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入阴囊腹股沟直疝2例

合集下载

腹阴囊鞘膜积液2例并文献复习

腹阴囊鞘膜积液2例并文献复习

腹阴囊鞘膜积液2例并文献复习
腹阴囊鞘膜积液是一种少见的疾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介绍两例腹阴囊鞘膜积液患者的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增
加对该病的认识。

病例一
患者,男,29岁。

主诉右侧腹阴囊肿胀,约1个月前开始出现,无明显疼痛,步态正常。

体格检查显示右侧腹壁、阴囊和股部明显水肿,双侧睾丸大小形态一致,质地正常,
无明显压痛。

经B超检查发现右侧腹股沟区域近股骨头处可见一条条状回声,大小约为
2.7×0.9cm,符合腹阴囊鞘膜积液的表现。

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症状缓解,术后1
年随访未见复发。

文献复习
腹阴囊鞘膜积液更常见于男性,常见症状为腹痛、阴囊肿大、少量出血和尿道阻塞。

三者缺一不可诊断本病。

B超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手术治疗是本病
的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后的生活质量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须密切随访,以检测患者是否存
在复发。

本病诊断和治疗仍需更多研究。

结论
腹阴囊鞘膜积液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疾病,早期诊断很重要。

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
治疗方法,治愈率较高,但患者复发率较高,需要密切随访。

对于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右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一例

右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一例

右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一例【一般资料】男性,80岁,农民【主诉】发现右侧腹股沟可复性肿物20年,不能还纳3小时入院【现病史】于入院前20年无意中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枣样肿物,坠入阴囊,平卧时可消失,无红肿,无疼痛,未予处理。

于入院前3小时肿物坠入阴囊后不能还纳。

为进一步诊疗门诊查:B超:右侧腹股沟疝。

以“右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收入我科。

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二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未予规范化治疗。

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疾病史【查体】T:36.1℃,P:98次/分,R:18次/分,BP:191/11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

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口未见异常,颈软无抵抗。

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及干性罗音及哮鸣音。

心脏浊音界不大,心率:98次/分,节律规整,各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

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存在。

右侧腹股沟处触及3*4cm包块,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触痛。

右侧阴囊内可触及睾丸和附睾,左侧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腹股沟B超:右侧腹股沟疝【初步诊断】1.右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2.高血压病【鉴别诊断】1.右侧隐睾:右侧阴囊内触不到睾丸,B超可鉴别。

2.右侧交通性鞘膜积液:每日起床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平卧后肿块缩小,透光试验阳性【诊治经过】治疗计划:1.护理:二级护理?.饮食:禁食水3.治疗方案:完善检查,给予液体支持治疗,必要时急诊手术。

【临床诊断】1.右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2.高血压病【分析总结】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因外环狭窄,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外敷内服治疗腹股沟斜疝二例

外敷内服治疗腹股沟斜疝二例

外敷内服治疗腹股沟斜疝二例孙姝阳【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16(025)008【总页数】2页(P890-891)【关键词】腹股沟斜疝;茴香散结汤;回春膏;治疗【作者】孙姝阳【作者单位】116013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正文语种】中文患者,男,5岁。

患孩在2岁时被家人发现右侧腹股沟有梨形肿物隆起。

平常多因啼哭、久站而引发,平卧时可回纳。

曾在某医院确诊为“腹股沟斜疝”,需手术治疗,家属惧怕手术,故来我院诊治。

检查:站立时右侧腹股沟有椭圆形、约指头大肿物,上部呈蒂柄状,柔按肿物可以还纳腹腔,增加腹压时又可出现,少腹冷痛、坠胀,舌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诊断为肝郁气滞,寒湿凝结引起的腹股沟斜疝。

1.1 初诊治疗治疗以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

内治处方:茴香散结汤加减。

柴胡6 g、升麻6 g、小茴香6 g、木香6 g、乌药6 g、香附6 g、猫爪草10 g、荔枝核10 g。

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50 mL,早晚分2次温服。

外治法:用回春膏外敷疝肿,2 h/d。

回春膏组成与制作方法:大黄9 g、田七15 g、荜拨6 g、红条紫草12 g、僵蚕6 g、元明粉9 g、半夏6 g、地丁6 g、生南星6 g、血蝎9 g、蟾酥1 g。

上药研细末和匀,加蜂蜜调和为膏。

1.2 复诊经服药3剂和外敷治疗后,疝肿凸出时间明显缩短,腹部冷痛减少,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药已对症,但需加强散结之药。

