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故事新编的独创性

合集下载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标题:《故事新编》
一、引言
《故事新编》是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式,它将经典的故事或传说进行再创造,以新颖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重新诠释,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够传承文化,也能够让读者在熟悉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全新的体验。

二、《故事新编》的特点
1. 突破传统框架:《故事新编》不受原作框架的限制,可以根据作者的创意进行自由发挥,让故事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2. 注重人性挖掘:《故事新编》往往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通过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和情感,使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3. 创新表现手法:《故事新编》常采用现代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得古老的传说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共鸣。

三、《故事新编》的意义
1. 文化传承:《故事新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它将古老的故事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些故事。

2. 提升审美:《故事新编》通过对经典故事的再创作,提升了读者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欣赏到不同风格的作品。

3. 创新思维培养:《故事新编》鼓励作者进行创新思考,打破传统的束缚,这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故事新编》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它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创新的追求。

我们期待更多的《故事新编》作品能够诞生,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故事新编》 知识清单

《故事新编》 知识清单

《故事新编》知识清单一、故事新编的定义与特点故事新编,顾名思义,是对旧有的故事进行重新创作和改编。

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原故事,而是在保留原故事核心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思想、情节、人物关系或时代背景,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和意义。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性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

作者可以打破原故事的框架和束缚,大胆想象和创造,让故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这种创新可能体现在情节的转折、人物性格的重塑、结局的改变等方面。

2、时代性新编的故事往往会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

通过将古代的故事元素与现代的主题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在熟悉的故事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共鸣。

3、批判性有些故事新编带有对原故事的批判和反思。

作者可能会通过重新解读原故事,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合理之处,从而引发读者对传统观念的重新审视。

4、趣味性由于故事新编充满了新奇和变化,往往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

二、故事新编的常见类型1、古代神话传说新编例如,对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进行重新演绎,赋予神话人物新的性格和使命,或者将神话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现代社会。

2、历史故事新编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蓝本,重新构建情节和人物关系。

比如,对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进行全新的解读,或者假设秦始皇穿越到现代会发生什么。

3、经典文学作品新编像《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作者可以选取其中的某个片段或人物,进行二次创作。

比如,想象林黛玉在现代职场中的遭遇。

4、民间故事新编民间故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新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

比如,将牛郎织女的故事改编成一个关于爱情与选择的现代故事。

三、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1、保留核心元素在进行故事新编时,首先要明确原故事中的核心元素,如主要人物、关键情节、主题思想等,并在新的创作中予以保留。

这些核心元素是故事的灵魂,失去它们就可能使新编的故事失去原有的魅力。

2、改变视角尝试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讲述故事,或者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展现更丰富的情节。

论故事新编的独创性

论故事新编的独创性

论故事新编的独创性陈鸣树鲁迅小说创作的一个不平凡的特点, 是它的独创性。

还在《呐喊》刚问世时, 鲁迅就被誉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¹独创性是天才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º在《故事新编》中, 鲁迅对古人古事的评判, 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补充传说、史事的不足, 以及古今交融的写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故事新编》, 鲁迅称它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 自谦其中“速写居多”。

但是, 顾名思义, 这是新编的故事。

新在什么地方? 我认为: 一是鲁迅用新的历史观点来对待故事; 一是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 大胆地容纳和穿插进了现代的生活。

因此, 它就冲破了一般的历史小说的框框,是不能用通常的历史小说的定义来衡量的。

正因为《故事新编》是不为常俗所拘的独特的创造, 因此, 对它的性质就发生了争议。

有人认为它是历史小说, 渗入现代生活的部分, 是“毫无必要的” , 是“这部作品确实存在的缺点”。

» 有人则认为它完全是“针对现实的讽刺作品” , “他并不打算写历史,写古人, 而是在执行着一种严肃的对黑暗现实的战斗”。

¹其实这祥的理解都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看到, 《故事新编》是一种新的创造,作者在这里, 表现了艺术家的勇敢的创新精神。

《故事新编》的独创性, 从本质上说, 乃是客观环境和作者炽热的战斗意志相结合的产物, 其中由于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而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这正是这部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鲁迅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很早就说过: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 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只因为涂饰太厚, 废活太多, 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

”º鲁迅认为, 对历史, 对历史人物, 例如陶渊明等, 如果“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 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

”» 鲁迅所做的工作, 正是要从“涂饰太厚、废活太多”的历史中, 鉴别出中国的灵魂, 恢复古人的本来面目。

故事新编简介

故事新编简介

故事新编简介
故事新编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对原有故事进行改编和创新,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广大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在当前社会,故事新编不仅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趣味元素。

故事新编的特点在于将传统故事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既保留了原故事的韵味,又具有时代特色。

