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预防

合集下载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分析论文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分析论文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分析【摘要】目的对骨科手术之后下肢出现静脉血栓进行防治方法的分析和探究。

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分析,对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的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 50例患者经过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溶栓、抗栓等一些比较积极的防治措施之后,患者临床的各项检查指标均已经正常,全部患者均已经健康出院,没有脑栓塞和下肢坏死的状况发生。

结论骨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比较常见。

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加紧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能够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医院的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宣讲,增强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能够比较有效地降低患者在手术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54-02下肢的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存在不正常的凝结现象,阻塞了静脉腔而导致静脉回流发生障碍,一般比较常见于下肢,一旦发生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组织器官发生各种功能的障碍,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引发脑栓塞、肺血栓等疾病,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近年来,伴随着交通事故所引发的骨科手术的不断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所以开展早期的预防对于下肢神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

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

患者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48岁。

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2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

开展手术分别包含了股骨干骨折手术15例,股骨胫骨骨折手术21例,膝关节置换术4例,髋关节置换术1例,胫腓骨骨折手术9例。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一、预防方法
• 1、基础预防措施 术前正确评估患者,识别危险 因素;严禁在患肢行静脉穿刺,以免造成静脉血 管内膜的损伤;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 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避免小腿下垫硬枕影 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术后充分引流,减少局部压 迫;术后尽早指导或协助患肢行踝、膝关节的主、 被动伸屈活动,注意股四头肌和臀大肌、臀中肌 等长收缩,保持肌张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 轻水肿,改善血流动力学,使红细胞聚集结构破 坏,减少静脉活动或被动装置改 善肢体瘀滞,主要包括等级弹力袜、间歇气压装 置和足底静脉泵。
• 3、药物预防 • 主要是干扰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因子的产生,对抗 血液的高凝状态。 • (1)低分子肝素 是临床预防治疗深静脉血栓的 首选药物,使用安全、方便,不用常规监测凝血 酶原时间。使用方法:术前12小时或术后12小时 开始给药,1次/天,剂量体重调整,治疗至少710天。它是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
• 3、术后体位 术后平卧24小时,穿刺侧肢体绝对 制动6小时,如果有股静脉或股动脉保留导管,则 下肢制动的时间需持续到导管拔除后6小时,患肢 略外展,膝部垫一软枕。
• 4、患肢肢端血运的观察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血 运、皮温、感觉、运动情况。若患者站立后有下 肢沉重、胀痛感,即警惕有DVT的可能。要注意 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 张和肌肉深部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应不不 同平面的周径,若栓下肢周径相差0.5CM以上。, 应通知主管医生。每日做腓肠肌的扪诊检查,如 有压痛,可做腓肠肌局部压痛试验,阳性者提示 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
• (2)维生素K拮抗剂—发法令,可口服,使用方 便,但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同时,有增加术后出 血的可能,据统计有1%-5%的患者发生出血,需 动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对其他药物的使用有影 响。 • (3)其他药物 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消除红细胞 聚集,预防血栓继续滋长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但容易出现容量负荷过大、心力衰竭、过敏反应 和出血等并发症。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

骨科术后DVT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DVT、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骨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方案做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内部血液非正常凝结,具体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部位大多集中于下肢,常见于各科手术患者。

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而DVT也是骨科术后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种并发症。

骨科术后DVT早期发病隐匿,难以及时诊明,部分病例或形成肺栓塞,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延误治疗时机[1]。

所以,术后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是确保骨科手术患者顺利康复、预后改善的关键环节[2]。

本文结合骨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骨科术后DVT的预防策略,并就骨科术后DVT护理进展做了如下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必要参考,以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1骨科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静脉血流缓慢;(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点危险因素也被称之为Virchow三联征[3]。

符合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可能会诱发DVT,存在危险因素越多,则出现DVT的风险就越高。

诱发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如下:1.1高龄在DVT形成的各类危险因素中,高龄通常被视为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纳入下肢DVT的危险人群中[4]。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静脉瘀滞几率升高,因此引起下肢DVT。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

