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读后感篇1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
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当然需要从历史中探寻,但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左宗棠之信赞曾国藩知人善任,并从正面肯定曾国藩的尊君敬上。
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功方面成绩斐然,通过镇压太平军、推举人才、举办洋务,使清朝实现了短暂的中兴。
虽然并没有解决专制统治的根本问题,也谈不上客观地看世界,毕竟比同时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陈广敷则对曾国藩之愚忠持否定态度。
从一个在野之人的角度,从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国藩。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观点,儒家认为,当天子无道时,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进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
当然,即使不愚忠,改朝换代在儒家理论下,不可能产生质变,仍然是王权专制。
而康福则看到曾国藩权诈与失信的一面。
也就是说,曾国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仅仅是瑕疵,而是与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应该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法家的权变与机谋。
曾国藩读后感篇2读完了这本以史实为材,又带一些小说特质的曾国藩传,感触很多。
曾公是一位让后人尊敬的伟人。
第一,曾公的识人,培养人的能力。
个人感觉跟早年其担任刑部侍郎有关,通过察言观色,从言谈举止的细节把握一个人,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强大的自律能力。
感觉他的这种自律甚至达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记日记,身居高位依旧简朴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对诗歌字体的磨炼,名声显赫而对妻子始终如一,佩服。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
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
“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
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
一个人集军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位极人臣,有副对联说得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就是对曾国藩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甚至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如此有分量的人物对曾国藩都作出的高度赞扬,不得不让人不被曾国藩的魅力所折服。
曾国藩作为一个人生的成功者,在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立坚卓之志。
但凡成功者无不有大志者。
曾国藩是个一生都在立志的人,不仅立大志,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志向。
曾国藩开始走向科举之路的时候,就立下了无数个志向,包括他后来点为翰林、平定了太平天国,直至做到两江总督,甚至直隶总督,不同阶段他都有自己的志向。
他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这个对子,强调的是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他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做,所以曾国藩自己也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
”也就是说,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圣贤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种志向,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好了,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1. 从历史角度分析
经过小组的集体讨论,我们认为曾国藩对历史的作用还是以积极一面为主的。
首先,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他的教育思想如“耕读”、“勤敬”、“孝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培养了一批如李鸿章、左宗棠等外交人才;另外,在文化方面,他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造福了后世。
但其血腥镇压太平运动的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从个人角度分析
曾国藩的人格有以下过人之处:第一,他面对长子夭折,朝廷不信任等挫折,并未从此消沉,而是愈挫愈勇。
第二,他严于修身律己,坚持每天写日记自省。
第三,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为钱色诱惑所动。
第四,他为人宽厚,无论对家人还是对下属,都优待有加。
总之,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洋务先驱,思想文化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为人为官的处世之道,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15篇)读曾国藩有感

(15篇)读曾国藩有感读曾国藩有感之一:坚持奋斗精神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曾国藩不仅是一位精通经世致用的智者,更是一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实干家。
他的奋斗精神启示了我,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永远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
