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伤寒总病论
北宋医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北宋医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伤寒总病论》,共6卷,约成书于宋咸平三年(公元1100年)。
庞安时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旁涉诸家,阐发伤寒,推论温病,每多真知灼见,遂著成《伤寒总病论》。
书中前三卷论述伤寒六经证,后三卷论述暑病等热病。
作者于书中正式提出寒温分治的观点,认为伤寒与温病是性质不同的两类外感热病,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宋代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麻桥)人,北宋时期著名伤寒学家,被誉为“北宋医王”。
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
幼时其父授以脉诀,长而博读《灵枢》、《太素》、《甲乙经》诸书,尤精于《伤寒论》,临证经验十分丰富,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
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
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文献记载其著述有《伤寒总病论》、《难经辨》、《本草补遗》、《主对集》、《验方集》、《家藏秘宝方》等,除《伤寒总病论》外,其他书籍均已散佚。
《伤寒总病论》初刊于宋元符间。
之后,金、元、明都未见其他刊本,至清朝道光年间黄丕烈才据宋本复刻印行。
《伤寒总病论》有元符三年黄庭坚序:庞安常自少时喜医方,为人治病,处其死生,多验,名倾淮南诸医。
然为气任侠,斗鸡走狗,蹴鞠击毬,少年豪纵事,无所不为。
博弈音技,一工所难而兼能之。
家富多后房,不出户而所欲得。
人之以医聘之也,皆多陈其所好,以顺适其意。
其来也,病家如市;其疾已也,君脱然不受谢而去。
中年乃屏绝戏弄,闭门读书。
自神农黄帝经方,扁鹊《八十一难经》,皇甫谧《甲乙》,无不贯穿。
其简册纷错,黄素朽蠹,先师或失其意;学术浅薄,私智穿凿,曲士或窜其文,安常悉能辩论发挥。
每用以治病,几乎十全矣。
经典古籍医书

经典古籍医书.txt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老婆。
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
000-神农本草经001-吴普本草002-本草经集注003-新修本草004-食疗本草005-海药本草006-本草图经007-本草衍义008-汤液本草009-饮膳正要010-滇南本草011-本草品汇精要012-本草蒙筌013-本草纲目014-本草乘雅半偈015-本草征要016-本草易读017-本草新编018-本草备要019-本经逢原020-本草经解021-本草从新022-神农本草经百种录023-本草纲目拾遗024-本草崇原025-本草求真026-神农本草经读027-本草述钩元028-食鉴本草029-本草思辨录030-本草纲目别名录031-本草便读032-本草撮要033-本草问答034-神农本草经赞035-本草择要纲目036-得配本草037-本草害利038-本草分经039-雷公炮炙论040-炮炙全书041-炮炙大法042-雷公炮制药性解043-濒湖炮炙法044-要药分剂045-珍珠囊补遗药性赋046-药鉴047-药征048-思考中医049-五十二病方050-名医别录051-千金翼方052-孙真人海上方053-外台秘要054-医心方055-太平圣惠方056-苏沈良方057-博济方058-史载之方05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060-圣济总录061-鸡峰普济方062-洪氏集验方063-杨氏家藏方064-千金宝要065-卫生易简方066-全生指迷方067-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068-瑞竹堂经验方069-世医得效方070-奇效良方071-医方集宜072-医方考073-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074-普济方075-肘后备急方076-普济本事方077-严氏济生方078-药征续编079-仁术便览080-中医之钥081-祖剂082-古今名医方论083-种福堂公选良方084-汤头歌诀085-急救便方086-奇方类编087-医方集解088-绛雪园古方选注089-医方论090-串雅内外编091-成方切用092-时方妙用093-时方歌括094-长沙方歌括095-金匮方歌括096-医方证治汇编歌诀097-验方新编098-十剂表099-经验丹方汇编100-199100-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01-药性切用102-退思集类方歌注103-华佗神方104-集验方105-大小诸证方论106-奇效简便良方107-神仙济世良方108-是斋百一选方109-小品方110-惠直堂经验方111-绛囊撮要112-经验奇方113-古方汇精114-外治寿世方115-文堂集验方116-回生集117-本草简要方118-增订医方歌诀119-济世神验良方120-伤寒恒论121-医方歌括122-医方简义123-女科切要124-傅青主女科歌括125-产宝126-女科百问127-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128-妇人大全良方129-沈氏女科辑要131-婴童百问132-女科证治准绳133-小儿药证直诀134-幼科切要135-婴儿论136-活幼心书137-儿科要略138-儿科萃精139-痧疹辑要140-小儿推拿广意141-幼科证治准绳142-女科旨要143-女科折衷纂要144-女科指要145-女科指掌146-女科要旨147-女科秘旨148-女科秘要149-女科经纶150-女科精要151-女科撮要152-小儿痘疹方论15