上方加炒山甲6 g、皂角刺6 g。

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100 mL,早晚分2次温服。

外治法同前。

1.3 三诊服药3剂和外治后,疝肿渐回纳,不轻易凸出,守方继服,外治法同前。

1.4 四诊服药30剂和外治后愈,随访1年未复发。

患者,男,65岁,近2个月来出现腰膝酸痛,少腹坠痛。

1周前左右腹股沟三角突然出现半个乒乓球形大肿物,阴囊肿胀,遇寒、久站和久行时加重,经友人介绍来我院就诊。

检查:面色苍白,气短语低,在右腹股沟近阴囊三角处有乒乓球大小之气疝,半球形,基底较宽,按之不甚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腹阴囊鞘膜积液2例并文献复习

腹阴囊鞘膜积液2例并文献复习

腹阴囊鞘膜积液2例并文献复习腹阴囊鞘膜积液是指在腹腔内腹膜腔内积聚液体,可以是浆液、渗出液或脓液,在腹膜和睾丸之间形成潴留囊肿。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腹腔内其他器官的疾病导致的,比如腹膜炎、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腹腔内肿瘤等。

本文将结合两例腹阴囊鞘膜积液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做一次复习。

临床病例一:患者:65岁男性主诉:右侧阴囊肿胀半年既往史:无手术史、无特殊疾病病史查体:右侧阴囊肿胀,触诊有明显液性感影像检查:腹腔超声检查发现右侧腹膜腔内有大量积液,右侧阴囊CT显示明显肿胀,并有液性密度影。

临床诊断:右侧腹阴囊鞘膜积液治疗方案:行手术腹腔镜下腹膜腔内积液引流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

预后:术后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预后:术后积液得到明显缓解,但随访3个月发现复发,随访中继续监测。

文献复习:1.《腹阴囊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和医学影像学特征》该文献报道了20例腹阴囊鞘膜积液的临床资料及医学影像学特征。

其中13例合并腹膜炎、3例合并腹腔内肿瘤、4例合并腹腔手术史。

医学影像学表现主要以超声及CT检查,大部分病例显示腹膜腔内积液,阴囊CT检查多有积液表现。

治疗以手术引流为主,合并抗感染治疗。

2.《腹阴囊鞘膜积液的诊断及治疗》该文献从诊断及治疗两方面对腹阴囊鞘膜积液进行了深入总结。

指出临床医生在对该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时,应充分了解病史和病情,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上,建议手术治疗为首选,引流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结论:腹阴囊鞘膜积液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疾病,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上需要充分重视。

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并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腹股沟疝气

腹股沟疝气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

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

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

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别称腹股沟疝气英文名称inguinalhernia 就诊科室外科常见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专家解读为什么腹股沟疝最为常见?腹股沟疝是指人的大腿根部即腹股沟处突出体外的包块。

就诊科室外科常见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腹股沟疝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此外,老年人因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1.可复性疝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平卧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肠呜声。

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腹股沟疝的分型

腹股沟疝的分型

腹股沟疝Gilbert分级1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小于一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完整;2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介于一指和二指之间,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欠完整;3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或疝囊进入阴囊;4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整;5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小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6型:马鞍疝(同时合并直疝和斜疝)7型:股疝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分型Ⅰ型:疝环缺损小于1.5cm(约一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 3.0cm (约两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Ⅲ型:疝环缺损超过3.0cm(大于两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且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Ⅳ型:复发疝。

腹股沟疝的分型腹股沟疝的分型疝的分型的目的是为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的手术治疗和更为有效的评估治疗的疗效。

为了这一目的,Casten、Halverson和McVay、Gilbert和Harkins、Bendavid、Nyhus等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疝分类方案。

但由于分类系统过于繁琐,目前尚无一种分类方法被广泛接受。

这里分别介绍Bendavid和Nyhus的分类方法。

一、Bendavid的T.S.D.分型Shoudice医院的Bendavid提出T.S.D.分类方案(类型、分期、范围)来描述五种类型的腹股沟疝。

Ⅰ型或前外侧疝(以前称之为斜疝);Ⅱ型或前中侧疝(以前称之为直疝);Ⅲ型或后中侧疝(以前称之为股疝);Ⅳ型或后外侧疝(以前称之为血管前疝);Ⅴ型或前后侧疝(以前称之为腹股沟股部疝)。

每一类型分为三期,代表在解剖上疝突出的程度。

Ⅰ型:第一期:疝块从深环延伸到浅环。

第二期:疝块超过浅环,但是没有进入阴囊。

第三期:疝块进入阴囊。

Ⅱ型:第一期:疝块在腹股沟管的界限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入阴囊的腹股沟直疝2例
【关键词】直疝;阴囊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8-0115-01
1 病例介绍
1.1 病例1
患者张某某,男性,69岁。