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

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

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

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

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

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

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

膝关节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膝关节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V ) D T 是膝关节镜手术后 的严重并 发症之一 , 易造成肢 体肿胀 、 疼痛 、 功能 障碍。张福 先等 报 道 10例 D T, 0 V 患者 中 4 %发生肺动脉栓 塞 ,%发生致死 性 5 4
对一些高危患者 , 如患 有高血压 、 糖尿病 、 心脏病 、 下肢 肿胀 、 下肢静脉 曲张 等应 尤其 注 意 , 针对 患 者病 情详 细讲 解 发生 D T的危险因素 , V 让患者 了解本病 发生 的基 本诱 因。肢体肿 胀、 疼痛会使患者 出现恐惧 、 焦虑等心理 , 治疗失 去信心 , 对 此 时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 , 导患者 采用能分 散疼痛 的方法 减 指 轻疼痛 , 把成功病例的治疗效果告知患者 , 并鼓励患者早期 下
防 D T的发生 至关 重要 , V 主动 配合 治疗 、 理及康 复 锻炼 。 护
作者单位 :30 0 广西玉林 市第一人 民医院骨伤手外科 5 70 李泽光 : , , 女 本科 主管护师
守无菌操作 , 正确封管。也可对患肢进行湿热敷 , 注意水 温不 宜超过 5 0℃ , 以防烫伤。
提高和对 感染 的 良好控制 , 我科 采用经 口咽寰枢椎 复位钛板
(rnoa a at xa rd co l eT R ) t sr] fno i ut np t,A P 内固定手术 , a l a le i a 其具
参 考 文 献
[ ] 庄 青山, 1 夏德涛 , 葛吉玉. 口咽前路 松解复位后路 椎 弓根螺钉 经 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 脱位 [ ] 中国脊 柱脊髓 杂志 ,0 9 J. 20 ,
2 3 术后抬高患肢 , . 促进静脉 回流
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
水平 2 3 m, 下肢远 端高 于近端 , 膝下 不 能垫 枕头 , O~ 0c 使 在 不能屈髋 过度 , 以免影 响静 脉 回流 J 。避免 在 患 肢 进 行 穿 刺、 输液 、 血等操作 , 抽 以免 因血 管壁损 伤诱 发 D T V 。为减少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据SRathbun等统计[2],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由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在我国DVT的患病率及确诊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3],可见DVT引起的危害范围广而严重,因此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是防止术后发生DVT的关键。

现将有关下肢DVT的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DVT的发病机制DVT的机制, 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4]。

1.1静脉壁损伤髋部周围膝关节处血管丰富且手术复杂,术中极易损伤血管内膜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还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如骨水泥的热损伤,感染性损伤,静脉输液造成的化学性损伤及静脉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5]。

1.2静脉血流滞缓血流滞缓是导致DVT的主要原因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即因病明显减少下肢活动甚至卧床,加之此类患者多属高龄,心肺及静脉瓣功能减退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患者在术中还会因制动麻醉止血带的使用进一步加重血流淤滞[6]。

再加上术后长时间的卧床,从而导致DVT。

1.3血液的高凝状态创伤或手术后激活病人自身凝血机制,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手术后患者由于禁食、禁水,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液浓缩。

好发的因素有年龄>60岁, 有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慢性静脉炎、心血管疾病及血粘稠度的改变[7]。

2 DVT的预防2.1基础预防2.1.1加强评估,做好个体化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常识的宣传,讲解病情、本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对易发生DVT的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等病人,要更为详细讲解,以引起重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集的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结果109例患者中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

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及溶栓治疗后好转出院。

结论为了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加强用药观察及溶栓后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由液体转化为固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1]。

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特别是对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发病率更高。

深静脉血栓的急性期并发症是患者死亡或截肢的主要原因;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使患肢丧失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

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

总结我院骨科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1年4月下肢骨折术后患者109例,男性76例,女性33例。

年龄45~94岁,平均年龄65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65例,冠心病13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11例,糖尿病10例,肾功能不全1例。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0~76岁,平均70.5岁。

