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

合集下载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指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指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n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原称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患。

传统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即莱特勒西韦综合征(Litterer-Siwe病,简称L-S病),汉-薛-柯综合征(Hand-Schuller-Christian病,简称H-S-C病)及骨嗜酸肉芽肿(eosinphilic granuloma of bone ,EGB)。

病因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多与体内免疫调节紊乱有关。

本病发病率估计1/20万-1/200万.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儿童,也见于成人甚至老人.不少报告提到男性患者居多.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孤立性的组织细胞的非肿瘤性质的异常分化。

嗜酸性肉芽肿是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的一种表现,以前称为组织细胞增多症X。

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生于5-10岁的儿童,侵犯部位为骨骼和肺。

这占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病例的60-80%。

黑人本症极少见。

嗜酸性肉芽肿可见于颅骨,下颔骨、脊柱和长管骨。

男女发生率比2:1。

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血沉升高。

嗜酸性肉芽肿病灶的放射线表现无特殊性,不同的部位,表现不同。

颅骨的病损表现为内外颅骨板层不规则的锋利的破坏,形成“斜边缘”,(Beveled edge),骨盆的缺损边界多模糊。

脊椎缺损多发生于椎体。

发生在长骨,则多位于股干,干骺端的髓腔中份。

病损可以造成骨内、骨膜的反应。

CT扫描及MRI 对于明确病变髓腔内的范围及对皮质骨的破坏程度有价值。

影像学诊断需与尤文氏肉瘤、骨肉瘤、转移瘤和化脓性骨炎鉴别。

大体组织检查、嗜酸性肉芽肿是软的、肉芽状、胶质状的组织。

颜色灰红、褐色或者褚黄色。

显微镜下观,嗜酸性肉芽肿内大量郎罕氏细胞。

这些郎罕氏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和髓腔内的树突状细胞。

电镜下,这些细胞与郎罕氏细胞一样都含有浆内的颗粒状小体,Birbeck’s颗粒。

镜下尚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多核砼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巨细胞。

医学ppt--肺郎格罕细胞增生症

医学ppt--肺郎格罕细胞增生症
和本病鉴别点在于:过敏性肺炎常有 吸入过敏源病史,一般以双肺中部及 底部明显,一般不形成囊泡状改变。
过敏性肺炎
骨骼系统表现
本病好发于扁平骨、躯干和长骨,尤其以颅骨、脊 柱、股骨好发。
影像学表现:早期为圆形、椭圆形穿凿样骨质缺损 区,可多发,边界锐利,随着病情进展破坏增多, 破坏不完全时破坏区可见小骨片,多个病灶融合呈 “地图状”。晚期病变蚀穿骨质呈穿凿样破坏,穿 破外板后肿物变软,触之有波动感,影像表现为缺 损骨质邻近肿胀的软组织影。
胸部表现
❖ CT表现:
早期为双肺内广泛分布的细支气管周围渗出的斑片影、磨玻璃影 和结节影,同时可合并小囊状改变,主要显示为结节状改变为主
随着病变进展,肺内可出现纤维条索影,部分呈网格状改变
中晚期可出现大囊泡状改变为主,结节直径多在1cm左右,囊泡 为薄壁或厚壁,少部分相邻囊泡融合成不规则形,囊泡间肺组织 轻度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并逐渐出现蜂窝肺改变。
双侧枕骨多发EGB,局部见小骨片,邻近软组织肿胀。
小儿早期EGB,左侧颞骨见圆形囊性 破坏区。
右侧锁骨及肩胛骨EGA,呈多囊样骨质破坏,周围 见不完整硬化边,软组织内见小斑点状死骨。
影像学检查
❖胸部表现 ❖骨骼系统表现
胸部表现
X线表现:
胸片诊断PLCH价值有限 边界不清的结节及网状结节影,呈对称弥漫性分布,肺 容积不变或增加。 如病情进展,则结节影逐渐减少,囊样改变逐渐增多。 早期常规胸部X线如发现间质性肺炎按正规治疗效果不 佳,迁延不愈,病情反复数月至一年不等应考PLCH, 应及早经行病理活检
结节病
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伴双肺网状、结节状及片状阴 影
二、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一次大量侵入血循环引起的 急性全身血行播散型结核病的一部分。

