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合集下载

辛弃疾爱国的10首词

辛弃疾爱国的10首词

辛弃疾爱国的10首词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6.《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7.《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9.《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全文翻译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全文翻译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前言】《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送别词,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起笔缴足送行题面,“东北”一联气势磅礴,不惟文武兼领,且用事恰切,寓意深刻。

下片历数入蜀景色——庐山瀑、赤壁浪、铜鞮月,以阔其心胸,壮其行色。

结韵回应篇首,万里雪飘,寒梅怒放,人品、友谊、别情,一总囊入,豪迈隽永,韵味无穷。

这阕词,是作者把对于祖国的爱和对于战斗的友谊的爱,凝结在一起而又委宛地表达了出来的,所以读来感人至深。

【注释】⑴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⑵蜀道登天: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⑶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⑷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⑸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⑹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⑺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典出《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

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⑻休:不要。

⑼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⑽要:请。

⑾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精选18篇)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精选18篇)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精选18篇)《满江红》蕴含的典故,清楚地表明其诞生地就在庐山东林寺。

多少年来,人们研究《满江红》,为寻找岳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费尽周折而不得。

下面小编带来满江红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您!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篇1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满江红》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原文翻译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

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

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

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

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

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

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

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诗意赏析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

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

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

“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

“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

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

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

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

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

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辛弃疾《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鉴赏

辛弃疾《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鉴赏

辛弃疾《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鉴赏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宋代: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

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

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

文字起《*》《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

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

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

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译文你寒食节也未能小住,匆匆地就要赶赴衡州。

曾记得在石鼓山畔,衡阳城下停过车马。

衡阳以潇湘之水、香花岭为襟,以洞庭、青草湖为带,地势险要而风景十分佳丽。

盼望着你到任后注重教化,关心农事。

放下刀剑,从事农耕蚕桑。

厚卿你能力不群政事才干出众。

一定要整顿吏治,严肃果断而从容不迫。

休说君门遥不可及,但能政绩卓著,即可奉诏归朝。

你既然走了我同谁饮酒呢,只怕是像一般同明月、影子成三人吧。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郑厚卿:郑如峦,字厚卿,曾任衡州太守。

寒食:即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石鼓:即石鼓山,在衡州城东。

停骖(cān):停车,骖,驾车的马。

潇湘:潇水和湘水。

桂岭:即香花岭,在湖南临武县北。

洞庭青草:湖名。

紫盖:衡山中的一座山峰。

*雅:《离*》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

刀剑化耕蚕:辛弃疾谓友人到任会重农桑。

使君:州府长官的别称,此谓郑厚卿。

奋髯抵几:用此典谓友人将大刀阔斧整顿吏治。

尊俎(zǔ):酒杯与盛肉的器具,这里代指宴席。

民歌五栲(kǎo):稼轩用典谓郑厚卿到任会取得政绩,得到百姓拥戴。

归诏:谓郑厚卿有政绩,皇帝会下诏召回朝廷。

赏析上片记述友人赴任未上路,迎君已有待。

“寒食不小住”一句点明离别时令,“千骑拥春衫”是写友人赴任的前驱仪仗。

接着“衡阳石鼓城下”一句,写诗人安抚湖南时,曾按视其地,所以说“记我旧停骖”。

“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潇湘、桂岭、洞庭、青草、紫盖五个地名直接串起句子,且由于地名的相关性而在词中并不显得突兀。

辛弃疾《满江红》的全词翻译

辛弃疾《满江红》的全词翻译

辛弃疾《满江红》的全词翻译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译文] 全不念及英雄在江南老去,如获重用定使中国免遭欺凌。

[出自] 南宋辛弃疾《满江红》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

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番沈陆。

休感叹,年华促。

人易老,叹难足。

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

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

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注释:倦客新丰:用唐马周事,表达自己同样的不得意。

《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客居新丰(今陕西临潼)时,“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李贺有《致酒行》诗:“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老地荒无人识。

”貂裘敝:《战国策·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两尽。

”征尘:旅途上的尘土,指旅途困顿。

翻沉陆:翻,反而。

“沉陆”,《庄子·则阳》:“身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

'”年华促:乙集本作“浇酃渌”,酃渌,酒名,产自湖南衡阳酃湖。

“有玉人”二句:苏轼词【千秋岁】《徐州重阳作》:“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金菊。

”“请缨”:志愿上战场杀敌。

“封万户”:因功封候。

“卖剑酬黄犊”:意思是弃戎务农。

典出《汉书·龚遂传》:“齐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者买牛,卖刀买犊。

”贾长沙: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后抑郁而亡。

译文:马周不得志,困顿流落到新丰。

苏秦上书说秦王,衣服破旧说不行。

冯諼敲击短剑,他那浩曲悲歌谁来续咏?全不念及英雄在江南老去,如获重用定使中国免遭欺凌。

可叹我满腹经纶有才略,却反遭沉沦底层!不要感慨哀叹,还是饮美酒来消解愁肠。

光阴似箭人易老,欢乐永存是梦想。

幸有美人怜爱我,把金菊头上。

暂且放下建功立业的念头,卖剑换牛躬耕僻壤。

为什么当年贾谊不甘寂寞,伤时哀世而泪流呢?赏析:下片从侧面立意,故作旷达,隐痛深哀,仍充满字里行间。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篇1满江红·汉水东流作者:辛弃疾原文: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

马革里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译文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

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

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

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

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现在,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