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

经选择性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住院天数10~25天。

2 预防DVT的预防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与药物联合预防。

2.1基本预防措施,应对患者进行临床血栓风险评估分组后给予个体化干预方案。

2.1.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2.1.2规范使用止血带。

2.1.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2.1.4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骨科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骨科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环境安静 , 避免不 良刺激 。急性期后鼓励
患肢 , 鼓励 病人尽早开始足趾 的主动及被 动活动和股 四头肌的舒缩运动 ; 多做深 呼
吸及有 效 咳嗽 动作 ; 可 能早 期 离床 活 尽
病人逐渐下床活动 , 但避免剧烈运 动。② 警惕发生肺栓塞 :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 血
栓最严重 的并发症 , 临床 护理 时若发现患
关键 词
预防
2 2 4 O. 2
骨 科 卧 床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护 理
量必须准 确 , 使用 过程 中现配 现用 , 以免 效价 降低 ; 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 地进 人 体 内, 利 于 保 持 有 效 血 药 浓 有 度 ; 严密观察 生命体征 变化 , 局部 并 及 有无 出血 、 渗血 和全身 出血倾 向。④ 饮食
无 出现 倾 向 。
位, 肿胀程度 , 有无 色泽 改变及 浅静脉 怒
张; 足背及胫后 动脉搏 动情况 , 肌肉有 无
压痛等。必要 时测量 双下 肢相对 应不 同 平面的周径 , 相差 0 5 m以上时 , 时通 .c 及
摘 要 目的 : 讨 骨 科 卧 床 病 人 下肢 深 探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 : ①
例 出现 下 肢 深静 脉 血 栓 的 临床 症 状 , 过 经
常见 护理 : ①基 本预 防 : 骨科 卧床病 人 自卧床 之 日起 即开始有 计划进 行下肢
按摩 , 由远端向近端 , 促进静脉 回流 ; 高 抬
微屈 1 , 5 严禁 按摩 患侧 肢体 , 避免 血 栓脱落 , 休克者应 取休克 卧位 , 对 并保 持
积 极 治 疗 与护 理 , 7~1 0天 后 患肢 肿 胀 明
显 消退 , 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结 未 论: 下肢深静 脉血栓 形成是 骨科 卧床病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不好的高位脓肿患者 , 以切开引流 , 二期手术为佳。
参 考 文 献
[ ] 吴在德. 1 外科学[ . M] 北京 : 北京大学 医学出版社 ,00:6 20 52

