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11-16T01:12:05.0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7月14期作者:宁晶朱哈南[导读] 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新工科建设的开展,探索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的新方案、新模式、新方法,已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宁晶朱哈南哈尔滨石油学院摘要: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新工科建设的开展,探索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的新方案、新模式、新方法,已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与传统工科教育相比,新工科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卓越工程师。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实践平台;课程体系;高校引言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也应发生一定的变化。

高校应积极了解社会形势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了解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成长,实现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的育人目的。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企业家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创新式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生产力。

关于创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是做事情的新方法,是一种全方位的技术变革过程,既包括创意转化为改进技术,也包括不断开拓的精神和不断转变的技术思维,既可以是局部的改进,也可以是整体性的系统再造,创新的思想源泉来自观察和学习。

观察和学习使人敏锐,敏锐的心智能够产生理性的质疑,质疑导致问题导向性创新,进而形成科学思想和其应用的技术。

高校教改课题参考

高校教改课题参考

高校教改课题参考“校企一体、多维互动”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校企双重属性”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有效实施和运用,提高讲课效果课程或课程群相衔接的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1-5 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6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1-7 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研究与实践1-8 提升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研究与实践2-6 独立院校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3-1 网络化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3-3 教学激励与评价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3-4 实验和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3-5 各类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4-1 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4-2 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研究4-6 校内外实践平台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4-7 实训室开放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4-8 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制度研究与实践五、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5-1 以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质量保障平台研究与实践5-2 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5-3 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与实践5-4 专业评估、专业认证标准、方法、程序及反馈机制研究5-5 各教学环节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5-6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5-7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5-8 教学评估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机制研究六、教师教学素质提升研究与实践6-1 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6-2 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6-3 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6-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研究33、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发展研究与实践37、独立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长效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38、独立院校理事会管理体制的构建研究39、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与实践40、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42、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4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44、跨校、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践64、高等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65、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66、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67、高等学校双语课程建设与实践68、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研究与实践69、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与实践70、高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71、高校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72、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73、高校实验、实践、实习、实训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88、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创新研究与实践89、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研究与实践90、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91、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92、大学生创业教育案例研究93、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94、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与身体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95、“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研究与应用96、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五、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能力发展研究101、高等学校教师培养机制与有效途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38、高校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46、高等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开放的政策和运行机制研究147、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148、引企入校建设“校中厂”型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149、企中建校“厂中校”型培训实训共用型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50、政行企校研合作共建共享型职教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151、行业对高等教育指导作用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152、高职虚拟实训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53、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154、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改革与管理研究155、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管理的研究与实践156、高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八、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1、民办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研究2、经济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3、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4、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研究5、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10、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11、我院和谐校园建设研究;12、我院办学可持续发展研究;1、学院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民办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研究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4、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研究与实践10、高职工科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1、我院各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规格研究12、我院各类专业的办学目标定位研究13、高职院校专业组群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14、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与激励机制的研究15、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规划的研究与实践10、我院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2、学科教学法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评价研究3、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经验的整合研究4、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方法创新研究5、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6、专业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研究19、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1、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8、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9、院系两级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10、高职院校校企战略联盟形成机制的研究与实践1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2、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与合作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六、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教师管理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3、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5、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6、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研究7、教师薪酬管理研究8、青年教师培养与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9、高职工科类专业课教师与实验实训师岗位轮换研究10、我院兼职教师管理研究11、我院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研究12、我院教学名师的培养研究13、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体系的构建14、我院学生管理队伍建设15、独立院校教师人本化管理研究16、独立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7独立院校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的研究18、独立院校科研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的研究19、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0、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及质量监督体系;23、我院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引进与管理研究24、我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七、实习就业研究1、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能力研究3、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研究4、关于构建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考5、大学择业心理及其调适研究6、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7、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与职业适应性的研究与实践8、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9、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与研究10、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能力与专业课程开设相关性的研究11、高职学生就业政策与就业环境调查研究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实施途径、方法与评价研究2、学院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与干预机制研究4、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6、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研究7、我院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8、高职院校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研究9、高职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升研究10、高职院校学生网瘾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1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12、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研究1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和手段创新研究14、高职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15、高职学生诚信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九、其他方面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2、工科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模式的研究;3、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实践4、图书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研究5、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的制度化与人性化研究6、高职院校后勤工作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7、高职院校保卫工作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8、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与实践9、我院未来生源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10、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11、高职教育品牌研究;12、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研究与探讨;13、高职项目化管理改革与实践;14、节约型高职管理改革;15、人本化高职管理改革;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1-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研究与实践1-2.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1-3.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1-4.拔尖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5.“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1-6.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7. 江苏省高等学校远程开放教育研究1-8.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模式研究1-9.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研究1-10. 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改革实践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2-1.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的探索研究2-2.分行业人才年度需求分析与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研究2-3. 高校专业综合改革与重点专业类(群)建设研究2-4.依托优势学科的专业建设与共享研究2-5. 高校课程的准入、建设、评价与淘汰机制研究2-6.高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7.高校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8. 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评价机制研究3-1.高校探究式、案例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3-2.高校实验和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3-3.高校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3-4. 高校各类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3-5.高校教师教学激励与评价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3-6.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4-1.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4-2.高校网络化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研究4-3. 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4.高校精品共享课程、重点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5. 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学分互认制度机制研究4-6.高校终身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7.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探索与实践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5-1. 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5-2. 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和机制研究与实践5-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5-4.成人高等教育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6-1. 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机制研究6-2.高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6-3.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试验研究6-4. 高校专业评估、专业认证标准、方法、程序及反馈机制的研究6-5. 各类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6-6.高校各教学环节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6-7. 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6-8. 建立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研究6-9.高校教改成果、“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性、推广性研究高校教师教学素质提升研究与实践7-1.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7-2.高校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7-3.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八、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外研社合作立项课题)8-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8-2.基于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8-3.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8-4.高校英语写作课程、演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8-5.高校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研究8-6.数字化环境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与资源建设研究8-7.高校英语教学策略与课堂有效性研究8-8.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建设研究8-9.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特征与学习策略调查研究8-10.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与人民邮电社合作立项课题)9-1. 国内外创新教育的理念、模式与途径等的比较研究9-2. 大学园区共建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基地的研究9-3. 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9-4. 创新教育与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9-5. 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建设与评价研究9-6.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创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与应用研究9-7. 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9-8.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项目化研究1-1.各类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及特色办学研究;1-2.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研究;1-3.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研究;1-4.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1-5.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路径研究1-6.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战略研究1-7.集团化模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1-8.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模式研究1-9.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共享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研究;1-10.新时期省部共建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对策研究;1-11.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软件学院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1-12.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创新研究;1-1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

