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总结完整版
临床流行病学整理

一、临床流行病学概述1、现代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藉以探索病因和流行规律,拟定并评价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2、选择性偏倚: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的重病人多,而有的医生观察的轻病人多,所得的结论必然存在矛盾。
测量偏倚:对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得仔细,测量得精密;而有的医生观察粗糙、测量误差大,则所得的诊断和疗效结果也必然不同。
3、临床流行病学定义:以医院病例为基础,以人群中的病例为对象; 运用临床与流行病学结合的方法;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其防治规律,研究临床科研的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4、研究内容:1、诊断试验评价;2、治疗评价试验;3、病因学研究;4、预后研究;5、临床决策分析5、现况研究:设 计:横断面调查; 三间(地区、时间、人群)分布指 标:患病率、比值比OR 科学性:提出病因假说、检出高危人群问 题:1)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抽样、选择偏性) 2)不能分析因果时序关系a . 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一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
发病率=某年内新发生某病例数同期内平均人口数×K 患病率(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的病例数(新、旧病例,但不含死亡、痊愈者)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某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例数同期内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 注:横断面现况调查:患病率;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病率。
b.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的最常用指标。
死亡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内平均人口数×K 病死率:指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某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内患有该病的例数×K 6、队列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根据某暴露因素的有无将选定的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两组疾病及预后结局,以验证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有无因果联系的观察分析方法。
a.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非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a/(a+b)c/(c+d)=a/(n1)c/(n0)RR>1 存在正的关联 RR<1 存在负的关联 RR=1 无关联b.特异危险度或归因危险度 (attributable risk ,AR) 是指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 1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 0之差。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某些健康问题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
其目标是了解人群中不同因素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以便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疫情:指某种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的情况。
2. 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3. 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患有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4.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死于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5. 确诊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被确诊为某种疾病的患者数量与所有可能患有该种疾病的患者总数之比。
6. 爆发:指某种疾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了比平常更多的情况。
三、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1. 横断面调查:通过对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来了解该人群中某种健康问题的现状。
2. 纵向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观察,来了解该群体中某种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
3. 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和没有患有该种疾病的对照组,来探究该种疾病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4. 队列研究:选择一组无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并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了解他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四、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描述数据集中每个变量在不同取值下出现频率和比例等基本特征。
2. 探索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探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绘制散点图、箱线图等图形来检查数据的分布情况。
3. 推断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通过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方法来判断样本统计量是否能够代表总体参数。
五、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类型1. 选择偏倚:指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具有代表性,导致结果不可靠。
2. 信息偏倚:指收集到的数据存在误差或缺失,导致结果不准确。
临床流行病学全套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 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临床流行病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采用近代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临床经济学及医学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临床医学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的一门方法学。
