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魏张猛龙碑结字之美
临张猛龙碑有感

临张猛龙碑有感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
《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
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
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精品上”,并称“《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崇”,“结构精绝,变化无端”。
浅析魏碑《张猛龙碑》的风格特点

浅析魏碑《张猛龙碑》的风格特点作者:周聪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摘要:魏碑体在中国书法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作为魏碑体发展后期代表作之一的《张猛龙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魏碑体华美、秀逸的辉煌风貌。
此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子庙内,是现存的六朝正书碑版中公认的名作,书体雄健清俊,结构跌宕舒展,逸趣横生。
本文通过对《张猛龙碑》特点的分析,希望利于我们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张猛龙碑》的艺术特征,为我们创作开辟更广阔的思路。
关键词:张猛龙碑;风格特点;线条;结体[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140-01南北朝时期,以长江划江而治,受地域、风俗等影响,书法风格也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延续二王、长于尺牍,北派则长于碑榜,魏碑体此时形成,但是魏碑体的概念在清末才形成。
在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无疑是一朵奇葩,它并不是一种书体演变过程中的过渡书体,随着北魏的消亡而消亡,是政治、地域等因素形成的书体,它前后流行四十余年,随后沉寂了一千余年,直到清中叶时倡导碑学运动才受到碑派学家的重视和推崇,书法家们逐渐从中寻找到了新的笔法运用与创作灵感和审美情趣。
在北魏后期,孝文帝改革,鲜卑人“汉化”,南北开始融合,因此传习洛阳体楷法蔚然成风,各地的碑志、造像记上的楷书风格更加的趋向于华美、秀逸,《张猛龙碑》就是魏碑后期的代表作。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子庙内,堪称刻石中的精品。
从整体看来,此碑气势奔放自由,奇宕舒展;笔力雄健清俊,点画方劲浑厚,起笔收笔方锐有力,笔画棱角分明、干脆利落;字形跌宕舒展,中宫多收紧,笔画又四方射出,秀逸华美,耐人寻味。
此碑很受碑派学家的推崇,清杨宾在《大瓢偶笔》中称“曲阜孔庙《张猛龙碑》,笔意近王僧虔,而坚劲耸拔则过之。
正体变态之宗《张猛龙清颂碑》欣赏:潇洒古淡奇正相生

正体变态之宗《张猛龙清颂碑》欣赏: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行24行,行46字,碑阴12列,每列字数不等,此碑无撰书人姓名。
原碑现藏山东曲阜孔庙碑石陈列馆,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此碑文书法自然合度,妍丽多姿,开唐欧阳询、虞世南之先导,额书尤其险劲,成为北魏碑书难得之笔,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评说:后世称碑之盛者,莫若有唐,名家杰出,诸体并立。
然自吾观之,未若魏世也。
唐人最讲结构,然向背往来伸缩之法,唐世之碑,孰能比《杨翚》、《贾思伯》、《张猛龙》也!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期分批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
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
