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水平,其他论文文档]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
自尊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4作者简介:刘思永(1993— ),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科学。
自尊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话题,通常自尊也称为自尊心,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抑郁倾向和焦虑倾向越来越严重。
因此关于探究自尊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自尊水平是如何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呢?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自尊水平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以及不同的行为模式,故本文将通过行为模式和情绪情感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自尊水平与行为模式在许多关于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研究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自尊水平往往会与大学生的学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还有人际交往等紧密相关。
比如,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在学习上会非常地积极自信,进而能够给自己一些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时,会愈挫愈勇,进而表现出较好的学业能力;而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上的困难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进而产生不自信等心理,可能最终的学习效果就远不如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
另外,在就业能力方面,同理,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由于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于职业的选择还有职业的追求比较具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但是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在面临职业的选择的时候,摇摆不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在人际交往方面,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往往会以自信且积极的状态去面对人际交往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容易因为人际交往当中出现的一些社会排斥或是外界压力等负面的信息,更容易产生一些焦虑或是抑郁的一些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容易对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出现一些无端的多疑。
大学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适应社会的历练石,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那么对于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来说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困扰。
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special
group which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school people”to”social practical
man”,the
social anxiety study of this
group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study combined self-esteem and
social
anxiety
and self-esteem,there
is very differert from attribution
to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low
situational
self-esteem
attribution
students
and
high—esteem
or
external
factors.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self-esteem and attribution
style will be more closely
when
the person is dealing with frustration..
to
5.Self-esteem,external attributio cadres
学生社交焦虑的预测因素。
关键词:社交焦虑,自尊,归因方式,大学生
ABSTRACT
Social intercourse is
all
important part of daily life,and social anxiety which
大学生身体意象与自尊水平关系的研究-精品作文

大学生身体意象与自尊水平关系的研究1.前言《诗经》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看来,追求美,是自古就有的传统,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之下,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似乎也成为了人的本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骨感”成为社会的时尚,“减肥”成为挂在人们口边的高频词汇。
身体意象在现代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开始为自己的身材达不到理想标准而苦恼。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改变自己身体的能力越来越强,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意象的认知越发的不稳定。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突飞猛进的关键时期。
大学学业较为轻松,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交活动,与异性交往越发频繁,因此更加重视自己的外表,更加追求美,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自我。
但由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易受到各种诱因的干扰,形成错误的认知,导致极端的行为。
因此,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美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2.研究设计2.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某师范大学的1至4年级的本科生做为研究对象,统一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回收率为83.6%。
2.2.1多维度身体意象量表(MBSRQ)采用美国心理学家Thomas F.Cash 2000年编制4的,2004年台湾王正松修订的多维度身体意象问卷MBSRQ(The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其适用人群是15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主要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意象的态度。
修订后的MBSRQ包含67个项目,10个分量表,采用5点评分计分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多数情况同意”,“3”表示“无意见”,“4”表示“多数情况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2.2.2一般自尊量表(SES)一般自尊通过Rosernberg(1965)的《一般自尊量表》进行测量。
该量表为7级李科特量表,单指标,10个条目,选项从完全不同意(0分),过渡到完全同意(6分)。
大学生自尊、理性分析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of putting into perspective played in this relationship in university students.Methods 164 males,data were obtained