二. 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发展和现状1. 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的建立和发展1938年美国耶鲁大学John Paul 教授临床流行病学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临床流行病学1982年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 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INCLEN) –培养高级临床流行病学人才INCLEN的第一期项目: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了5个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clinical epidemiology resource and training center, CERTC); 在22个国家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单位(clinical epidemiology unit, CUT);出版发行<<临床流行病学杂志>>;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INCLEN的第二期项目:(90年代初至今)宗旨: 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临床医学实践, 从而改善人民健康.2. 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1980年, 在Rockefeller基金会资助下,有4位专家在英国接受了临床流行病学培训;1983年, 13所部属院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即临床研究的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DME)培训项目在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3个国家级DME培训中心1989年,首届临床流行病学/DME学术会议,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China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CHINACLEN)1993年,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成立1997年,协和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成为INCLEN phase II的CEU 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三. 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1. 多学科相结合的特点2. 研究对象群体的特点3. 方法学的特点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临床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分支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的关系—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四.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疾病诊断研究与评价;疗效分析与评价;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临床决策分析;临床经济学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循证医学.五. 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设计、测量与评价(DME)(一)设计(Design)包括的内容:确定科研目的和假设; 确定研究设计方案; 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对象; 确定效应指标; 确定资料分析方法;研究预期结果;经费预算; 质量控制.(二)测量(Measurement )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和比较各种临床现象包括:•测量指标的选择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数据的质量控制(三)评价(Evaluation) 评价内容包括:1有效性研究结果的真实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实用性(applicability)2经济学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评价方法:不同的研究内容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六.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1)描述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监测; 生态学研究(2)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2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现场试验; 临床试验3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方法论七. 临床流行病学的任务•研究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的疾病•培训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促进循证医学发展,提高临床医疗质量第二章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第一节临床科研选题与立题的原则和方法一. 如何确定临床研究的重点1. 明确研究目的,成立研究重点设定的专家小组临床科研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改善预后和探讨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国家863 / 973计划, “十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2. 分析健康状况•疾病别死因分析•疾病负担分析•对卫生服务系统的分析•对医学研究系统状况的分析3. 确定重点研究领域二. 选择与确定临床科研课题1. 选择科研课题前要清楚回答的问题:•研究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前人做的如何?•有什么成果或问题? (国内外)•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创新性与可行性?•能否达到预期假设的目的?•研究结果的价值有多大?•成果推广的范围和程度?2. 选题和立题的步骤:第一步: 对拟研究的重点疾病的有关病因与发病因素是否清楚?第二步: 对拟研究的疾病有关早期的正确诊断是否满意?第三步: 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第四步: 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是否清楚?三. 立题研究的重要条件1. 充分地掌握研究课题的最新、最佳信息2. 研究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 研究的设计方案和方法要科学可行4. 干预措施应有科学性和创新性5. 要考虑研究对象的来源和数量要求6. 研究的可行性报告7. 要预测研究的效果和效益8. 伦理问题9. 经济支持四. 立题研究的评价标准1. 研究的课题是否属于国家或地区确定的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2. 研究课题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否确切?3. 是否掌握了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最新研究信息?4. 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5. 研究课题执行时的可行性如何?6. 预期效果的估价7. 医德如何?课题的来源:1. 国家级课题•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2. 部、省级科研课题基金•卫生部医学科研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省科委、卫生厅科研课题基金3. 委托课题4. 自选课题第二节临床科研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随机化原则对照原则盲法原则重复原则一、随机化原则随机化(randomization )是临床科研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之一, 能最有效地控制误差.1. 随机化的形式: 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随机分组(random allocation)2. 随机化方法: 简单随机、系统随机、分层随机、整群随机二. 对照原则1. 设立对照组的意义:•通过对照去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科学地评价药物疗效或措施效果•确定治疗的毒副反应的正确方法2. 对照的类型(1)按照对照的选择方法分:同期随机对照(concurrent randomized control)非随机同期对照( 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2) 按照对照的性质分:•有效对照(标准对照) (standard control)•安慰剂对照(placebo control)•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3) 按照研究设计类型分:•自身对照(self control)•历史性对照(historical control)•交叉设计对照(cross-over design control)三. 盲法原则研究对象、试验执行者和资料分析者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都不知晓实验分组和接受处理措施情况。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