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颂之碑君讳猛龙字神冏南阳白水人也其氏族分兴源流所出故已备详世录不复具载盛蓊郁于帝皇之始德星??曜像于朱鸟之间渊玄万壑之中巉岩千峰之上奕叶清高焕乎篇牍矣周宣仲诗人咏其孝友光縎姬?中兴是赖晋大夫张?春秋嘉其声绩汉初赵景王张耳浮沉秦汉之间终?列?之?才干世?君其后也魏明??初中西中郎将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刺史瑍之十世孙八世祖䡄晋惠帝永使持节安西将军护羌校尉凉州?史西平公七世祖素䡄之第三子晋明帝太宁中临羌都尉平西将军西海晋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遂家武威高祖??凉州武宣王大沮?时建威将军武威太守曾祖章?涼??秀才本州?中从??西海??二郡太守还朝尚书祠部郎羽林监祖兴宗伪涼都营护军建节将军饶河黄河二郡太守父生青衿之志白首方坚君??河灵神资?秀桂质兰仪点弱露以?芳松朗若新蘅之当春初荷之出水入孝出第邦闾有名虽黄金未应无?郭氏㕛交游达蒙?人???七遭父忧寝食过礼泣血情深假使曾柴更世宁异今德既倾乾覆唯恃坤??温?清晓夕承奉家贫致养不辞?运之懃年卅?丁母艰勺饮不入偷魂七朝磬力尽?备之生死脱时当??无愧??每事过人孤风??令?日天紫以延?中出身除奉朝请优游文?朋侪慕其雅尚朝廷以君阴?如此德?宣??熙平之年除鲁郡太守治民以礼移风?乐如伤之痛无怠于夙霄若子之爱有怀于心目是使学校剋修比屋清业农桑劝课登入璄观?莫不礼让化?无心草石知变恩及泉水禽鱼自安胜残不待赊年有成?月??遂令讲?之音再于阙里来之歌复咏于洙京兆五守无以i剋加河南二尹裁可若兹虽名位未一易俗之?????比???之?密子宁独称德至乃辞金退玉之贞耿?葵去织之信义方之我君民?父母实东风改吹尽地庶逆深泫慕是以刊石题咏以旌盛能式阐?烈??氏焕天文体承帝神秀春方灵源在震积石千寻长松万刃轩冕周秀月起景飞穷神开照式??徽高山仰止从?如归唯德是蹈唯仁是依栖迟下庭素心若雪天心乃?观光玉阙浣绂??承华烟月妙简??剖符儒乡分金沂道裂锦邹方春明好养温而?霜?之人礼之恤小大以一洗濯此群云褰天净千里开明学建礼修风教?正衣可改留我明圣何?勿剪恩深在民何以凫憘风化移新饮河海将军鲁郡承北平???义?参军事广平宋抚民主府骑兵参军府长史征鲁府治城军主义主本郡二政主簿颜路令宋??汾阳县义主南城令?孝武贤文阳平县义主州主簿王盆生造颂四年正光三年正月廿三日讫。
魏晋南北朝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魏晋南北朝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
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
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
君讳猛龙字神冏南阳白水人也其氏挨()兴源流所出故已备详世录不复具载()盛()于帝皇之始德星曜像于朱鸟之间渊玄万壑之中巉岩千峰之上奕叶清高焕乎篇牍矣周宣时仲诗人咏其孝友光缉姬中兴是赖晋大夫张老春秋嘉其声绩汉初赵景王张耳浮沉秦汉之间终跨列士之赏才干世著君其后也魏明帝初中西中郎将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刺史瑍之十世孙八世祖轨晋惠帝永中使持节安西将军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七世祖素轨之第三子晋明帝太宁中临羌都尉平西将军西海晋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遂家武威高祖锺信凉州武宣王大沮渠时建威将军武威太守曾祖章伪凉举秀才本州治中从事史西海乐都二郡太守还朝尚书祠部郎羽林监祖兴宗伪凉都营护军建节将军饶河黄河二郡太守父生乐归国青衿之志白首方坚君体禀河灵神资岳秀桂质兰仪点弱露以怀芳松心节成自朗若新衡之当春初荷之出水入孝出第邦闾有名虽黄金未应无惭郭氏友朋交游超遥蒙筝人表年廿七遭父忧寝食过礼泣血情深假使曾柴更世宁异今德既倾乾覆唯恃坤慈冬温夏清晓夕承奉家贫致养不辞採运之勤年卅九丁母艰勺饮不入偷魂七朝磬力尽思备之生死脱时当宣尼无愧深叹每事过人孤风独超令誉日新声驰天紫以延昌中出身除奉朝请优游文省朋侪慕其雅尚朝廷以君阴望如此德□宣畅以熙平之年除鲁郡太守治民以礼移风以乐如伤之痛无怠于夙宵若子之爱有怀于心目是使学校克修比屋清业农弃劝课织以登入境观朝莫不礼让化无心草石如变恩及泉水禽鱼自安胜残不待赊年有成期月而已遂令讲习之音再声于阙里来苏之歌复咏于洙中京兆五守无以克加河南二尹裁可若兹虽名位未一风且易俗之黄侯不足比功宵鱼之感密子宁独称德至乃辞金退玉之贞耿拨葵去织之信义方之我君今犹古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实恐韶曦迁影东风改吹尽地民庶逆深泫慕是以刊石题咏以旌盛美诚能式阐鸿庶扬休烈其辞氏焕天文体承帝胤神秀春方灵源在震积石千寻长松万刃轩冕周汉冠盖魏晋河灵岳秀月起景飞穷神开照式诞英徽高山仰止从善如归唯德是蹈唯仁是依栖迟下庭素心若雪鹤响难留清音遐发天心乃眷观光玉阙浣绂紫承华烟月妙简唯剖符儒乡分金沂道裂锦邹方春明好养温而霜乃如之人实国之良礼之恤小大以情洗濯此群冥云褰天净千里开明学建礼修风教反正野畔让耕林中衣可改留我明圣何以勿剪恩深在民何以凫憘风化移新饮河止满度海迷津勒赏析《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
浅谈《张猛龙碑》