例如,古典名著《西游记》经过故事新编,变成了充满奇幻色彩的现代小说,吸引了众多年轻读者的关注。

故事新编作品不仅为读者带来了熟悉的故事情节,还让他们在创新中感受到惊喜。

编写故事新编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首先,要深入研究原故事的主题、情节和人物,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巧妙地将现代元素融入故事,使之作出生动、有趣的新故事。

这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故事新编还要注重语言的运用,使之既有文学性,又具备实用性。

故事新编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写作者的写作能力。

通过对原有故事的改编和创新,作者可以锻炼自己的构思、组织和表达能力。

其次,故事新编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

读者在欣赏故事新编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参与到创新过程中,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最后,故事新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

它将传统故事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总之,故事新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现代文学的创新。

故事新编不仅在文学领域独树一
帜,还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简析故事新编的创作特点

简析故事新编的创作特点

简析故事新编的创作特点
故事新编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它通过对经典故事、传说、神话等进行改编、重新演绎,以创造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故事新编的创作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简析:
1. 创新性,故事新编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

它在保留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物角色、情节发展、背景设定等方面,赋予故事新的意义和内涵。

这种创新性的改编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惊喜,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2. 多元性,故事新编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有些故事新编可能更加接近原著,注重保持原故事的传统韵味;而另一些则可能大胆创新,加入现代元素或者改变故事结局。

这种多元性使得故事新编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和口味。

3. 反思性,故事新编往往通过对原故事的改编,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等进行反思和批判。

它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展现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反思性使得故事新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深度。

4. 时代性,故事新编通常会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相结合,使得故
事更具时代感。

它可以通过改变故事背景、语言风格等方面,使故
事更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这种时代性使得故事新编能够更
好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与读者建立起更强烈的共鸣。

总之,故事新编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具有创新性、多元性、反思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它通过改编和重新演绎经典故事,为读者
带来新的故事体验,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这种创作形式的出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为读者提供了
更多选择和享受。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

《故事新编》 讲义

《故事新编》 讲义

《故事新编》讲义一、故事新编的定义与特点故事新编,顾名思义,是对旧有故事进行重新创作和改编。

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原故事,而是在保留原故事核心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思想、情节、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力和意义。

故事新编的特点首先在于其创新性。

创作者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对原故事进行再创造。

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故事情节的转折、人物性格的重塑、主题的深化等方面。

其次,故事新编具有时代性。

它往往会将原故事置于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反映当代人的价值观、情感和生活状态,使古老的故事与现代社会产生共鸣。

再者,故事新编强调个性化。

每个创作者在改编过程中都会注入自己的风格、见解和情感,使得同一故事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1、保留核心元素在进行故事新编时,首先要明确原故事中的核心元素,如主要人物、关键情节、主题等。

这些核心元素是故事的灵魂所在,应予以保留,以确保新编的故事与原故事有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经历等就是核心元素。

在新编时,可以改变他们取经途中的遭遇,或者赋予他们新的使命,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唐僧的慈悲善良等特质不应被改变。

2、改变情节走向原故事的情节走向是既定的,但在新编中,可以对其进行大胆的改变。

可以增加新的情节线索,制造悬念和冲突,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比如,在《白雪公主》的新编中,可以让白雪公主不再是单纯等待王子拯救的柔弱形象,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主动摆脱困境。

3、重塑人物形象人物是故事的核心,通过重塑人物形象,可以给故事带来全新的面貌。

可以改变人物的性格、动机、行为方式等,让人物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

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例,在原故事中,曹操被描绘为“奸雄”。

但在新编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其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4、融入现代元素为了使故事更贴近现代读者,可以融入现代的科技、文化、社会现象等元素。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故事新编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它以传统故事为基础,通过改编、创新、重构等手段,使故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

故事新编不仅要保留原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新的元素和情节,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二、现代性。

故事新编的创作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使故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更加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

三、多样性。

故事新编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也可以是电影、动画、游戏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这种多样性使故事新编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四、文化传承性。

故事新编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对传统故事的改编和创新,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可以使当代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使得它成为了当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因此,故事新编在当代文学和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和文化的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故事新编的独创性陈鸣树鲁迅小说创作的一个不平凡的特点, 是它的独创性。

还在《呐喊》刚问世时, 鲁迅就被誉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¹独创性是天才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º在《故事新编》中, 鲁迅对古人古事的评判, 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补充传说、史事的不足, 以及古今交融的写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故事新编》, 鲁迅称它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 自谦其中“速写居多”。

但是, 顾名思义, 这是新编的故事。

新在什么地方? 我认为: 一是鲁迅用新的历史观点来对待故事; 一是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 大胆地容纳和穿插进了现代的生活。