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54-内府秘传经验女科155-幼幼集成156-幼幼新书157-幼科心法要诀158-幼科折衷159-幼科指南160-幼科推拿秘书161-幼科发挥162-幼科概论163-幼科类萃164-幼科铁镜165-竹泉生女科集要166-儿科醒167-保幼新编168-保婴撮要169-活幼口议170-胎产心法171-胎产指南172-胎产秘书173-家传女科经验摘奇175-妇科心法要诀176-妇科秘方177-妇科秘书178-妇科问答179-专治麻痧初编180-张氏妇科181-产鉴182-陈氏幼科秘诀183-麻科活人全书184-麻疹备要方论185-麻疹阐注186-痘疹心法要诀187-评注产科心法188-慈幼便览189-慈幼新书190-毓麟验方191-经验麻科192-达生编193-盘珠集胎产症治194-竹林女科证治195-原要论196-产后十八论197-脚气治法总要198-济阴纲目199-卫生家宝产科备要200-邯郸遗稿201-鬻婴提要说202-颅囟经203-婴童类萃204-医林改错205-金匮翼206-养老奉亲书207-医门法律208-笔花医镜209-血证论210-外科精义211-立斋外科发挥212-外科枢要213-杂病心法要诀214-跌损妙方215-杂病广要216-江氏伤科学217-伤科大成219-跌打损伤方220-外科集验方221-余无言222-跌打损伤回生集223-疡医大全224-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225-疡科心得集226-外科大成227-阴证略例228-发背对口治诀论229-集验背疽方230-外科正宗231-中风论232-内外伤辨233-内科摘要234-少林真传伤科秘方235-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36-外科十三方考237-外科心法要诀238-外科方外奇方239-外科全生集240-外科启玄241-外科理例242-外科传薪集243-外科精要244-外科选要245-外科医镜246-正骨心法要旨247-正体类要248-何氏虚劳心传249-周慎斋遗书250-奇经八脉考251-金疮秘传禁方252-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253-青囊秘诀254-急救良方255-急救广生集256-订正太素脉秘诀257-症因脉治258-秘传外科方259-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260-脉症治方261-脉确262-接骨手法263-救伤秘旨264-理虚元鉴265-虚损启微266-诊脉三十二辨267-伤科方书268-伤科汇纂269-伤科补要270-慎柔五书271-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272-痰火点雪273-万氏秘传外科心法274-解围元薮275-刘涓子鬼遗方276-疯门全书277-医略278-增订十药神书279-疠疡机要280-医学从众录281-疡科纲要282-医门补要283-医源284-仙传外科集验方285-外科十法286-脉诀乳海287-脉诀考证288-痰疠法门289-证治汇补290-外科证治全书291-眼科秘诀292-银海精微293-审视瑶函294-目经大成295-针灸大全296-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297-针灸易学298-针灸聚英299-针灸大成300-针灸逢源301-针灸甲乙经302-针经节要303-李翰卿304-杨敬斋针灸全书305-宋本备急灸法306-刺灸心法要诀307-一草亭目科全书308-口齿类要309-子午流注针经310-子午流注说难311-尤氏喉科秘书312-尤氏喉症指南313-白喉全生集314-白喉条辨315-银海指南316-普济方·针灸317-灸法秘传318-走马急疳真方319-明目至宝320-金针秘传321-灵药秘方322-重订囊秘喉书323-重楼玉钥324-重楼玉钥续编325-原机启微326-神灸经纶327-神应经328-秘传眼科龙木论329-针灸神书330-针灸素难要旨331-针灸问对332-针灸集成333-针灸资生经334-针经指南335-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336-推拿抉微337-理瀹骈文338-异授眼科339-眼科心法要诀340-眼科阐微341-喉舌备要秘旨342-喉科指掌343-喉科秘诀344-喉科集腋345-焦氏喉科枕秘346-黄帝明堂灸经347-经穴汇解348-经络全书349-经络考350-经络汇编351-包氏喉证家宝352-炙膏肓腧穴法353-凌门传授铜人指穴354-厘正按摩要术355-灵枢经脉翼356-广嗣要语357-局方发挥358-西方子明堂灸经359-友渔斋医话360-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361-吴鞠通医案362-冷庐医话363-柳洲医话364-医贯365-古今医案按366-侣山堂类辩367-临证指南医案368-存存斋医话稿369-丹溪治法心要370-医经溯洄集371-叶天士医案精华372-一得集373-丁甘仁医案374-三家医案合刻375-上池杂说376-也是山人医案377-客尘医话378-王氏医案绎注379-市隐庐医学杂着380-未刻本叶氏医案381-先哲医话382-回春录383-何澹安医案384-吴医汇讲385-奇症汇386-知医必辨387-肯堂医论388-花韵楼医案389-证治心传390-辨证汇编391-眉寿堂方案选存392-研经言393-重订灵兰要览394-重庆堂随笔395-凌临灵方396-孙文垣医案397-塘医话398-马培之医案399-张聿青医案400-张畹香医案401-曹仁伯医案论402-热病衡正403-寓意草404-程杏轩医案405-慎疾刍言406-叶选医衡407-对山医话408-质疑录409-丛桂草堂医案410-归砚录411-医原412-医暇卮言413-医学课儿策414-医学读书记415-医医医416-续名医类案417-读医随笔418-医学源流论419-王旭高临证医案420-邵兰荪医案421-八十一难经422-内经博议423-素问六气玄珠密语424-医经读425-医经原旨426-素问玄机原病式427-类经428-类经图翼429-内经知要