浅谈《张猛龙碑》摘要:《张猛龙碑》谓之北魏书法之精品,乃碑刻中的典型代表,在魏碑中属于中性书风之典范,融入了大量篆书的中锋笔意,在楷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楷书碑刻代表.康有为评其为“隶楷之极则,正体变态之宗”,可见其在历史上对楷书发展影响之深远.《张猛龙碑》中的书风展现出古朴浑厚,天真意趣的特点,运笔采用方笔为主,方圆兼和,变化自然.高耸险绝的结字和丰富的空间布局都为它带去了独特的风格特点.因此,深刻分析此碑的笔法结构,是更好了解北魏书法风格的关键一步.关键词:《张猛龙碑》; 笔法; 结构; 影响书法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璀璨的时期,自先秦发展至两汉的各种书体的发展和成熟,到魏晋南北朝的丰富和创新,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精细和完善.书体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的进步,才有后世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一段著名书论。
而北碑在其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虽在唐宋以后,书法家大多奉二王书体系的“帖学”为正脉,大量北碑石刻被世人所忽视,但这不并无法掩盖住碑刻书法的光彩.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地位特殊,其字法雄奇变化,浑厚有力,生动意趣,古法洞达.清包世臣曾品评北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张猛龙碑》一直被认为是北碑中精品之最,一直被效仿和推崇不断.《张猛龙碑》出自北魏正光年,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全称为《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此碑书风虬劲险峻,结体大小错综.自明开始对《张猛龙碑》进行初步研究到清代因金石学考据学兴起而更加深入,尤其是康有为,对此碑研究最为细致.一、笔法《张猛龙碑》笔法是魏碑中典型的方笔为主,但区别在于《张猛龙碑》的用笔方中寓圆,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干净利落.北魏时期,虽楷书已经走向成熟,但在书写的笔法上仍存隶意,如,“晋”字横画主笔,起笔竖切凝重,后立马转为中锋行笔,收笔向右上行笔欲出还收带有隶书特有的波磔用笔.再看其转折处,亦与隶书较为相似,不顿不搓,是两个笔画自然地衔接,例如竖勾的平挑.撇捺的左右分张,数字的笔势还呈现出横张的趋势,如“春”三个横画长度近似.与唐朝时期的楷书横画相比稍长,另其撇以斜直撇为主,向左下方延伸,捺画出峰略收,与撇画形成左右开张的趋势,下方的日结字较小,藏于撇捺之中,使整体结字成扁阔状.以上举例略述了此碑中的笔法特点.从全方面看,《张猛龙碑》线条遒劲,如强弩引而不发.笔力含蓄,劲健有力,笔画间骨肉相依,既有古朴雄浑之意也有秀仪精妙之处.如清代张宾的《大瓢偶笔》品评“南北朝书虽多生强,而古意犹存,若张猛龙、崔敬岂则精拔萃美、妙不可言矣.”二、结构《张猛龙碑》谓之魏碑冠冕,其内含刻凿之古朴及书写之韵味为一体.书法最难不过是结构分割,笔画协调,结字巧妙,章法错落.《张猛龙碑》其结构之“险”“奇”“绝”一直为世人所称赞.康有为评其为“正体变态之宗”,并在《广艺舟双辑》中说道:“《张猛龙碑》结构为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寓变化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此碑整体的结构大多偏向于左低右高的剞侧,内紧外松,高低错落的机构分布.详细叙述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疏密停匀.如“举”字,上方笔画较多,结构紧凑,笔画书写内收,而下方的撇捺外放,疏朗有致,与上方形成对比.再看“尉”字,中部笔画横画紧收,右边的横画也以段横取代原先的长横,而竖画挺拔粗放,使得整个字外紧内收,疏密有序.二、错落生趣,如“源”左边的三点水为迎合右边的原而选择将三点上移不外放,原字的长撇也以瘦劲取之,形成收放有度,结字错落.再如“露”“问”二字上部向左错位,“侍”字下竖钩较正常写法向左错位的变化手法,几个字都是左半上移而右半下移.三、主次相映,《张猛龙碑》字的主笔较为突出,以撇捺为主,也有一些横画.一字的魂灵由一字主笔来掌握,靠其来显现精神,成败关键之所在.此碑的一个结字特点就在于它的收放有度.如“是”横画主笔,左上右下相互呼应,巧用布白,使得整个字内紧外放,有了生动的气息,显现出北人粗犷气势来.谈及《张猛龙碑》的影响,从唐朝就可看出,欧阳询学习此碑并融会贯通,形成笔法遒劲,结字险峻的书风.至清代,因重兴碑学之风,大兴金石学,使得《张猛龙碑》重回人们视线,除康有为极为推崇此碑外,杨宾认为其为六朝正书此碑第一,魏儒鱼指出《张猛龙碑》为后来楷书之祖,陈奕禧论其承古证今,非此无以开示来学,肯定了此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张猛龙碑》字势如长枪大戟,天骨开张,奇正相生,青纯峻逸,乃碑刻书法的一代不朽巨作,因此当我们在欣赏和临习此碑的同时,也要根据其特点和风格进行读帖分析,深入理解内涵,也有助于将其与自身风格融会贯通,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参考文献:[1] 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赵姗姗, 浅谈北魏张猛龙碑结字之美[J].曲阜师范大学,2011(05)陈颖(1997.9~),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省台州市, 学历: 2020级学士研究方向:书法。