诊断试验1.诊断试验定义:对疾病进行判断的试验方法。
狭义是指实验室所做的实验和检查。
广义上也包括从病史、体格检查或X检查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或临床所见。
实施诊断试验的目的:1)判断诊断对象患病可能性大小2)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3)预测疾病的预后4) 评价治疗效果等诊断试验的目的:把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便对确诊的病人给予相应的治疗。
评价诊断试验的原因:1)新的诊断试验方法不断提出;2)现有诊断方法缺陷需要新的方法;3)对诊断结果的解释(指导临床实践:阳性、阴性结果、是否受患病率的影响)。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意义: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各种诊断性试验进行科学的评价与优选,正确认识诊断性试验的实用性与诊断价值,避免凭经验选择的盲目性或者过分相信文献资料中作者推荐的片面性。
2.金标准:是指当前临床医师公认的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
常见的金标准:组织活检、手术探查、影像诊断、尸检。
对于某些自限性疾病或有些随时间发展会有明显症状出现的疾病,随访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金标准。
3.诊断性试验研究对象的选择:1)选择研究对象病例组(金标准各种病型:确诊“有病”)典型和不典型,早、中和晚期,诊断性轻、中和重型,试验研有无并发症等。
究对象金标准证实的没有对照组(金标准目标疾病的其他病例,确认“无目标疾病”)特别是与该病容易混淆的病例。
一般不选取正常人4.评价诊断试验的临床价值应考虑:真实性、精确性和实用性。
5.诊断试验真实性的评价指标:1)敏感度、特异度;2)准确度、诊断比值比;3)预测值;4)似然比。
6.敏感度和特异度Sensitivity敏感度(真阳性率)=a/(a+c)=诊断试验阳性数/“金标准”诊断有病人数=1-漏诊率●Sen与漏诊率对应,敏感度大,真阳性高,漏诊率低Specificity特异度(真阴性率)=d/(b+d)=诊断试验阴性数/金标诊断无病人数=1-误诊率●Spe与误诊率对应,特异度大,真阴性高,误诊率低7. 灵敏度和特异度的适用情况:用灵敏度很高的试验去排除疾病;用特异度很高的试验去肯定疾病。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诊断试验1.诊断试验定义:对疾病进行判断的试验方法。
狭义是指实验室所做的实验和检查。
广义上也包括从病史、体格检查或X检查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或临床所见。
实施诊断试验的目的:1)判断诊断对象患病可能性大小2)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3)预测疾病的预后4) 评价治疗效果等诊断试验的目的:把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便对确诊的病人给予相应的治疗。
评价诊断试验的原因:1)新的诊断试验方法不断提出;2)现有诊断方法缺陷需要新的方法;3)对诊断结果的解释(指导临床实践:阳性、阴性结果、是否受患病率的影响)。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意义: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各种诊断性试验进行科学的评价与优选,正确认识诊断性试验的实用性与诊断价值,避免凭经验选择的盲目性或者过分相信文献资料中作者推荐的片面性。
2.金标准:是指当前临床医师公认的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
常见的金标准:组织活检、手术探查、影像诊断、尸检。
对于某些自限性疾病或有些随时间发展会有明显症状出现的疾病,随访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金标准。
3.诊断性试验研究对象的选择:1)选择研究对象病例组(金标准各种病型:确诊“有病”)典型和不典型,早、中和晚期,诊断性轻、中和重型,试验研有无并发症等。
究对象金标准证实的没有对照组(金标准目标疾病的其他病例,确认“无目标疾病”)特别是与该病容易混淆的病例。
一般不选取正常人4.评价诊断试验的临床价值应考虑:真实性、精确性和实用性。
5.诊断试验真实性的评价指标:1)敏感度、特异度;2)准确度、诊断比值比;3)预测值;4)似然比。
6.敏感度和特异度Sensitivity敏感度(真阳性率)=a/(a+c)=诊断试验阳性数/“金标准”诊断有病人数=1-漏诊率●Sen与漏诊率对应,敏感度大,真阳性高,漏诊率低Specificity特异度(真阴性率)=d/(b+d)=诊断试验阴性数/金标诊断无病人数=1-误诊率●Spe与误诊率对应,特异度大,真阴性高,误诊率低7. 灵敏度和特异度的适用情况:用灵敏度很高的试验去排除疾病;用特异度很高的试验去肯定疾病。
【精华】流病完整版总结

考试重点(按章节分布):1绪论2疾病分布4队列研究5病例对照研究6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7诊断试验的评价8病因与病因推断9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控制10传染病流行病学14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红色字体为历年简答题和论述题蓝色字体为历年名解绿色字体为非临床五年专业考题本总结已覆盖04-07级各专业考题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流行病学的基本内涵):1.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2.它的研究内容不仅是研究各种疾病(包括伤害),而且研究健康状态;3.它的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4.它的研究目的落实在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流行病学最主要的区别:在观察流行病学研究中,观察者没有控制暴露的能力,不能像实验流行病学中那样随机地分配暴露,而只能客观地收集人群中各个个体有关暴露和疾病的资料,评价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1.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2.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3.队列研究(cohort study)4.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实验性研究:1.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临床试验2.非随机对照试验:类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理论流行病学(theoretical epidemiology)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流行病学从研究疾病或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入手,研究其分布的原因和有关影响因素以及疾病的原因等,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角度看,流行病学的群体诊断是对临床医学个体诊断的分析、综合和升华。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

进行分层分析来较好地控制混杂) 局限:增加匹配因素等于减少可能做对照者的数目和增加工作难度;一个因素一经匹配
不但使它与疾病的关系不能统计,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也不能分析。 20.随机化: 分类:随机抽样、随即分组 随机抽样:研究总体中的每一个观察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进入样本。 随即分组:以随机化原则将研究对象以同等的几率分配在各处理组中,从而使潜在的混
可谓其他论 论证强度最低,易
证强度更高 的研究提供 最初线索
产生偏倚
评价病因学研究的原则 1、 结论是否来自人类的真正试验? 2、 假定病因与结局联系的强度如何? 3、 因果的联系性在不同的研究中是否一致? 4、 假定病因和结局在时间关系上是否正确? 5、 病因的致病作用是否呈量的正比关系? 6、 因果的联系是否具有流行病学的关系? 7、 因果的联系是否具有生物学上的意义? 8、 因果的联系是否具有特异性? 9、 以往是否已有类似这种因果联系的报告?
