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苏东坡
谈谈苏东坡的养生经

谈谈苏东坡的养生经玲珑【期刊名称】《中老年保健》【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2页(P50-51)【作者】玲珑【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苏轼,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北宋仁宗景四年(1037年),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去世。
苏东坡出身名门,父亲苏洵,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便占了三席。
苏东坡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
伴随着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几人的兴起更替,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几起几落,最后落得流放儋州(今海南儋州市)。
虽得大赦,终于在北返路上离世。
虽然官当得不顺,几次由京官外调,但每到一处,他都关心百姓生计,兴修水利,深受人民爱戴。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东坡一生修过三道长堤,除了大家熟知的杭州西湖苏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去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0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边远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市)。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师苏轼。
在之前宋代的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11篇)

《苏东坡传》1000字〔精选11篇〕《苏东坡传》1000字〔精选11篇〕《苏东坡传》1000字1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词最知名,其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最近我在诵读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他是无数人仰慕的大才子,其作品千古流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确实,他是一位天才,他的文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争相传诵。
他因文章而惹祸,他的政敌因他的文字对他羡慕妒忌恨,制之于死地。
他不仅在文章诗词上,还在书法与绘画上创始了新场面。
在各个领域大放光辉,我想起一个人,弘一法师李叔同可与之相比。
苏不仅富于感性,而且非常理性。
他既热爱自然,纵情山水,又谈佛论道。
他的足迹普及天涯海角,总少不了一些奇特朋友相随,谈经论佛,他对人生有深入的认识。
读他的《赤壁赋》,在数百字的短文中,你能体会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
他的后半生在流放中度过,在一个地方没有呆到三年,离京都越来越远,远到海外蛮地。
“苦难让人成长”,残酷的生活造就了一代文豪,他是一位乐天派,他把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付诸于诗文。
文字成就了他的伟大。
他为人所爱的不仅是才华,豪爽、正直,这些品质更为人所喜,但是作为政治家,这些品质注定他会失败的。
他不喜官场,也不为官场所容。
无论是他的政敌王安石等当权,还是他的“同党”执政,他的正直的言论让人不安,最终他只能远离政治的中心。
可是他又非常热爱他的人民,只要有时机执政一方,他就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比方治理黄河,建立西湖,林语堂说他是火命,在他的执政生涯中总与水对抗。
在杭州他为后人留下了西湖美景,他是一位离不开大自然的诗人。
既陶醉在自然的怀抱中,又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长官人们能不被喜欢?月夜当空,他最喜的是与人夜游,没有文友相伴就与百姓纵谈。
在蛮地与百姓聊天,没有文化没关系,他说,谈鬼故事也行啊。
于此,我读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他是一位乐天派,在海南蛮荒之地,他忍受着热带的高温,艰辛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征服这位老人,他永无止境地探究着生命的乐趣,他亲自酿酒,还学瑜伽炼仙丹,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探讨苏轼的情怀与人生

探讨苏轼的情怀与人生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
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
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
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
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
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
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
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
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
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
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
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
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
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
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
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谈谈苏东坡效应~(绝对原创)

谈谈苏东坡效应~(绝对原创)什么是“苏东坡效应”呢?70年代末,语言学教授孙汝建提出汉语研究中存在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他称这种现象为“苏东坡效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明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不识其真面目。
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
这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是这个意思。
“苏东坡效应”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从一位美国控制论专家创立模糊集合理论以来,以模糊集合论为核心的模糊理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之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石蜡从固态变成液态,也未经过明显的中介过渡,客观世界就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斗争之中发展的。
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
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之中,便产生了概念上及思维上的模糊性,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确地反映客观,这就常使人脑的主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于客观模糊性,又因为人类还具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情操,这又使得这一人文领域的模糊性变得更为复杂。
“苏东坡效应”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判断,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人还有可能被心理暗示,造成损失~ “苏东坡效应”对人来说无疑是有害的,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它或者减轻它的影响呢?我大致找了找好象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措施,我给大家几点建议,虽然不能消除它,减轻一些还是可以的~ 一、遇到事情把心放宽,这没有过不去的坎,车到山前必有路,不要着急,且等事情发展一下再说,如果自己确实是个急性子,控制不了不着急,就要有意识的压制,或者可以使用想象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深呼吸放松法等~(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我过几天再仔细讲)二、遇到事情换个角度看看,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那首诗还有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初一看很大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根本就是小事,从一方面看是坏事,从另一方面看就是好事,有时实在换不了角度可以让时间帮你,先放下不说它,过几天再看。
大师与苏东坡的故事

