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教案
《苏武牧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苏武牧羊》教案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语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情节,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苏武牧羊》故事情节的掌握。
2. 苏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1. 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
2. 学会通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二、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互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三、教学准备课文《苏武牧羊》文本、多媒体设备、相关历史资料、苏武形象图片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苏武牧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问题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苏武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牧羊的过程。
(2)讲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苏武的品质。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学习。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苏武的小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体现爱国精神。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反应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八、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苏武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开展苏武精神主题班会,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
3. 举办苏武故事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现对苏武的理解。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前二十分钟(一)教学目标: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
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
分两步走;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
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突然翻脸宁死不受辱抽刀自尽派人翻脸怒目圆睁痛骂叛逆——读词——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苏武牧羊》。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使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后被匈奴扣留。
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让其投降,苏武不从,被流放于北海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放他回国。
苏武把个人的荣辱和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在艰苦环境中牧羊十九年,终于回到祖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查阅工具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体会苏武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故事大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做贡献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难点:理解苏武在艰苦环境中牧羊十九年的坚定信念,以及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阅意思。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板书重点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讲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2)教师重点讲解苏武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苏武为什么能在北海牧羊十九年而不投降?5. 情感体验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动作等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苏武牧羊》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苏武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答案:1. 略2. 苏武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定信念,不辱使命,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苏武牧羊的故事背景和意义:需要重点关注苏武出使匈奴的历史背景,以及他被扣留和流放北海的原因,理解苏武牧羊事件的历史意义。
《苏武牧羊》教案(精选2024)

邀请学生准备以“苏武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分享自己对苏武忠诚 、坚韧、不屈不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汉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进行汉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答题形式检验学生对相 关历史文化的掌握情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THANKS
感谢观看
苏武最终获释归 汉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出使 匈奴,却因匈奴内乱被扣 留,要求他投降。
面对匈奴的威胁和利诱, 苏武始终坚守汉朝使节的 身份和尊严,宁死不屈。
匈奴单于为了羞辱苏武, 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 尔湖)牧羊,并断绝了他 的粮食供应。
在北海的艰苦环境中,苏 武靠吃野鼠和草籽度日, 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和汉朝的尊严。
01
苏武与匈奴单于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被匈奴扣留,与匈奴单于形成对立关系。单于对苏武
威逼利诱,试图使其屈服,而苏武始终坚守忠诚。
02 03
苏武与李陵
苏武和李陵同为汉朝将领,被匈奴扣留后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持、共同抵 抗的关系。李陵虽然最终投降匈奴,但他在苏武坚守忠诚的过程中给予 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苏武与汉朝皇帝
02
03
忠诚不渝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被匈 奴扣留十九年,期间始终 坚守忠诚,不屈不挠,是 忠诚不渝的典型形象。
威武不屈
在面对匈奴的威胁和利诱 时,苏武始终保持威武不 屈的气概,坚守自己的信 仰和使命。
忍辱负重
在艰苦的牧羊生活中,苏 武忍辱负重,历尽艰辛, 但始终未忘自己的身份和 使命。
其他角色形象塑造
05
CATALOGUE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
艺术手法运用鉴赏
旋律与节奏
教案通过深入分析《苏武牧羊》的旋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其悠扬宛转、深沉悲壮的音 乐特点。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鉴赏音乐如何刻画苏武坚韧不拔、忠诚不渝的 性格。
苏武牧羊 教案

苏武牧羊教案教案标题:苏武牧羊教学目标:1. 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苏武牧羊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苏武牧羊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苏武牧羊的故事资料。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具。
3. 学生练习本和纸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武牧羊的图片或简短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苏武牧羊故事的兴趣,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Step 2:讲解苏武牧羊故事(15分钟)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解苏武牧羊的故事情节,包括苏武被迫留在匈奴、苏武坚守原则、苏武最终重返中原等关键点。
Step 3:分组讨论与分析(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苏武牧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并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如“苏武的坚守原则对他有何影响?”,“苏武的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等。
Step 4:小组展示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补充。
Step 5:口头表达和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来进行口头表达或写作。
口头表达可以是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的简短发言,写作可以是一篇小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要求学生表达对苏武牧羊故事的感悟、对苏武的赞赏等。
Step 6: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反思和建议。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苏武牧羊故事的读后感或进行相关的扩展阅读。
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学生在家中进行苏武牧羊故事的角色扮演,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苏武牧羊故事的改编剧本创作,并进行小剧场表演。
五年级语文《苏武牧羊》历史传说教案

