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3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学案(精选3篇)

阿房宫赋学案(精选3篇)

阿房宫赋学案(精选3篇)阿房宫赋学案篇1《阿房宫赋》·学案学习目的一、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方、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二、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锱铢、负、庾、举、族”等词语。

三、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夫之、而”的义项。

学法指津一、本文为课内阅读课文,但文字较深,自读有较大难度,学习时应留意老师提示或讲解。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很多值得留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相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

学习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一、解题。

二、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自读第一、二段。

学习步骤一、解题1.阿房宫赋杜牧2.“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

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定注意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由于注意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颜色。

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

另外,赋也很讲究审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敏捷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淌而又凝滞的文体。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受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本文为文赋。

3.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连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从今,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谈论中来。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分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写这篇赋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阅历,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8)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9)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10)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11)翻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明确: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5)第12-13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4、小结: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布局精巧、构造奇美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写出了雄伟壮丽阿房宫。
这一节,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均力敌”就与前方“骊山冯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定“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
2、重点字词疏通: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2)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3)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5)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6)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7)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歌台暖响 “响”动词→名词 歌声
3、内容分析:作者如何描写阿房宫建筑?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兴建背景)
(2)第2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总体规模)
(3)第3-4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布局精巧)

《阿房宫赋》导学案(3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3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3课时)
《阿房宫赋》3
班次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文言特殊句式。

2、文章的论证结构。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阅读第三段,思考完成: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
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解释翻译文中加点、画线的词、句。

2、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①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
②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主备人:周珉【应达成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本文通过对事件的形象生动的描写来揭示事理的办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总结的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的历史观。

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学习(一)走进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写作背景及文学文化常识1、写作背景:《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而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荒淫奢靡,“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阿房宫赋_第三课时导学案

阿房宫赋_第三课时导学案

《阿房宫赋》第三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第三四段朗读课文,完成预习题一、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1)秦爱纷奢()(2)人亦念其家()(3)奈何取之尽锱铢((4)多于南亩之农夫()(5)在庾之粟粒(6)戍卒叫,函谷举(7)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8)秦人不暇自哀(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1)谁得而族灭()词类活用:(1)可怜焦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二、翻译三四段三、文本探究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运用了什么修辞?___________若将这组句子改成:“使负栋之柱,多于行道之树木;架梁之椽,多于水中之鱼虾;钉头磷磷,多于原野之闲草;瓦缝参差,多于田间之犁隙;直栏横槛,多于山林之小径;管弦呕哑,多于暮春之鸟语。

”你觉得有什么不同?2、作者在课文第三四两段,点明了秦灭亡的的原因,请你综合这两段,写出秦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朝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四、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我们的家乡桓台(或淄博)或许有一些历史遗迹,或有一些历史传说,请你写出一个,并谈谈你的感受或思考。

第三课时【限时检测】一、选择正确一项()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三课_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三课_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三课_阿房宫赋导学案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阿房宫赋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阿房宫赋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阿房宫赋导学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自主学习】1.注音骊(Ií)山逦迤(yǐ) 剽掠(piāo) 辘辘(Lù) 缦(màn)回珠砾(Lì) 粟(sù) 粒倚叠(yǐ) 囷囷焉(qūn) 蜀山兀(wù) 不霁何虹(Jì) 杳无音信(yǎ0) 直栏横槛(jiàn) 蜂房水涡(wō)2. 古今异义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令义:行)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古义:相当于座或者所;今义:下降,衰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值得怜悯)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并管理)齐楚之精英(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精华或出类拔萃的人) 3.一词多义一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数词,表示最小的整数) 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名词,一体)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动词,派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名词,使者)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晋陶渊明独爱菊(动词,喜欢)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动词,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动词,提取)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动词,拿)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4.词类活用辇(名词作状语,乘车、用车子) 来于秦楚人一炬(名词活用作动词,放火),可怜焦土奈何取之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取尽) 锱铢后人哀之而不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之5.文言句式(1)判断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为表判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族秦者秦也(者也表判断)(2)倒装句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 (3)被动句函谷举(动词举属于意念上的被动) (4)省略句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省略介词)6.作者作品杜牧(80 3--852).唐代文学家。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一、概述《阿房宫赋》是西汉早期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辞赋,形式上为七绝,全篇共达294字。

该篇辞赋描写了秦朝著名帝王秦始皇所建立的阿房宫,是为当时最珍贵的皇家宫殿之一。

杜牧通过丰富、生动的描述,把宫殿里顶级的雕花纹样、奢华的装饰手段与宏伟的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出了其求知、解释、描写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意义。

二、《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阿房宫”是秦始皇为了纪念自己的生平事迹,而专门建立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

杜牧所生活的朝代是唐朝,大约在1500年后的唐朝才又重建。

杜牧当时的生活环境中,处处都有历史文化之影响。

那时候的文学感性追求更为强烈,诗词和辞赋等多种文学体裁,都需要在追求艺术有实际知识性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杜牧写下了这篇赋。

他在吸烟、病痛留下的沉思和困境中,以傲岸的姿态生生不息地奋斗,创造出了这篇精妙、经典的辞赋。

三、《阿房宫赋》的儒、道、墨三家文化内涵杜牧的《阿房宫赋》为我们展现出了历史中儒、道、墨三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杜对文章的赞美,既有徐娘半老的几多哀愁忆旧,又有宏伟的放眼未来,还有儒、道、墨三家文化的融合。

儒家文化内涵在文中,杜牧以“天心”之类的名词,表示对智慧、气魄、志向的认可和敬畏,也是对孔子、孟子等古代儒家思想的讴歌。

儒家注重“仁爱”,”和平“,他们希望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是特别重视个体的成长,而不是单纯的崇尚权威。

