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启蒙主义思想《随想录》精神指归读解
巴金《随想录》主题意蕴解读

巴金《随想录》主题意蕴解读
本文总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释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目的、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站在冷静的视角下,分别从作者的创作背景、情感指向、创作意图和创作心态几个维度来对《随想录》的思想上的考量。
同时还谈到了“无技巧”美学原...
第三章对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进行脉络上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价值信仰对巴金的文学创作和文艺观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和阐释。
第四章分析了《随想录》中的悲剧情调。
肯定巴金在努力做到了于文明之殇下向民众发出警示;在文明废墟中保持的文化传承与坚守的同时,指出了巴金在时代政治灾难当中自我迷失和自我意识觉醒的艰难过程
第五章主要谈了巴金《随想录》中的话语突围。
主要从意象和语言两个方面针对作品中出现的显在的和隐含的语言暴力反抗加以分析。
其中以“噩梦”中的精神觉醒和“牛棚”里的精神反抗为代表加以个人化的解读。
第六章主要对《随想录》这部作品的价值意义加以肯定。
对于文学真实性、文学功利性、人道主义文化人格、以及作家的独立思考等方面进行了褒扬。
第七章是结语部分,对于《随想录》现实价值进行了阐释。
在对
文革的深刻反思中,巴金重拾了文学启迪心智、服务大众的社会价值,让人们在文学日渐边缘化的今天看到了文学对于民族文化的担当。
初二读后感:巴金作品《随想录》读后感500字【初二精品作文】

初二读后感:巴金作品《随想录》读
后感500字
其实我经常会想这个问题,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人们会如何呢?或者说再来一次文革,人们会如何呢?
有人说巴金先生身上有金子般的品质,也有人说絮絮叨叨不过是在说谁迫害了他。
我想人们大可不必轻易做出评价。
不妨试想下,如果你身在那个年代,你会如何?巴金先生起码有一颗坦率的心,说的白些,那就是为了保命,为了活下去,为了家人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吗!巴金先生没有错,跟那些昧着良心的,丧心病狂的人相比,巴金先生只是为了活着而委曲求全,难道这也算有错吗!
有时候在想,那些“猛将”们,他们的内心是否曾受到过煎熬,是否良心上遭到自己的谴责?他们是否仅仅是因为受到了蒙蔽才如此疯狂?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有些人还会那样做吗?如果现在再来一次文革,我们现在的人也会出现当年的那些“猛将”吗?
巴金先生在不断的探索,巴金先生也坚定的表达了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他肯定不会如此了。
但是我唯一不敢同意的就是这一点,我想如果再一次回到那个年代,巴金先生还会如此的,不为别的,因为我们要活着。
难道不是吗!。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随想录读后感(一)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
”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
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
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
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
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
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
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
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
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
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
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
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
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
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随想录》读后感

由于学习要求,我们需要阅读一些书籍,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写感想来记录心情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著作《随想录》。
当然这本书确实让我感触颇深。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
他对过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大部分人认为不会有文革的反思了,我们也都似乎只按执政者的意志活着,没有自由独立的价格,没有勇气反对什么。
但巴金的随想录写得那么诚恳。
人犯了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去反思不去更正,而以为忘记了就可以洗白曾经的污秽。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