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431-黄帝内经灵枢集注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33-六因条辨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435-黄帝素问直解436-素问经注节解437-黄帝内经素问438-黄帝内经素问校义439-黄帝内经太素440-中西汇通医经精义441-内经评文442-内经药瀹443-医效秘传444-读素问钞445-灵素节注类编446-古本难经阐注447-难经正义448-素问识449-灵枢识450-难经经释451-黄帝内经素问遗篇452-素问要旨论453-黄帝素问宣明论方454-难经集注455-难经古义456-万氏秘传片玉心书457-伤寒论458-伤寒捷诀459-伤寒总病论460-类证活人书461-注解伤寒论462-伤寒九十论463-伤寒百证歌464-伤寒发微论465-伤寒明理论466-仲景伤寒补亡论467-伤寒寻源468-伤寒直格469-伤寒标本心法类萃470-伤寒六书471-伤寒论条辨472-张卿子伤寒论473-伤寒证治准绳474-伤寒论注475-重订通俗伤寒论476-伤寒溯源集477-伤寒括要478-伤寒缵论479-伤寒贯珠集480-伤寒法祖481-伤寒大白482-伤寒悬解483-伤寒论类方484-伤寒论辩证广注485-伤寒论辑义486-伤寒医诀串解487-伤寒审证表488-伤寒补例489-敖氏伤寒金镜录490-伤寒舌鉴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492-伤寒论翼493-伤寒附翼494-伤寒指掌495-中寒论辩证广注496-河间伤寒心要497-刘河间伤寒医鉴498-金匮要略浅注499-金匮要略方论500-金匮要略心典501-金匮玉函经二注502-金匮玉函要略述义503-脉诀504-脉经505-诊家枢要506-濒湖脉学507-诊家正眼508-三指禅509-湿热病篇510-形色外诊简摩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512-脉理求真513-脉诀刊误514-脉诀汇辨515-高注金匮要略516-临症验舌法517-望诊遵经518-诊宗三昧519-医灯续焰520-察病指南521-察舌辨症新法522-温疫论523-千金食治524-温热暑疫全书525-疫疹一得526-温病条辨527-温热逢源528-时病论529-温病指南530-女丹合编选注531-运气要诀532-备急千金要方533-食疗方534-心医集535-西池集536-性命要旨537-松峰说疫538-寿世传真539-陆地仙经540-宁坤秘笈541-温病正宗542-寿世保元543-温热经纬544-温热论545-达摩洗髓易筋经546-广瘟疫论547-养生秘旨548-养生导引法549-重订广温热论550-养生导引秘籍551-随息居重订霍乱论552-修昆仑证验553-寿世青编554-养生类要555-饮食须知556-瘴疟指南557-华氏中藏经55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559-扁鹊心书560-玉机微义561-明医指掌562-明医杂着563-此事难知564-金匮钩玄565-卫生宝鉴566-校注医醇剩义567-脉因证治568-杂病治例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570-丹溪心法571-诸病源候论572-儒门事亲573-古今医鉴574-医说575-医宗金鉴576-医经国小577-医学入门578-医学启源579-医学纲目580-医垒元戎581-兰室秘藏582-韩氏医通583-医学正传584-医学衷中参西录585-卫济宝书586-三消论587-石室秘录588-丹溪手镜589-古今名医汇粹590-轩岐救正论591-痧胀玉衡592-医学三字经593-辨证录594-医学指归595-医学实在易596-医学摘粹597-冯氏锦囊秘录598-简明医彀599-医述600-辨症玉函601-医学心悟602-类证治裁603-医碥604-医学真传605-张氏医通606-中国医籍考607-脉象统类608-丹台玉案609-伤寒论纲目610-幼科释谜611-妇科玉尺612-古今医彻613-药症忌宜。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北宋医家庞安时及其《伤寒总病论》

一
多灼 见。 其著述有 《 伤寒 总病论 》 难经解义》 《 、《 、 主对集》 《 、 本 草补遗》等 ,现仅存 《 伤寒 总病论 》一书 ,余 皆亡佚 。
[ 朱肱, 2 】 庞安时. 医学全书[ I M . 中国中医药出 北京: 版社, 0 : 7 0 2 6 0— 9 0 2 2
编 号 :E .0 9 5 2 ( 回 :2 1 .01 ) R 10 1 0 修 0 01-1
~
部学习 《 伤寒论》的重要参考 书籍 ,同时对临床 医生亦有较
高的实用价值 ,可以说是一部不可 多得 的古典医籍。 参 考文献 :
【 庞 安 时. 1 ] 伤寒 总病 论【 . M]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8 ,: 4 2 5 人 1 99 0 — 0 9 2
成。对 《 伤寒 论》多有发挥和补充。首先 ,在辨证方面,依照 《 伤寒论》六经分证的方法,说 明病邪 由皮肤腠 理循经脉 内传 于脏腑的原因,其在六经分证 的条文中,首列脏腑经 络的病证 为提纲证 。如少 阳证 ,提出脉尺寸俱弦 ,为少阳受病 ,当二三 :
[ y r s P NGAnsiS ag a o g igter; C Kewod 】 A — ; h n hnZ n bn oy T M h h
庞 安 时 ( 元 14 19 ) 公 0 2 0 9 ,字 安 常 , 自号 蕲 水 道 人 , 蕲 州 蕲 水 人 , 北 宋 时 期著 名 的伤 寒 学 家 。庞 氏 出身 于 医 学 世 家 , 幼 时随 父 习 医 ,聪 颖 不 凡 ;中 年 “ 门读 书 , 自神 农 、黄 帝 经 闭 方 ,《 鹊 八 十 一 难 经 》 扁 ,皇 甫 谧 《 灸 甲 乙经 》 针 ,无 不 贯 穿 ” 。 其 医 术 精 湛 ,名 倾 江 淮 ,与 当 时 的 苏轼 、黄 庭 坚 、张 耒 交 往 甚
《伤寒总病论》