风力危峭承古振今——谈《张猛龙碑》的书法艺术特色与欣赏

风力危峭承古振今——谈《张猛龙碑》的书法艺术特色与欣赏作者:王延智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8年第3期【关键词】张猛龙碑;魏碑价值;斜画紧结【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1-0063-03 【作者简介】王延智,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00)博士研究生。
在诸多魏碑名品中,影响力能够称得上深远与广泛的,《张猛龙碑》无疑是其中之一,在晚清近现代,上至圣贤,下至百姓,得其法乳者可谓数不胜数。
比如汪曾祺小时候写字,笔力稍弱,便会有长辈建议其临写《张猛龙碑》,这在那代人的散文笔记中可以时常读到。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见图1),北魏正光三年(522)刻石,有碑额、碑阳和碑阴三部分石刻文字。
碑存山东曲阜孔庙。
早在宋代赵明诚已经将其著录于金石学名作《金石录》中。
有明拓本传世,旧拓以“冬温夏凉”等字未损泐本为善,亦有重刻本,识者可鉴。
该碑是成熟的魏楷,相当具有典型性。
在“碑学”运动之前,《张猛龙碑》的书法价值便已经被文人士大夫所发现。
尽管明代已有学者注意到了此碑的书法价值,不过仍以晋人书法绳之。
而清初海宁陈奕禧则将其置于书法发展史的维度中来观照,评曰:“《张猛龙碑》,亦不知书撰人名,其构造耸拔,具是奇才,承古振今,非此无以示来学,用笔必知源流所出,如安平新出《崔敬邕碑》(见图2),与此相似。
吾观赵吴兴能遍学群籍而不厌者,董华亭虽心知而力不副,且专以求媚。
”又云:“镇州察院前庭有风动古碑,乃《李宝臣功德颂》,永泰间立……笔法遒逸,有汉人遗意,绝似孟頫赵公所作。
因知吴兴源远流长,所本不独二王也。
”这两段话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陈氏在金石收藏的基础上评赏魏碑可谓独具慧眼,他认为《张猛龙碑》是“承古振今”之作,可以让后学知晓笔法源流之变。
也就是说,陈氏认为此碑与《崔敬邕碑》等魏碑可以看作由汉隶至唐楷演变过程中的过渡性或桥梁性的楷书。
魏碑巨匠孙伯翔谈他的书法一生精讲《张猛龙碑》,破解魏碑技法之迷

魏碑巨匠孙伯翔谈他的书法⼀⽣精讲《张猛龙碑》,破解魏碑技法之迷孙伯翔先⽣孙伯翔⽼师是当代书坛魏碑书法的领军⼈物,他⼀⽣钟情魏碑,⽴志要在宣纸上把魏碑笔法搞清楚。
⽤⼀管柔毫破解了魏碑笔法之谜,还原了魏碑书法的本来⾯⽬。
孙伯翔⽼师的碑学实践改变了清末民初以来的北碑创作路⼦,他不是以笔代⼑,⼀管纤毫执其⼿中,如锋⼑利刃,他的⼀点⼀划如同⼀⼑⼀斧,笔⼒若由天授。
⼀起听听孙伯翔⽼师的“书法⼀⽣”!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孙伯翔书艺之道,当以勤奋为主,然勤奋以酷爱为前提,没有酷爱便没有勤奋。
“品酒醇醨迥异,学书碑帖⽆町。
”名碑、名帖皆为传世之瑰宝,永取不竭。
后学者可任其所爱择⽽学之,循序渐进,由古⽽寻,千万不要重碑⽽轻帖,也不要扬帖⽽抑碑。
学书当学法,学法当从古⼊,这个道理似乎⼈⼈都承认是源流之理,⽏庸置疑。
我们讲的从古⼊⼿是强调以名碑、名帖来作为法则深学,不是任何⼀种都可作为法源,⽐如⽆名的或以⼑代笔的⼩墓志、⼩造像、刑徒砖以及⽵简、⽊简、⼀般的写经等等,只能取其意、悟其天趣,不能作法。
学书有源流之分,我们当以学源为主,先⼈的流可以兼取,但不能本末倒置。
就碑学⽽论,清代中叶,碑学⼤兴,造就了如邓⽯如、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等诸多巨匠,他们的成功同样是从源头⽽取,辟成⾃⼰的流派,各⾃成宗。
近年来,有许多各地青年问我⼀幅字怎么才算好,这句话问得似乎太简单,却⼀时很难说清。
但是我总觉得从视觉和内⼼反应也可以简单地解释⼀下,就是⼀幅作品在观赏它时越看越舒服、愈看愈耐看,那么这幅作品就有分量,因为它的各种因素达到和谐了。
学书当有主见,但不是固执,学书更要⼴泛请教征求意见,其两者并不相悖。
学书也好,作书也罢,始终保持⼀种平静的⼼态最为重要,不为名利所左右。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千万不要为参加某个⼤展⼊选或获奖⽽喜,也不要为落选⽽懊恨,更不要逐追时风。
我是写魏碑的。
在年轻的时候起步练习写唐碑,这对我⾛⼊书法门径很有益处。
后来由于⾃⼰的偏爱,逐渐转⼊写魏碑,开始就临写《张猛龙碑》,作为⼀个单元写了⼏年,随后临写著名的墓志,接着转向龙门⽅笔,再由龙门转向圆笔的云峰⽯刻,就这样寻寻觅觅在魏碑瀚海⾥游⼷了⼤半⽣。
书写魏碑张猛龙心得

书写魏碑张猛龙心得在书法世界中,魏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繁复的结构而闻名。