o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social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往国内外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仅系数在0.70~0.79 之间。6 J。(2)自尊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 该量表由lo个自陈式条目组成,总量表的仅系数为 0.88,1周后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2【71。均符合测 量学要求。(3)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由Garnefski等 2001年编制,要求个体自我评估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 后所使用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或应对方式”J。本 研究采用其中的理性分析分量表。 2.测评方法:数据采集的方式采用集体测验法。
a
perspective played both
moderating(AR2=0.124,P<0.05)and mediating role(F=30.717,P<0.01)in the
Self-esteem is not only directly but also in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ocial anxiety.Conclusion
【关键词】
社交焦虑;认知性情绪调节;
自尊;
中介作用;调节作用
jIN Xi—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lf-esteem.putting into perspective and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oo—yu,XIAO Jing,WANG Xiao—yu,CUI Li—xia.Capita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大学新生焦虑状况论文

大学新生焦虑状况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焦虑的内涵、大学新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状况、大学新生焦虑的相关研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大学新生焦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以促进焦虑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焦虑大学新生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学习的起步阶段,是整个大学乃至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时期。
但是学生进入大学,面临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方法、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以及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有的这一切,都会对大学新生产生潜在的威胁,从而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焦虑不仅对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危害,而且不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对大学新生的焦虑进行研究,就成了教育者和学校管理者的迫切任务。
本文旨在总结一些学者对大学新生焦虑的研究状况,目的是在回顾与总结过去几十年焦虑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大学新生和焦虑的概念所谓大学新生,是指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学习的起步阶段,是整个大学乃至整个人生打基础的时期。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是一个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几个不同方面的复杂现象。
焦虑的研究最早是从哲学思辨开始的,后来逐渐过渡到实证研究。
焦虑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
1844年,丹麦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哥尔在其《恐惧的概念》一书中从哲学角度提出最早的焦虑理论,他指出,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它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综合各家有关焦虑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焦虑包括四个因素:刺激、自尊、认知评价和能力。
具体说来,焦虑首先是一种对内外刺激的负面情绪体验,它与恐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同于恐惧。
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焦虑是一种紧张的期待反应,是由对危险的预料或预感而诱发的。
也就是说危险的对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时,会产生恐惧;危险即将来临而又朦胧不清时,就会产生焦虑。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的关系

个不 可忽 视 的因素 。
以往对 社交 焦虑 的研 究局 限 于关 注两 两变 量之 间 的关 系 ,如 自尊与 社交 焦虑 的关 系或者 孤独感 和 社 交焦 虑 的 中介 因素 。既 然 自尊在 社 交焦 虑 的形成 与维持 过程 中起 着极 其重 要 的作用 ,而孤 独感 又影
响着社 交关 系 的发展 。 因此 , 为 了验 证和 扩展前 人 的 研究 , 本研 究采 用量 表法 对 大学生 的社 交 焦虑 、 孤独 感和 自尊 进行测 量 。 同时也 能对切 实缓解 社交 焦 虑 ,
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 ,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 对 日常生 活 中的社交 困惑 已成 为社 会 关注 的重 要 问
题。
提高 大学 生 自尊 , 降低孤 独感 , 促 进他 们 的心 理健 康
提 出实践 指导 。
1 对象 与方 法
自尊是指“ 自我能力和 自我喜爱程度 ” , 即 自我 肯定 。 在心理学上 , 自 尊感可 以是个体对 自 我形象的 主观感觉, 可以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 是个体 由肯定
而 我 国尤 其 重 视 对 大 学 生 孤 独 感 进 行 研 究 。 对 于
要 ,直 接影 响 到最 高 自我 实 现需 求 。而 在 B r o n f e n b r e n n e r 的生 态模 型 中 , 同伴 处在 直 接与 青 少年 发 生 联 系的微 系统 中 , 直 接影 响他们 的身心发 展 。 相 比过
去, 青少年更加依赖 同伴支持以应对各种挑战[ ” 。而 大学 生在 校期 间是 人格 发展 逐渐 成熟 阶段 ,人生 观 和价 值 观形成 和稳 定 时期 。 当前 大 学生 与社 会接 触 频繁, 社会交往、 心理健康问题 1 3 渐突出。 社 交焦虑 是指 人们 在社 会化 的过程 中 ,由于 自 己在社 会角 色与社 会行 为 上未 能满 足预 定 的 目标 时
(2007)大学新生的集体自尊_个体自尊与抑郁_焦虑的关系_薛松

2结 果
2.1 大学新生抑郁、焦虑的状况 按照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标准, 把结果分为无
抑 郁 、轻 度 抑 郁 、中 度 抑 郁 和 高 度 抑 郁 。 从 结 果 看 , 大学新生轻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 161 人, 检出率为 21.6%, 中 度 抑 郁 的 检 出 人 数 为 44 人 , 检 出 率 为 5.9% , 高 度 抑 郁 的 检 出 人 数 为 12 人 , 检 出 率 为 1.6%。
方差变异量增加了 17%。
3讨 论
参考文献 1 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1): 397- 422
从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工作倦怠的关系来看, 本 研究发现, 婚姻状况对情绪衰竭具有负向的预测作 用, 这个结果与 Quigley 等人对教师的研究发现是 一致的[6]。工作年限对职业效 能具有正向 的预测作 用, 说明在一定范围内, 随着员工工龄的增长, 其工 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不断提高, 员工的职业效能有上 升的趋势。另外, 本研究还发现性别与年龄对工作倦 怠的预测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 1 集体自尊、个体自尊、抑郁、焦虑的相关