1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护理(精)

1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护理(精)

1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护理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 sis,LCH)既往被命名为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免疫失控性疾病。

目前多认为是一种非肿瘤性的朗格汉斯细胞异常增生,此种增生可能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导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较罕见,常采用化疗、激素、放疗方法进行单独或联合治疗[1]。

我科于2009年9月收治了1例肺、肝、脾、甲状腺及淋巴结等多器官受累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经抗炎、化痰、保肝、利胆及(10%葡萄糖250ml+长春新碱4mg静滴,第1d;生理盐水250ml+环磷酰胺1g静滴,第1d;强的松40mg口服,第1~7d,简称VCP方案)化疗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予以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31岁,因确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年余,咳嗽、咳痰20余天,自服沐舒坦无效!,于2009年9月15日由门诊收住入院。

患者于3年前胸腔镜下肺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给予强的松口服治疗1年,后因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行淋巴结活检及肝脏彩超及肝功能等检查后诊断为肝脏、淋巴结朗格汉斯细胞浸润及甲状腺功能减低,肝功谷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氨酸转氨酶(AST)明显升高,在外院予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化疗5次。

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黏膜重度黄染、巩膜重度黄染。

肝功能:总蛋白57g/L,白蛋白31g/L,球蛋白26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76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16U/L,碱性碱酸酶2544U/L,-谷氨酰转肽酶216U/L,乳酸脱氨酶(LDH)262U/L。

胸部CT示:肺部及脾脏表现符合组织细胞增生症;肝脏核磁共振(MRI):肝脾肿大,肝内多发炎性结节,肝胆管炎。

入院后予特治星抗炎、吉诺通化痰、甘利欣保肝及补充白蛋白、利胆退黄疸治疗后予VCP 方案化疗,复查肝功能:总蛋白59g/L,白蛋白33g/L,球蛋白32.3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82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18U/L,碱性碱酸酶920U/L,-各氨酰转肽酶1109U/L,乳酸脱氨酶(LDH)207U/L,全身皮肤及黏膜、巩膜黄染较前明显减退、病情平稳,于2009年10月11日出院。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简称LCH)是一组少见的瘤样病变,其年发病率约为4/1000 000。

过去因其病因不明而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近年通过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认为,肿瘤组织细胞中可发现朗格汉斯细胞的表面标记和典型的Birbeck颗粒,其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变异的郎格汉斯细胞(LC),故现称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发生在骨组织的反应性、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

多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5~1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男性略多于女性。

LCH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引起的骨病变为主,按照发病年龄和临床特点,一般分为3型,即:①勒-雪病(Abt-Letterer-Siwe disease,LS),②韩-薛-柯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 disease,HSC),③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或称单发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韩-薛-柯病多见于2~4岁儿童,又称为多发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勒-雪病以婴儿多发,青少年发病较少,可很快致死。

该2型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详见儿童口腔颌面部肿瘤章节。

本节重点阐述颌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由Finzi于1929年首次报告,后由Jaffe(1940)命名为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本病临床少见,在国内5所口腔医学院校病理科统计的20122例颌面部肿瘤中仅61例,约占各类肿瘤的3%。

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EBG是LCH中最常见的一型,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进展较慢,病程长。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偶见于老年人,有报道4岁以下的儿童占34%。