大师与苏东坡的故事
大师与苏东坡的故事
一、相遇
据说,有一位文笔超群的大师,他的文章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被誉为‘笔下有神’。
一天,他到了一片山水秀美的地方,看到一个翩翩少年正在大声吟诗
作对,众人围观,大师也加入了其中。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苏东坡。
二、切磋
大师和苏东坡坐在一起,讨论文学创作方法和策略。
大师讲述了他的
秘诀,然后要求苏东坡谈谈自己的心得。
苏东坡说:‘和大自然结合,感受自然的美,笔下才能有真情实感。
’
大师听了,深有感触,认为苏东坡的理念十分精妙。
然后,两人开始了一轮激烈的切磋,彼此写对方指定的主题,展开交流。
三、互相启发
经过一番交流后,大师深深被苏东坡的文学才华所折服。
他也向苏东
坡介绍了自己的文学世界,指点苏东坡如何更好地掌握文学技巧和艺
术技能,二人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四、交流酬答
从此,大师和苏东坡成为文学上的知己,终其一生,不断交流切磋,相互鼓励,互相酬答。
他们的友情和文学事业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读懂苏轼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 ——苏轼《晁错论》据责任编辑之一曹腾介绍,《习近平用典》一书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名句,其中,《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有引用。
笔者从书中发现,135个典故中,有7则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名言名句。
苏东坡走到哪里,就把文化带到哪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两千年法国的报纸评选第二个千年英雄,就把苏东坡评选为一个千年英雄,名副其实。
那么,苏东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今天怎么看苏东坡?本期就为读者谈谈苏东坡。
大江浩荡东去,明月岁岁年年。
2013年播出的44集电读 懂 苏 轼告 诉 你 一 个 不 一 样 的苏 东 坡文 / 陈清华6wenyi视连续剧《苏东坡》,表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跌宕传奇的一生,将一位当代文化视角中的苏东坡推到观众面前,创下较高收视率。
历史正剧是如何做到不再“寂寞沙洲冷”的呢?该剧总编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最大挑战是苏东坡的定位。
苏东坡具有太多身份:诗、词、散文大家、书画家、政治家、美食家等,其哲学著作也很有影响。
到底哪个苏东坡是真实的?苏东坡的精神是什么?综观中国文化史,苏东坡表现出来的是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不唯书,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的“文士道精神”。
这是苏东坡的人格精神,也是电视剧最应该表现的。
这些年我们一直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对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缺乏感性认识。
苏东坡这一艺术形象的出现,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人”,在政治、文化、人格精神等各个方面都鲜活地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苏东坡体现出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关联。
在改革精神方面,苏东坡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民本思想方面,其“为民”的信念贯穿一生;从文学创作来看,其大部分作品都是因为 “为民”的信念、在基层的磨砺和对人生的强烈关注才得以诞生的。
研究性学习:品苏轼,悟人生

二、假如时光能够倒流,苏轼与王安石能成 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吗? 三、对于”乌台诗案“,你是如何认识的? 四、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潇洒
克服生活困难,克服精神困惑,那是一种潇 洒,但人最难做到的潇洒是什么呢?是要对 自己的人生、个性做深刻的反省。这是最难 做到的一种潇洒,也是最高等级的一种潇洒。 五、“东山再起”一辑中,苏轼专程拜访王 安石,如何理解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 六、苏轼不愿意再搅到无谓的政治斗争当中 去,他愿意回到地方 。一为有个好心情,二 为做些实事。如何看待这种“知难而退”? 七、“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得享天伦之东, 事业难免会受影响。你有类似两难情形吗? 你是如何处理的。
3、博爱之心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 怜蛾不点灯。”
晚年居于常州……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 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 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 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
二、坦荡胸怀,独立不倚,玻璃人生《卜算 子》 不因新法而苟同,不以旧法而徇私;宦海沉 浮,赤子之心始终如一。 ——他有很多敌人,但是他没有一个私敌。 三、多才多艺 散文上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比肩;诗 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 祖,千百年来堪与伯仲的只有辛弃疾;书法 是“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 绘画以墨竹开南画派文人画之先河;能监修 工程——苏堤;能烹饪出“东坡肉”、“东 坡汤”等一系列食品;能采药配药、给百姓
,
,
,
,
适山 海 今 水清 间 之 安 光风 之 一 在 接徐 明 粟 哉 天来 月 , 水 唯 寄 固波 吾 江 蜉 一不 与 上 蝣 世兴 子 之 于 之, 所 清 天 雄白 共 风 地 也露 , , ,横 与 沧 而江
•
……
千古奇才苏东坡

