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内控质量标准

合集下载

绿茶等级理化指标

绿茶等级理化指标

绿茶等级理化指标绿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在茶叶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为了对绿茶的品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通常会依据一定的理化指标来划分其等级。

本文将详细阐述绿茶等级的理化指标,以便读者对绿茶的品质评估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一、绿茶等级概述绿茶的等级划分主要基于茶叶的外观、香气、口感和理化成分等多个方面。

一般来说,绿茶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多个等级,其中特级绿茶品质最优,价格也相对较高。

各级绿茶在理化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茶叶的生长环境、加工工艺和贮存条件等因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二、绿茶等级理化指标1. 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绿茶等级理化指标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茶叶中的水分含量过高,容易导致茶叶发霉变质,影响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因此,在绿茶等级划分中,水分含量通常被作为一个关键指标。

一般来说,特级绿茶的水分含量要求最低,一级、二级、三级绿茶的水分含量逐渐升高,但均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2. 灰分含量灰分含量是指茶叶在燃烧后所剩余的无机物质。

灰分含量的高低可以反映茶叶的洁净程度和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状况。

在绿茶等级划分中,灰分含量通常被视为一个限制性指标。

特级绿茶的灰分含量要求最低,随着等级的降低,灰分含量的要求也逐渐放宽。

3. 粉末和碎茶含量粉末和碎茶含量是影响绿茶外观品质的重要因素。

粉末和碎茶含量过高,不仅影响茶叶的整体美观度,还可能影响茶叶的冲泡效果。

因此,在绿茶等级划分中,粉末和碎茶含量也被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特级绿茶的粉末和碎茶含量要求最低,随着等级的降低,粉末和碎茶含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4. 总茶多酚含量总茶多酚是绿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总茶多酚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绿茶的口感和保健功能。

在绿茶等级划分中,总茶多酚含量通常被视为一个优质指标。

特级绿茶的总茶多酚含量要求最高,随着等级的降低,总茶多酚含量的要求也逐渐降低。

绿茶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绿茶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绿茶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绿茶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原料药检验。

职责:QC 化验员。

内容: 名称:绿茶
依据:绿茶 GB/T 14456—93。

药用部位:本品是用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O.kunts )新梢的芽、叶、嫩茎,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成的初制茶。

1、 取样、分样:照《GB 8302 茶 取样》进行取样、分样。

2、 检查 2.1 感官检查
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

不着色、不添加任何香味物质。

不得发现非茶夹杂物。

2.2理化检查
2.2.1 水分 按GB/T 8304的规定执行。

2.2.2 水浸出物 按GB/T 8305的规定执行。

2.2.3 总灰分 按GB/T 8306的规定执行。

2.2.4 碎末 按GB/T 8311的规定执行。

2.2.5 水溶性灰分 按GB/T 8307的规定执行 2.2.6 水溶性灰分碱度 按GB/T 8309的规定执行 2.2.7 酸不溶性灰分 按GB/T 8308的规定执行 2.2.8 粗纤维检验 按GB/T 8310的规定执行
2.2.9 卫生指标检验 按GB2762和GB2763的规定执行 2.3 微生物检查 照《微生物限度操作规程》(ZL/SOP/TZ/00201)进行检测。

做好原始记录。

供试品细菌数≤1000 个/g,霉菌、酵母菌数≤25个/g,大肠菌群≤10个/g及大肠埃希菌未检出,则可判定为符合规定。

理化指标。

绿茶标准体系

绿茶标准体系

绿茶标准体系绿茶标准体系是指对绿茶的质量、品质、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

绿茶是中国传统的茶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茶叶之一。

绿茶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保障绿茶的品质和安全,提高绿茶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茶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质量标准绿茶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色泽、香气、滋味、汤色等方面。

外观应该整齐、匀称、色泽鲜绿,香气应该清香高雅,滋味应该鲜爽回甘,汤色应该清亮透明。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消费者辨别绿茶的好坏,也可以帮助生产者提高绿茶的质量。

二、品质标准绿茶的品质标准主要包括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汤色等方面。

外观应该整齐、匀称、色泽鲜绿,香气应该清香高雅,滋味应该鲜爽回甘,汤色应该清亮透明。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消费者辨别绿茶的好坏,也可以帮助生产者提高绿茶的品质。

三、安全标准绿茶的安全标准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方面。

绿茶是一种天然的饮品,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农药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如果残留在茶叶中,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绿茶的安全标准非常重要,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绿茶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消费者辨别绿茶的好坏,也可以帮助生产者提高绿茶的质量和品质。

同时,绿茶标准体系的建立,还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提高绿茶的安全性。

因此,绿茶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绿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绿茶标准体系是对绿茶的质量、品质、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

绿茶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消费者辨别绿茶的好坏,也可以帮助生产者提高绿茶的质量和品质。

同时,绿茶标准体系的建立,还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提高绿茶的安全性。

绿茶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绿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茶审评标准