基于“专+创”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专+创”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专+创”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展海燕(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摘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应用、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分阶段、多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专+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在我国大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正日益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杠杠,成为引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撬动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

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应用、强实践、重创新的特色办学定位,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贴专业,凸显特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整合型、多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首先,在目标设计与规格定位上应由单一转向多元化,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以专业教育充实学生,以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育作用。

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面向全体普及教育,融合专业深度培养,分层实施有效推进,贯穿全程人人参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课程体系构建需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首先,课程要覆盖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面向那些敢于创新、意欲创业的学生,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主创业、开办企业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
的基 本 目标 。

国 内外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课 程 的 现 状
1 . 国外创 新创 业教 育课程 的现状 创新 创业 教 育在 国外发 展 相 当成 熟 ,美 国 、 英 国、 加拿 大 和澳 大 利亚 等 国家 都形 成 了一套 相 对成 熟 的创 新创 业 教育 理念 与 创新 创 业 支持 体 系 。 美 国 是创 新 创业 教 育 的发 源地 。 早在 1 9 4 7年 。 哈佛 大学
2 , 国 内创 新创 业教 育课 程 的现状 我 国关 于创新 创 业 教 育 的研究 起 步较 晚 . 1 9 8 9 年 1 2月 。在 北京 召 开 的联合 国教科 文组 织 “ 面 向 2 l世 纪 教 育 国际 研讨 会 ” 正 式 提 出“ 创业教育” 这 概念 。 教 育部 《 普 通本 科 学 校 创 业 教 育 教 学基 本 要求( 试行 ) 》 的通 知 》 , 提 倡所 有 高 校面 向全体 学 生 开设 “ 创业 基 础 ( 必修 课 ) ” , 并 把 创 业教 育 融入 人 才 培养体系 , 贯 穿 人 才 培 养 全 过程 , 面 向 全 体 学 生广 泛、 系统 开 展 教育 。 虽 然 目前 我 国很 多 高 校 开 设 了 创新 创业 教 育课 程 , 但 很 多高校 创 新创 业 教 育 只是 处 于计 划 阶段 . 没有 将 教 育 部 要 求 开设 “ 创 业 基 础