西方多位作家所写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
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人,《随想录》它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是感触,是用心构造的一个文革博物馆。
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真实感受。
很少有人能经得起那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更少有人在事后会敢于细细回顾那段历史;能做到真诚的剖析自己,将那段历史所施予他的种种揭开给这个时代的人看,以警醒他们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的,或许只巴金一人吧。
那个时代的人是坚强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能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相信未来,。
他们是那么认真地相信,并且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这真的是一种幸福,正像巴金所说的,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所独有的热情和幸福。
他们能够分得很清楚,侵华日军和友好的日本人是不同的,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对带有暴力或情色的书籍和电影比光腚宽容得多,这或许是现在的我们也做不到的吧,在这个到处贴标签的时代。
阅读《随想录》,触到的是一位老人的良心和勇气;触到的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人性。
阅读的过程,看真话,体悟真话,如同跟随着作者一起洗涤着自己的心灵,愿能更“纯洁,更善良”些。
如同巴金老先生所说的:“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随想录》让我学到了真!《随想录》中的几句话我深深地记着: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文化散文巴金《随想录》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和特点道德

文化散文巴金《随想录》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和特点道德一、真实自然是散文的生命,这是人尽皆知的,巴金的《随想录》自然也不例外。
读过《随想录》就会明显感受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乃此巨著的生命之所在。
《随想录》正是巴金用全部的,真实的,坎坷的人生境遇来倾吐的作品。
坚持用真实现身说法,充满真情的流露,奉行着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被推崇为“当代散文的巅峰”,就是因为他的每篇散文里,句句都是情感真挚的真心话。
《随想录》中提到的都是真人真事。
巴金是从十年浩劫这场噩梦的折磨后重新站起来的老者,噩梦中充斥着谎话、空话、浮夸,没有个人真正的思想,也不许有个人真正的思想。
所以从恶梦中惊醒后,这位老者认为自己应该义无反顾地“讲真话”。
他在《随想录》中说,他在十年浩劫中承认过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甚至在批斗会中也说过“打倒巴金”的话,也说过一些无辜者的坏话,因此他时常提到“欠债”“还债”等诸如此类的话,如今他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的话,正是这位老者的心声。
老舍的惨死,妻子的含冤离世;为保全自己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桌等等事件的陈述是老人在无力地呐喊——博物馆是用多少受难者的血与泪建起来的”。
在《文学的作用》中,巴金说:“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这就提示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塑造灵魂,塑造的过程要讲究方法。
一句“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就指出了创作需要深入生活寻求发现创作题材,这是一个合格作家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
《随想录》中有很醒目的三篇随想《小端端》《再说端端》《三说端端》。
端端是巴金老人的外孙女,三篇文章从上小学的端端谈到上中学的端端,可见巴老对外孙女是多么疼爱。
这三篇谈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教育。
巴金认为外孙女学业负担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可取,家长的启发辅导对孩子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大好时光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玩玩,张扬个性,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
从《随想录》看巴金主体意识回归

称为 “ 十 七年 文学” ,巴金在这段 时间 主要创 作短篇小说和散 原因, 那就是封建主义思想在 中国的土地上并没有完全消 失殆
