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浮生六记_与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浮生六记》两种英译本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文 章 编 号 :6 4—93 (0 10 0 5 0 17 2 5 2 1 ) 6— 0 5— 6
张 卿
( 青海师范大学 外语 系 , 青海 西 宁 8 00 ) 10 8
摘
要: 沈复所著 《 浮生六记》 是一部水平极高 、 影响颇大的 自传体随笔 , 在清代笔记体 文学 中 占有 相 当重要 的位置 。《 浮
M i safl ne wa u l—d e s fmiy.o e o c o — r s a l n fs h l
asa d g nl e pe … ( hr y M. lc ) r n e t P o t … e S ie Ba k1 l
汉 语 中 的“ 冠之 家 ” 学 者 文 人 之 家 的意 思 , 衣 是 所 以 , 语 堂 的 译 文 是 “ c o r Sf l” 但 是 林 a shl ’ a y ; a mi S ie Bak将 其 翻 译 为 “ul rs fm l ,n hr yM. l l c fl—des a i o e y o h l sadg n ep ol. 她对 “ 冠 之 家 ” 翻 f c oa n e d epe ” s r 衣 的 译 又是 字 字对 译 , 与林 语 堂 的翻译 比较而 言 , 言显 语
收 稿 日期 :0 1 1 O 2 1 一l 一 1
作者简介 : 张
卿 (9 5一) 女 , 17 , 青海西 宁人 , 青海师范大学外语
・
5 ・ 5
青 海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育 科 学 版 ) 教
“ ” 出一 个 明确 具 体 的定 义 , 从 后来 学 者 们 的 信 给 但
生六记 》 向英语 国家 的译介 是 由林语堂和英 国汉学家 Sie ・ l k h l M Ba 完成 的。本 文以《 ry c 浮生六记 》 译介 本为对 象 , 语堂 对林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典籍英译中的运用——以林语堂英译《浮生

·90·
牡丹
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为 生搬硬套的译文会晦涩难懂,在典籍英译中,语义翻
题,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的生活轨迹,字里行 译须谨慎运用。中国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具有象征性,
间流露出的恬静生活情趣和处世态度与林语堂的“性 文人用黄鹤表思乡之情,玉笛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乐器。
灵文学”极为相似。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译后记中 文中的“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表情功能为主,所以主要运用语义翻译法。《浮生六记》 sending its melodies down the fifth-moon plum-blossoms
是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译文应主要运用语义翻译。 in the city”。“yellow stork” 和“jade flute” 在 英 语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在《翻译教程》和《翻译问题探讨》中,纽马 克探讨了文本分析、翻译过程、文化词汇、隐喻、新 词和专有名词的翻译及翻译批评模式的构建等,为翻 译实践与批评提供了新视角。为兼顾作者和读者,译 者可交替采用语义和交际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 思想,实现交际目的。 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 句法结构容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 作的语言特色与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语言 的表达功能”。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 意图,而不是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无需把译文放到目 的语的文化情境中。“语义翻译认为文本的内容和形 式是统一的整体……在结构和词序的安排上力求贴近 原文,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音效果”,它比交际翻译 更具体,更复杂,易造成超额翻译。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 译和语义翻译法,进一步丰富了翻译理论。英译中国 典籍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实现全球文化共荣的目 标。但中国典籍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译者需具备扎 实的文化和双语基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林语堂《浮 生六记》译本中的译例,以探求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 译法对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适用度。
_浮生六记_与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收稿日期]2008-05-10[作者简介]聂咏华(1979)),女,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文化及翻译研究。
2008年9月第14卷 第5期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fH uBe iAdult Educati o n InstituteSep ,2008V o .l 14 N o .55浮生六记6与林语堂的翻译策略聂咏华(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英译本5浮生六记6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
本文从英译5浮生六记6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关键词]5浮生六记6;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878(2008)05)0077)02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交流过程。
文学翻译所要求的亦远非将原作的词句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原作的形义以及原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译者应设法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林语堂多年的求学或工作经历使得他对西方语言及文化的熟悉程度非常人可比,再加上他对本国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因而得以成功地将许多中国古典作品译成英语,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给西方。
这一点可从他所译清朝沈复5浮生六记6一书中得到印证。
该书详细讲述了作者夫妇的日常生活,其中不乏对中国古代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世态人情的生动描写,林语堂先生在其翻译中贯穿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0的三重标准,值得我们借鉴。
一、林语堂的翻译观林语堂深受西方文化濡染,由于其生活和教育背景,西方文化在他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构成他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与此同时,他又深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尽管他的思维方式有着西方文化因素,但是他的信念、态度和行动仍然受到文化中最深层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支配。
【试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浮生六记林语堂

【试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浮生六记林语堂林语堂一生著述及译作逾五十部,在向西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贡献卓著。