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

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

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

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

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

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

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

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

[6]结发:即束发。

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

辛弃疾写得最好的十首赋

辛弃疾写得最好的十首赋

辛弃疾写得最好的十首赋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以下是他写得最好的十首赋: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描绘了赏心亭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满江红·怒发冲冠》:通过描写英雄辛弃疾的壮烈形象,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情怀。

3.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长江为背景,抒发了对离别和流逝的感慨,具有深情和哲理性。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描写北固亭的景色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辛弃疾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5. 《青玉案·元夕》:描述了元宵节的喜庆场景和男女情长,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6. 《·赤壁怀古》:以西陵和赤壁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英雄和辛酸往事的缅怀之情。

7. 《摸鱼儿·雁丘词》:以雁丘词为题材,描绘了辽阔的草原和奔放的情感,充满了豪放和激情。

8. 《稼夫人·湖上秋风漂泊过》:以湖上秋风为背景,表达了对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的感受。

9. 《陌上桑·遥知兄弟登高处》:以遥望登高处为情节,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亲情的珍贵。

10.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以春天的柔风和温暖气息为题材,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享受。

这十首赋展示了辛弃疾深厚的才华和对人生、自然、历史的独特理解。

它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
赋》
辛弃疾——《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辛弃疾——《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年代】:宋
【作者】:——《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内容】
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

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

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

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

时节换,繁华歇。

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

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鉴赏】: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饯行词。

郑厚卿要到衡州赴任,作者设宴饯别,席间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然而意犹未尽,于是又作了这首《满江红》,所以题目中再“再赋”二字。

在饯别的酒席上连作两首词送行的,既要各有特点又要毫无雷同,这是十分困难的。

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

因而两首词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

为了从比较中探寻艺术奥秘,不妨先看看《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

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

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

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

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

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归诏凤凰衔。

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上阕从描述衡州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入手,期望郑厚卿到任后能振兴文化,发展经济,富国益民,大展经纶,从而赢得百姓的歌颂和朝廷的重视;直到结尾,才微露惜别之意。

雄词健句,络绎笔端,一气舒卷,波澜壮阔,不失辛词豪放风格的本色。

有这样好的词送行,已经足够了,但还要“再赋”一首《满江红》,又有什么用意呢?读这首《满江红》不难看出作者与郑厚卿交情深厚,饯别的对间拖得很久。

先作《水调歌头》,从“仁者赠人以言”的角度加以勉励,但伤心人别有怀抱,在依依惜别之际虽欲不吐但终于不得不吐,因而又作了这首《满江红》。

从《诗经》开始,送别的作品就不断出现,真是不胜枚举。

在平庸作家笔下,很难跳出前人的窠臼;而作者的这首《满江红》,却自出手眼,一空依傍,角度新颖,构思奇特。

全篇除结拍以外,压根儿不提饯行,自然也未写离绪,而是着重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吐露惜春、送春、伤春的深沉慨叹。

及至与结句拍合,则以前所写的
一切都与离别相关,并且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上阕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好象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立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这真是惊人之笔!“荼”,也写作“酴醿”,春末夏初开花,故《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一开头便说:“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而珍惜的人,也往往发出“开到荼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

企图以“莫折荼”留住“春色”,这当然是痴心妄想。

然而心愈痴情愈真,也愈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开头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已是暮春,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柳,共伊同摘”的往事。

冯延已《醉桃源》云:“南园春半踏青时,……青梅如豆如眉。

可知”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

而同摘青梅之后又见牡丹盛开、榆钱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如今已繁华都歇,只剩下几朵”荼“了!即使”莫折“,但风雨阵阵,鹈鴂声声,那”一分春色“,看来也是留不住的。

”鹈鴂“以初夏鸣。

《离骚》云:”恐鹈鴂之先呜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张先《千秋岁》云:”数声鹈鴂,又报芳菲歇。

“姜夔《琵琶仙》云:”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作者在这里于”时节换,繁华歇“之后继之以”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无限担忧。

在章法上,与开头遥相呼应。

上阕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

“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这是可“恨”的。

下阕写物换星移,“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不用说我也更加老了,那又该“恨”谁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

“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闭,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道:“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作者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

上述描写都没有涉及饯别,到了结尾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的悬念和疑问。

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

例如“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

其他如“醒眼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鹈鴂”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

难道他劝人“莫折”的“縻”仅仅是春末夏初开花的“荼吗?难道他要着意留住,却在风吹雨打和鹈鴂鸣叫中消逝了的”一分春色“,仅仅是表现在自然景物方面的”春色“吗?那风、那雨、那鹈鴂,难道不会使你联想到许许多多人事方面、政治方面的问题吗?这是第一层。

随着“时节换,繁华歇”,人的头发也已似雪一样的白。

洋溢在
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

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

这是第二层。

作者力主抗金,并提出了一整套抗金的方针和具体措施,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

淳熙八年(1181)末,任江南西路安抚使的他被罢官不得不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十年之久,虽蒿目时艰,但又一筹莫展。

据考证,送郑厚卿赴衡州的两首词作于淳熙十五年,属于“带湖之什”。

他先作《水调歌头》,鼓励郑厚卿有所作为;继而又深感朝政腐败,权奸误国,金兵侵略日益猖獗,而自己又报国无门,蹉跎白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难以实现!于是在百感交集之时又写了这首《满江红》,把“春去”与“离别”绾合起来,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寓意深远。

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

“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

愤激之情,出以平淡,但内涵深广,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摸鱼儿》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开头,以“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尾,正可与此词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