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小说《红与黑》 小说《红与黑》
• 二、《红与黑》(1830年) 红与黑》 年 副题:一八三〇 副题:一八三〇年纪事 • 1.内容: .内容: 展现复辟王朝时期平民青年于连个人奋斗 想出人头地)和最后失败的故事。 (想出人头地)和最后失败的故事。 • 注意于连活动的三个环境、各个环境的对手 注意于连活动的三个环境 于连活动的三个环境、 及对他的态度。 及对他的态度。
作家们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他们以人道主 作家们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他们以人道主 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 义为思想武器揭露 批判社会, 揭露、 义为思想武器揭露、批判社会,同情受压迫的 劳苦群众, 劳苦群众,其目的是为了用改良的方法清除社 会弊端,以调和阶级矛盾, 会弊端,以调和阶级矛盾,而不是为了推翻资 本主义制度。 本主义制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在于真实地反映了社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在于真实地反映了社 会矛盾。 会矛盾。 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笔下,长篇小说达到 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笔下,长篇小说达到 空前的繁荣。 空前的繁荣。
• (2)展现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 )展现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产阶级典型形象,通过他们的活动再现了19世纪上 产阶级典型形象,通过他们的活动再现了 世纪上 半期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发展史: 半期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发展史: • 早期高利贷资本家高布赛克(《高利贷者》1830) 早期高利贷资本家高布赛克 高布赛克( 高利贷者》 ) • →资本原始积累向自由竞争过渡时期的葛朗台 资本原始积累向自由竞争过渡时期的葛朗台 资本原始积累向自由竞争过渡时期的 欧也妮•葛朗台 葛朗台》 (《欧也妮 葛朗台》1833) ) • →金融资本家纽沁根(《纽沁根银行》1838) 金融资本家纽沁根 金融资本家纽沁根( 纽沁根银行》 )

第七章 19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经典作家(二)
•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以宪章运动为背景, 宣言“仁爱”精神,企图以此化解劳资矛盾,解 决社会问题。
• “勃朗特”三姐妹几乎同时横空出世,被称作 “勃朗特峭壁”现象。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描述平民女子追求平等自由生活的奋斗史。艾 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表现人的自然情欲中 善与恶的斗争。安妮·勃朗特《艾格妮丝·格雷》 描写一个女家庭教师受尽磨难而终于如愿以偿的 故事。
• 5、北欧文学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为北欧文学赢 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 丹麦文学理论家勃兰兑斯,法国《大百科 全书》称他为“比较文学之父”。他的《 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系统研究了19世纪 欧洲文学,对后世文学史研究和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
• 挪威易卜生以“社会问题剧”享誉欧洲文 坛,《玩偶之家》是妇女解放的宣言书。
普柳什金形象
• (1)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农奴主的典型,是 一个完全失去了人性的吝啬鬼、守财奴, 在他身上集中了守财奴最特出的特征:贪 婪、吝啬、保守、没落和腐败。
• (2)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个毒瘤。
• 自然派 是19世界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 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为忠 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 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 “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多以散文为 主。自然派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6、俄国文学
• 后起之秀俄国文学在十九世纪呈现出群星灿烂的壮观 景象。

特征
• A、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主要批判沙皇专 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黑暗腐朽。
• B、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知识分 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 思想。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欧美)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欧美)

(五)于连 :重视环境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密切关系 1、定基调:野心和良心、反抗心理的矛盾,并 构成他性格发展的动力。 2、虚荣和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城:平民意识— —虚伪和野心 3、专制虚伪的省城贝尚松神学院:野心和伪善极 度发展。 4、阴谋腐败的巴黎木尔侯爵府:野心极度膨胀。 5、监狱:从狂热中清醒,反抗精神总爆发,悲剧 命运终结。
(四)鲍赛昂夫人
“鲍塞昂府被500多辆马车上的灯照得
通明透亮,上流社会的人都来看她,犹如古
代的罗马青年对含笑而死的角斗士喝彩。… 她在大厅的舞会上依旧高高在上,安闲静穆, 犹如希腊女神。”
(六)艺术:现实主义风格成熟
1、精制而富于特征的环境描写 2、典型化的人物 (1)常用夸张来突出人物的某一种情欲,借以 刻画这方面的典型性格。 (2)从纵、横两方面刻画 (3)个性化的语言、细节和肖像描写 3、严谨而富有戏剧性的结构:自觉学习“莎士比 亚式的伟大结构”。
论家刘易斯称其为“散文中的莎士比
亚”。但夏洛特勃朗特批评她“全然不 知激情为何物”。马克〃吐温对她怀有 “生理上的反感”。
五、东北欧文学