他主要以英文进行创作,其精妙纯熟的英文连以英文为母语者亦自愧不如。
林语堂代表作有三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这几部作品在欧美风靡一时。
一方面是满足西方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同时,也向西方读者宣传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哲学及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此后,他将工作重心转为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化。
这种转变与他身居美国的生活现实和其独特的主观因素有直接的关联。
与通过译介外国作品、引进外国文化,从而发展、丰富本国文化的中国人不同,林语堂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投其所好、符合自身个性及气质并反映中国人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的中文经典,用西方人的审美眼光来审视中国文化,用适合西方人阅读口味的文字来介绍中国文化。
在林语堂的译著中,《浮生六记》最见功力,据说前后易稿十余次。
该书为清朝沈复所著自传体小说。
作品涉及生活艺术、山水景观、文艺评论、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
一般认为,林语堂选译此书,一是书中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的性格气质、处世哲学恰好印合了他的人生态度和性情。
正如林语堂在“译者序”中写道:“在这个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在他们面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丽的东西”。
再者,由于林语堂作品在欧美等国畅销,西方读者对东方的古典哲学观和无为闲适、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书中描述的迥异的生活状态对于身处高度工业化社会竞争中的西方读者是颇有吸引力的。
细细研读林译《浮生六记》,不难发现,译者凭借扎实的双语功底和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处理文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译作并未机械地坚持单一的翻译策略,而是适时地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通俗易懂,达到了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由来已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率先使用异化翻译法和归化翻译法这两个术语来描述翻译策略。
透过《浮生六记》英译本解析林语堂的文化因素翻译策略

ma k u a o n t o p . ( 2) 妾 见市 中卖 馄饨 者 , 其 担锅 灶无 不 备 。
( P . 1 1 4) I h a v e s e e n wo n t o n s e l l e r s i n t h e s t r e e t s w h o c a r r y
次。 ”正因为这样的反复推敲、修改 ,使 《 浮生六记 》 成 为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 ,甚至在英国的杂志发表后
一
引言
都颇受推崇。全书贯穿着林语堂 “ 忠实 、剧 顷、美”的翻 译三原则 ,他精纯娴熟的英文也给我们的翻译工作提供了
借鉴 的范本 。本 文 旨在透过 这一经典 译作 ,探 讨和分析文
述 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包括婚姻生活、 家庭变故、 闲情逸趣 、山水游记等。此书深得林语堂的喜爱 ,他在
英译本后记中写道 :“ 余深爱其书 ,故前后易稿不下十
读 者 。如 :( 1 )服余 衣 长一 寸半 ,于腰 间折 而缝 之 ,外
加 马褂 。 ( P . 5 8) As my g o wnwa s f o u n dt ob e a l l i n c h a n d a
h a l ft o o l o n g ,s h e t u c k e d i t r o nd u t h e wa i s t nd a p u t o n a
译 策略发挥 得淋漓尽致 。译文 中妙笔生 花之处 比比皆是 , 让人 称绝 。本文通 过一些典型 的译句 , 对此 进行分析 。 1 . 音 译 法
入语读者 ,而对原文中的源语文化大肆修改,又必然使译
文丧失 了原有 的 “ 异 国风 味” 。 这 种两难 的困境 , 对译者在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浮生六记·林语堂原作:沈复作为深受喜爱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丰富而精彩。
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擅长英文写作,又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
林语堂不仅向世界通俗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向中国大众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短短十四个字正是对林语堂先生整个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原创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
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又促使其坚持不懈地将中国文化经典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如《浮生六记》和《兰亭集序》,在众多精彩译著中尤以《浮生六记》译本为最佳,语言地道,充满恬淡从容之美。
在《翻译论》中,林语堂先生谈道:翻译是门艺术,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水平和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成功的捷径。
林语堂先生把翻译上升到了艺术学派的高度,认为要使译文成为“艺术”,译者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是译者要对原文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第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要好,能写出流利畅达的文字;第三是严格的翻译训练,并且能在翻译实践中理性认识和学习各种不同的翻译思想。
在这个概念上,他还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
林语堂先生的核心翻译思想可以用“忠实、通顺和美”这三条标准进行简单的概括,而这三条标准在译本《浮生六记》中都有所体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散文,不仅记录了他和爱妻平凡又有趣的居家生活,也将其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一并展现给读者,所用语言平易简洁,富有生活气息。
而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也通畅易懂,极富神韵。
01准确传神以求忠实在《浮生六记》译本中,林语堂先生用词准确,译文传神,充分展示了何为忠实的译文。
选取了译文中某些时间的翻译来分析林语堂先生的用词准确,同时也选取了一例分析其译文传神的特点。
例1:甘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
浅析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的民俗文化翻译

浅析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的民俗文化翻译《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作的自传体散文,写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质朴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和情投意合的妻子陈芸生活中的闲情逸趣。
书中不乏对当时民俗文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苏州地区的节庆习俗和生活礼仪,别具文化特色。
王佐良说过,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
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王佐良,1989:34)。