《伤寒总病论》简介:伤寒著作。
六卷。
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
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
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实践,有所补充。
旨在注释《伤寒论》,却有不少越仲景藩蓠而独自发挥之处。
是一部研究《伤寒论》较早而有相当影响的著作。
现存清刻本、日本抄本、丛书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卷一叙论庞曰∶《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裂,无扰乎阳。
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也。
故君子善知摄生,当严寒之时,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
当阳气闭藏,反扰动之,令郁发腠理,津液强渍,为寒所搏,肤腠反密,寒毒与荣卫相浑。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
其即时成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
其不实时成病,则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患与冬时即病候无异。
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也。
因夏暑气而变,名曰热病也。
因八节虚风而变,名曰中风也。
因暑湿而变,名曰湿病也。
因气运风热相搏而变,名曰风温也。
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
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
庞曰∶天寒之所折,则折阳气。
足太阳为诸阳主气,其经夹脊膂,贯五脏六腑之,上入脑,故始则太阳受病也。
以其经贯五脏六腑之,故病有脏腑传变之候。
以其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经。
以阳主生,故足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
以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
至第六七日,当传足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六腑皆危殆矣。
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则死,速用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
)则可保五死一生。
勿从容拯溺,病患水浆不入,汤液不下,无可奈何也。
《伤寒论》全文

《伤寒论》全文书名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
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出处可参照郝万山先生的讲义视频,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内容《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
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流传《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
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
明万历二十七年,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
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
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
赵开美本今存五部。
《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该书主要关注伤寒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伤寒论》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病因及病机的阐述。
张仲景在书中认为,伤寒的主要病因是邪气入侵人体内部,使得正气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他在《伤寒论》中还详细阐述了病机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其中包括病邪的属性、病邪的演变、邪气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病机的明确阐述,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例如四诊法、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等,这些方法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理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
通过对身体状况、病机变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药物的规定和应用,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张仲景在书中还提到,治疗既要严格遵循疗程,同时也要执行四不用原则,即不过疗、不留病、不复发、不致伤。