(一)社会背景 (二)文学状况 1、[波兰]密兹凯维奇:长篇叙事诗《塔杜施先生》 2、[匈牙利]裴多菲(1823-1849): (1)抒情诗:“匈牙利抒情诗王”《自由与爱情》 (2)叙事诗:《使徒》,为民众的自由而献身。 3、[挪威]易卜生 4、[丹麦]安徒生 5、[瑞典]斯特林堡:《通向大马士革之路》
一、生平与创作
(一)出生与受教育 (二)文学探索期:1819-1829 (三)成熟时期的思想与创作
1、开端:1829《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文坛上 的地位,创作方法改变,并成为《人间喜剧》的奠 基作。
2、矛盾的政治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横向
“他的两腮红红的,两目低垂着。他是一个18岁到 18岁到 他的两腮红红的,两目低垂着。他是一个18 9岁间的少年 表面看来,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寻常。 岁间的少年, 1 9岁间的少年,表面看来,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寻常。 它的鼻子好像鹰嘴,两眼又大又黑。在宁静的时候, 它的鼻子好像鹰嘴,两眼又大又黑。在宁静的时候,眼中 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好像熟思和探寻的样子, 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好像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是在一 转瞬间,他的眼睛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 转瞬间,他的眼睛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 第一,长得清秀漂亮。 第一,长得清秀漂亮。 第二,他深思,喜欢探寻问题。 圣经》 忏悔录》 第二,他深思,喜欢探寻问题。《圣经》 、《忏悔录》 、 圣埃伦岛回忆录》 《圣埃伦岛回忆录》 第三, 仇恨,“生不逢时”。 第三, 仇恨, 生不逢时”
被软化 隐蔽的支配力量在于贪欲
C于连的悲剧意义
于连的形象揭示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平民阶 级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平民与贵族的尖锐对 立;揭露了波旁王朝的黑暗现实,对腐蚀、压迫 和摧残平民青年的上流社会发出了强有力的控诉; 表达了千千万万个贫民出身的青年一代挣扎、奋 斗,却毫无出路的个人命运。也说明,走极端利 已的道路来反抗当时那种黑暗的社会是行不通的。
司汤达: 它像一根竹竿, 司汤达:“它像一根竹竿,爬到上面的人绝对要把下 面的人踢下去,而下面的人竭力要把上面的人给拽下来, 面的人踢下去,而下面的人竭力要把上面的人给拽下来, 社会就是如此。 社会就是如此。”
于连对今天的启示:
欲望的满足构不成幸福的人生, 欲望的满足构不成幸福的人生,因为它 只是一种目标而不是人生目的。走出欲望 纠缠的生存困境仍然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 想。 于连的欲望沉浮,也可看作是人类迷失 与觉醒的寓言。
4、于连
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 人奋斗者的典型。 A性格
1)纵向
反抗——妥协——反抗 反抗——妥协——反抗
三个不同的环境里作了三次大拼搏, 三个不同的环境里作了三次大拼搏,但最后还 是以失败而告终。 是以失败而告终。
贝尚松神学院期间的所做所为是于连在野心和虚伪的 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监狱中的反省,是他浪子回头的转折点。
现实主义)
后期: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基本主题都是反复 《红与黑》 辟、反封建、反专制。 辟、反封建、反专制。代表作《红与黑》、《巴 马修道院》 马修道院》(《红与黑》的姐妹篇 )、《吕西安•娄 红与黑》 )、《吕西安• 凡》(又名《红与白》)等。 又名《红与白》
第二节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概 述
既有平民反抗意识,又有个人进取野心。 判逆与妥协的双重人格
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两重性。 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两重性。 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两重性 “在有钱人的宴席上给自己加一把椅子 ” 认识到: 统治阶级惩罚他, 认识到:“统治阶级惩罚他,目的是要惩戒那些敢于混迹 高等社会的平民少年。 高等社会的平民少年。 ”
第七章 19世纪 19世纪 批判现实主义
第一节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 红与黑》
1830年,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0年,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的问 世,标志着法国和欧洲文坛上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的真正开端。
一、《红与黑》 红与黑》
1、情节介绍 维利叶尔小城
德瑞纳市长 于连· 于连·索利尔 新兴木工厂主索利尔 德瑞纳夫人
现实主义:
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 “摹仿说” ; 摹仿说”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提倡“举起镜子照自然” ; 莎士比亚提倡“举起镜子照自然” 启蒙文学 注重社会分析,哲理性、讽刺性描写; 浪漫主义文学 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历史题材的风 俗画风格,描摹大自然时的细致入微;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 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 “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红”与“黑”象征革命精神与封建统治的冲突, 象征革命精神与封建统治的冲突, 还有“ 还有“红”象征自由,“黑”象征专制, 象征自由, 象征专制, “红”象征共和,“黑”象征复辟等说法。 象征共和, 象征复辟等说法。
贝尚松神学院 巴黎 德·拉莫尔侯爵
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 玛格丽特
2、创作机缘 两起情杀案 :
一件是1828年10月他在《司法公报》上看到的 一件是1828年10月他在《司法公报》 月他在 1828 格勒诺布尔家庭教师安托万·贝尔德枪杀这家主妇的事; 格勒诺布尔家庭教师安托万·贝尔德枪杀这家主妇的事; 另一件是他在《罗马漫步》 另一件是他在《罗马漫步》中谈到的巴黎木匠拉法格 杀死企图用金钱勾引他妻子的资产者。 杀死企图用金钱勾引他妻子的资产者。