民俗文化也属于这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
译者在翻译民俗文化时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的文化特色,保持作品独立的文化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不能给译文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如何在两者兼顾的情况下给出合适的译文一直是译者所面对的难题。
《浮生六记》的林语堂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译成于1935年,被誉为林语堂“最见功力的(英文)译作”(出版说明沈复,1999),其“情感真挚,译笔灵动,优美流畅,流传甚广,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李玉良,2005:79)。
林语堂作为翻译大家,“两脚踏东西文化”(出版说明沈复,2009),对作品中民俗文化的处理自有其精妙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译作中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探究其原因、得失以及对当前文化外译的指导意义,为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翻译提供些许思路。
1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的民俗文化翻译方法1.1 替换对于部分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表达的民俗文化现象,林语堂选择变通处理,用英语中相似的文化现象进行替换,方便西方读者阅读。
但这种做法只能取得表面上的等同效果,实际上会导致原作品中文化信息的丧失,如将“鬼节”译为“All Souls’ Day”(沈复,2009:28-29)。
鬼节又称中元节,是道教节日,时间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日子。
《浮生六记》论文:《浮生六记》林语堂翻译三原则

《浮生六记》论文:《浮生六记》林语堂翻译三原则【中文摘要】作为中国杰出的翻译家,林语堂成功地翻译了清朝文人沈复的自传式作品《浮生六记》。
该书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六章,再现了中国传统生活,反映了古代文人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经过十多次认真修改,《浮生六记》成为了林语堂最有代表性的翻译作品之一。
本文在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林语堂译本中极具代表性的词组、句子和段落,深入剖析了林语堂的译文如何反映原文的思想,体现原文的风格以及保持原文的流畅性,旨在促进对林语堂以及《浮生六记》翻译的研究。
在对译本的分析过程中,作者也表达了自身对泰特勒翻译原则和林语堂翻译作品的理解。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林译《浮生六记》的相关研究以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中的第一原则认为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文的思想。
修辞,迷信和文化词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交流。
林语堂既是一名忠实读者更是一名成功的译者。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林语堂译本中词语的修辞运用,词语中的迷信成分的处理,文化词的翻译都成功的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完整地复述了原文的思想;第二原则认为译文的风格和表达形式应该和原文一致。
诗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发展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但是与此同时,诗歌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很苛刻,这是由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通过对译本中诗歌以及段落翻译的分析,本文发现林语堂精通原作语言,并且对作品主题十分熟悉,通过译语传达了原文作者的风格和笔调;第三原则认为译文应具备与原作一样的流畅性。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式作品,作品中记录了中国古代传统习俗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语句。
泰特勒认为保持原作的流畅性是翻译过程中最难做到的。
通过深入分析译文中中国习俗,情感语句和习俗的翻译,本文认为林语堂凭借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非凡的文化修养,成功地保持了原作的流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5-10[作者简介]聂咏华(1979—),女,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文化及翻译研究。
2008年9月第14卷 第5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 Bei Adult Educati on I nstitute Sep,2008V o l .14 N o .5《浮生六记》与林语堂的翻译策略聂咏华(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
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关键词]《浮生六记》;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878(2008)05—0077—02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交流过程。
文学翻译所要求的亦远非将原作的词句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原作的形义以及原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译者应设法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林语堂多年的求学或工作经历使得他对西方语言及文化的熟悉程度非常人可比,再加上他对本国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因而得以成功地将许多中国古典作品译成英语,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给西方。
这一点可从他所译清朝沈复《浮生六记》一书中得到印证。
该书详细讲述了作者夫妇的日常生活,其中不乏对中国古代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世态人情的生动描写,林语堂先生在其翻译中贯穿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三重标准,值得我们借鉴。
一、林语堂的翻译观林语堂深受西方文化濡染,由于其生活和教育背景,西方文化在他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构成他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与此同时,他又深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尽管他的思维方式有着西方文化因素,但是他的信念、态度和行动仍然受到文化中最深层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支配。
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他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正因为林语堂有着这样的文化教育背景,使他不似“国粹派”那样保守与狭隘,也不像“欧化派”那样容易食而不化。
而这独特的教育背景,也造就了林语堂与众不同之处:脚踏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化可以宽容地包纳,客观地叙述,超脱地对待。
因此,他能超越对中西文化肢解式的理解,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对两种文化进行观照,从而避免了一叶障目和盲人摸象的弊端,同时也因为他不断用东方和西方的眼光相互参照,所以令人耳目一新。
林语堂先生深谙东西文化、精通中英语言,这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语堂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这一优势,他非常自信地认定自己是最适合承担向西方介绍“伟大而煊赫的中国”传译者之一。