文 。8 0 年代 , 他 在 回 顾 自己解 放 后 的创 作 时 , 说过这样一段话: 尽, 只不过是换一种面 目又重新出现了。冠 以“ 革命 ” 的名, 麻痹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成 立 以后 , 我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 ( 但 是 我 学 了普通 民众 。巴金深刻地 剖析 了这一点 , 并且强调这一 点如 果 的不 好 ) 我 想用 我 这 枝 写 惯 黑 暗 和 痛 苦 的 笔 改 写新 人 新 事 , 歌 不 引起足够 的重视 , 丑恶 的历 史还 有可能再次重演 。正 是因为
颂人 民的胜利和欢乐。”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 巴金开始渐渐 放弃 多 数 人 不 愿 意独 立 思 考 , 尊 奉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的思 想 , 才 会 让 这 自己的主 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人得思想和立场 , 通常指个人 种“ 左” 的思想 日益膨胀 , 最终 导致“ 文革 ” 的发生 。巴金 并没有 意识和 阅历的结晶, 经常表现为情感 、 意志 、 思想 、 思维模 式等。 提 升 自 己, 也没批判他人 , 而 是 直 指 每 个 人 的 内心 深 处 , 进行 自
作为一个作家, 他 的主 体 意 识 就 是 要 观 察 生 活 、 思考 生 活 、 书 写 我 审判 。 他 在 自省 的 同 时 , 也 想给 一 些 被 社 会 扭 曲 了 的 知 识 分
生活 。但 是, 我们都知道 巴金在他 的创作初 期是倡导无政府主 子 们 一 次救 赎 的机 会 。让 他 们 从 那 种 思 想 中解 脱 出 来 , 重 新 思
制 度 的仇 恨 。不 久 , 无 政 府 主 义 运 动遭 到 镇压 和 失 败 , 巴金 创 作 输一此‘ ‘ 左” 的思想, “ 左” 的文化意识难 免根植在头脑里。但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05一 0- 8 20 1 2 作者简介 : 赵学 勇(93 , 15 一)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梅晓红(92一)中国戏曲学院社科部 , 17 , 讲师 。
第 1 2期
赵 学勇 梅 晓红
巴金 的启蒙主义思想
会, 更勇于 解剖自 他不怕பைடு நூலகம்认错误, 己; 更不怕改正
昏睡 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
来, 惊起 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 不幸的少数 者来 使这 受不可挽救 的 临终 的苦 楚 , 倒 以为 对得 起 他们 你
了? , ,
响的 人格力量震撼了一 代又 一代人。这 对巴 金的 影
响很 深。 巴金 声 称: 我写 作 , “ 也就 是在挖 掘 , 挖掘
崇尚 托尔斯泰, 认为他是“ 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高 峰”代表着“ , 十九世纪全世界的良知” ]a 。他 [Pl 5l () 们对于促成晚年巴金有勇气高呼“ 讲真话” 起了很 大作用。巴 金对历史的反思, 谴与 是自 谴他相结合, 自 剖与 剖史相结合, 批判与忏悔相结合。巴 金晚年
的思想首 先是从 承担 自己在 “ 文革 ” 中的罪 责开 始 的, 他对 自己灵魂的 阴暗 面作 了深刻 的解剖 和反省 , 卢梭 和托 尔斯泰 的忏 悔意识 对他有深刻的影响。卢
自己讲真话 , 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 , 但是几 十年中
新成为一名自 启蒙主 觉的 义思 想家。晚年的巴金主
要是 从卢梭 、 托尔斯 泰、 赫尔 岑 、 鲁迅等人 那里寻 找 着 自己战斗的武器 。
间用自 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 生。……在 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 他, 作家和 人是一 致的, 人品和文品 是分不开的。 他写的全是讲真话
的反封建的 启蒙任务依旧没有完成。“ 六十年, 应 该有多大的变化啊! 可是今天我 仍然像在六十年前 那样怀着强烈的 感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流毒, 反对各
种形式 的包 办 婚姻 , 望 看到 社 会主 义 民 主 的实 希
楼, 不虚饰, 在文坛一片控诉气氛中, 却能直面良知
的拷 问, 把一个受害者对 社会 的控诉 深化为对 民族 苦难命运 的承担 。他对封 建专制的批判也深人到他 的反人性罪恶面 , 对其所 造成 的人性 的异化进行 了 愤怒 的控诉 。 巴金 的省思 也从 托尔斯 泰 的“ 罪感” 原 中汲 取
子的核桃那一段时 , 巴金想 到这种喜剧 在“ 四害” 横 行的 日子不是 也经 常上演 吗?“ 只不 过 ‘ 皇位 继承
一、 金启蒙思想的精神资源 巴
巴金之所 以能成 为 2 0世纪 中国思想史 上一位 重要 的启蒙思想家 , 是与 他从中外 思想中广 泛汲取
人’ 给换成了甲央首长, 或者是林彪, 或者是江青 ,
类解放 而奋斗 的道路 。也正 是捡回了 自己失落的这 些宝贵 的精神 资源 , 晚年 巴金才能走 出历史迷雾 , 重
子不会太久 ・ . .可以 赫尔岑是晚年巴金 ・ [f 说, …. ] 2P 6 ) 思想的第一 个源泉, 他使巴金从复出 后一开始就站
到启蒙思想的高处 。
对巴金 一生影响最大的 莫过于鲁迅。“ 我勉励
行路 , 我像赫尔岑诅咒 尼古拉 一世 的统 治那样 咒骂 ‘ 帮’ 四人 的法西斯专政 , 我相信他们 横行霸道 的 日
思想长河中吸取了充足的养料, 巴金才能创作出 《 激流三部曲》( 、憩园》《 、第四病室》《 、寒夜》 等一 系列重要作品, 以对“ , 家, 这一封建专制王国的 缩影 的 批判, 把对封建专制制度和 封建礼教的批判结合 起来, 深化了鲁迅所开创的 启蒙思想主 影响了一 题, 代人的 思想, 促成许多热血青年反出 家庭, 走上为人
错误 。他的每篇文章都 经得住 时间的考验 , 的确 他
了思想的源泉 和实践 的力 量。在《 随想 录》 中他 反
复提到托 尔斯泰追求言行一致, 讲真话, 0 为了 以8