男女之比为2∶1。

全身骨骼均可发病,主要侵犯长骨、颅骨(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肋骨、盆骨等。

可单发,也可多发。

发生于颌骨的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以单发者常见,多发者约占25%。

肺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

肺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

02
环境因素:接 触有害物质或 感染病毒可能 导致疾病发生
03
免疫因素:自 身免疫系统异 常可能导致疾 病发生
04
其他因素:如 药物、辐射等 可能导致疾病 发生
临床表现
04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常规
异常、血清学检查异常等
03
肺部X线检查可见弥漫
性浸润影
02
发热、乏力、体重下降
等全身症状
01
咳嗽、胸痛、呼吸困难
等呼吸道症状
2
诊断与治疗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 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 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单
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咳 嗽、胸痛、呼
吸困难等 1
实验室检查: 4
血常规、生化 指标等
影像学检查:
2 X线、CT等
治疗方法: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为主,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化疗
预后: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在诊断后5年内 死亡
治疗新进展
01
靶向治疗:针 对特定基因或 蛋白进行治疗, 提高疗效
02
免疫治疗:通 过激活或增强 免疫系统来治 疗疾病,如 PD-1/PD-L1 抑制剂
03
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的 再生能力来修 复受损组织, 如间充质干细 胞
0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4
研究进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 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 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单
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研究现状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因 素有关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指南【2019版】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指南【2019版】

60.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概述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生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组织细胞疾病,旧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

2017 年版WHO 组织细胞疾病和巨噬-树突细胞系肿瘤分类标准中将其与Erdheim-Chester 病(ECD)共同分为L 组。

目前认为是LCH 是一种炎性髓系肿瘤。

病因和流行病学目前发现约50%LCH 患者的病变组织存在着BRAF V600E 突变,在BRAF 野生型患者中,33%~50%可以发现MAP2K1(编码MEK1 的基因)突变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其他基因突变(如ARAF 和ERBB3 等)。

BRAF V600E 突变可发生在造血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这也会影响LCH 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例如,如果突变发生于骨髓干祖细胞阶段,临床多表现为多系统高危型,而仅发生于朗格汉斯细胞阶段时,则多表现为单系统低危型。

因此,目前认为LCH 是一种以MAPK 信号通路激活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血液系统肿瘤,属于炎性髓系肿瘤。

LCH 的年发病率估计为0.5/100 000~5.4/100 000,男性稍多,本病常见于儿童,成人LCH 发病率低。

临床表现LCH 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病情从轻至重差异很大,因此容易被误诊和漏诊。

LCH 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发热热型不规则,可呈周期性或者持续性高热。

下丘脑受累患者可以出现中枢性体温调节异常。

2.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头皮和发际。

初起为淡红色丘疹,然后可以为出血性或湿疹样皮脂溢出样皮疹,继而结痂,结痂脱落后留有白斑。

3.口腔及眼耳鼻喉病变牙龈肿胀、牙齿松动,突眼,顽固性中耳炎伴外耳道皮疹为典型表现。

4.中枢性尿崩症垂体、下丘脑甚至其他部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少数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5.呼吸道症状咳嗽,重者憋喘、发绀,甚至反复气胸发作。

肺部体征通常不明显。

6.肝脾可以肿大,可以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肝功能衰竭和门脉高压,最终患者可死于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n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原称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患。

传统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即莱特勒西韦综合征(Litterer-Siwe病,简称L-S病),汉-薛-柯综合征(Hand-Schuller-Christian病,简称H-S-C病)及骨嗜酸肉芽肿(eosinphilic granuloma of bone ,EGB)。

病因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多与体内免疫调节紊乱有关。

本病发病率估计1/20万-1/200万.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儿童,也见于成人甚至老人.不少报告提到男性患者居多.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孤立性的组织细胞的非肿瘤性质的异常分化。

