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转喻视角下的英语人体词汇多义现象阐释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帮助我们运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成为一种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转引自廖艳平,2007)。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以自身为中心,通过感受体验来认识世界。
隐喻思维是人脑与客观世界在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而来的认知能力(Lakoff & Johnson,1980:37)。
人类根据经验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是人对自身及外部世界体验与感受的产物,是长期联想积累的结果,具有广泛共识的集体意识。
人体作为人类最熟悉的部位,在长时间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对身体的各部位已形成特殊感受体验,在有关人体词的表达中具有潜在的隐喻性。
除隐喻外,转喻亦被认知语言学描述为同一认知领域内的"邻近性"的关系。
而有关人体词的转喻最常出现的就是以部分代替整体和以整体代替部分两大类。
本文旨在从隐喻与转喻两方面,运用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分析英、汉语人体词的使用。
一、认知隐喻理论(一)认知隐喻论回顾对于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
最初隐喻仅被看作是一种言语的修辞效果,词语之间的相互借代,只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或增强语言的雄壮。
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语言学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他们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表达思想,丰富语言的思想主旨。
1980年出版的Lakoff & 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人类长期生活在同样的空间和时间维度,面对相同的世界,受到相同自然规律的约束,因而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和认识大致相同,对经验的概念化、对抽象概念的归纳及语言的表达也基本相同。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隐喻和转喻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和类比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视为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和转喻,并探讨它们在英语中的应用。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与另一个具有类似特征或概念的词或短语进行比较,来传递某种含义或观点。
隐喻常用于修辞或文学作品中,以增强表达的效果或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当我们说"他是我的阳光"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他是太阳,而是用阳光来比喻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隐喻的认知阐释可以解释为人们通过将某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映射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阳光"这个概念映射到"他"这个人身上,从而表达出他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转喻是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从原来的语境中移到另一个语境中,来传递某种意义。
转喻常用于日常交流中,用于比较不同领域或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时间就是金钱,而是用金钱来比喻时间的宝贵和珍贵。
认知角度上的转喻解释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应用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金钱"这个概念的特征(宝贵和珍贵)应用到"时间"这个概念上,从而表达出时间的重要性。
隐喻和转喻在英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存在于修辞和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日常交流和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中。
在修辞和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创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描写和表达。
例如,在诗歌中,隐喻和转喻可以用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深度。
在日常交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解释抽象概念、描述复杂事物、引起共鸣和增强表达效果。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一词多义现象作者:郭领娣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51期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行语言也被重视起来。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在英语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英语词汇中。
文中将结合隐喻和转喻的方法及视角,对英语中的多义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更有效的进行高中英语教学。
关键词:隐喻;转喻;高中英语;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可以说语言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从人类语言出现之初就存在,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英语日趋重要,英语教学和学习越来越被重视起来。
而英语词汇中单义词也非常少,绝大多数都是多义词,这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文中将结合一词多义这个教学难点,从隐喻和转喻的视角来进行简单探讨。
1.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作为世界通行语言,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学习和使用。
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都是具有多个义项,这也成为学习中的难点。
如何解决一词多义现象就成为语言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上个世纪80年代,一词多义现象开始被重视起来,很多语言学的专家开始对一词多义进行了研究。
词义的变化和人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汇的义项随着人类思维和表达的语境而发生了改变。
面对英语学习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这就需要通过两种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来理解和解释,这就是“隐喻”和“转喻”。
2. “隐喻”和“转喻”在解决高中英语一词多义教学中的运用所谓“隐喻”就是一种比喻手法,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和经验去理解另一个事物”。
比如:He is a pig,一句简单的英语,从字面来翻译就是:他就是头猪。
而句子中主语明明是“人”,不是猪,为什么说人是猪呢,这里就是用了隐喻的手段。
这句话中的人应该有跟猪一样的特征,比如他很能吃或者好吃懒做,这些就是猪的一些特点,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好吃或好吃懒做跟猪一样。
转喻机制下的人体部位词一词多义现象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通的语言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词多义现象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集合在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内(Taylor1995:99)。
近年来,一词多义现象备受认知语言学家们的关注,尤其是人体部位词。