千古奇才苏东坡冀中职业学院赵瑞娟讲师前言:本讲稿是为冀中职业学院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求化人育人之效》研究所进行的讲座底稿。
本稿内容结合我院地处定州,毗邻定州文庙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内涵,全面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重点发掘了其为人、从政的崇高境界,启示人们学习苏轼的人生哲学。
冀中职业学院旁边的定州文庙里边,正对门口有两棵千年古槐,我们都知道那就是有名的东坡槐。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棵古树一棵遒劲如‚神龙‛,一棵葱郁如‚舞凤‛,因此又名‚龙凤双槐‛。
那么,苏轼苏东坡何时种下这两棵古树的呢?历史要追溯到九百年前(1093年),苏轼被贬到定州做知州,为纪念亡妻而种下了这两棵槐树。
从此与定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定州做了许多事情。
他在定州不仅种下了东坡槐,还建立了民兵组织,稳定了边防;发展生产,改善了民生;体恤民情,废除了苛捐杂税;创立定州秧歌,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还酿制了历史文化名酒——中山松醪酒,并配以赋文;留下了著名的雪浪石,赋予定州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我们定州的荣幸。
今天我要讲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是苏轼。
题目是《千古奇才苏东坡》。
说起苏轼,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了解苏轼,理解苏轼。
比如,他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他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以及他荣辱不惊,超然达观的处世哲学。
今天,我想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苏轼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千古大家绝千古——苏轼的艺术才情清代诗人赵翼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而千年的等待,到宋代才等来苏轼这样一个千古奇才,千百年后似乎也无人能达到他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苏东坡
“呼!”合上了《苏东坡传》那厚厚的书页,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吁!看完了这本书实在是太畅快了!”这本书叙述了一代文豪苏轼——苏大学士的生平,精彩的让人无法想象!还等什么?快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说到苏东坡这个人,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十分有胆识的人,还是一个坚定立场不动摇的人。
因为当时王安石变法,有一些大臣幵不支持,认为对百姓没有好处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党派:新法和旧法。
苏东坡支持旧法而敢于同当时任宰相一位的变法者王安石成为敌人,还毫不畏惧的针锋相对。
这种胆识和毫不动摇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后人十分佩服。
虽然他在后来被朝野所迫害、远远地发配到边疆海南,但是他所支持的党派最后也因一张反应民生疾苦的画击溃了新法派,推翻了王安石的变法,不过这都是些后话了。
再说苏东坡,他与宰相为敌,自然受到朝中新法派的攻击与宠并王安石的皇上的贬嫡,在这种受尽排挤和攻击的情况下,苏东坡仍然十分乐观依旧能写出清新的诗词,他那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和对困难的无惧都值得我们的学习。
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苏东坡不仅仅是一名诗歌与文学之中的大师,还是一名美食专家呢!“什么?”相信你一定会对自己的耳朵起了怀疑。
哈哈!我可没有在说谎,苏东坡
的确作菜很好,他还发明了许许多多的美食。
比如我们杭州闻名天下的东坡肉。
在他写给他弟弟苏子由的信中提到了他发明的美味——烤羊脊:“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
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
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螫逸味。
率三五日一铺。
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铇刍豢灭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
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
”有没有馋虫被勾起的感觉?苏东坡把这篇“戏语”写的惟妙惟肖,香味似乎从字里行间弥漫而出,让人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尝一尝这道菜。
从此可见苏东坡深厚的文学功底,做美食家的天赋和孩童般的想象力。
如果苏东坡穿越到现代而不写书的话那一定是个名满天下的厨师!
在这里我还要八卦一下,苏东坡和他的敌人,宰相王安石,还是好朋友呢!相传在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去相位归田生活时,有一次骑着小驴出游,却正好撞见了同样是出行的苏东坡。
这二人不打不相识,于是聊了起来。
最后两个人一起发出了感叹,虽然两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是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更加强盛啊!
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苏东坡,他那优美的文字,乐观的人生和忧国忧民的一颗心都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去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