他在求学时勤奋好学,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他每天起早贪黑地读书,不畏劳苦。
在进入官场后,他也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努力为国家服务。
他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成为了我生活中的榜样,激励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读曾国藩有感之二:追求儒学之道曾国藩是明末清初儒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勤学苦读,精通儒学经典,掌握了解释世界和指导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成为一位儒者典范。
曾国藩深知儒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运用于官场实践,为国家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儒学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成为一位有道德,有学识,有智慧的政治家。
曾国藩的追求儒学之道让我深受启发。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强调的仁爱、正直等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践行儒学精神,我相信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读曾国藩的故事,让我真正领悟到儒学的价值,也激励我努力追求儒学之道。
读曾国藩有感之三:积极面对困难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和困难。
然而,面对困境,曾国藩从不气馁,反而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曾国藩的乐观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轻易放弃,总能找到方法克服困难。
在面对失败时,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让他在官场崎岖时能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读曾国藩有感之四:勤奋与担当曾国藩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他不惧劳苦,勇于担当。
对近现代史 曾国藩 认识

我对曾国藩的认识曾国藩,对于他,大多是从书本上知晓,并且可以体会到他对我们当今现代的影响。
曾国藩对中国近代文化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近代外交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其中有对曾国藩的两层折服,一是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表露出青年毛泽东受杨昌济、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一种反对暴力革命,提倡渐进改良的保守主义倾向。
一是毛泽东十分重视心力的作用,认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大本大源者,宇宙之真理”,掌握了大本大源,就可以成为传教之人。
中国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对立的一面,也还有相通之处。
处在这个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人物,多有通融两种文化的品格。
曾国藩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有的论者指出,曾国藩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带头人,是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倡导者。
“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
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闳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也是他。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再者,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多借洋器之器,洋人之力,亦取得成效,并使得他尝到了甜头,增强了师夷之长的自信心。
有的论者同意上述主客观方面的分析,但强调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对立之外还有同一的方面,正是同一性才能使两种对立的文化调和融汇,产生出具有中国历史和国情特色的中国近代文化。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一】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无能的印象。
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多政治家所推崇。
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中。
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
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
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
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难的清王朝于万一。
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
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
出国留学网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
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迅速得以安定。
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
曾国藩认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
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