认知语言学家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意义,即概念是经过人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
多义现象是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本文主要研究转喻思维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影响。
同时,转喻在词义引申中的作用也很重要,人的身体部位词可用做转喻引申,比方说古代的妇女就用巾帼、粉黛、红颜等身体部位代替其人。
除了人的身体部位,一些表示地点的名词可转喻为这个地方中的人,比方说“中南海”指的是中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我们还可以用人名转喻其作品,我喜欢莎士比亚,指的是我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
1转喻和隐喻的区别与联系隐喻和转喻是修辞手段,也是认知方式。
多义化与人类的转喻和隐喻性思维有着内在的必然关系。
Lakoff(1987:13)指出“一词多义起源于不同认知域以及同一认知域中不同元索之间的关系。
”儿童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儿童过度地扩展已知词汇的词义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完成的。
转喻和隐喻思维是多义化的主要认知途径,多义词词义间的理据性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扩展词义的必然结果。
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映射过程,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其核心在于我们必须依赖已知晓和懂得的概念及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造力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做不同寻常的并列(胡壮麟,2004:3),比如,脸是五官的衬底,也是人体的核心部位之一,因此具有“前面”、“表面”、“重要的方面”等属性。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手段对多义现象的阐释

Junlo C og i n e i fSi c n eho g(oi c ne di ) N .2 2 1 ora f hnq gU i rt o c nead Tcnl y Sc lSi csE i n o1 02 n v sy e o a e t o
言 的范 围进 行研 究 . 以更 好地 揭示 语言 的本 质 以完 形 心理 的相 似 原则 、 近原 则 、 接 原 则 和 接 顺
突 显 原 则 为 基 础 . 喻 与 转 喻 成 为 认 知 世 界 两 种 重 要 隐
多义 现 象 f lsm 1 指单 个 的语 言形 式 存 在 着 p ye y是 o
隐喻和转 喻的认知手段对多义现象 的阐释
贾超 琴
摘 要 : 义现 象是 语 言 的 一 个 基 本 特征 。 用 隐喻 和 转喻 这 两种 重 要 的认 知 手 段 对 多义 现 象进 行 解释 隐喻 和 转 喻 以 不 多 采
同认 知 域 之 间 的投 射 为 基 础 , 互补 分布 , 同在 语 义 引 申 中起 作 用 . 造 多义 现 象。 共 构
认知 域 内某一 部分 的 突显或 认知 域 的扩展 . 而激 从
活 对被 代替 物 的认知 。两 者 的不 同在于 。 喻 以事 物 隐
之 间 的相似 性 为前提 . 形成 不 同认 知域概 念之 间的投
射 . 喻 以事物 之 间 的相 邻 性 或 突显 性 为前 提 , 成 转 形
同一认 知域 内概 念 的激活 隐喻和 转喻 构成 一个互 补
Meah r 实体 隐喻( nooia m tp o) t o) D 和 O tlg l ea h r c 。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作者:樊志敏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词的意义在它们的作用下发展丰富,本文旨在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浅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隐喻;转喻;一词多义一、简介一词多义是指人们以一个词语的基本义项为基础,延伸出其他相关或者类似的引申义的过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中,研究一词多义从细小处来说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单词是如何演变进化,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一词多义它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但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和转喻,隐喻以及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词多义单独地分隔开来,而应该通过隐喻,转喻和认知英语的视角来进一步剖析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
隐喻和转喻是传播意义的两张基本方式,隐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相似性来延伸词义,而转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关联性来延伸词义。
转喻和隐喻作为一词多义的主要两种方式,蕴含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
本文借助认知英语,从隐喻和转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来讨论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起到延伸词义的作用以及一词多义在转喻和隐喻作用下的形成的模式。
一词多义“是一个语言单位衍生出多个相关意义的现象”(Taylor 1989)这些相关意义虽然不同,但在本族语者看来是相关联的,而这种相关联离不开人们的认知过程。
随着人类认知的事物越来越多,除了造出新的词语,人类还趋向于用给旧的词语赋予新的意义,这就产生了一词多义。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语言中有大量的体现。
有些语言由于我们经常使用,所以不经过仔细分析,已经难以看出它们是由隐喻而来的。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会另一种事物。
例如,人类和人类周围的事物是我们认识探索世界的开端,隐喻也就基于我们自身体验。
我们对复杂事物的理解也是基于先前对简单事物的理解达成的,这种认知能力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世界全新的认识。
隐喻转喻视角下的英语人体词汇多义现象阐释

- 208 -校园英语 /语言文化隐喻转喻视角下的英语人体词汇多义现象阐释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杨小波【摘要】本文以实例探讨了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人体词多义生成中的机制,并指出在词汇学习中引入认知机制的学习将就将对词汇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隐喻 转喻 多义 人体词一、引言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语言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Lyons 认为“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没有,也不曾有过一个词有且只有一个意义的时候”。
一词多义是所有语言共有的特点,这种现象一直都是语言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代表的传统方法侧重于关注词语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视角出发,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更科学、更系统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建立在体验主义哲学基础上,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从基本意义向相关意义延伸的主要方式。
二、隐喻和转喻1.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映射过程,它的实质是以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或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以Life is a journey 为例,人们利用旅行和人生两者在心理认知上的相似性,把“旅行域”映射到“生活域”通过具体的概念“旅行”来理解抽象概念“人生”。
2.转喻。
转喻涉及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是用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概念域中的一个突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
接近原则的心理机制是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作是一个单位,而突显原则认为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赵艳芳:2001)。