作为魏碑书法家,张猛龙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
在我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与欣赏的过程中,我对他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关于魏碑张猛龙作品的心得体会。
张猛龙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和理念。
他对于每一个字的结体设计都非常讲究,追求形神兼备,注重笔画的精细与调和。
他善于运用点画结合的技巧,使得每个字都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同时,他在布局上也不拘泥于传统形式,通过巧妙地调整字和字之间的间距和大小,使整篇作品显得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些创新的元素与传统的魏碑书法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体现了时代的风貌。
张猛龙的作品给人以力量和气势的感觉。
魏碑本身就是一种以刚劲有力为特点的书体,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特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他的字体形态紧凑而富有张力,筆势雄浑有力,每一划都充满稳健的节奏感。
字的轮廓清晰、笔画饱满,透露出强烈的氛围和能量。
这种力度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蕴含着坚定和不屈的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发和冲击。
张猛龙的作品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
他深入研究了魏碑的发展历程和技法要领,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精确的把握。
他的作品中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坚守,以及对魏碑书法的深情厚意。
这种心态和态度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意义。
魏碑张猛龙的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以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法,呈现了魏碑书法的魅力和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传统的文化基因,又融入了时代的特点,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魅力。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研究,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对魏碑书法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北魏张猛龙碑结字之美
作者:赵姗姗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5期
摘要: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中蜕化而来,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的书体特征。
《张猛龙碑》作为魏碑的代表,以结构的平直求气象浑厚的静然,以欹侧求神采飞扬的动势,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魏碑楷书张猛龙结字
作者简介:赵姗姗,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研究生二年级学生。
当今书坛是碑帖并重、相映生辉的时代,南北朝时期魏碑风格的书法作品以其无穷的魅力被众多的书法家所青睐。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为特殊。
其字法浑然天成、点画峻厚,仪态奇逸,古法洞达。
清代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美,结构天成。
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 《张猛龙碑》是魏碑书法艺术宝藏中的一颗最为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备受推崇,清代学者杨守静评论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盛赞:“结构经纶,变化无端。
为正体变态之宗。
”可见古人对张猛龙碑的评价之高。