2)是严谨而清晰的情节结构。 是严谨而清晰的情节结构。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情节主线,以他与德•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情节主线,以他与德•瑞那夫人 和玛蒂尔德小姐的两次恋爱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和玛蒂尔德小姐的两次恋爱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这些 内容构成了小说的“ 而市侩气浓厚的维立叶尔城、 内容构成了小说的“经”;而市侩气浓厚的维立叶尔城、 勾心斗角的贝尚松神学院和充满罪恶阴谋的巴黎侯爵府这 三个典型环境则构成了小说的“ 经纬交织、 三个典型环境则构成了小说的“纬”,经纬交织、清晰严 谨。
5、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品的思想意义:
1) 揭露王政复辟时期贵族、教会的黑暗统治。 2) 提示复辟王朝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3) 反映王政复辟时期贵族等级制对平民青年的压 迫和摧残。 总之,《红与黑》 总之,《红与黑》是一部民主倾向十分鲜明 的社会政治小说。它强烈地表达了19世纪20至 的社会政治小说。它强烈地表达了19世纪20至30 年代法国人民反封建、反教会、反复辟的思想情 绪。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 的产物。 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 七月革命”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 ; 年法国爆发“ 这两大政治事件, 这两大政治事件, 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 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 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 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3、关于红与黑
原取名《于连》 后改为《红与黑》 原取名《于连》,后改为《红与黑》,副标题 1830年纪事 年纪事” “1830年纪事” 1830年是波旁王朝复辟和反复辟斗争非常激烈的一年 1830年是波旁王朝复辟和反复辟斗争非常激烈的一年 , 从根本上说, 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 从根本上说,《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 第一,从整体构思来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 第一,从整体构思来看,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之”字形的道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路。
法国作家阿拉贡:“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 法国作家阿拉贡: 在复辟时期, 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愿望已无法实现。” 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愿望已无法实现。
红——黑——红 ——黑——红
第三,小说中色彩意象“红”与“黑”的设置。 的设置。 第三,小说中色彩意象“
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小说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小说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主人公于连形象的塑造; 对时代敏锐而准确的反映; 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
作为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作为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相当杰出地 反映了大革命后期的法国社会, 反映了大革命后期的法国社会,反映了这个社会 里各个阶层的人的生活情态。 里各个阶层的人的生活情态。
a、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 、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 →瞬间的自卑…… 瞬间的自卑…… 一)征服德瑞纳夫人 二)征服玛蒂尔德· 二)征服玛蒂尔德·玛格丽特小姐
“我降服了一个魔鬼。 ”“这好比一个驯虎 ”“这好比一个驯虎 的人,他哪怕把一只老虎驯得非常听自己的话, 他也不会忘记自己身边放一去手枪。” 他也不会忘记自己身边放一去手枪。” b、自卑
二、司汤达生平与创作
又译斯丹达尔,(1783---1842) 又译斯丹达尔,(1783---1842) 原名玛利·亨利· 原名玛利·亨利·贝尔 司汤达就是普鲁士一个小镇名字的法文 译音,该镇是著名古典艺术评论家温克尔 曼的故乡。 生于法国东南部格勒诺布尔市一个律师家庭 无神论者 ;恋母 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第一部纲领性文件,被后世称为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司汤达在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开创了现实主 义的道路和杰出的心理描写。
以1830年发表《红与黑》为标志可以分为前、后 1830年发表《红与黑》 两期 : 前期: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中短篇小说,以异国 情调为背景,以男女爱情为主线,表现反封建、 反教会和追求自由、争取独立的主题,代表作短 反教会和追求自由、争取独立的主题, 短 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 (前期《阿尔芒斯》 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前期《阿尔芒斯》属
B心理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心 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心理机制中有严重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心理机制中有严重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严重的自卑感 无意识深处有意识地寻找一种力量,补偿内心自卑、焦虑、 无意识深处有意识地寻找一种力量,补偿内心自卑、焦虑、 心自卑 不安全感以维持心理平衡——即 权力。 不安全感以维持心理平衡——即,权力。 所以,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 所以,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 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 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