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于曾国藩,常被当作一个反面人物,这样说不无道理。
首先,在天津教案处理过程中,曾国藩的屈辱妥协展现无遗。
而且,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消磨了农民起义的气焰,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且他镇压过程中,手段残忍,值得批判。
再者,曾国藩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毕竟是为了“借师助剿”,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朝的腐朽封建统治。
但是,曾国藩作为推动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著名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
首先,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然后,在后期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重要的是,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他是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因为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其爱国性和进步性不可否认。
总的来说,曾国藩在处事中,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力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因此,曾国藩虽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曾国藩死后的一百多年间,有的人颂扬他是“千古完人”,“万代楷模”,象泰山和北斗一样“万世流芳”。
也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汉奸、刽子手,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毫无可取。
其实,这二者都未免褒贬失当,毁誉偏颇。
在历史上,进步人物有进步人物的成长过程,反动人物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坏。
基于这种看法,我想简单地叙述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是怎样由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子弟,走向与人民为敌的道路的。
一、志在科举成名清朝初年,曾国藩的远祖从湖南南部的衡阳迁徙到湘乡县大界里安家落户。
当时,曾家的生活并不富足,直到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这一代,才成了当庄的大户。
“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几乎成了一切封建地主子弟的座右铭。
曾麟书在科举路上竞奔,连个秀才也没捞到,深以为憾。
于是,他对曾国藩寄予满腔希望。
在曾国藩七岁的时候,曾麟书就亲自教他读书。
一直读了八年书,学业大有长进。
可是,曾麟书知道古有传统,“易子而教,尽人皆然”。
于是,曾麟书便极力设法为曾国藩另请名师。
1833年,二十三岁的曾国藩考上了县学生,同父亲一样成了秀才。
曾国藩考中了秀才以后,他父亲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年已半百,挣扎有年,还是儿子年轻有为。
于是,他决心让儿子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1834年,他就让儿子到长沙参加乡试。
曾国藩没料到竟中了第三十六名举人。
报喜的锣声惊动了大界里,曾氏满门沉浸在欢乐之中。
1835年,二十五岁的曾国藩,第一次来到京师参加会试,结果应试不第。
此后,他一直留在京师,一面专心读书,一面又准备参加会试。
1838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第三次应会试,这次他居然考中了贡士。
同年四月,道光皇帝在保和殿亲自举行殿试,曾国藩中了进士,并点了翰林,终于跻身于上层封建统治者之群。
1847年,他被擢用为内阁学士,1849年,又擢用为礼部右侍郎,到1852年,署吏部左侍郎,已成为清政府中比较重要的官员了。
二、治学有方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并入了翰林院以后,感到耳目一新。
他觉得自己在中进士之前,读的是四书五经,作的是八股时文,见闻窄狭,学问根底不深。
从那时起,他决心深入研究经史,留心经世之学。
他首先拜唐鉴为师,诚心实意地受教。
1841年3月,曾国藩到唐鉴的住处去拜访求教。
当他问到“读书之法”和“修身之要”时,唐鉴告诉他说:书应以朱子全书为正宗,读书要专攻一种经书,一经若通,那么其它各种经书就可以触类旁通。
如果急于求成,想一下子把全部经书都弄通,那就会连一种经书也弄不通。
接着,唐鉴又告诉他,修身之法以检点自己的言行最为重要。
并要求他每天从早至晚,一言一行,一饮一食,都要有记录;或有私心不能克服,或者行为失于检点,都要一一记出,然后进行自我反省。
曾国藩听后,感到顿开茅塞,豁然开朗。
曾国藩能综合各家学派之长,抓住义理之学,博采其它各科,由博及专,由专及博,孜孜以求,使他获得了博大精深的学问。
后来,曾国藩由一个勤奋刻苦、严肃认真的封建学者,变成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跟他的渊博知识,以及用心总结了历代统治阶级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三、初期的政治主张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在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苟且偷安,遭到了失败。
于是法、美、俄等国也趁火打劫,乘机入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的严重灾难。
清朝统治者为了支付浩大的战费开支和巨额的战争赔款,更加肆意搜刮人民。
苛重的捐税使劳动人民濒于绝境。
因此,各地农民抗粮、抗税、抗捐的斗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怒火不断爆起。
整个中国,到处都布满了干柴,各地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好象热锅上的蚂蚁,焦虑万分。
曾国藩敢于大胆陈言,甚至抱怨皇帝,是当时一般官僚所办不到的。
曾国藩早期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出于对封建朝廷的忠心,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当然不可能挽救清王朝衰败的国势。
他的一些主张,尽管在客观上对民间疾苦表示了一定的同情,但都掩盖和抵销不了他后来与人民为敌的罪行。