五年级语文《苏武牧羊》历史传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牧羊》这一历史传说故事,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传说故事的理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苏武牧羊》的内容,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关素材;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其他资料引入《苏武牧羊》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苏武牧羊》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
二、阅读理解(约20分钟)1.教师让学生独立阅读《苏武牧羊》这个故事,并标注重点内容;2.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三、讨论与分享(约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武牧羊》的理解和感受;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倾听其他组的分享意见。
四、道德教育(约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牧羊》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讨论苏武的品质和奉献精神;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苏武的精神,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创作与表达(约2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以《苏武牧羊》为题材,创作一个小故事或者写一篇感想文章;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苏武牧羊》的理解和思考,可以配合素材图片等。
六、展示与评价(约15分钟)1.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的创作和表达内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2.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之处。
【教学反思】通过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在理解《苏武牧羊》这一历史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篇一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恭恭敬敬、怒目圆睁、置之度外、屈指计算”等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1、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板书课题:苏武牧羊)2、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
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
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
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满头白发,旌节脱光了毛)(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快速读课文思考。
(受了很多折磨)3、在第一节里,我们了解到,苏武是代表汉朝的使者啊,怎么会受折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课文第四、五小节。
指名读。
心坚如铁具体表现在哪里?1、指名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匈奴王的“计”是什么?2、匈奴王借这件事想告诉苏武什么?(要么投降,要么就老死在异国他乡,无法回去)北海:现在俄罗斯的贝尔加湖3、苏武明白了一切,指的是苏武明白了,但是他。
《苏武牧羊》教案7篇

《苏武牧羊》教案7篇《苏武牧羊》教案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武牧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牧羊》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苏武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堂堂正气和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2、通过反复朗读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用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感悟苏武忠贞不屈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介绍苏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武牧羊》。
2、读题:苏武,一个在中国历刻下名字的人物,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并歌颂了这位民族英雄,并且它的被后世广为传颂。
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按自己的理解,正确、响亮地读出他们。
小黑板出示词语:匈奴玷污使臣羊羔旌节旷无人烟念念不忘忠贞不屈4、概括内容:能运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情吗?5、你能说说苏武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吗?用一个词概括。
二、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1、布置。
指导批注。
(培养学生圈点批画,自主学习的习惯)哪些让你感受到苏武的忠贞不屈?2、引导交流第三段。
句子一: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1)指名谈感受,教师指导。
(2)朗读:①当你知道这些时,能不能为这个句子加个,想想苏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②指名读。
句子二: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毛毡片充饥。
(1)理解:指名谈感悟。
引导抓住“忍饥受冻”“一连好几天”谈苏武受到的折磨。
(2)朗读:找学生先读接着教师引读(以学生为主,以读为载体,以语言描写为教学重点,让学生自悟自学)3、默读第4、5两节,思考:课文明明写了几件事,作者为什么要以苏武牧羊作为题目,而且用了2个小节来描述?句子一: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样的体温取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2)学生交流。(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朱阳镇第一小学“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案
课题
《苏武牧羊》
总节次
主备人
田粉青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
难点: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与补充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烟波浩淼、一片汪洋,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与补充
一、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掸翅膀
渗出黏稠推测热辣辣
2、琥珀是什么?
3、这块琥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
二、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三、汇报
1、缺淡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如——(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板书“形成?”)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板书:饿 渴 冷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理解:置之度外(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4)自己蓄水小结: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
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
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要点如下: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齐读。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如果不凑巧呢?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自由读。(评议)指名读。齐读。
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藏,这片神奇的国土就是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你们想欣赏一下它秀丽的景色吗?(放映南沙群岛图片)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里以前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是日夜守卫的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习英雄中的《南沙卫士》一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四、学习第六节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二、提出主线:通过初读课文,战士们在驻守中遭受的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饿印象,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下面请同
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战士们具有哪些精神品
质,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一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看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体现战士们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2、交流板书(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理解:旌节 板书板书:接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板书:握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板书:举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朱阳镇第一小学“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案
课题
《南沙卫士》
总节次
主备人
田粉青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难点: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与补充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 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2、这只是科学家想象这块琥珀被发现的一种可能,是不是只有这种可能呢?
3、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发现琥珀的可能?
4、渔民说这块湖泊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
过度:那么这块琥珀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齐读价值)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七、总结延伸
(虚拟情景)昨天,我在网上浏览得知,你们今天研究的这琥珀就陈列在我国生物博物馆里,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它,我想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为琥珀写一广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朱阳镇第一小学“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案
课题
《琥珀》
总节次
主备人
田粉青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最关键,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琥珀怎样形成的弄明白了吗?
六、学习“琥珀的发现以及价值”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
四、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
学习提示:1、个人自学,从中划出琥珀形成的条件;
2、每个组员在组内汇报,然后由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每组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组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