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12.29“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有何特点?
1.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2.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
3.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以丰富和发展孔孟学说。
4.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对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认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新儒学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同时,"罢黜百家"并不是要消灭其他各派学说,而是把儒家思想作为其统治的主导思想而加以扶植。
1.背景
(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2.实质:思想文化的专制。
3.评价: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由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确立了在政治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1单元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单项选择题1. (2019 •河北邢台月考)孔子在对人性的论述中,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贤也要经常警惕或自省,以防范他人和自己内心的“不仁”。
材料表明孔子 ( )A. 没有系统的人性论观点B. 认为人们潜意识中存在恶念C. 对善恶出现了模糊认识D. 力图调和关于人性的争论2. (2018 •河南洛阳一模)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 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 ,反映了当时 ( )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3. (2019 •河南洛阳联考)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 阻塞仁义的“邪说”。
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 )A.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宣扬积极救世情怀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4. (2018 •福建厦门二模)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
孟子曾两 次来齐,在稷下治学,“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学宫之长)。
对此合理的 解释是 ( )A.孟子秉持性善学说 B.黄老之学退岀历史舞台 C.荀子忠实儒学正宗D.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5. (2018 •河南安阳二模)上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
这说明我国古代 ( )A. 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B. 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C. 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D. 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6. (2019 •河北衡水中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 攻”“尚贤”,庄子提岀“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 )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D.谋划政治统治策略7. (,但同时孔子认为,即使是A. 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B. 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C. 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D. 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8. (2018 •河北保定二模)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 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 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错误;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 误;《墨子》中的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 慧的结晶,C项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 的旨趣,D项错误。 答案:C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孟子
“ 仁政 ”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君舟民水”,
“仁义”“王道”,
荀子
强调用礼乐来规
以德服人
范人的行为
“性本恶”
(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 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 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 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 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 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 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 的欢迎和推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1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

热点考向
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
(2)“百家争鸣”
(1)儒家思想对
传统社会有深刻 影响,它对于维 护国家统一、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1
返回导航页
第二步:细
材料一中①
读
划线部分的关
键信息:“仁 者无敌”说明 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体
现了“民本”
思想。
栏目导
结束放映
史料研习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儒家
地位的变化
[读史三步曲]
材料二
第二步:细
读 材料二《春
秋繁露中》,
董仲舒提出了
“大一统”的 思想。
1
返回导航页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儒家
地位的变化
[史料应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 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 (3)新文化 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 运动的倡导 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 者是如何认 锐地指出:②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 识儒家思想 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 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 的?基于此, 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 他们提出了 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 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对于不 什么主张? 答案: (3)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 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 了民主、科学的实现。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之名,亦所不恤矣。” —— —马尚斌等编 )。 (或“打倒孔家店” 《中国近代史教程》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 1
栏 序目 顺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规范答
【高考历史必修一】12.29“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版)

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
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
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
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典例剖析】 典例 1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
多共同之处。如( )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 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 B 项。道家主张无为,反对改革,故 A 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 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 C、D 两项错误。 [易混易错]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 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
A.①③
B.②④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
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 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
2.法家:韩非子
(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小国寡民
• ③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 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相对的
• (2)战国:庄子。
• 世间万物都是____________,放弃差别观 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3.法家
• (1)战国:韩非子。 • ①主张:主张君以主法要治_国_______,提出了系 统的法治理论。
•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 [学法引领] •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 族;小生产者。
•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 三、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背景
准 的形成
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统思想的史实
面。西汉时经董仲舒的改造,
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
纲 争鸣
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
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
求想
统思想
02
基础攻关
主干梳理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 (1)特点
•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 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1)政治:①“__仁__义____”和 整。战国后期,儒学成
荀子
“王道”,以德服人;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②“君舟民水”
大宗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误区防错】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我们提倡的 “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 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 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 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史料二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史料 说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 罚。
(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史料表明荀子主张人 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综合上述三则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儒家 治国理念的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教材补遗】 周孔之道 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 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 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 敬的古代圣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 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春秋以来,周公被 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故有“自汉 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
模块三
文化发展历程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及科技文化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 史 时 序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题三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根据三则史料,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 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
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新儒学对加强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央集权和国家统
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
一及民族精神的
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
主题二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史料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教你读史] 史料一强调只
贼无有。
要做到清静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不忧民,就能治理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好社会,核心是
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
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孔
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是“仁”。
宽、信、敏、惠。……”
史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 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⑤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 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思__想__解__放___运动。百家争鸣奠 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_传__统__文__化__的__源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9讲“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速递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4.(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 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6.(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
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7.(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答案】B【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考纲解读知识梳理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1.道家(1)春秋时期⎩⎪⎨⎪⎧①代表人物:老子。
②观点: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①代表人物:庄子②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精讲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共同之处。
如(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B项。
道家主张无为,反对改革,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C、D两项错误。
[易混易错]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典例2 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为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雅言是正言,即官方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操鲁语,但在诵读《诗》《书》和执礼时,必使用周的官方语言,这表明孔子对周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D 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其他诸侯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也可以通过其他地方语言传播,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C项与史实不符。
[概念解读]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