商学 院 的 My l e s Ma c e教授率 先 面 向 MB A学 生开 设 了一 门创 业 课 程—— “ 创 业 企业 管 理 ” 。 世 界经 济 合
作和 发展 组 织专 家柯 林 ・ 博尔 称 “ 创业 教 育 ” , 是 继 文 化知 识 证 书 、 职业 技 能 证 书 后 的 “ 第 三 本 教 育 护 照” 与 此 同时 , 联合 国教科 文 组织 亚 太地 区办事 处 开展 了 旨在 “ 提 高青 少 年创 业 能力 的教 育 联合 革 新 项 目” .中 国 、 日本 等 9个 国家 参 加 了 这 一项 目。 1 9 9 8年 1 0月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织 在 巴 黎 召开 世 界 高 等 教 育会 议 , 发 表 了《 2 l世 纪 的 高 等 教育 : 展 望 与 行 动世 界 宣言 》 和《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和 发展 的优 先 行 动框 架 》 两个 文件 。 文件 都不 约 而 同地 强 调 , 必须 把 培 养 学生 的创 业 技 能 和创 业 精 神 作 为高 等 教 育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梁朋a ,郭玲b ,付博文a ,李秋雨a(沈阳工业大学a.经济学院;b.党委组织部,辽宁沈阳110870)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同时指出要全方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构建了学分课程、学科竞赛、学术会议和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综合性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思路,进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位一体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4)02-0104-06收稿日期:2023-12-18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通〔2022〕166号)作者简介:梁朋(1983-),男,辽宁盘锦人,副教授,硕士。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4.02.016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而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深化改革,突破重点,破解难点,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应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存在问题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

1947年哈佛商学院正式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

进入大工业时代,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社会经济低迷,美国政府开始鼓励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8,24(21)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发酵工程人才培养为例邓辉陈乃富孙传伯韦传宝詹少华韩邦兴陈存武*(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摘要:工程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建立了“2+1+1”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合作、践行服务社会的多模块立体培养模式和培养思路,是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其特点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和工程化的教师队伍。

该文以生物工程专业发酵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例,阐述了皖西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酵工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21-0150-03我国自开办生物工程高等教育以来,在为国家培养高级发酵专业人才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生物工程高等专业教育开办早期,我国的培养体制是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兼顾了“重点人才”的培养,为发酵事业的发展输送了相当一批高层次的人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高校扩招浪潮之后,高等院校软硬件没有及时配套,导致发酵工程教育质量下降。

根据皖西学院近几年来发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在把握高水平发酵工程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水平发酵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办法,即依托生物工程核心专业,注重培养大发酵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培养要求,把核心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设计、专业阶段设计和管理模式设计作为着力点,同时联动校企平台,实施“2+1+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专业基础学习和企业专业实习和1年企业顶岗见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的4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发酵工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一条具可操作性较强的培养之路[1,2]。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之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应用型技能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快速适应并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从实践路径的角度,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步骤和方法。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理论指导。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因此理论指导需要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创新理论、创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开设相关课程、编写教材等方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指导。

二、建设适合创新创业的实践环境实践环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

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创客空间,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场地。

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

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比赛和创新项目,为他们提供参与创新创业的机会。

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全校性的工作,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还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创业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学习和专业培养。

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交流分享,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组织创新创业讲座和沙龙,邀请成功创业者和专家学者分享经验和知识。

五、开展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和辅导课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专业的指导和辅导,高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还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壽教论坛Higher Education Forum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何桂玲张敏真王敬温梅琴欧阳嘉雯(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教学革新、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深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对推进离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晰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困境,揭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地方高校自身局限、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意识等方面存在的挑战,提出地方髙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路径,为构建科学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创教育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20.12.007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 Guiling,ZHANG Minzhen,WANG Jing,WEN Meiqin,OUYANG Jiawen(School of Life Sciences,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514015)Abstract Inn o 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By clarifying the internal relations and external difficulties between the two,this pa­per reveals the challeng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staff,stude n t awareness,etc.,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t 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od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organic integration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新阶段,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对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5年 7月 第 1 2卷 第 7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c o n o mi c s (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性 人 才相 比之 后 可 以发 现 ,应 用 型 人 才 能 够 更 加 娴 熟 的 运 用 应用 类 的知 识 和 技 能 .并 且 可 以 快 速 的 将 自己 在 学 校 所 学 习
如 今 ,我 国 已 经 逐 渐 的 走 人 到 了 知 识 型 的 经 济 时 代 当
中, 在此种 环境下 , 国家的教育部 门对创 新创业 教育 给予 了
度重视 、 着 重 对 学 生 的创 新 意识 进 行 培 养 、 进 一 步 的增 强 学 生 实践 能 力 以及 全 面提 高 学 生 的 综合 素 质 等 。
关键词 : 应 用 型人 才 ; 培养模式 ; 创业教育 ; 课程体 系