这种观点在《阿房宫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道家文化内涵在文章中,杜牧强调了自然之道,对人的生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了无限的思考和感受。

他以直白的语言描述自己对于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感悟。

同时,他也表达了与道家思想非常相似的思想,主张以自然规律为准绳,摒弃权威、追求自由。

墨家文化内涵墨家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主张以“兼爱”,反对音乐、礼仪等型式上的形式主义。

墨家对儒家的“仁爱”进行批判,主张事实是真正的标准和价值体系。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反映出墨家思想的元素,强调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直面社会客观视角。

(完整word版)《阿房宫赋》导学案(附注评译)

(完整word版)《阿房宫赋》导学案(附注评译)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1、杜牧介绍:唐才子传杜牧辛文房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韦筹榜:该榜的状元是韦筹,称韦筹榜。

)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策蹇:骑跛足驴。

)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dǐ)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缙jìn笏:把笏插在腰带上。

)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zh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

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牧恣心赏,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

后以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为当时第一,宴朝士,以牧风宪(风纪法度),不敢邀。

牧因遣讽李使召己,既至,曰:“闻有紫云者,妙歌舞,孰是?”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导学案
教学步骤:
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这篇作文让杜牧在高考中获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

此文甫出,震惊朝野,长安学子文人争读《阿房宫赋》,一时洛阳纸贵。

今天,我们手捧《阿房宫赋》,还可以感受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盛景。

不过,我读此文,常要问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常常听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可见汉赋是一代风流,但我们今天还有几人读汉赋?为什么汉赋不传而《阿房宫赋》不朽?二是《阿房宫赋》一篇骂人文字,却是字字珠玑,锦绣辉煌。

现在我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你们,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体会课文立意与构思
课文预测
1、教师设问:文题一共四个字,一个“赋”告诉了我们什么?阿房宫是宫殿,是建筑物,如果叫我们写“鸟巢”,你会写些什么呢?
一般人可能就这么写“鸟巢”的,但大师不会这么写。

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岳阳楼记》《醉翁听亭记》,看看它们是怎么写的?
2、教师设问:那么这篇文赋写了什么?
3、教师设问:作者想写什么?
细读文尾
古人喜欢卒章显志,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文尾。

4、学生齐读,教师设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句话有点费解,如何理解?教师提示:从下文看能否找到答案?
教师明确:秦不爱其民。

5、教师设问:从前文来看,哪些事情反映了秦不爱其民?
教师明确: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奢侈无度,是为“穷奢”,阿房宫就是一个例证。

②广罗女色,是为“极欲”③搜刮珍宝,弃掷逦迤,亦不甚惜,极为浪费。

古人总结出帝国王朝灭亡的铁律:“成由勤俭败由奢。


6、教师设问:我们想象一下,当人民看到秦始皇这样骄奢淫逸,内心有什么反应?
教师明确:秦始皇骄奢淫逸“使天下之人,不敢怒而敢言”,你从“不敢”二字读到了什么信息?(暴政)人民的内心就像沸腾的火山,它的爆发之日就是阿房宫化为尘土之时,也是秦王朝轰然倒塌的之时。

教师小结1:一般的文人,想到阿房宫,就会驰骋文采,夸赞其辉煌壮丽,流露出无限羡慕之情,但杜牧立意高奇,洞察伟大建筑后面的悲剧,并揭示其悲剧的原因。

7、教师设问:“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有什么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哀”和“鉴”是后人对待历史的两种表现,“哀”是因为悲剧而悲哀,而惋惜甚至痛惜,但是“哀”只是停留在感情层面,它是不能阻止悲剧重演的,唯有拿起理性的明镜,才能清醒看到悲剧的原因,才能避免悲剧重新上演。

唐太宗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8、教师设问:杜牧文章写得好不好?道理有没有说明白?唐人是不是读了这篇赋?那么,唐朝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是不是唐朝的灭亡不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那为什么唐朝还是灭亡了呢?
教师发挥:所以,杜牧是伟大的,他似乎感到唐朝也会重蹈覆辙,他似乎还感到唐朝后面的“后人”一样会重蹈覆辙,而且循环下去,这仿佛是封建王朝的一个宿命。

所以,你再读读那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看看,是不是感觉到无奈,是不是觉得它好像在诅咒?是不是感到这句话余音袅袅,一直缠绕着我们的历史?那么这道咒语,我们这代人能躲得过吗?教师小结2这篇文赋奇就奇在杜牧不仅揭示王朝灭亡的原因,还在于他说出了一道魔咒,让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学子文人读到这篇文赋时,仿佛杜牧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篇神奇的赋才刚刚完成,墨迹还未干,还湿润润的呢。

所以文章的高下由识见决定的,是由文章的立意决定的。

《阿房宫赋》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字字珠玑,更在于文内存有这么一点魂魄!
9、教师设问:我有一个疑问,阿房宫不是秦朝的吗?为什么作者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要牵连起六国来?(因为六国不爱其民而亡,而秦人没有看到这一点,秦人错在不借鉴历史,吸取前人灭亡的教训)
10、教师设问:文章前面有没有铺垫?
教师明确: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六国和秦人一个货色!
11、教师设问:还有没有其他的铺垫?
教师明确:有。

课文开端就种下一粒种子:“六王毕,四海一。


12、为什么不说“灭”而说“毕”?
教师明确:因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教师小结3:这就是玲珑剔透的文心,明里在写阿房宫,在写秦人,暗里跟着一条“六国”之线,若隐若现,似断似续,直到最后才出来谢幕。

总结秦人的灭亡的教训,带上六国,文章就更有说服力。

当然我们也惊叹作者高超驾驭文字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