绿茶审评标准

绿茶审评标准绿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备受人们青睐。

然而,市面上的绿茶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在选择绿茶时往往会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辨别绿茶的质量,制定一套绿茶审评标准势在必行。

首先,绿茶的外观是我们判断其质量的第一步。

好的绿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鲜绿,叶底嫩绿匀整,如同翠绿的明珠。

而劣质绿茶外形杂乱,颜色发黄,甚至出现霉斑、虫蛀等情况。

因此,外观是我们判断绿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闻香。

好的绿茶具有清香高扬、持久鲜爽的特点,散发出一种清新的茶香。

而劣质绿茶则往往带有霉味、焦味或者其他异味,这些异味往往是由于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存放不当造成的。

因此,通过闻香也可以初步判断绿茶的品质。

再者,品尝。

好的绿茶入口鲜爽回甘,有一种清新的甘甜味道,余味悠长。

而劣质绿茶可能带有苦涩、酸涩等不良口感,甚至会有刺激性的味道。

因此,品尝绿茶也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环节。

最后,水色。

好的绿茶冲泡后水色清澈明亮,如翡翠般晶莹剔透。

而劣质绿茶冲泡后水色浑浊不清,甚至带有杂质。

因此,观察冲泡后的绿茶水色也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审评,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绿茶的质量优劣。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外,绿茶的产地、制作工艺、储存方式等也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消费者在购买绿茶时也需要多加留意。

总的来说,绿茶的审评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外观、香味、口感、水色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判。

希望通过这套审评标准,消费者能够更加准确地选择到优质的绿茶,享受到更健康的生活。

绿茶基本要求质量(品质)等级审评方法和判定依据

绿茶基本要求质量(品质)等级审评方法和判定依据

GB/T14456.1-2008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质量(品质)等级审评方法和判定依据宜宾川红集团国家高级评茶师-张志宜宾翠竹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徐全速绿茶生产企业在执行GB/T14456.1—2008绿茶①标准时,因该标准未制定如同GB/T14456。

2-2008绿茶②中详细的质量(品质)等级。

就认为GB/T14456。

1—2008绿茶①没有产品质量(品质)等级要求?没有质量(品质)等级审评方法和判定依据?其实是错误的。

一、GB/T14456。

1—2008绿茶①已经明确对绿茶质量(品质)等级审评方法,依据,有以下规定:(1)GB/T14456。

1-2008绿茶①4。

1。

1规定:各品名、花色、等级的产品应符合该产品标准。

(2)GB/T14456.1—2008绿茶①5。

2感官品质检验按照SB/T10157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③的规定执行.(3)GB/T14456。

1—2008绿茶①6.2.1出厂检验项目:感官品质、水分、碎末茶和净含量.二、茶叶感官审评是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SB/T10157—93—3定义③)(GB/T23776—2009-3术语和定义④)(1)茶叶审评方法在GB/T14456。

1—2008绿茶①标准中规定感官品质检验按照商业行业标准SB/T10157-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③执行,GB/T14456.1-2008绿茶①标准颁布执行后,国家又颁布最新的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④。

(2)茶叶感官审评茶叶质量(品质)的依据:按照SB/T10157—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③中9项,10项,11项规定以标准样⑤、或成交样⑥相应品级的色、香、味等品质要求为依据对茶叶质量(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根据绿茶等级判定原则计算结果,再作出茶叶质量(品质)等级判定。

根据新法优于旧法原则,也可以按照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④6。

1。

1级别判定.对照一组标准样⑤,对茶叶质量(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根据绿茶等级判定原则计算结果,再作出茶叶质量(品质)等级判定。

国家标准绿茶最新标准

国家标准绿茶最新标准

国家标准绿茶最新标准
绿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喜爱。

而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绿茶因其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功效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障绿茶的质量和安全,国家对绿茶的生产和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标准规定,以确保消费者能够享用到优质的绿茶产品。

首先,国家标准针对绿茶的原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绿茶的原料应当选用新鲜嫩叶,不得使用霉烂、变质或有害物质污染的叶子。

同时,国家标准还规定了绿茶原料的采摘、储存和加工等环节的要求,以确保绿茶原料的新鲜和安全。

其次,国家标准对绿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绿茶的加工工艺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

比如,在杀青环节,要求采用传统的手工杀青或者适当的机械化杀青工艺,以确保茶叶的色泽和口感;在揉捻环节,要求揉捻均匀,不得出现过度揉捻或不足揉捻的情况;在干燥环节,要求采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干燥,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保存期。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绿茶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绿茶的质量指标包括外观、色泽、香气、滋味等多个方面。

比如,绿茶的外观应该整齐、匀称,色泽应该翠绿明亮,香气应该清新持久,滋味应该鲜爽回甘。

这些质量指标的规定,为绿茶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保障。

总的来说,国家标准绿茶最新标准的出台,为绿茶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保障了绿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绿茶产品时,也可以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更加放心地选择优质的绿茶产品。

希望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能够共同遵守国家标准,共同维护绿茶市场的良好秩序,推动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决明山绿茶中间产品控质量标准(粉)