三、方剂的应用。
《伤寒论》中介绍了大量的方剂应用方法,包括补益和滋阴消渴类方剂、利水祛湿类方剂、解表和清热类方剂、消食化积类方剂等。
其中以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金银花汤等方剂最为著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总之,《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阐述了众多有关天人合一、辩证论治、方剂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对象。
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相较于其他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多元化趋势。
首先,汉朝的文化基础非常深厚,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原特色。
诸如古典文学、史学、天文学、兵法学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
同时,此时期的儒学风潮也开始逐渐兴盛,孔子的思想和道家学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对于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的病理机转加何进行辩证施治,他作了具体论述。
这就是,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它的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对于病在表,或正盛邪衰的三阳证(太阳、阳阴、少阳),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对于三阴证(太阴、骄阴、少阴),因为是寒邪入里,正虚阳衰,抗病力弱,所以治疗时就应以扶正为主。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伤寒杂病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访问:/%C9%E8%BC%C6%CA%A6%E6%E4%D5%BE/club/6520766//andyzeng981/iknow<篇名>伤寒总病论书名:伤寒总病论作者:庞安石朝代:宋年份:公元1100年<目录>卷第一<篇名>叙论属性:庞曰∶《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裂,无扰乎阳。
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也。
故君子善知摄生,当严寒之时,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
当阳气闭藏,反扰动之,令郁发腠理,津液强渍,为寒所搏,肤腠反密,寒毒与荣卫相浑。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
其即时成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
其不实时成病,则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患与冬时即病候无异。
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也。
因夏暑气而变,名曰热病也。
因八节虚风而变,名曰中风也。
因暑湿而变,名曰湿病也。
因气运风热相搏而变,名曰风温也。
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
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
庞曰∶天寒之所折,则折阳气。
足太阳为诸阳主气,其经夹脊膂,贯五脏六腑之,上入脑,故始则太阳受病也。
以其经贯五脏六腑之,故病有脏腑传变之候。
以其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经。
以阳主生,故足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
以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
至第六七日,当传足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六腑皆危殆矣。
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则死,速用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
)则可保五死一生。
勿从容拯溺,病患水浆不入,汤液不下,无可奈何也。
《素问》云∶脾热病则五脏危。
又云∶土败木贼则死。
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其证寒热似疟,此为必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和之。
(方在可汗证中。
)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人将大汗必冒昧者,若久旱天将时雨,六合皆至昏昧。
雨降之后,草木皆苏,庶物明净,《玉册》所谓换阳之吉证也。
王叔和云∶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
是以黄帝兴四方之问,歧伯立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
临病之工,宜两审之。
庞曰∶叔和非医之圆机,孰能臻此也。
如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
自江淮间地偏暖处,唯冬及春可行之。