下面我们通过对《张猛龙碑》的字法特征来探索一下这座宝藏。
北魏时期楷书产生不久,新的法度尚未形成,张猛龙碑中仍保留浓厚的隶书笔画形体和结体习惯。
这样书写者就有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形成了风格多变的结体特征。
张猛龙的字法主要特点是“潜虚半腹,峻拔一角”,即以结构的平直求气象浑厚的静然,以欹侧求神采飞扬的动势,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其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横向,竖向,开张紧收,动静统一。
1.自然安排,疏密有度。
魏碑来自于隶书,而隶书形成于汉。
我们从汉代的艺术中,包括书法、汉印、瓦当等,可以看出这种自然之趣,常随字形的结构而自然安排笔画,笔画较多的一边更密,并不把一个字的笔画平均分配。
因此,邓石如形容这类结体为:“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张猛龙碑结字大体来说比较密,结构上也少讲究对称,字形重心多偏下。
从唐碑楷体一直绵延至今的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的汉字原则,在张猛龙碑中几乎没有体现。
张猛龙这种结字的疏密由于各
种笔画粗细变化而导致的。
这样便使有些字更加紧密,甚至密不透风,尤其是横划,沉着厚重,气势雄浑,符合北朝人粗犷的性格。
2.主次相映,虚实布白。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又中说:“作书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便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隶书横势左右波拂分展,纵向收敛,其线条粗细一致,但主次规律分明。
张猛龙碑同隶书一样,主要突出的是横划与撇捺,相对竖的线条就收拢一些。
当然,有些竖线如“有”此字的悬针竖划也为长而挺拔之笔,但统而观之,不是主流。
张猛龙的字主笔都比较突出,一些字明显的是撇捺,一些明显的是横划。
主笔是一个字的精神炫熠处。
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韫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
一字的精神,靠主笔来突出。
一种字的风格,主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字的成败,主笔是关键。
放得开,收的住,是张猛龙碑结字的一大特点,对后世唐楷中的欧体提示很大。
其字之所以能得茂密之妙,正同其有大胆疏放处。
字中有大胆而巧妙的布白,才能于虚实相映中生势态,如“是”字左上和右下两处相呼应的大块布白。
“当”字左上的大块布白,“节”字右上的大块布白等,使的整个字内紧外放,疏密关系更加强烈,字活了起来。
3.错落生趣,浑然天成。
张猛龙碑虽体势欹侧,但其统一性很强,为魏碑中的精品,其疏密收放变化明显,而错落变化较一些个性很强的魏碑就少一些。
疏密变化求得一种体势上的洒脱之美,而错落变化则是要打破正常的结构之美,求一种“丑”的美,也就是非正常的个性美。
这也是魏碑共同之美,尤其在平城时期的楷书中多见。
到洛阳时期,楷书的发展就偏向了唐代的那种正统美,个性就不是很强了。
但通过我们的观察,就会对其错落生趣之处心领神会。
如“露”、“问”二字上部向左错位,“秀”字上部的有错位,而“侍”字下竖钩较正常写法向左错位的变化手法几个字都是左半上移,右半下移,还有的则是夸张。
一、二点画打破常规求得奇趣,如“归”字夸张在下一横掠笔。
这种变化手法在洛阳时期楷书中时常见之。
4.笔画黏合,天真烂漫。
篆文的风格是婉而通,笔形连通较多,隶书将篆书中部分连通的笔形加以拆分,但依然保持着一些连通的笔形。
张猛龙中带有较浓的篆隶味。
北魏石刻文字结字上一个显著特征是书者、刻者随意增减笔画。
异体字在张猛龙碑上可谓俯拾皆是。
像“衤-礻”、“扌-方”、“亻-彳”等常见,形近构件混用者大量存在,至于随意增减笔画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通过看张猛龙碑就可以看出魏碑中字形纷繁,异字连篇,,一件书法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书丹者,但刻手的水平高低决定碑刻的终极效果。
初看这一时期的有些碑刻的某些字,似乎处理粗率,但细细品味,你会惊奇地发现,这种粗率正是刻手在感情的驱动下,无暇于细节,使得局部的“粗率”换来整体把握的精确和鲜活,局部的“粗率”更具天真童稚之趣。
书法艺术作品作为视觉艺术进入人们的视觉范围的瞬间,传递给欣赏者的第一语言符号是形式美感,张猛龙碑的结字即融合了篆隶之婉通,又开唐楷疏密错落之先河,实为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2]《中国民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华书局
[3]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