0.1<;>10
联系强度 无 中等 高等 强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分布、传播规律及相关因素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规律,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人群特征、环境因素等。
3.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采用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干预试验等。
4.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基本指标疾病的发病率(incidence):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疾病的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某一疾病或危险因素存在的状况,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指某一疾病发病者中死亡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在特定时间内患病者存活下来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研究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宿主(host)、病原体(agent)和环境(environment)。
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宿主:指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发病对象,包括人、动物或植物等。
病原体:指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环境:指影响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流行病学定义后依据这些证据,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做出决策,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6、卫生经济学评价(Health economics evaluation)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应用于预防保健领域,选择最为经济的预防保健措施或者最需要实施预防保健措施的人群,从而使用相同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产出衡量的角度,卫生经济学评价分为如下三大类:①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②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③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7、其它方面(The Others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内容还包括可影响临床观察结果的偏倚(bias)、机遇(chance)等干扰因素以及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和临床依从性(clinical compliance)等。
第三节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Study Method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一、原则(Principle)1、临床流行病学的宗旨就是面对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复杂情况,应用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bio-statistics)的原理和方法学,提供可靠的科学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立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应用于复杂的临床医学研究实践。
二、设计(Design)临床科研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内容:(一)研究目的和科研假设的确定(Objective and Hypothesis of Study)(二)确定设计方案 (Plain of Design)(三)确定研究因素(Risk Factors )一般说来,按研究因素的自然属性分类,主要包括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化学性因素(chemical factors)、第二章疾病频率测量指标Chapter Two Measures of Disease Frequency一、常用的测量指标(Measures of Disease Frequency)(一)比例,构成比(Proportion):指事物内部其一组成部分与该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总数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故常称百分比(Percentage)。
计算公式为:构成比= A /(A+B+C ……)×100%Proportion = A certain part of a whole ×100%The total part of a whole构成比中分子包含于分母的分数,取值范围0~1,或0~100%。
只能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或分布,不能说明事物存在的概率或强度(率)指标,常用构成比来描述疾病或死因构成比,某事件实际发生或现存状态的概率。
(二)比或相对比 ratio, relative ratio表示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两个指标可能性质不同或性质相同。
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或×100%)相对比是指分子不包含于分母的分数。
Ratio = One quantityAnother of the same kind(三)率 rate表示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之比。
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在流行病学实际应用中常用。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k (k =100%;1000‰;10 000/万;100 000/10万)可以发生该现象的总数累计发病率特点是:分子必须是该人群在随访的全部病例。
分母应是该人群随访开始时的总人数。
每个被观察的对象在研究开始前必须是未患该病,但有可能患此病。
观察期通常以周、旬或月为单位,也可以某病的一次流行期计算。
多用以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如食物中毒、化学性中毒、传染病的流行等。