如 We need more hands here ,手是身体的一部分,用手代替人力,属于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
三、人体词多义的认知阐释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这样一些规律: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自我。
人们最先认识的是自己,再将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世界,通过隐喻或转喻把已形成的熟悉的、具体的、易理解的体系投射到陌生的、抽象的、复杂的体系,从而逐步的认识世界。
转喻视角下一词多义现象解析——以英汉人体词为例

转喻视角下一词多义现象解析——以英汉人体词为例
岳好平;李琪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10(031)004
【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而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根据转喻的概念和本质可以将转喻分成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三种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有很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实现的,其义项延伸方式与转喻分类方式相对应,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认知框架内相邻但不突显的方面.【总页数】4页(P142-145)
【作者】岳好平;李琪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相关文献】
1.框架语义学视角下英汉人体词的一词多义研究——以“head”和“头”为例[J], 黄金金
2.框架语义学视角下英汉人体词的一词多义研究——以“head”和“头”为例
[J], 黄金金;
3.认知视角下的汉英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分析——以人体词"眼"为例 [J], 余华月
4.认知视角下的汉英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分析——以人体词“眼”为例 [J], 余华月
5.转喻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语义转移研究 [J], 胡文婷;王凌飞;李苏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转喻视角下的英语人体词汇多义现象阐释
作者:杨小波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7期
【摘要】本文以实例探讨了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人体词多义生成中的机制,并指出在词汇学习中引入认知机制的学习将就将对词汇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隐喻转喻多义人体词
一、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语言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Lyons认为“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没有,也不曾有过一个词有且只有一个意义的时候”。
一词多义是所有语言共有的特点,这种现象一直都是语言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代表的传统方法侧重于关注词语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视角出发,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更科学、更系统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建立在体验主义哲学基础上,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从基本意义向相关意义延伸的主要方式。
二、隐喻和转喻
1.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映射过程,它的实质是以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或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以Life is a journey为例,人们利用旅行和人生两者在心理认知上的相似性,把“旅行域”映射到“生活域”通过具体的概念“旅行”来理解抽象概念“人生”。
2.转喻。
转喻涉及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是用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概念域中的一个突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
接近原则的心理机制是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作是一个单位,而突显原则认为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赵艳芳:2001)。
如We need more hands here,手是身体的一部分,用手代替人力,属于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
三、人体词多义的认知阐释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这样一些规律: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自我。
人们最先认识的是自己,再将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世界,通过隐喻或转喻把已形成的熟悉的、具体的、易理解的体系投射到陌生
的、抽象的、复杂的体系,从而逐步的认识世界。
Lakoff把这种认知方式定义为“我们共有的生物机能以及我们在环境中活动而得来的身体和社会经验”。
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国人在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与海洋相关的地理地貌,他们将人体结构映射到相应的地貌体系中形成了如下的词汇或短语:a tongue of land (岬),a finger of land (陆地伸入海中的狭长地带),the neck of the sea (海峡),a neck of land(地峡),an arm of the sea(海湾)等。
人体词表示明显区别和突显于其他的人体部位的人体部位或器官,这些部位和器官具有各自的功能。
基于这种“突显”,人体词“head,face,heart,hand,leg,foot,”等常常用来指称整个人,这就是转喻的过程。
下面以英语中人体词“head” 为例解释人体词是如何通过隐喻和转喻实现多义的“head”经由隐喻而得到的一般称呼语有head of committee,head of government,head of state,head of department,head of a delegation,head of a gang,head of the family等。
另外“head”还可以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称呼语,如head boy(男班长),head girl (女班长),head nurse(护士长)、head waiter(领班);head也与其他名词一起构成合成词,如headman,headmaster。
但在短语head hunter(猎头)中,“head”则是以人头转喻人的整体,在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中也是同样的机制。
四、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词汇学习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词多义现象给词汇学习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传统的词汇教学没有对多义词意项间的联系做出认知解释,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这加大了学习难度。
从本质上说,语言是描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有生命的符号系统,它和我们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认知活动紧密相连。
如果在词汇教学中忽略多义词发展中的认知理据,实际上也就背离了语言的本质属性。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有意识地还原多义词义项之间的隐喻和转喻关系,系统地解释词义的变化发展以及多义词义项之间的认知联系,这不仅能让词汇学习更轻松和有趣,也能让学生更立体更深刻地了解词义,并进一步领悟更多的关于文化、关于人类思维的现象和规律。
参考文献:
[1]Lakoff,G.Woma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67.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