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一、重民〔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则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则木材也就用不完了。
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
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则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猪肉,您的马栏里有强健的马匹,可是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到处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您领着野兽来吃您的人民呀。
野兽相互残杀,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为,而作为执掌人民政务的父母官,却不能防止率领野兽来吃人,那您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
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保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则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译文] 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孟子【古籍精品原文】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公孙丑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公孙丑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滕文公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滕文公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十三节
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五节
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七节
第二十八节
第二十九节
第三十节
第三十一节
第三十二节
第三十三节
第三十四节
第三十五节
第三十六节
第三十七节
第三十八节
原文
梁惠王章句上
作者:佚名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资料

取义宁舍生
•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 ①欲:想要。 ②得兼:同时得到。
• 鱼是我想的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 (如果)这两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 (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 想保有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 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 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③已:停止。 ④日:每天。⑤攘(rǎng)偷。
⑥或:有人。 ⑦是:这。 ⑧损:减少。
• 译文:戴盈之说:“恢复十分之一的税法,废除
关市的征税,今年还实行不了,请让我减轻一些, 等到明年的时候再废止(当前的征税方式),怎 么样啊?”孟子说:“如果有个人每天都偷邻居
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则说:‘请让我先减少偷的数量,每月 只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停止吧。’----假 如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合乎道义的,就应该 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 注释: ①是故:因此。 ②岩墙:马上要倾毁的墙。 ③ 桎(zhì)梏(gù):拘禁犯人 的刑具。
• 译文:因此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马上就 要倾毁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 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而死 的。
自毁人毁之
夫人必自侮①,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②,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 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①自侮:自取侮辱。
仁者能正君
• 惟大人①为能格②君心之非③。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④正君而国定 矣。
• 注释: ①大人:极有品德的人。
•
②格: 纠正。
•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原文及注释译文

古诗《孟子》原文及注释、译文原文:孟子宋代 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注释:孟子:名轲 约公元前的年约公元前年),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市)人。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四处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 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传》)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
魂魄:古时谓人的精神灵气。
人死后,魂升于天,魄》于地。
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
招:招魂。
唐人李商隐 奠相国令狐公文》:圣前夫子,廉前伯夷。
浮魂沉魄,公其尚之。
遗编:指 孟子》一书。
风标:风度,品格。
举世:世上所前的人。
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
史记孟子传》: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治平四年九月戊戌,招安石为翰林学士。
神宗谓吴奎曰:安石真翰林学士也。
奎曰:安石文行,实高出于人。
神宗曰:当事如何?奎曰:恐迂阔。
神宗弗信,卒招用之。
安石 答孙少述书》云:某天禀疏介,与时不相值,生平所得,数人而已。
故:固,毕竟。
斯人:此人,指孟子。
寂寥:寂寞。
唐明皇之妃江采蘋 谢赐珍珠》: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收起(的的)。
译文:古代圣贤的孟子早已去世,他的魂魄也无法招回,只前他的遗作永世长存。
每次阅读其经典,就能想见他生前的风度与品格。
不怕被人视作迂腐,因为前孟子安慰自己,从而让寂寞的灵魂充满活力。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