累积发病率的高低取决于随访期的长短,随访期越长,累积发病率越大,所以报导某病的累积发病率时,必须要说明是观察了多长时间的累积发病率,否则,所报导的累积发病率多少并无意义。
发病密度=观察期间内人群某病新发病例数×k(观察的时间长,观察的人数多,失访率较高时,用ID计算发病率。
)被观察的总人数×观察的时间(二)真率或密度(Incidence density)理论值范围 0 ~∝。
五、患病率的分类和估计(Category of Prevalence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时间内,某些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一定时间内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平均人口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一)时点患病率 Point prevalence rate时点患病率 = 某时点特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Pt = Ct / Nt (P: prevalence; t: time; C: case; N: number )时间上不超过一个月,Ct 包括曾患病现已痊愈者。
(二)期间患病率 Period prevalence rate期间患病率 = 某观察期间特定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的人数)×k平均人口数计算:①6月30日或7月1日零时前人口数②(年初+年终人口数)/2(一)某病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 = 某人群某年患某病的总死亡人数×k 【死亡率的分子包括直接因疾病x 的死亡人数(Dx )或有疾病x 的死亡(Dx + 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 Dxy )。
】(二)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 =一定期间内因患某病死亡人数 ×k同期确诊的患某病病例数病死率的分子x = Dx + Dxy ,但分子是指患该病的病例数,而不是总人群数。
(三)总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CDR ; Total death rate )(总死亡数x = DX + DXy + DY 。
DY 指死 于其他原因y 而未患。
疾病x 的人。
) 二、死亡频率的估计 Measures (Evaluation) of Death Frequency 观察期超过1年,用死亡密度表示(一)死亡密度 mortality density, MD, k⨯=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总死亡人数某人群某期间(年)内总死亡率PT = persons (观察人数)× time (时间)① MDx (t0, t ) = Dx /PT 随访期该人群直接由于患疾病x 的死亡密度。
② MD (t0, t )=(Dx + Dxy )/PT = MDx + MDxy (二)病死密度 Fatality density, FD病死密度 =随访期间死于研究疾病的例数×k FD =Dx +Dxy = D /PT所观察的新、老病例数×时间 PT三、生存频率的估计 Measures (Evaluation) of Survival Rate存活率(Survival rate )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过 n 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n 年存活率 = 随访满n 年患某病存活的病例数×100%随访满n 年患该病的病例数第四节、疾病频率间关系小结 Summar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sease Frequency1.稳态条件表示水平面高度(患病率)不变,这意味着流入量(发病率)与流出水量(终止率)保持平衡(忽略迁出)。
2.患者在疾病池停留的时间越长,表示疾病的病程越长,终止率越小(病程与终止率互为例数),对于出生~死亡(流入~流出水量)而言,期望寿命与总死亡率互为倒数(总死亡率越高,期望寿命愈短)。
3.当流入水量(发病率)大于流出水量(终止率),水池的水平面(患病率)升高;反之则降低。
4.当流入水量(发病率)不变,流出水量(终止率)增大,可使水平面(患病率)下降;而流出量(终止率)减小,可使水平面(患病率)上升。
二、影响疾病频率因素影响疾病频率因素包括①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of Disease ) — 影响发病率;②预后因素(Prognostic Factors ) ;③医疗保健因素(Medical Care Factors )—影响发病以后的频率 — 存活率、死亡率、病死率;④检出因素(DetectionFactors) —影响疾病出现的观察,如疾病漏检、疾病诊断标准的改变、抽样误差的存在等因素等。
第六节、效应测量 Section Six Effect Measurement效应测量指标分三种类型:( 1)绝对效应 (Absolute Effect );( 2 )相对效应(Relative Effect );(3)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ion )一、绝对效应 Absolute Effect反映发病、患病或死亡时,差值为正表示危险效应,差值为负表示保护效应;反映防治效果时,差值为正表示有效,差值为负表示无效。
%100PT ⨯=)人时数(的例数随访期间死于研究疾病死亡密度(一)发病差值 Incidence Difference发病差值包括发病密度差值(incidence density difference, IDD)和发病概率差值(incidence rate difference,RD)。
IDD = ID 暴露(处理)- ID 对照RD = R 暴露(处理)- R对照(二)患病差值 Prevalence difference,PD指时点患病率的差值 PD = P暴露- P 对照(三)死亡差值 Mortality difference,MD当队列研究人群数目较小,随访期短,发病率较高,病程较短(急性病)可计算RR值。
由于RR≈EOR,所以病例对照研究中可用EOR估计RR值。
由于ROR (risk odds ratio危险优势比)= EOR,当发病率较低时,RR=ROR,故ROR=IDR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RR,因为RR =R 暴露/R 未暴露 OR为比值比≈RR,推导如下暴露组的患病率比为a / b;非暴露组的患病率比为c / d;两组的患病率比为(a / b)/(c /d)= ad/bc病例组的暴露率比为a / c;对照组的暴露率比为b / d;两组的暴露率比为(a / c)/(b /d)= ad/bc所以,无论是两组的患病率比还是两组的暴露率比,其比值均为ad/bc。
OR = ad/bc ≈ RRTable. Fourfold Table in Case-Control StudyExposed Cases Controls TotalYes a b n1No c d n0Total m1 m0 N(二)患病比较Prevalence Comparison1.患病比Prevalence ratio,PR 表示暴露组与对照组时点患病率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