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黄、青龙内宜黄芩也。
自夏至以后,桂枝内又须随证增知母、大青、石膏、升麻辈取汗也。
若时行寒疫及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矣。
夏至以后,虽宜白虎,详白虎汤自非新中而变暑病所宜,乃汗后解表药耳,以白虎未能驱逐表邪故也。
或有冬及始春寒甚之时,人患斯疾,因汗下偶变狂躁不解,须当作内热治之,不拘于时令也。
南方无霜雪之地,不因寒气中人,地气不藏,虫类泄毒,岚瘴间作,不在此法,治别有方也。
又一州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伤于邪,其人寿,其有病者多中风中寒之疾也。
有平居者为居积阳之所,严冬生草,其气温,腠理疏,易伤于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湿中暑之疾也。
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
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
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
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
庞曰∶四时之中,有寒暑燥湿风火相搏,喜变诸疾,须预察之。
其饮食五味禽鱼虫菜果实之属,性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药素尝有饵者;人五脏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缓急,令人终身长有一病者。
贵者后贱,富者乍贫,有常贵,有常富,有暴富,有暴贫,有暴乐,有暴苦,有始乐后苦,有离绝蕴结,忧恐喜怒者。
夫常贵后贱,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
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精竭体沮,脱势侯王,精神内伤,情慕尊贵,妄为丧志。
始富后贫,焦皮挛筋,常富恶劳,骄堕精消。
离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所虑者神劳,结怨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喜乐者掸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所中而得之于内也。
良工必预审问其由,先知脏腑经络受病之所,可举万全。
粗工不思晓,令五脏六腑血气离守,迨至不救,又何言哉。
庞曰∶阴阳虚盛者,非谓分尺寸也。
荣卫者,表阳也。
肠胃者,里阴也。
寒毒争于荣卫之中,必发热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甚躁。
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谓阳虚阴盛也,可汗之则愈,若误下则死也。
若寒毒相搏于荣卫之内,而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热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肠胃之中,水液为之干涸,燥粪结聚。
其人外不恶寒,必蒸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
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或汗后脉虽迟,按之有力,外证已不恶寒,腹满而喘,此皆为阳盛阴虚,当下之则愈,若误汗则死也。
仲景载三等阳明,是阳盛阴虚证矣。
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此别之。
若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必四肢逆冷,脐筑腠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吐,或利,脉细欲绝,名曰阴毒也。
须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生,然汗出而解。
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文。
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或滑促,名曰阳毒也。
宜用针泄热,服以苦酢之药,令阴气复生,然汗出而解也。
庞曰∶夫邪逆阴阳之气,非汗不能全其天真。
《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细辛、姜枣、附子之类,能复阳气也。
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艾之类,能复阴气也。
酸苦之药,既折热复阴亦当小汗而后利者。
经云∶身汗得而后利,则实者可活是也。
华佗治法云∶伤寒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痞膈,周行不通。
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身热,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随证发汗则愈。
庞曰∶凡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浓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难取汗故也。
半身无汗,病终不解。
凡发汗后,病证仍存,于三日内,可二三发汗,令腰脚周遍为度。
若病不解,便可下之。
设令下后不解,表里邪亦衰矣,足观脉证调治,七日内可期正汗为善也。