岁 高龄 离家 出走 , 最后 中途 病死在 火车站上 这一事 例 。“ 我没有用餐 。我 痛苦地意识 到我过 的是 罪恶 的生活, 我四周的劳动人 民和他们 的家人都是 饥寒 交 迫 、 不 保 夕 。 …… 我 很 难 过 , 分 不 好 朝 十
“ 和“ 帽” 书” 草 为人 民不 辞辛苦 的 日内瓦公 民。他
人民 赎罪, 助人民。[《 帮 ” 随想录》 ] , 中的巴金继承了
这种忏悔精神 , 又超脱 了原罪感 , 向了对实践 中的 走 自我的审判 。“ 总结 十年经验 的时候 , 在 我冷 静地 想 : 能把一 切都推在 ‘ 不 四人帮 ’ 身上 , 自己承认 我
甚至别人 , 给换上 了别 的水果 . 核桃 或者其它的东西
精神营养分不开的。他把这些精神资源比 作是自己
向一 切腐败、 落后 的东西进攻 , 跟封建专制 、 、 压迫 迷 信 战斗的武器 。当一名外国记者询问为什么作家一 般 只搞创作 , 而他和 一些前 辈却花 费不少时 间作 翻
如草帽之类。U P ^)5联系沙 1) o 俄外省小城太太们的喜
意 ..5.托 斯 这种 于出 阶 思..(P)尔 泰为 源自 身 级 ..]4 . (0
的 原罪感付出了 高昂的 代价。 早期的巴 金也和托尔
斯泰一样 , 为这种 原罪感 而忏悔 。“ 们宣誓 我们 我 这一家 的罪恶应该 由我们来救 赎 , 从今后我 们应该 牺牲一切幸福和享乐 , 来为我们一 家, 为我们 自己向
思想, 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尽管“ 启
知 识分子一 起在 当
代已变得如此落伍可疑, 随想录》 但《 却独树一帜, 高 举思想自 由的启蒙大旗, 以个人话语对抗极权话
语, 在经济 自由主义 、 权威话语 失落 、 情感普 遍冷摸 的世 纪之交谱写 了一首平凡人 的激情“ 神曲” 。
巴 金翻译《 往事与随想》 的一个副产品。 往事与随 《 想》 的前两卷写的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俄 罗斯的情况, 巴金越是翻译, 越觉得“ 四人帮” 同镇 压“ 十二月党人” 的尼古拉一世相似。《 往事与随 想》 就这样最先打开了巴金思考的大门 。读到皇太
世纪之交 巴金 , 的散文集《 随想录》 以其继承并 深化“ 四” 文学 留给 我们 的精神 财富— 五 新 蒙” 这个字眼 和启 蒙的主体— 启蒙
最先使巴 金从“ 文革” 的迷雾中 走出, 重新走上
启蒙主 义道 路 的是俄 国革命 民 主 主义者 赫 尔岑 。 《 随想 录》 就取名于赫尔岑 的《 往事 与随想》 它也是 ,
巴金的启蒙主义思想
— 《 随想录》 精神指归读解 赵学勇’ 梅晓红2
(. 1兰州大学 , 甘肃 兰州 700 津 中国戏曲学院 , 300 北京 107 003
摘要 : 的< 巴金 随想录》 被个为 当代 中国文 学的一座 高峰 , 它所蓝含的人 的价值 、 羊严和人 类思想解放 等人道 主 义的主题使得 作品的意义远远超 出了作品本 身和丈 学范畴。《 随想 录》 在历 史反 思与 自我省 思中重新确认 知识 分 子的启 蒙身份 , 高扬 思想解放的启蒙大旗 , 讲真话 ” 以“ 这一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为 当代知识分 子树 立了典范。 关键词 : 巴金 ; 启蒙思想 ; 神指归 精 rm*a- 1 74 }- 0.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童编号:04 96 20 )2- 4-6 10-32(05 1-W3-0
多外。当时间已从 世纪 初流到世 纪末 , 他们 中的一 员又吃惊地发现 , 了大半个世纪 , 经过 他们最初提出
在历数自身“ 可憎的缺点” 又将责任推给了金钱 时, 腐蚀、 社会的不平等, 由忏悔走向了 对社会的谴责;
他张扬人性 自由 , 却又在肯定个体 自我独立性 时, 把 个性 的不健全导 致的放纵美化为人性的 自然天性的 流露 。 为其合 理性 辩 护。 巴金 的省 思相 反 , 它不 推
总2 卷 6
第 1期 2
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 科版
V l No 1 o 2 . 6 . 2
De . c2 005
2 5 1月 0 年 2 0
J r l ohe Uirtf Nt at . ais oaSec on oS t s nei a nle Hmni &Scl ne u a f w t s o i i s u t u v y r o i e i c s i
段对话 中。这一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从诞 生起始 , 和中国的启蒙任 务紧密 联系在一起 。砸 就
会变成了弓 会变成了解剖刀。[在对 箭, , ] 灵魂的审 r 6
视 中, 巴金 比卢梭 走得更远 , 卢梭 自以为做到 了极度 的坦率 , 但他 的忏 悔中仍有许 多美化 自己的成份: 他
碎铁屋子的艰难, 定了一个世纪以 注 来他们的命运
现 ”]6国 的 疮 令他 , 的累 。[P)家 满目 演 心痛人民 累 1. (d
伤痕 令他 难过, 身的斑斑血迹令他愤怒。巴 这 自 金, 位“ 五四” 之子又开始了对历史的沉痛而严肃的反
思。
但是正 如马克思指 出的, 真正的批判和反思 , 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剧表演 , 巴金对 “ 文革 ” 间的种种 表现有 了深 人认 期 识, 他意识 到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破烂货 , 而我们还
译工作时, 金解释说, 己写作是为了战斗, 巴 自 作翻
译工作就 是为了从中寻找战斗的武器。正是从人类
远远没有完成反封建任务。 四 在“ 人帮” 还没有垮 台的时候, 赫尔岑给了巴 金坚持下去的勇 气和 信心 , “ 我仿佛同赫尔岑一起在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暗夜里
自己的灵魂。[( 为了 n], “ 净化灵魂, 3P) X B 不让内部留
下肮脏 的东西 , 我不得不挖 掉心上 的垃圾不使 它们 污染空 气 , 没有想到就 这样 我的笔会变成了扫帚,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