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nqAHKA
第20课 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感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析诗歌语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歌曲欣赏《阳光总在风雨后》2.导入新课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苦乐年华。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我们该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听听诗人给我们的叮嘱吧!二、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
代表作有诗篇《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以及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那时候,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居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
这首诗就是他为邻居15岁的女儿所写,是以赠诗的形式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诗两首》教学设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doc

《诗两首》教学设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加强诗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 (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板书课题)二、学海拾贝※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一)读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1.设问: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最新-《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勤劳的帮大家找到的《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8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篇一目标定向: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限时预习:一、了解作者及象征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悟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
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3、升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4、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5、诗人在诗句“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么?“久久伫立”说明了什么?三、小组合作1、分配展示任务,小组讨论。
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3、对学案内容进行整理记忆。
四、当堂检测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及解释字词足迹() 瞬间()诱人()幽寂()萋萋( )涉足() 伫立( )伫立:极目:涉足:荒草萋萋:二、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诗两首》教案《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两首》教案《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未选择的路》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把握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3)能够欣赏并评价罗伯特·弗罗斯特和普希金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个人的选择和追求,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2)引导学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挑战,培养乐观和坚韧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1)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和普希金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分析两首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诗歌内容解析:(1)逐句解析《未选择的路》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首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探讨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理解其对个人选择和人生态度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诗歌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独立阅读两首诗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诗歌分析与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和意义。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主动参与和思考的能力。
2. 诗歌解析评价: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评价其对诗歌主题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准备《未选择的路》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首诗歌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课文《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学生的选择意识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手法。
3. 学生对生活中选择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文章。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3. 解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解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对选择的看法和感悟。
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比较分析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选择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预习两首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口头表达能力等。
《诗两首》教案《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两首》教案《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未选择的路》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1)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和普希金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分析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社会意义。
2. 诗歌内容解析:(1)逐句解析《未选择的路》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首诗的字面意义。
(2)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修辞手法。
3. 诗歌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未选择的路》中的人生选择和自由意志的主题。
(2)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积极面对困境和保持乐观态度的主题。
1. 导入:(1)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两首诗歌的主题。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发思考。
2. 诗歌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解析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手法。
(2)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3. 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罗伯特·弗罗斯特和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资料。
3. 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指导资料。
六、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注重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范文】《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学生分析]《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8

诗两首教案8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和欣赏两首经典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力量,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2.电脑和投影仪;3.两首诗歌的诗文复印件。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老师先引入“诗歌”这个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的了解和感受。
然后,让学生朗读一些经典诗歌,如《静夜思》、《七律·长征》、《登高》等。
步骤二:欣赏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全班跟读诗歌。
2.翻译生字词。
3.分组合作,学生在组内共同挖掘诗歌中的精彩表达和美丽意象。
4.分享、展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中的意境、感情和主旨。
步骤三:欣赏诗歌《未选择的路》1.全班跟读诗歌。
2.翻译生字词。
3.分组合作,学生在组内共同挖掘诗歌中的精彩表达和美丽意象。
4.分享、展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中的意境、感情和主旨。
步骤四:课堂讨论学生通过前面的欣赏诗歌,对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两首诗歌在主题上有何异同?2.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何不同?3.通过两首诗歌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步骤五:创作诗歌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创作一首诗歌,可以采用自由创作或者给予一定的主题或词汇。
步骤六:课堂展示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朗读自己小组的诗歌,并分享小组的心得和感受,全班同学欣赏、评价。
课后拓展1.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在课后或小组内欣赏、分析和讨论;2.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自己的小诗;3.学生可以体验朗读诗歌的乐趣,尝试录制自己的诗歌朗诵视频。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诗歌,还锻炼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普希金及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理解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二、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童年接受法国家庭教师管教并深受俄罗斯乳母语言的影响。
12岁随父赴彼得堡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以能诗闻名。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
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17~1820)冲破贵族传统文学语言局限,大量运用俄罗斯民间词汇和口语,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转变。
1820年5月因诗作抨击时政被以调动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亚旅行疗养,9月抵基希尼奥夫,1823年调往敖得萨。
其间醉心于拜伦作品,与十二月党人过往密切并写下《短剑》(1821)等诗。
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茨冈》(1823~1827)描写文明人与自然之女的爱情悲剧。
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叙事诗《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
1924年8月,因与敖德萨新任总督关系恶化,受陷害被革职放逐到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政府、教会和父母的三重监督。
1826年9月由沙皇批准返回莫斯科。
这一时期普希金潜心研究历史,创作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叙事诗《努林伯爵》(1825)。
1828年因长诗《加甫利里亚德》(1821)“亵渎”上帝而受传讯。
1830年9月与莫斯科美女冈察罗娃订婚,前往波尔金诺村料理家产,为霍乱所困至12月。
此间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
1831年3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定居彼得堡并重任十等文官。
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
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1837年1月27日与法国贵族逃亡者丹特士决斗负伤,29日辞世。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
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
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
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
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板书设计无。
课后感:四诗两首(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2004年月日星期上午第节总第()教时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弗罗斯特及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理解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教学重点: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
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
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
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
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
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
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
他不追求外在的美。
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
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
《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
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
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