注: *P<0.05, **P<0.01, 下同。
表 2 个体自尊、集体自尊对抑郁、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
3讨 论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抑郁 和焦虑等情绪问题是其 重要原因[6]。本 文的研究结 果表明大学新生存在抑郁、焦虑问题, 与先前的有关 研究结果一致。造成抑郁、焦虑的原因可能与大学新 生存在不合理的期望, 学习、人际、生活不适应有关。 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 如学业困 难、人际冲突与退缩、成瘾与攻击 行为[7]。近年来 大 学生恶性事件频繁发生, 有关部门应重视起来, 在大 学新生刚刚进入校园就应该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使预防优先于干预, 咨询优先于治疗。
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

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对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考试焦虑得分在独生子女与否、性别、出生地和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在考试焦虑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考试焦虑与自尊水平呈正相关。
由此得出结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考试焦虑得分上有显著差异,考试焦虑与自尊水平有关。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焦虑; 自尊水平1. 引言考试焦虑是个体对考试过于紧张,担心自己考试失败有损自尊而形成的一种高度忧虑的负性情绪,是考试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
考试焦虑目前还无统一定义, 我国学者认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 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 以担忧为基本特征, 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 通过不同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1]。
我们总结考试焦虑具有以下特征:1,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由考试情境引起的。
2,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和唤醒。
考试焦虑是一种在考试情境下通过个体的认知评价激发的负性情绪,它会导致个体产生各种防御或逃避考试的行为,并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及人格健康产生影响。
国外对于考试焦虑本质的探讨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展起来,研究者们陆续发现考试焦虑现象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现阶段我国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较为普遍,有关对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对解决现阶段学校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考试焦虑问题有重要意义。
自尊是个体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不仅对于个体自我有影响,而且作为一个起中介的人格变量对认知、情感、品德、社会行为起重要作用[2]。
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认为, 自尊是把自己体验为有能力应付基本的生活挑战和应付值得幸福的基本挑战的倾向性,甚至认为”自尊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 位于生命的中心”[3]。
自从我国开始对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开展以来,研究者针对考试焦虑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许多研究,然而,已有研究大多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焦虑出发,很少研究具体情境中的焦虑与自尊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状态焦虑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self-esteem level; depression state; state anxie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and between arts and science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esteem level, depression state a nd state anxiety of undergraduates. Methods 216 undergraduates completed quest ionnaires including Rosenberg(1965) Self-Esteem Scale, Depression Adjectives C heck List, and State Anxiety Inventory. Results Overall, the level of self-est eem of female ungraduates was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males, but the
ir anxiety was less obviously than that of males; state anxiety in science was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arts; there were siginificant sex difference
s between every two factors among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onclus 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and between arts and science and rel ationships among undergradutes’ level of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d anxiety.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国际自尊心理
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Branden,2000,2001)认为,自尊是把自己体验为有能力应付基本的生活挑战和应付值得幸福的基本挑战的倾向性,甚至认为“自尊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位于生命的中心。
” [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自尊与心理健康(尤其是情绪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比如,自尊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呈高度负相关[2-4]。
但
这些研究对抑郁、焦虑等情绪的考察多以特质情绪为指标,测量的是特质性的抑郁和焦虑。
众所周知,特质情绪相对稳定,是由变化性较强的状态情绪(或情绪状态)长期积累或过于严重时量变导致质变的结果。
那么,自尊水平和状态性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此外,关于自尊与这些不良情绪状态的特点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拟以抑郁、焦虑状态量表为测量工具探讨自尊水平与状态性抑郁、焦虑的特点及其关系,以期补充有关自尊与情绪健康关系的研究资料并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心理学参考。
对象和方法
工具 1.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SES)中文版。
共10道题目,要求被试在“完全符合”到“很不符合”四个等级上评价自己。
量表总分是10—40分,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该量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其分半信度为0.