因此, 它就冲破了一般的历史小说的框框,是不能用通常的历史小说的定义来衡量的。

正因为《故事新编》是不为常俗所拘的独特的创造, 因此, 对它的性质就发生了争议。

有人认为它是历史小说, 渗入现代生活的部分, 是“毫无必要的” , 是“这部作品确实存在的缺点”。

» 有人则认为它完全是“针对现实的讽刺作品” , “他并不打算写历史,写古人, 而是在执行着一种严肃的对黑暗现实的战斗”。

¹其实这祥的理解都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看到, 《故事新编》是一种新的创造,作者在这里, 表现了艺术家的勇敢的创新精神。

《故事新编》的独创性, 从本质上说, 乃是客观环境和作者炽热的战斗意志相结合的产物, 其中由于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而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这正是这部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鲁迅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很早就说过: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 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只因为涂饰太厚, 废活太多, 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

”º鲁迅认为, 对历史, 对历史人物, 例如陶渊明等, 如果“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 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

”» 鲁迅所做的工作, 正是要从“涂饰太厚、废活太多”的历史中, 鉴别出中国的灵魂, 恢复古人的本来面目。

在《故事新编》中, 正是“用别一种看法研究”古人古事所得出的形象性的结论。

特别是后期所写的五篇作品, 都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故事新编》写到的古人, 有两类。

一类是歌颂的对象, 有女蜗、后弈、宴之放、大禹、墨子; 一类是讽刺嘲笑的对象, 有老子、孔子、庄子、伯夷、叔齐。

在前者身上, 鲁迅提取了我们民族的精英, 把他们作为勤劳勇敢、富于反抗精神、为人民谋利益等优良传统的象征; 在后者身_ 匕则揭发了他们种种消极的思想,因为这些思想的流毒绵延无已, 复活在当时不少现代人身上, 因此, 鲁迅写他们, 是“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

1 鲁迅是中华民族最忠贞的战士, 爱之深而责之切, 他曾对我们民族的缺点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批评, 但是, 他也看到:“华土奥衍, 代生英贤, 或居或作, 历四千年, 文物有赫,峙于中天。

” o鲁迅在反驳“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这种谬论时, 特别强调说: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拚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根据传说: “昔者禹之湮洪水, 决江河, 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 支川三千, 小者无数。

禹亲自操臭铝, 而九杂天下之川, 啡无肢, 胫无毛, 沐甚雨、栉疾风, 置万国。

禹, 大圣也, 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 . 鲁迅所创造的大禹的形象, 固然保持了他“形劳天下”的特点; 但是, 却把他安排在更广阔的空间, 已经是“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 , 百姓捆在树顶, 栖在木排上了, 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学者却还在那里找寻诗趣; 水利局的考察大员则借口旅途劳顿, 态情于游山玩水。

一到他们考察归来, 水利局便大排筵宴接风。

大禹及其同事是出现在这群颜预无能的官僚跋启的背景前, 为人民谋利益和置人民生死于不顾这两种思想的斗争便在治水的领导集团内部展开。

当大禹说出了他要变“湮”为“导”的治水方针后, 大员们便一致攻击起来了。

有的i氏毁他是蛋尤一党;有的说他违背了老大人的成法, 可谓大不孝了; 有的劝他还不如“干父之蛊” ,以“挽回家声” , 总之, “‘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 , “别的种种, 所谓‘摩登’者也, 昔者蛋尤氏就坏在这点上”。

他们只要墨守成法, 人民的利益、客观的实际, 统统都可以不顾。

但是大禹是“查了山泽的情形, 征了百姓的意见” , 才“看透实情, 打定主意” , “非‘导’不可”的。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 他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人物, “不动, 不言, 不笑, 象铁铸一样”。

他们和禹一样, 都具有“形劳天下‘ , 的特征, 保持了劳动者的本色。

大禹改用疏导的治水方针, 完全是从调查研究出发的, 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他又征求了百姓的意见, 采用了类似群众路线的方式, 集中了群众的智慧。

群众的力量,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力量.这是作者赋予大禹的最高的美德, 也是为作者前期小说中的正面人物所没有的思想光辉。

然而, 却并没有将禹“神”化, 自古流传的大禹治水,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的美谈, 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要不是从人民的利益着想,是用不到花这么大的力气的, 弄得“身体偏枯, 手足拼抵”。

这在象乞丐一样, 脚底满是老茧的禹的形象中, 也可以见出这样的蕴含《非攻》中的墨子, 具有大禹“勤劳卓苦”的传统, 也是作者立意要创造的正面形象。

《非攻》中的故事, 大致都是《墨子》一书中有关章节的铺排, 然而, 仍有许多创造。

鲁迅笔下的墨子, 机智而勇收, 热烈而冷挣, 他要去说服公输般和楚王, 但是, 决不“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他一再l叮嘱自己的学生要做好反侵略战争的物质准备, 当他识破公愉般在模拟战争游戏失败以后所生出的杀机时, 他说: “以为杀掉我, 宋就没有人守, 可以攻了。