决明山绿茶中间产品控质量标准(粉)

依据:《决明山绿茶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考察。

内容:
1 药材前处理
1.1 山绿茶粗粉:本品为绿褐色或绿黄色的粗粉。

2 清膏
2.1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清膏。

2.2 检查
2.2.1 相对密度:应为1.20~1.30 (60℃测定,用比重计)。

3 颗粒
3.1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颗粒;气微香,味微苦、微甘。

3.2 检查
水分:不得过6.0%(快速水分测定法)。

3.3 含量测定:本品每克含决明子以大黄酚(C
15H
10
O
4
)计,不得少于0.16mg/g。

4 分装
4.1 重量差异:(3g)±10%。

4.2 封口质量:平整严密,无漏粉,无皱折。

5 包装:装量准确,每件数量应为:3克×30袋×60盒,防潮袋每袋装10袋;封口
严密、牢固;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印字清晰,内外一致;打包端正(打包
带上下偏差不得过1㎝),松紧适度。

茶叶质量标准与品质控制

茶叶质量标准与品质控制

≦20
18 噻虫嗪(thiamethoxam)
≦10
6哒螨灵(pyridaben)
≦5
19 噻嗪酮(buprofezin)
≦10

7丁醚脲(diafenthiuron)
≦5
20 杀螟丹(cartap)
≦20
8多菌灵(carbendazim)
≦5
21杀螟硫磷(fenltrothion)
≦0.5
9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 (cyfluthrin和 beta-cyfluthrin)
茶叶质量标准与品质控 制
2020年7月19日星期日
•目 录
茶叶质量标准 茶企茶叶产品质量检测项目 茶企业自行检测项目所需条件及方法介绍 茶叶品质质量控制 茶叶质量现状 茶叶主要成分与茶叶品质关联
•一、茶叶质量标准
•一、茶叶质量标准
•1、六大茶类产品标准 (全国通用) •⑴、绿茶:GB/T14456.1-2008对绿茶的基本要求 GB/T14456.2-2008对大叶种的绿茶进行的标准规定 。
≦0.5
15 氯菊酯(permethrin)
≦20
3草铵膦(glufosinate-ammonium) ≦0.5
16 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 cypermethrin、beta-cypermethrin)
≦20
4草甘膦(glyphosate)
≦1.0
17 灭多威(methomyl)
≦3
5除虫脲(diflubenzuron)
• •⑵、红茶:GB/T13738.2-2008对功夫红茶进行标准 规定,GB/T13738.1对红碎茶进行标准规定, GB/T1373.3小种红茶进行标准规定。
•一、茶叶质量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绿茶内控质量标准 页码:第 1 页 共2页 【范 围】本公司保健品生产所用的绿茶。

【职 责】QC 检验人员负责实施本规程。

【内 容】
【名称】 绿 茶 【代号】 MM01301
【依据】 《 GB/T 14456.1-2008绿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所交易和交收绿茶的品质、运输与储存、包装与标志等方面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GB/T 8304 茶 水分的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二)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大叶种绿茶
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摊青、揉捻、干燥、整形等加工工艺制成,具有大叶茶
文件题目 绿茶内控质量标准
制 定 人 制定日期 年 月 日 文件编号 TW-TS-QS-MM-001-00 审 核 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起草部门 质管部 批 准 人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颁发部门 质管部
文件类型 技术标准 颁发日期 年 月 日 执行部门 质管部、供应部、仓
库、生产部 版 本 号 00版
生效日期
年 月 日 分发部门
质管部、供应部、仓
库、生产部
变更描述

文件编号
TW-TS-QS-MM-001-00
版次
00版
树品种品质风格的绿茶。

炒青初制茶
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用锅炒或滚筒高温杀青,经揉捻、初烘、滚炒干燥制成的初制茶。

4. 要求 4.1 感官要求
4.1.1 炒青初制茶各级感官品质要求如下:
4.1.2 品质正常,无异味、无异嗅、无劣变。

4.1.3 不得含有非茶类夹杂物,不着色、无任何添加剂。

4.2 理化指标
级别
要求
外形
内质 条索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特级
紧细结实、显锋苗
匀整
稍有嫩茎
灰绿鲜润
清高持久 浓鲜爽
黄绿明亮
肥嫩柔软、黄绿明亮 一级
紧结、有锋苗
匀整 有嫩茎
灰绿润
清高
浓爽
黄绿明亮
嫩匀、黄绿明亮 二级
尚紧结
尚匀整
稍有梗片
黄绿
纯正
浓尚醇
黄绿明亮
尚嫩匀、黄绿
三级
粗松
欠匀整
有梗朴片
绿黄稍桔
平正
浓稍粗
黄稍暗
稍粗、黄稍暗
文件编号TW-TS-QS-MM-001-00 版次00版理化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项目初制茶指标
水分(质量分数)/% ≤7.0
总灰分(质量分数)/% ≤7.5
碎末茶(质量分数)/% ≤ 6.0
茶多酚,g/100 ≥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