四、与人民为敌1852年,身任吏部侍郎的曾国藩,突然接到咸丰皇帝的谕令,要他到江西去主持科举考试。
当时,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
钦差大臣李星沅率兵前去镇压,兵败身死。
接着,咸丰皇帝派赛尚阿带兵继续讨伐,又遭到失败。
不少州、县已被起义军攻占,一些地方官员被起义军杀死。
告急文书不断飞向京城,北京城内从前宫后院到大街小巷,到处议论纷纷,人心惶惶。
曾国藩在接到谕令以后,心灰意懒,忧心忡忡,不去吧,舍不得朝廷放考差这个荣耀差事,去吧,怕一旦有什么不测,掉了脑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终于硬着头皮出发了。
曾国藩刚走到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又突然接到母亲病战的丧报。
他痛哭流涕,一边上书皇帝请求回家治丧,一边准备行装,半路转回湘乡老家。
回家不久,曾国藩听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占府夺县,横扫了广西,接着进入湖南、湖北,攻下武汉,杀湖北巡抚常大淳。
这时,站在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曾国藩,颇有国破家亡的预感。
曾国藩经过再三思考,最后,终于坚定了决心,欣然接受了在长沙“帮办团练,搜查土匪”的清廷谕旨。
从此,曾国藩死心踏地投入了剿杀农民起义的反动事业,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五、别树一帜练湘军曾国藩在湖南帮办团练,正是太平军金田起义后的第二个年头。
太平军打到那里,清军便不溃即散。
在太平军的影响下,各地秘密反清组织也活跃起来,使得清朝地方封疆大吏惊慌万状。
曾国藩出于反动地主阶级的本分和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迫切心情,决心充当满洲贵族的走卒,积极镇压人民的反抗。
他在组织团练的同时,几天内杀戮具有反清思想和反清行动的人近千名,湖南的反清活动一时处于低潮,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曾剃头”。
湘军成立后,于1853年春派往衡山镇压会党起义。
嗣后又招募三千余人,于同年夏增援南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
在南昌,湘军虽然被太平军打败,但却表现了湘军凶悍敢战的反革命精神。
从此,曾国藩加紧招募湘军。
同时他还认为,湖南和长江流域,江河纵横,烟波浩荡。
陆军虽粗具规模,但兵还不精,如果没有一支水上劲旅,就很难实现剿灭太平军,澄清中原的大志。
所以,在加紧训练陆军的同时,非添置水师不可。
于是,曾国藩马上向咸丰皇帝写了奏章,请求皇上批准他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制造战船,训练水师。
清朝统治者在八旗绿营腐朽疲弱的情况下,正需要一支新的反革命武装去对付太平军。
曾国藩别树一帜编练的湘军逐步正规化,就渐渐成为清朝统治者进攻太平军的主力部队。
六、道途久梗魂梦惊曾国藩在湖南编练湘军的时候,太平军的力量又有了进一步的壮大。
1853年1月,太平军占领了武昌,2月,太平军水陆大军沿江东下,一月之内连克九江、安庆,逼近南京,3月19日攻下南京,把它改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曾国藩虽然想死心塌地的为清朝统治者卖命,但清朝统治集团内满、汉界限是分明的,满洲贵族一向不让汉族官吏势力过大,更不容许汉族官吏拥有重兵。
这样,曾国藩的湘军在各方面就遇到许多困难,因而,在与太平军交战中总是败多胜少.湘军在九江、武昌受挫的消息传到南昌,曾国藩为了挽回败局,命令湘军全部陆师扑向武昌。
太平军见湘军全力进犯武昌,江西后路空虚,乃转而进军江西。
1855年11月,太平军攻入江西,一路势如破竹,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余州县,先后为太平军攻占。
这时,曾国藩是欲攻无力,欲逃不能,援兵无望,困守南昌。
他哀叹到:“道途久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
七、沾满鲜血的“功绩”1856年秋,太平天国军民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摧毁了威胁天京三载之久的清朝江北、江南两大营,控制了东起镇江,西至武汉一段长江流域的城镇,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及江苏西南部的大部分土地,也都在太平天国的控制之下。
太平天国的革命烈火,已映红了中国的南半天。
可是,就在这大好形势下,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发生内讧。
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身死,太平军官兵两万多人受株连丧生。
此后,洪秀全召石达开回京提理政务,但由于受到洪秀全的疑忌,石达开率十万大军愤而出走,又造成了太平天国“朝中无将,国内无人”,军心散乱的严重危机。
内讧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在天京以西,湘军于1856年12月攻陷武汉,1858年5月攻陷九江,威胁安庆。
在天京以东,和春、张国梁于1857年又重建江南大营,攻陷句容、镇江,进驻雨花台。
德兴阿攻陷浦口,重建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隔江呼应,围困天京。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中,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史稿》比曾氏为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并云“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曾国藩用革命人民的鲜血染红了顶子,他将永远为革命人民所唾骂。
八、在骂声中死去1868年,清政府委派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八个年头。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天主教、耶稣教也随着炮舰,大规模地来到中国沿海。
他们戴着学者、医生、慈善家的面具,以办育婴堂、医院、学校为掩饰,霸占田产,庇护贪官,干涉词讼,逞凶肆暴,激起了中国人民切齿痛恨。
曾国藩在天津办理教案,屈从洋人,屠杀中国人的消息传开以后,又引起了天津人民的切齿痛恨和全国人民的一片唾骂,就连清政府的某些大臣和曾国藩的亲朋故旧,也认为他屈从洋人,有失国体;有的说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民心丧尽;湖南同乡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功名的匾额,拆掉烧毁,以示鄙弃。
曾国藩见人民怨恨,亲朋反目,官员抨击谴责,感到日子很不好过。
从此,便一病不起。
清政府见他在直隶已臭不可闻,就把他调回金陵再任两江总督。
1874年,曾国藩在举国欲杀的怒骂声中,死于南京。