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 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 在宋城上, 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

就是杀掉我, 也还是攻不下的。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墨子批判民气论的一节。

在古籍上, 曹公子虽然对墨子的学说表示过怀疑1 , 但没有记载过他主张民气论。

但是, 小说中的曹公子却说: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玩弄玄虚飘渺的民气, 轻视实际的活动, 这是古代就有的。

这是与重视实际、重视生产的墨子的学说背道而驰的。

因此,背叛乃师学说的曹公子却又有可能主张民气的。

在这里, 我们当然听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嘈音。

时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长驱直入, 东北三省失守,偷关再陷, 华北告急之际, 当政的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妥协投降, 一方面却空谈什么民气, 使人民抗敌的力量消失在虚无飘渺之中。

有人鼓吹“战死是我们的生路” ; 有人要人们准备让敌人砍下头颅; 有人说: “十九路军胜利,只能增加我们苟且、偷安与骄傲的迷梦! ”“十九路军死,是警告我们活得可怜、无趣! ”这样的论调, 有丧礼的“嚎丧” ,不过是遮掩投降的手段。

墨子在回答民气论者卜时说: “死并不坏, 也很难, 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这便是衡量任何有关死的理论的一种最高标准。

鲁迅笔下的墨子, 重实际, 为人民的利益不避艰险, 摩顶放踵, 席不暇暖, 显然也是作者的理想人物。

他既代表着我们民族的英贤, 也概括了当时人民的英雄的品质。

在历史、传说的英雄人物身上,寄寓自己的理想, 讽喻和抨击邪恶势力, 这是鲁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文学中“风骚之旨的传统,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1 的《史记》,就是一部发愤抒怀的作品, 所谓“意育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 思来者。

” o 这就是说, 通过古人古事褒贬现实。

落故事新编》深得此意, 并且因为究竟是小说,作者的想象更可以自由驰骋。

这在《铸剑》中看得尤为清楚。

《铸剑》中出现的黑色人, 即托名宴之敖者, 鲁迅在他身上寄托了向反动统治阶级索取血债的复仇精神, 代眉间尺复仇的黑色人, 虽然在《搜神记》里已经具备了雏型( 所以鲁迅说自己这篇小说,是“只给铺排, 没有改动的” . ) ,但是, 鲁迅却大大开拓了这境界, 使他成为仿沸是复仇之神般的壮美形象。

当眉间尺要尊他为“义士”时, 他说: “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 ; 当眉间尺问他你是不是为了同情我们孤儿寡妇时, 他说: “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 ; “仗义, 同情, 那些东西, 先前曾经干净过, 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然而黑色人也不是象“为艺术而艺术”般地“为报仇而报仇” , 他之“善于报仇”的原因是: “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 人我所加的伤”。

《铸剑》写在“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

“三一八”惨案的血痕, 使鲁迅总结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 的经验, 从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起一直到它的失败, 鲁迅目击了革命者不知流了多少血, 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萌生了他复仇的念头。

他曾经说过:“我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 虽然也并不想诬无抵抗主义者为无人格。

但有时也想: 报旱, 谁来裁判, 怎能公平呢? 便立刻自答: 自己裁判, 自己执行; 既没有上帝来主持, 人便不妨以目偿头, 也不妨以头偿目。

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 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 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 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 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 便骗以宽恕的美名。

”¹这种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反一调的精神, 成为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也是他“吃了狼的奶汁长大的” ( 瞿秋白语) 一个原因。

大家都知道,鲁迅在晚年还赞扬民间戏曲中“女吊”的复仇性格; 他在遗嘱中表示对敌人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的复仇精神, 完全是站在被压迫人民一边, 集中了他们的愿望和意志, 是不能用他个人的遭遇来解释的。

因此, 黑色人的形象虽然还有在战场上不能保存自己的弱点( 这与为了对付敌人而吃鱼肝油的鲁迅不同º) , 但是他那气壮山河地为被压迫者从容授命的精神以及他的黑瘦的形体都是体现了鲁迅的美学理想的。

至于黑色人对人道主义式的同情的批判, 则为这篇复仇故事开拓了文学史上的全新的境界。

《奔月》中的弃, 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为民除害的英雄, »他将射术传授了逢蒙,逢蒙学到了家, 便将拜杀死。

¼“界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 他的妻“姐娥窃以奔月”。

½弃无疑是一个用人失察的悲剧英雄。

但是, 鲁迅为了抒情释愤起见, 他并没有让翼死去, 当小说中的逢蒙向翼露出了杀机, 给他以致命的一箭时, 拜也果然翻身落马, 逢蒙正要为胜利干杯时, 弈却坐了起来, 原来他用“啮激法”对付了逢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