5 4. 6
损伤 , 如操作不 当还会形 成肛管 狭窄 、 门失 禁或肛 门漏 肛 气、 漏液等并发症 , 有一定 的复发率 , 应先 切开 引流 , 待肛
瘘 形 成后 再施 行 二 期 手 术 较 为安 全 。
[ ] G aeR Ha e A, hm snR A oet essmco 2 rc H, r r p I T o po G. nrca spi: ir・ l booyi rlt nt ftl—i n [ ] B ug 18 6 il e i s a n—ao J . rJS r,92,9 g n a o oi u
17 20
河北 中医 2 1 0 2年 8 月第 3 4卷第 8期
Hee JT M。 uut 0 2 V l 4. o8 b i C A g s2 1 . o 3 N .
膝 关 节 损 伤 后 下 肢 深 静 脉 血栓 形 成 的治疗 与预 防
田 雳 仇 小华
( 河北 省玉 田县 医院 骨一科 , 河北 玉 田 0 4 0 ) 6 10
【 关键词 】 膝 关节; 骨折 ; 静脉血栓形成 【 中图分类号】 R 1.; 8. 2 【 692R 34 6 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2 21( 1) —20 0 0 —692 20 1 —2 0 0 8 7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 epvi rmbs , V 是 d e e t o oi D T) nh s
韧带损伤 4 8例 , 关 节 周 围 骨 折 6 膝 7例 , 折 合 并 韧 带 损 骨
i P 的发生 , s E) m, 严重危 害患者 的生命健 康… 。法 国一项
多中心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临床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 , 4 6例 D T患者 中 8 %并发 P D T及 P 6 V 7 E, V E总病死 率为 44 , . % 单独 P E病死率为 6 6 , .% 未经 治疗 的 P E病死率高 达 2% ~ 0 , 5 3 % 即使 D T和 P V E经过成 功的抗凝治疗 , 仍
者, 可实 行 一 次 性 根 治 术 ; 对 于 内 口寻 找 比较 困 难 , 道 而 窦
不仅使 患者免受二次手术 的痛苦 , 而且缩 短 了病程 , 减轻 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 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有学者 认为 , 早期行一次性根治术 , 由于内 口寻找 困难 , 窦道没有
完全形成 , 易形成假道 , 一 些患者 造成不 必要 的较大 容 对
13 2 对 照 组 在 手 术 治 疗 的 基 础 上 采 取 基 础 预 防 措 ..
1 1 一般资料 .
院患者 , 随机分 为 2组 。治 疗组 20例 , 10例 , 例 0 男 1 女
9 年龄 1 9 0; 7— 0岁 , 均 5 . 平 2 2岁 ; 韧 带 损 伤 6 纯 3例 , 关 膝
可 能 出 现 下 肢 深静 脉 功 能不 全 、 性 血 栓栓 塞性 肺 动 脉 高 慢
伤 3 。2组 一 般 资料 比较 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 > 5例 P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5 , 华医学会 骨科 学分会制订
的“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 塞症预 防指 南” 。排 除 J
( )4 1— 0 . 7 :0 4 3
本研 究者资料表明 , 采用一次性根治术对于肛门周 围 皮下脓肿的低 位脓肿效 果较好 , 而对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础预防措施基础上加用低 分子肝素 和空气波 压力治 疗仪 联合对 20例膝关 节损伤 患者 进行 D T防治 , 0 V 并与 单纯 采取基础预防措施 10例对照观察 , 5 结果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kr e Ⅱ至 Ⅵ型胫骨 平 台骨 折予 以单 侧 或双 侧 解剖 钢 板 固 全部 3 0例均为我院骨科膝关 节损伤住 5 定 。如有骨质缺损同时予以植 骨 ; 骨折合并交叉韧带 断裂 者一期 固定骨折 , 交叉韧带损伤等待二期重建 。全部 给予 术后常规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
节周 围骨折 9 0例 , 骨折 合并韧带损 伤 4 7例 。对 照组 10 5
指下肢血液在静脉内不 正常凝结 , 阻塞静脉腔导致静 脉 回 流障碍 , 栓一旦脱 落又可导致肺栓 塞( u n r e b1 血 p l a m o. mo y
例, 8 男 3例 , 6 ; 女 7例 年龄 1 9 7~ 1岁 , 均 5 . 平 2 6岁 ; 单纯
作者简介 :田雳( 9 O ) 男 , 17 一 , 主治 医师 , 学士。从事创 伤骨科临
施 。抬高患肢 , 用力使足背屈 , 再用力将膝关节 绷直 , 后 然 将整条腿抬高到 4 。维持 1 3 , 5, 0— 0S最后将腿放平并完全
床工作。
学者认为 , 周脓肿行一次性根治术 , 次手术变为 一次 , 肛 二
Ⅱ度损伤 、 无移 位髌 骨骨 折 、ea kr S ht e 骨平 台骨 折 j z I型 给予石膏托或膝关节支具 外 固定 ; 股骨 髁间 、 髁上 骨折 给
予 股 骨 远 端外 侧解 剖 型 钢板 或解 剖 型锁 定 钢 板 内 固 定 ; 髌 骨 骨 折 给 予 张 力 带 钢 丝 固定 或 空 心 加 压 螺 钉 固定 ;ca . Sht z
既 往 有 下 肢 静 脉 血 栓 形 成病 史者 。 13 治 疗 方 法 .
压、 下肢血栓 及 P E复发 可能 。 因此 , 早期 采取 预 防措
施 是 D T 治 疗 的 关 键 。20 0 —2 l V 0 8— 1 O 1—0 , 们 在 基 1我
13 1 手术治疗 ..
单纯 的内侧 副韧带 损伤 、 半月 板 I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