78 ,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
3.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焦虑问卷 (S-AI)。
要求被试在“完全没有”到“非常明显”四等级上评价自己。
总分在20—8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状态焦虑越严重。
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分半信度为0.90。
集体施测。
回答不受时间限制,但要求“尽可能快地”完成。
回答完毕后即回收问卷。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主要对自尊水平、抑郁与焦虑状态的特点进行差异检验及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自尊、抑郁与焦虑的性别差异
表1 男女大学生的自尊、抑郁与焦虑(平均数与标准差)
性别
自尊
抑郁
焦虑
男
10.28(4.80)
45.06(10.55)
女
32.77(3.31)
9.28(4.62)
37.58(9.04)
t
-2.29*
1.56
5.45***
注释:* p<0.05, ** p<0.01, *** p<0.001, 下同。
”
对男女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的总体性别差异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见
表1),除抑郁状态外,自尊和焦虑的性别差异均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 P<0.001)说明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而状态焦虑水平明显低于男大学生。
2.自尊、抑郁和焦虑的科别差异
表2 文科系与理科系大学生的自尊、抑郁与焦虑(平均数与标准差)
科别
自尊
抑郁
焦虑
文科
32.05(3.77)
9.72(4.67)
38.79(9.35)
理科
32.39(3.94)
9.85(4.77)
44.45(10.93)
t
-0.644
-0.209
-3.970***
由表2可见,文理科大学生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具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理科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文科。
其余变量的科别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
3.性别与科别对自尊、抑郁和焦虑的影响
4.自尊、抑郁与焦虑的相关分析
对自尊、抑郁和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括号外数据)发现,自尊与抑郁、自尊与焦虑、抑郁与焦虑之间的相关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控制性别、年龄与科别后进行偏相关分析,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见表3括号内数据)。
表3 自尊与抑郁、焦虑间的相关(偏相关)
自尊
抑郁
焦虑
自尊
-
-0.49***(-0.51***)
-0.41***(-0.43***)
抑郁
-0.49***(-0.51***)
-
0.36***(0.34***)
焦虑
-0.41***(-0.43***)
0.36***(0.34***)
-
讨论
本研究发现,总体上,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高于男大学生,焦虑水平低于男大学生,抑郁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理科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在自尊和抑郁上不存在科别的明显差异;在自尊、抑郁和焦虑三个变量上也不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性别与科别交互作用。
本研究认为,这些结果很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被试来自师范院校,而师范校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女生往往占据了较大的数量优势,而且女生的总体表现往往也比较好,尤其是文科
系的女大学生尤其如此。
这就可能使数量上不占优势其他表现又不特别突出的男生产生一定的压力,致使其状态焦虑水平较女生偏高,而自尊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众所周知,男生由于社会上刻板印象的影响而面临着更大的学业压力,而相对于文科系,理科系的男生比例较大,从而使理科系的学生在总体上表现出较文科更高的焦虑值。
但毕竟理科较文科能使他们(男生)更自信,所以从总体上又缓和了自尊和抑郁的文理科别间的差异——使科别差异不再显著。
此外,年龄虽然不是本研究关心的变量,但它对抑郁和焦虑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考虑这一因素。
本研究还发现,自尊、抑郁和焦虑两两之间存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的相关,即使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科别之后依然如此。
这说明从一开始,自尊与抑郁、焦虑就是息息相关的,这种相关不仅仅体现在特质情绪上,也体现在状态情绪上,从而提示自尊与特质情绪之间的高相关很可能源于自尊与状态情绪之间的密切相关及其长期的量的积累上。
该结果也符合“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这一论断[5, 6],从而提示自尊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 Whitley BE, Gridley BJ. Sex-role orientation,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A latent variables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3, 19: 363-369
[3]孙志凤. 高中生自尊研究. 苏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01
[4] Cheng H, Furnham A. Personality, self-esteem, and demographic predictions of happiness and depress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34 (6): 921-942
[5]林崇德. 心理健康教育路一定要走正. 中国教育报,2001. 11
[6]丛晓波,田录梅,张向葵. 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2005, (1): 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