嗜酸性肉芽肿是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的一种表现,以前称为组织细胞增多症X。

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生于5-10岁的儿童,侵犯部位为骨骼和肺。

这占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病例的60-80%。

黑人本症极少见。

嗜酸性肉芽肿可见于颅骨,下颔骨、脊柱和长管骨。

男女发生率比2:1。

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血沉升高。

嗜酸性肉芽肿病灶的放射线表现无特殊性,不同的部位,表现不同。

颅骨的病损表现为内外颅骨板层不规则的锋利的破坏,形成“斜边缘”,(Beveled edge),骨盆的缺损边界多模糊。

脊椎缺损多发生于椎体。

发生在长骨,则多位于股干,干骺端的髓腔中份。

病损可以造成骨内、骨膜的反应。

CT扫描及MRI 对于明确病变髓腔内的范围及对皮质骨的破坏程度有价值。

影像学诊断需与尤文氏肉瘤、骨肉瘤、转移瘤和化脓性骨炎鉴别。

大体组织检查、嗜酸性肉芽肿是软的、肉芽状、胶质状的组织。

颜色灰红、褐色或者褚黄色。

显微镜下观,嗜酸性肉芽肿内大量郎罕氏细胞。

这些郎罕氏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和髓腔内的树突状细胞。

电镜下,这些细胞与郎罕氏细胞一样都含有浆内的颗粒状小体,Birbeck’s颗粒。

镜下尚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多核砼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巨细胞。

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进展

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进展

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进展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进展概述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Adult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LCH)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疾病,主要由成人骨髓内发育异常的朗格汉斯细胞引发。

该疾病临床上以骨骼损害、肺部病变和皮肤损害为主要特征。

本文将重点介绍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

以泼尼松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疗法可以抑制朗格汉斯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并减轻症状。

然而,长期使用可能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高血压和免疫抑制等。

2. 化疗药物阿霉素是一种化疗药物,可用于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

它通过抑制朗格汉斯细胞的增殖和活性,从而减轻症状和改善疾病进程。

然而,阿霉素的使用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如肝脏损伤、骨髓抑制和感染等。

3. 靶向治疗药物最近的研究表明,靶向治疗药物在处理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噻吗班尼是一种针对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的BRAF V600E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

该药物与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抑制该信号通路的活性来达到抑制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的效果。

在临床试验中,噻吗班尼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生存率。

其他治疗方法1.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患有反复复发或晚期疾病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考虑作为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替换为健康的供者干细胞,达到修复异常造血系统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局部治疗对于局限于骨骼或皮肤等特定部位的病变,局部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常见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局部激素注射等。

这些方法可以减轻局部病变的症状,但对于全身性疾病效果有限。

结语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罕见而复杂的疾病,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

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药物的长期使用和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
肺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特征是CD1+细胞(郎罕氏细胞)增生。

组织细胞增生症协会重新分类工作组认为包括2个亚型:局限性疾病()和多系统受累()。

肺部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可以是孤立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也可以是多系统的一个表现。

吸烟与郎罕氏细胞在呼吸道上皮表面积聚有关。

PLCH的肺局部表现为年轻吸烟者少见的一种致死性疾病。

绝大多数患者是30-40岁的吸烟者,尽管女性患者往往发病后生活能够自理,但男女发病比例仍相似,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胸痛,及体格变弱、喀血。

在判断肺是否受累时,检查气体交换功能比检查肺功能更敏感。

肺功能检查可能可能正常、阻塞、受限或者混合型【27,28】。

大约有10%的患者有囊状骨破坏,且出现在肺部发病之前。

大约有1/4的PLCH患者没有症状,而胸片表现不正常【27,29】。

有15%的患者,胸痛的气胸是临床始发症状,且可以反复发生,要开胸手术,且要防止胸腔引流管【30】。

PLCH的放射学表现包括模糊的结节、和弯曲的/网状的透过度减低区。

网状透过度减低区相当于薄层CT上观察到的叠加囊肿。

在上肺野和中肺野以网状改变为主,肋膈角一般不受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胸片上结节的数量减少,囊性变增加;在胸片上肺的容积往往正常后增加【31】。

CT很容易做出LCH的诊断。

早期,HRCT上发现边界模糊的结节状透光度减低区(直径在1-10mm不等),主要分布在支气管的周围。

约10%的患者可以看到囊化结节;晚期,常常可以看到直径在几毫米到数厘米的囊腔,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不规则形。

其病理机制不清,可能是多种机制作用的结果,包括细胞结节中央部分坏死,或者因为支气管阻塞而致周围气腔扩张。

有时,囊性变和肺气肿很难鉴别。

肺气肿见不到壁可能是唯一的鉴别点【32,33】。

从组织学上看,LCH早期的特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