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2

合集下载

容城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 (2)

容城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 (2)
韩傀(ɡuī)谕(yù) 休祲(jìn)缟素(gǎo)
庸夫(yōng)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g)
通假字
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故不错意也(通“措”,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
古今异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10唐雎不辱使命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教学生掌握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点拨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写法赏析
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点拨明确】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比喻论证的运用,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排比论证:“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安步当车不遗余力
不翼而飞侧目而视
反璞归真高枕无忧
汗马功劳狐假虎威
画蛇添足狡兔三窟
门庭若市亡羊补牢
13短文两篇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献县现代私立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主备人:贾宝元重点:1、复习巩固文言词语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说话技巧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一、预习导学1、下列各句中对划横线的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B、且秦灭韩亡魏且:况且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虽然D、寡人谕矣谕:明白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受/地于先王B、愿/终守之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非/士之怒也3、读课文,总结一下秦王与安陵国有几次交锋,从这几次交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二、合作探究(一)在上一堂课梳理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本文的结构,完成下列填空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秦国使者和安陵君的对话,交代唐雎出使秦国险恶背景。

第二部分(2——3段)写唐雎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第一层(2段)写唐雎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面对狡诈的秦王沉着应战,态度鲜明,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

第二层(3段)写唐雎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精神。

第三部分:(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道歉。

(二)问题探究1、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以什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借此骗取安陵。

安陵“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2文中秦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面对秦王的态度,唐雎有怎样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1)秦王的态度变化:骗——威胁——屈服——道歉2)面对秦王的狡诈唐雎态度鲜明,沉着应战不给对方留余地。

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

3)秦王是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君王。

唐雎是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智勇双全、不强暴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外交家。

3、唐雎让秦王打消了吞并安陵的想法,除了他有胆有识之外,还在于他高超的说话技巧,讨论唐雎的说话技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1)、言之有“节”例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2)言之有“据”例如“士之怒”“而将四矣”3)言之有“力”例如:“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三、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故事的主要矛盾是秦王提出要“”,安陵君却以“”来拒绝。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⑴使人谓安陵君曰使:⑵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⑶以大易小易:⑷安陵君其许寡人许:⑸秦王不悦悦:⑹使唐雎使于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唐雎()怫然()免冠徒跣()缟素()休祲()以头抢地()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参考答案一、填空。

1、国别刘向12 33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二、jūfúxiǎn gǎo jìn qiāng三、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编号:主备人:初审人:复审人:授课人:第周星期第组预习评价:整理评价:22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阳光参与,激情展示。

【自主学习】一、自读并背诵课文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合作探究】1、面对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和唐雎的理由各是什么?何异同?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面对唐雎列举哪几个典故?目的是什么?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5、本文主要通过什么刻画人物形象?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

【拓展延伸】唐雎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保住了安陵一时,却保不住安陵一世,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我的疑问】【总结反思】【当堂测验】一、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C、①徒以有先生也②以头抢地尔D、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①轻寡人与②尔安敢轻吾射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扶苏以数谏故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项燕为楚将贤能为之用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唐雎不辱使命_导学案2

唐雎不辱使命_导学案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2导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知识准备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3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5.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给予恩惠怫然:盛怒的样子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谢:道歉谕:明白,懂得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6.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和一词多义字等7.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四、理读-----回答问题(一)第一段: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二)第二段:①细读秦王对唐雎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三)请你仿照上面的问题,针对第三段第四段各设计两个问题:第三段①②第四段①②知识应用: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22.《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22.《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
第二十二课唐雎不辱使命(第二学时导学案)(设计者:谢意如)
学习目标
1.抓住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
3.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使命感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学习程序
课程导航
1.结合故事情节,在文中找出描写唐雎和秦王语言、动作和神情的语句,并说说唐雎和秦王各是怎样的人,并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
我看到了一个的秦王。读“”,
我看到了一个的唐雎。
参考答案:
2.作者写人物对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着举例说明。
3.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欢乐谷
阅读全文,回答: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潜台词:
(2)与臣而将四矣。
潜台词:
2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合作探究】思维碰碰车
4.从唐雎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展示提升】展示显风采
颂扬勇士唱响正义之歌
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布衣之士或给布衣之士这个群体写颁奖词。
【当堂检测】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回顾反馈(5分钟)
默写词语含义及翻译句子。
●自主学习(10分钟)
秦王凭借强盛的国力而盛气凌人,不可一世,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吞并安陵,可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了解,安陵外交官唐雎是如何与秦王展开争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的。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通过讲述唐朝名将唐雎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勇敢、仁爱”的价值观念。