[1]作为“脚踏东西文化”的学者、作家、翻译家,林语堂先生向东方人介绍西方文化、向西方人介绍东方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必然涉及中英文字间的转化,因此,林语堂先生也写过不少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其中以《论翻译》影响最大。
他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总结了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同时,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释义为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
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林先生认为应该是以句为本位且根据中文心理行文的林先生是就英译汉而言。
简言之,通顺的译文应以句为本位且根据译文心理行文至于美的问题,他认为“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简言之,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标准可化为一个词—传神,用他的话说就是“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2]在“字神”与“句神”不冲突的情况下应首先保证主要词的准确传达,若有冲突,则以整个句子的准确传达为准,在此基础上揣摸把握则可做到准确传达原文风格,即“传神”,这是最终的目的。
林语堂在其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中提到,翻译是一门艺术,认为翻译家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对中西艺术进行同异比较不是他最终目的,对之进行兼顾融合更为重要。
换言之,如何在优劣长短的比较中,找到中西艺术兼顾融合的途径,这是林语堂的奋斗目标。
《浮生六记》叙事写人生动传神,寥寥几笔便使人物性格、物状情致跃然纸上。
俞平伯先生在《校点重印浮生六记序》中如此评述它“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如此形神兼备之作,达意传神实非易事。
林语堂先生亦自称翻译过程中“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可见译事之难,其翻译态度之诚。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其中可供欣赏、探讨、借鉴之处颇多,译本甚为成功,“颇有英国读者不忍卒读,可见小册人人之深也”。
[3]本文仅就书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的翻译作一番赏析,与读者一起体会林语堂先生在将中国文化传递到西方时汇精传神之妙笔。
二、林语堂的翻译策略从林译思想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维护本民族语言文化,也要尊重外来的“异”的成分,这两种态度的结合就是译者努力达到的“忠实”翻译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皆以原作为中心,依势而成,或直译、或意译、或加注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各种不同语境和内容的要求,尽量保全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
1.保留原语文化。
(1)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
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p172)译文:"Even if you should leave me half-way like this,"I said,"I shall never marry again.Besides,’it is difficult t o be water f 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and difficult t o be cl ouds f or one who has seen the Yangtze Gorges.’"“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寄喻了诗人对亡妻的怀恋之情。
诗人把妻子喻为神女化成的“巫山之云”,将与妻子的感情喻为浩森无垠的“沧海”,相形之下,任何“水”或“云”皆黯然失色。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
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作者沈复引用此典故,意欲向垂危的妻子表达夫妇曾甘苦与共、情笃义挚,再无任何情感可替代。
林语堂先生以直译的手法翻译此句,虽然未做任何解释,但英语读者仍能通过字里行间丰富的意象领略到个中文化内涵,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此译既保全了原文的意象又留存了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可谓形意神俱备。
2.符合译语文化。
(2)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
(p192)译文:Once I als o sa w at the home of a merchant at Yangchow t w o pots,one of box wood and one of cyp ress, p resented t o hi m by a friend fr om Yüshan,but this 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 ore s wine.“明珠暗投”源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用于比喻贵重的东西落人不识货的人的手中。
原文中的“黄杨翠柏”为珍贵盆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供文人雅士玩赏之用,却被送给了一个满身铜臭的庸俗商人,故而作者要发感叹说是“明珠暗投”了。
而“pearls before s wine”的含义为“valuable things of given t o peop le who do not app reciate the m”,正与“明珠暗投”之意不谋而合。
译者借用英语中现成的俗语来翻译,在不损害原文含义的情况下使读者读来易于理解,且倍感亲切。
3.原语与异语文化相结合。
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很注重文化的传播,他一方面考虑到作为读者的外国友人的阅读需要,用简洁明了的方式,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传递中国文化,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保留中国文化的一些原汁原味,也保留了处于中国文化的专有名词,在一些翻译的方面也尽可能保留一些具有中国味道的翻译方式。
同是在必要的时候就采取两种文化结合的方式,达到双重效果。
三、结语译者一方面要与两种不同的文化认可,另一方面要肩负文化使者的责任,引进和归化原语的文化因素,为目的语文化所接受,同时丰富译语文化。
在《浮生六记》的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大胆地采用归化、异化等策略处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向西方读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现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三重标准,这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难能可贵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1]沈艺虹.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一试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策略[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2):51-55.[2]程宝燕.林语堂与翻译[A].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0-85.[3]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胡 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