发汗后不可再行汗者,始发热恶寒,今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洪实,或沉细数;始惺静,今狂语;此胃实阳盛,再行汗药即死,须当下之。
有人始得病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不可拘日子深浅次第也。
病三日以上,气浮上部,填塞胸膈,故头痛胸中满,或多痰涎,当吐之则愈。
庞曰∶若虚损及新产人不能吐者,可服枳实散。
(枳实细末,米饮调二钱,日可三四服。
)若有虚寒,手足冷及脉微弱者,枳实二两加桂枝一两,同末之,如前服。
病五六日以上,气结在脏腑,故腹满身重,骨节烦疼,当下则愈。
若小便少,手足心并腋下不滋润,尚未可攻之,当消息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
(以上解华佗治法。
)<目录>卷第一<篇名>太阳证属性: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
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
(此是太阳膀胱经,属水,《病源》云∶小肠者,非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其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病发热而恶寒,邪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邪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于阳者,随证用汗药攻其外;发于阴者,用四逆辈温其内。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
(补足阳明土,三里穴也。
)风者,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方言》曰∶南楚疾愈或谓之瘥,或谓之了。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自汗,四肢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与阳旦汤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八破,同煎服之。
(阳旦即桂枝汤异名。
)若小便数者,慎不可行此汤,宜用芍药甘草汤。
若误行桂枝附子汤攻表,则咽干、烦躁、厥逆、呕吐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阳气;若厥愈足温,更与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则谵语止。
\x芍药甘草汤\x 主脉浮而自汗,小便数,寸口脉浮大。
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汤,宜补虚退热,通治误服汤后病证仍存者。
(按古之三两,准今之一两。
古之三升,今之一升。
若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则铢两升合之分毫难以从俗。
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减半为一剂,稍增其枚粒,乃便于俗尔。
且仲景方云,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减半之剂,此古方一剂又加其半,庶可防病未尽而服之也。
有不禁大汤剂者,再减半亦得。
《肘后》所谓或以一分为两,或以二铢为两,以盏当升可也。
贫家难办,或临时抄撮皆可。
粗末每抄五钱,水二平盏,煎八分服之。
有姜枣者,每服入姜三片,枣三枚,一日三服,未中病可六七服也。
有不可作煮散者,是病势大,宜根据古方行之。
凡汤一剂,有附子一枚,增半之剂,合用附子一枚半。
古方不析枚者,是枚力要完也。
半两以上大附子,可当一枚半;四钱以上者,可用一枚为准。
枚伤多不妨,仲景云强人可加附子成一枚是也。
)芍药甘草(各一两半)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温分再服。
\x甘草干姜汤\x甘草(二两)干姜(一两)煎如前方。
\x调胃承气汤\x大黄(一两)甘草(半两)芒硝(一大合)细锉,水一升,煎上二味至五合,去滓,下芒硝烊化,暖服一盏,微溏为度。
如难利者,再与一剂。
太阳病汗证,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x葛根黄芩汤\x主之。
黄芩(三钱)黄连(三两)甘草(半两)干葛(二两)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饮一盏,日三服。
<目录>卷第一<篇名>阳明证属性: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
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此证恶寒可发汗,若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明,宜调胃承气汤,方在太阳证下。
)庞曰∶有三阳阳明者,其太阳阳明,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铄,或始恶寒,汗出多,寒罢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也。
凡阳明证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
二阳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干也。
浮大者,太阳受病也;长者,阳明也。
头腰太阳也,肌目鼻阳明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下之则愈。
(方在可下证中。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自微汗不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