引言
才所 能够 带 来 的工 作 成 绩 是 更 加 显 著 的 。 通 过 与 传 统 的 理 论
行 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体系 , 已 经 成 为 各 高 校 的 积 极 探 索 的重 要 课 题 。
二、 应 用 型 人 才 内涵 及 其 特 点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基 于理论型人才所 提出 的, 通 俗 一 些来解 释 , 应 用 型人 才 的 教 育 内容 是 在 市 场 需 求 的基 础 之 上
Hale Waihona Puke 需 求 日渐 显 现 , 各 高校 开 始 通过 构 建创 业 教 育课 程 体 系的 方 式 来 对 应 用 型人 才进 行 重 点 培 养 。 通过对我 国" 3前创 业 -
教 育 的发 展 现 状 进 行 深 入 探 究 , 发 现 在 构 建 创 新 创 业 教 育课 程 体 系的 过 程 中 , 应对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给 予高
效益 。
行 自主 创 业 , 并 且 很 多 学 生 在 读 学 期 间 就 将 自己 的 创 业 目标 和方 案制 定 了 出来 。通 过 查 阅 有 关 我 国高 校 学 生 自主创 业 的 资料 , 结果 显示 , 我 国的大学生仅 有不到 1 0 %左 右 的学 生 会 选 择 创 业 ,并 且 在 这 些 少 数 的 学生 中 仅 有 不 到 3 %的 人 对 自 己未 来 的创 业 有 所 规 划 。造 成 此 种局 面 的 主要 因素 就 在 于 我 国 目前 的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仍 然 属 于 起 步 阶段 , 并 且 还 没 有 一 个
J u 1 . 2 0 1 5 V 0 l _ 1 2 No . 7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业教育课程 体 系研究
李 娜
( 许 昌学 院 管 理 学 院 , 河南 许昌 4 6 1 0 0 0 ) 摘 要: 伴 随 着 经 济 的 飞速 发展 , 社 会 不 断 的进 步 , 对 于既 有扎 实理 论 基 础 又 有较 强 实践 能 力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的
更 多 的 关 注 。在 2 1 世纪 , 全 世 界 将 有 超 过 半数 以上 的高 等 院 校 学 生 将 选 择 自主 型 创 业 的 方式 。这 种 现 象 在 西方 国家 更 加 多见 , 在美 国有 2 3 %左 右 的 大 学 生 会 在 结 业 以后 直 接 选 择 进
到 的 内容 作 用 到 实 际 的工 作 当中 。 此 种 具 有 应 用 型 特 色 的人 才 能 够 为企 业 和社 会 提 供 更 好 的 帮 助 ,继 而 带 来 更 多 的经 济
是增 强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关 键 所 在 。 在 长 时 间 的 摸 索 和 改进 当 中 ,应 用 型 人 才 的培 养 模 式 已 经 基 本 能 够 抓 住 市 场 的 发展 动 向 ,并 且 在 做 好 专 业 基 础课 程 教 育 的 基 础 之 上 合 理 的 加入 一 些 创 新 的元 素 。
三、 创 新创 业教 育 的 目标 形 成 分 析 在 我 国 的高 等 院 校 中 , 目前 所 开展 的创 新 创 业 教 育 主 要 所 指 的是 增 强 学 生 们 的 创 业 能 力 和 实 践 能 力 ,并 且 同时 在 日
适 应 我 国 当前 市 场 环 境 以及 国情 的课 程 教 育 体 系 。如 何 构 建
所提 出的 , 其 主要 的 目标 就 是 帮 助 学 生 在 校 期 间学 会 如 何 将
常 的教 育 中加 入 能 够 提 高 学 生 创新 式思 维 和 发 散 性 思 维 的 课 程 内容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的 有 效 开 展 不但 能 够 帮 助 大 学 生 了解 更 多 的工 作 实 践 知 识 . 同时 还 可 以培 养 出 他 们 的 工 作 责 任 感 。 高 校 开 展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是 十 分 符合 我 国 当前 的 知 识 经 济 体 系 的, 但是 就 它 的开 设 目标 而 言 却 仍 然 没 有 一 个 明 确 的标 准 。 国 外 的部 分 学 者 认 为 ,高 校 在 开设 创 业 教 育之 前 必 须 要 保 证 具 备 如 下 的 几 个 目标 :让 学 生 能 够 具 备超 强 的 创业 欲 望 和 创 业 能力 、 正 确 的创 业 动 机 、 敏 锐 的 排查 能力 以及 明确 的 创 业 项 目 目标 等 。 我 国 的一 些 学 者 认 为 , 高 校 开 设 创 业 教 育 的主 要 目的 就 是 让 学 生 能 够 在 学 习 的 过 程 当 中 培养 自己 的 创 新 意 识 和 工 作责任感 。 为此 。 结 合 了 国 内外 众 多学 者 的观 点 对 创 新 创 业 教
其三 , 有效的将“ 应用” 同“ 创新” 相结合 。 应 用 型 人 才 的培 养需 要 在 其 所 学 专 业 的 基 础 之 上 来 进行 开 展 的 .并 且 同 时 结
合相 关 的市 场 环 境 和 企 业 需 求 来 制 定 出 合 理 且 有 效 的 培 养 形
式 和方 案 。 此外 , 构 建 一 个 极 具逻 辑 性 和 明确 性 的教 育 体 系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