因“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6个月”于2009年8月2日入院。

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

入院查体:站立时右侧腹股沟区可及一约8 cm×6 cm×6 cm肿块突出,质软,光滑,部分突入阴囊。

平卧时可回纳,按住腹股沟内环处肿块仍可突出至阴囊。

腹股沟超声:疝囊自腹壁下动脉内侧通过,提示右侧腹股沟直疝可能性大。

胸正位片示:双肺纹理增强,慢性支气管炎。

余常规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第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作右侧腹股沟斜切口,术中游离后见疝囊由直疝三角突出,疝环约5 cm×6 cm,腹横筋膜薄弱,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外环疝入阴囊。

术中诊断:右侧腹股沟直疝。

采用强生uhs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患者住院7 d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至目前无复发。

1.2 病例2
患者李某某,男性,78岁。

因“左侧腹股沟现可复性肿块10年,增大5天”于2010年5月31日入院。

既往前列腺增生病史20年。

入院查体:站立时左侧腹股沟区可及一约5 cm×4 cm×5 cm肿块
突出,部分突入阴囊。

平卧时可回纳,按住腹股沟内环处肿块未突出至阴囊。

腹股沟超声:疝囊自腹壁下动脉内侧通过,提示左侧腹股沟直疝可能性大。

余常规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第2日在硬膜外麻醉下作左腹股沟斜切口,术中探查见疝囊由直疝三角突出,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内容物为小肠,腹横筋膜明显薄弱,疝囊经腹股沟外环坠入阴囊。

术中诊断:左侧腹股沟直疝。

采用强生uhs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患者住院8 d痊愈出院。

术后2个月行前列腺电切术,术后排尿状况改善。

随访至目前无复发。

2 讨论
腹股沟直疝是腹股沟疝的一种类型,约占腹股沟疝的5%~15%。

目前国内的权威著作《黄家驷外科学》认为腹股沟直疝疝囊不进阴囊;全国高等院校教材7年制版《外科学》认为“直疝绝不进入阴囊”。

但在实际工作中,偶有报道突入阴囊的腹股沟直疝,据统计国内有文献报道直疝进入阴囊的发生率为1.7%[1]。

这就值得医护人员注意,避免机械的强套概念,导致误诊。

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在近两年工作中,共行253例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共发现2例突入阴囊的腹股沟直疝,发生率为0.7%。

现就这一少见病例进一步探讨。

首先,直疝与斜疝的疝囊进入阴囊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斜疝疝囊自腹壁下动脉外侧内环口突出,经腹股沟管从外环口进入阴囊。

而直疝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直疝三角向前突出,疝囊表面的腹横
筋膜较为薄弱甚至缺损。

当直疝疝囊直接向表面突出时,如果前方的腹外斜肌腱膜仍然坚韧,可形成一定的阻力,而各种腹内压增高因素导致疝囊进一步增大时,疝囊则突向相对薄弱的外环口,并进一步突入阻力更低的阴囊。

其次,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疝囊突出阴囊的层次是不同的。

直疝疝囊位于腹横筋膜深面,斜疝疝囊位表面无腹横筋膜覆盖。

斜疝疝囊由精索内筋膜包绕,直疝疝囊位于精索内筋膜之外。

另外直疝疝囊突入阴囊还与腹内压增加有关,如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手术史及习惯性便秘史等[2]。

本报道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腹壁薄弱,1例有长期慢性咳嗽病史,另一例合并前列腺肥大、夜尿费力,均是促使疝囊进一步增大的直接原因。

诊断上应注意,不能仅仅依赖体格检查,第二个病例查体时按住腹股沟内环处肿块未突出至阴囊,靠近精索的直疝可被轻微移位的手指所控制,导致误诊为斜疝[3]。

腹股沟区超声在鉴别上有重要意义,超声可以明确腹壁下动脉与腹股沟疝的关系,凡疝囊自腹壁下动脉外侧、前方通过者诊断为斜疝,而疝囊自腹壁下动脉内侧通过、将其向外前方推挤者诊断为直疝。

在临床工作中,将腹股沟超声作为腹股沟疝的常规术前检查,故本报道的两例患者,术前腹股沟区超声均有提示。

治疗上,2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肌松效果良好,同时患者清醒,可以自行增加腹压,有助于观察疝囊的走形。

采用uhs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改善腹横筋膜的薄弱,加强后壁的强度,同时修补了直疝与斜疝的薄弱区。

总之,笔者认为,对于直疝的理解,应该从解剖的角度,注意结合腹股沟区超声,而“直疝绝不进入阴囊”的提法,值得进一步商榷。

参考文献
[1]刘洋,雷文章,班立杰,等.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11):955.
[2]李基业.成人腹股沟疝成因的现代认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1):817-818.
[3]刘煌,陈达丰,刘静.左腹股沟巨大直疝疝囊突入阴囊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378-380.
(收稿日期:2012-12-12)(编辑:王春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