一、文章梗概文中先讲述了唐朝时期,薛仁贵领导的唐军在攻打反唐叛军时,被反唐势力找了一个机会,用假消息勾引唐军,将唐军陷入绝境,唐军要求唐玄宗紧急调集兵力前往救援。

唐雎接到紧急军令后,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敌营,探明敌军的情况,并成功将消息带回唐军将领手中,最终唐军成功斩首敌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忠诚、勇敢、仁爱”。

唐雎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始终信任唐玄宗的指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军营地,探明敌情。

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

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仁爱的价值观,唐雎在搜救战友时,没有杀害手无寸铁的朝阳,反而还照顾了他的伤口。

三、文章阐释1.忠诚在本文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

唐朝时期,唐雎信赖皇帝的指挥,从未怀疑皇帝的意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仍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

这种忠诚感不仅仅是对皇帝的尊敬,还包含对家国的忠诚。

唐雎的侄儿曾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忠心耿耿地对皇上?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您也不怎么公平呀!”唐雎淡然而言:“我是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忠诚于保卫我们的国家”。

2.勇敢勇敢是战争中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唐雎的勇敢,他在担任前线指挥官时,尤其是在敌人陷害唐军的危急时刻,带着部队猛攻敌军,并有了一次更加危险却更加值得表扬的行动,就是他单枪匹马去侦查红巾军,在成功打通唐军的补给线之前经过了数次危险的场面。

唐雎这种勇敢不是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惧,而是出于对工作、对国家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3.仁爱仁爱是一种人类本质中的美好品质,唐朝时期,唐雎个人在战争中表示出的“死心塌地”的担当和“发扬人间大爱”的情怀,在古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具有很高指导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第一课时)编号:上课时间:制作者:使用者:审核人:一、学习目标:积累文言词句,理解内容二、自主学习:(通过查词典,解决生字后,大声读三遍课文,然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这是一部体史书,是西汉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二)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以头抢.地耳()天下缟.素()秦王色挠.()(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唐雎不辱.使命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大王加惠.. 4、请广.于君5、岂直.五百里哉6、秦王怫然..怒7、布衣.. 8、以头抢.地耳9、庸夫.. 10、非士.之怒11、休祲....降于天 12、天下缟素13、秦王色挠. 14、长跪而谢.之15、寡人谕.矣 16、秦王不说.(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在横线上:1、故不错意也()2、仓鹰击于殿上()3、轻寡人与()(五).翻译下列句子: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3.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5.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6.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三、小组交流课堂展示(一)小组交流:要求:4号交流题;3号交流2题;2号交流;1号交流题。

(二)质疑问难:重点识记:四、当堂巩固:1、唐雎不辱.使命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大王加惠.. 4、请广.于君5、休祲....降于天 6、天下缟素7、秦王色挠. 8、长跪而谢.之9、寡人谕.矣 10、秦王不说.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六、学习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第二课时)编号:上课时间:制作者:使用者:审核人:一、学习目标:体会人物的特点及塑造人物的方法二、自主学习: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唐雎不辱.使命2、大王加惠..3、请广.于君4、以头抢.地耳5、休祲....降于天 6、天下缟素7、秦王色挠. 8、长跪而谢.之9、寡人谕.矣 10、秦王不说.三.课堂探究:(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于请广于.君()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徒以.有先生也()之愿终守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专诸之.刺王僚也()长跪而谢之.()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而挺剑而.起()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二)思考:1.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总结,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
的形象特点,并归纳出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
画方法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总结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一、情境导入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到南京考察,在南京长江大桥问陪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尼克松: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周恩来:每天有五个人过桥
尼克松:满脸狐疑,周恩来解释说:工、农、兵、学、商
可见,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
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你能读准它们吗?请给下列字注音:
雎()怫()跣()抢()
祲()缟()傀()挠()
三、小组分角色范读课文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合作交流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⑤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探究质疑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精读品析
1.女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3.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4.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学习研讨
1.小组范读课文第四段’
2.学生速译第四段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3)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