a
6
译文: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 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 知。孩童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父母的;等到 长大了没有不知道要敬重自己兄长的。爱 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 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 的。”
a
7
思则得之
• 公都子问曰:“钧①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 小人,何也?”孟子曰:“从②其大体,为大人。 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 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③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 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④天之所 与⑤我者,先立乎其大者⑥ ,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 注释: ①钧:钧通均 同样。 ②从:随 ③蔽:蒙蔽。 ④此:这 ⑤与 :赋予 ⑥大者:主要
a
8
• 译文: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 有的成为小人,为什么?”
• 孟子说:“顺从大体的人成为君子,顺从小体的 人成为小人。”
• 公都子说: “同样是人,有的顺从大体,有的顺 从小体,为什么?”
• 孟子说: “耳朵、眼睛的官能是不会思考的,所 以容易被外物蒙蔽,它们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即 被诱惑。心的官能是思考,思考便有所得,不思 考便无所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先确立主要 的东西,次要的东西就无法与它争夺了。之所以 成为君子仅此而已。”
a
9
第三课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故︱天︱将降大任① ︱于②是③人也,必︱ 先苦④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⑤ ︱其身,行︱拂乱⑥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⑦益︱其所不能。
注释: ①降大任:使其担任大事。 ②于:给 ③是:这 ④苦:使……受苦
⑤空乏:使……穷困缺乏 ⑥拂:拂逆不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论弑君
孟子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过这些事么?
孟子回答说:在传记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做臣子的杀死他的君主,行么?
孟子说: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既贼又残的人,叫做独裁者。
我听说周武王杀死过独裁者纣,没听说过周武王杀死过他的君主。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说:子路,谁要告诉他有过错,他就高兴。
夏禹听到有益的议论,就向人家行礼。
大舜有更伟大的地方:他能把自己的长处传给别人,让别人也有跟自己一样的长处;他能抛弃自己的缺点,服从正确的意见;他最高兴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来做有益的事情。
从耕田种地,制作陶器,捞虾打鱼,直到做了君主,他的所有长处,没有一样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从别人那学到了东西,再去做有益的事情,这就是和别人一起做好事啊。
因此,一个高尚的人,没有比跟别人一道,做对大家有益的事情,更伟大的了。
孟子论攘鸡
戴盈子说:实行土地收成十分抽一的税收制度,而不在关口和市场上收税,今年还不能做到。
先减轻些,等到明年,以后就完全停止,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他邻居的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该做的事。
这个人说:我想减少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以后就完全停止。
如果已经知道那样做不合道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论人的眸子
孟子说:对人进行考察,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人的恶质。
人心里端正,那他的眼睛就明亮;心里邪恶,那他的眼睛就昏暗。
听了他的谈话,看了他的眼睛,他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孟子论水
徐子说:孔子对水多次称道过,说;水,啊!水啊!水有什么可取的呢?
孟子说:泉子里冒出来的水,滚滚而流,昼夜不停,灌满坑坑洼洼以后,又继续向前流
去,流到海里边。
有本源的东西就是这样。
孔子对水就取这一点呀。
假如没有本源,就如七八月里接连而来的雨水,把田间的沟渠都灌满了,可是雨一停止,沟渠就马上干了。
因此,一个人的名声超过了他的实际状况,在君子看来就是一种耻辱。
孟子论深造
孟子说:君子以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去学习和深造,是想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就能掌握的牢固;掌握的牢固,就能积累得深厚;积累得深厚,就能在用的时候,左右逢源。
因此,学习与深造,就是想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弈秋
下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小技艺。
不过,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好。
弈秋,是全国围棋下地最好的一个人。
假使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讲解;而另外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心里总认为天鹅就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
因此,虽说他也和他的那位同学一起学习,可他的成绩就不如人家了。
说这位同学的头脑不如他的同学么?我们说:不是这样的。
鱼我所欲也
鱼
,是我所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得到的;如果这两种食物不
能同时得到,我就不要鱼而要熊掌。
生命,是我所看重的,道义,也是
我所看重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获得,我就放弃生存的机会而占有道义。
生命是我所看重的,可是,我所看重的东西里,有比生命还要价值的;因此,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是我所憎恶的事情,可是,我所憎恶的事情里,有比死还讨厌的;因此,灾难临头,我也有不躲避的时候。
假如人所看重的事情,没有比死更宝贵的事情了,那么所有可以保住生命的措施,为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假如人所憎恶的事情,没有比死更可怕的了,那么所有可以避开灾难的手段,为什么不可以使用呢?由此可见,能保住生命的措施,人有时后并不采用;由此可见,能躲过灾祸的手段,人有时候并不使用。
所以说:人所看重的事情,有比生命还有价值;人所憎恶的事情,有比死还要讨厌。
并不是品格高尚的人,才有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本来人人都有,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一箪食物,一豆羹汤,人要得到的,就能生存;不能得到的,就要饿死。
可是,如果呼喝着送给人。
即使这是一个饿着肚子走路的人,人家也不会接受;踢着送给人,即使这是一
个乞丐,人家也认为不值一顾。
如有人送给我万钟粮食,我就不辨合不合礼仪而接受了;可是,这样得到的万钟粮食,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换取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穷朋友一对自己的感激么?过去,为了救命还不接受,而今天为了住华美房舍就接受了;过去,为了救命还不接受,而今天为了妻妾的侍奉就接受了;过去,为了救命还不接受,而今天为了穷朋友的感激就接受了:这不是可以停止了么?这样干,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